现货 领导人用典 第二辑 领导人用典2 人民日报出版社 平装

现货 领导人用典 第二辑 领导人用典2 人民日报出版社 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民日报评论部 著
图书标签:
  • 习近平
  • 用典
  • 时政
  • 文化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政治
  • 语言
  • 典故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社科教育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54246
商品编码:2824555537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30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领导人用典(第二辑)》

 

           《领导人用典(第二辑)》是《领导人用典(第一辑)》的延续。《领导人用典(第一辑)》出版以来,译成英、法、德、俄、西班牙语等十余种版本,累计发行近200万册,引发巨大社会反响。《领导人用典(第二辑)》是对领导人新近引用的148则典故的深刻解读,是学习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读本。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领导人用典(第二辑)
作者: 人民日报评论部
市场价: 49.00
ISBN号: 9787511554246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类型: 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领导人2014年9月以后在重要讲话(文章)中引用的148则典故,分为敬民、笃行、廉政等11篇,按主题对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对背景义理进行解释,以帮助广大读者追溯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准确理解以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目录
敬民篇
3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5 /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 《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7 /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 《发挥亚太引ling作用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9-19……略

治理篇
23 /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25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7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9-55……略

修身篇
59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61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等文中引用
63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65-91……略

笃行篇
95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97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99 /行百里者半九十。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101-123……略

劝学篇
127 /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29 /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31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33-147……略

天下篇
151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3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5 / 国虽大,好战必亡。
—— 《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7-181……略

廉政篇
185 /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87 / 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
——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89 /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91-209……略

法治篇
213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15 /法者,治之端也。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217 / 法之不行,自于贵戚。
——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19-229……略

辩证篇
233 /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35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37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 《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239-259……略

历史篇
263 /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5 /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7 /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9-281……略

文学篇
285 /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87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在二〇一七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89 /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91-317……略

319 / 主要参考文献
329 / 后记

《古今之鉴:治国理政的智慧传承》 《古今之鉴:治国理政的智慧传承》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华民族数千年治国理政经验,并将其精炼提炼,以期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深刻启示的力作。本书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朝代或理论体系,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横跨古今,纵览中外,旨在梳理出一套普适性的、能够指导现实实践的治理智慧。 本书的核心在于“鉴”,即借鉴与反思。中华文明拥有悠久而辉煌的政治文明史,从先秦诸子的思想萌芽,到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再到近现代国家的探索与发展,都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与教训。作者深入研读了大量经典史籍、哲学著作、政治文献,从中钩沉索隐,发掘出那些历久弥新、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精髓。这些思想并非是陈旧的复述,而是经过提炼、升华,并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精华。 《古今之鉴》在内容上,力求全面而深入。它不仅关注宏观的治国理念,如“民本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实践,对“仁政”、“德治”等理念的深入剖析,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维护国家主权与发展利益的战略考量;也触及微观的治理细节,如如何选贤任能、如何约束权力、如何平衡社会各方利益、如何应对突发危机等等。本书的视野是开放的,它不回避历史上存在的政治弊端与制度缺陷,而是通过对这些反面经验的深刻反思,来警示后人,避免重蹈覆辙。 本书的结构设计匠心独运,便于读者理解和吸收。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地域划分来编排,而是围绕着治国理政的关键议题展开。例如,第一部分可能聚焦于“领导者的品格与修养”,深入探讨古今中外杰出政治家是如何塑造自身品德,如何通过以身作则来赢得民心、凝聚力量。从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历代帝王将相的励精图治,再到近现代政治领袖的廉洁奉公,本书将一一呈现。 第二部分则可能着眼于“民意与民生”,探讨如何真正理解和回应人民的期盼,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书中会分析历代政府在处理民生问题上的得失,例如如何处理土地兼并、如何赈济灾民、如何保障社会基本生活需求等,并从中提炼出解决当代社会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问题的思路。 第三部分深入剖析“权力与监督”,这是政治稳定与社会公正的关键。本书会详细考察历史上各种权力制约机制的形成与演变,如谏官制度、御史制度,以及西方现代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同时,它也会警示权力滥用的危害,强调廉洁自律、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并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权力监督体系。 第四部分则可能聚焦于“国家发展与战略”,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智慧。书中会分析中国古代王朝是如何应对内外挑战,如何实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同时,也会借鉴其他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当今中国构建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国家发展道路提供参考。 第五部分则可能转向“危机应对与社会治理”,探讨在面对自然灾害、社会动荡、外部威胁等危机时,如何保持战略定力,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并最终实现社会 Rebuilding。书中会梳理历代政府在平乱、救灾、抗击外敌等方面的经典案例,提炼出应对危机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而深刻,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以清晰、流畅的叙述,将复杂的政治思想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作者在引用古籍时,力求准确,并辅以必要的白话解释,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同时,本书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一部分的论述都会尽量联系当今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思考与建议。 《古今之鉴》并非是简单的历史罗列,而是充满辩证的思考。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坦诚地面对了历史上的局限与挑战。作者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阅读,既要学习借鉴其中的积极思想,也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其糟粕。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跳出日常的喧嚣,从更宏大、更深邃的历史维度来审视当下的国家治理。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既需要面向未来的创新,也需要根植于深厚历史积淀的智慧。这本书正是这样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未来的桥梁。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古今之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案头读物,它能够帮助他们拓展视野,深化理解,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对于关注中国历史、政治和文化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也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逻辑。 总而言之,《古今之鉴:治国理政的智慧传承》是一部集历史深度、思想高度和实践价值于一体的力作。它以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治国理政实践为沃土,以古今中外政治智慧为养分,旨在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和有益的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之治”的深层逻辑,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动力。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独特且具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对过往文献的简单回顾,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很多被选中的引语,乍一看似乎与当下议题关联不大,但经过细细品味,便能从中挖掘出深刻的现代启示。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没有过度的渲染或煽情,而是依靠文本本身的重量去打动人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风格,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与先贤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和群体认同。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强得让人佩服。它似乎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材料,而是通过精妙的结构,将不同的篇章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或者编者在梳理这些经典引述时所下的苦功,他们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思路,让原本可能略显严肃的主题变得易于理解和消化。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仿佛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这种精心构建的叙事脉络,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和趣味性,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又忍不住想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精妙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吸引住了。纸张的质感也很有分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廉价感,翻起来的时候能感受到一种踏实的阅读体验。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出版社在细节上真的下足了功夫,侧边留白的设计,让整本书看起来非常清爽大气。装订也非常牢固,看得出来是精心制作的书籍。对于喜欢收藏书籍的人来说,这本书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时拿在手中翻阅,都是一种享受。这种对实体书质量的坚持,在现在的出版界里,真是越来越难得了。

评分

作为一位经常需要进行公开演讲和撰写正式文稿的人,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发现其中很多引用的方式非常地道和有力,不仅能增强论述的说服力,更能让我的表达瞬间提升一个档次,显得更有底蕴和力量感。我不是那种抱着“死记硬背”心态去阅读的读者,我更看重的是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思想融入到我日常的工作和思考中去。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结晶,只需要稍加点拨,就能在恰当的场合信手拈来,妙手偶得,效果非凡。

评分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现代思维与传统智慧之间的桥梁,让那些可能只存在于古籍中的宝贵思想,以一种鲜活、易于接受的面貌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部“精神地图”,指引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坚守的价值坐标。每次合上书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踏实感,仿佛自己的精神后花园又添置了一些珍贵的景观,这对于构建个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