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德国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 童年的生活成年的行为心理治愈几乎能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德国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 童年的生活成年的行为心理治愈几乎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儿童心理学
  • 家庭教育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创伤疗愈
  • 原生家庭
  • 人际关系
  • 斯蒂芬妮·斯蒂尔
  • 心理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论图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19457
商品编码:28437443491
丛书名: 少有人走的路系列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是一本关于心理治愈的不可多得的杰作。书中指出,不管你的性格是经常暴怒,还是过分温顺;不管你的行为是追求完美,还是喜欢攻击、控制和逃避;不管你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恐惧,还是焦虑……都是因为童年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即没有在家中获得原始信任。
没得到原始信任的人缺乏安全感,会自动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而追求完美、追求权力、追求控制、自恋、逃避,以及过分讨好别人等,则是这些保护策略的具体表现。
保护策略就像一层厚厚的外壳,阻断了与内心的联系,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心理和行为上陷入困境。
回家的路,是一条寻找内心支撑的路,也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

内容简介

该书是“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第五本,出自德国著名心理医生、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妮?斯蒂尔之手。 
这本书令人感动,因为我们孤独、无助、抑郁、愤怒的内心从未被如此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也从未被如此完整而清晰地察觉。 
它深入内心,在那个一直被隐藏被遗忘的荒芜的角落,唤起人们深深的共鸣。 
它更令人振奋,因为它找到了一条卓有成效的治愈之路,一把几乎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钥匙——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一个人找不到内心的家,一辈子都不得安宁。 
家是内心的港湾,是培养原始信任的地方,也是我们心智成熟的起点。 
如果说《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给心灵带来的是冲击和震撼,这本书则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尤其是书中的练习和方法,就像是一幅幅心灵地图,可以帮助你找到回家的路。 
该书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常年高居德国各大畅销书榜前茅。 

作者简介

斯蒂芬妮·斯蒂尔,德国著名心理医生,畅销书作家。她所著的《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是一本关于心理治愈的不可多得的杰作。书中指出,不管你的性格是经常暴怒,还是过分温顺;不管你的行为是追求完美,还是喜欢攻击、控制和逃避;不管你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恐惧,还是焦虑……都是因为童年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即没有在家中获得原始信任。 
没得到原始信任的人缺乏安全感,会自动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而追求完美,追求权力,追求控制,自恋,逃避,以及过分讨好别人等,则是这些保护策略的具体表现。 
保护策略就像一层厚厚的外壳,阻断了与内心的联系,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心理和行为上陷入困境。 
回家的路,是一条寻找内心支撑的路,也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 

精彩书评

童年是每一个成年人力量的源泉。《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本书无愧为心理自助类书籍排行榜前茅,作者斯蒂芬妮?斯蒂尔将与我们一起重新思考那曾经的童年。 
——德新社 

女作者斯蒂芬妮·斯蒂尔深入探讨了童年对人们成年后的自信心的重要影响。 
——《汇报》 

这本书不只是心理学专家手中的专业小册子,它提出的建议值得我们每个人静心一读。 
——德国sat电视台 

当我们跟心灵深处的“孩子”交上朋友,会发生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解决各种冲突矛盾,建立幸福的人际关系,找到几乎所有问题的答案。 
——心理治疗师苏珊娜·科纳 

目录

童年的生活,成年的行为 
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 / 26 
父母自恋是孩子的灾难 / 27 
你喜欢独自充电,还是在人群中充电 / 29 
阴影小孩和他的信念 / 31 
阴影不仅来自伤害,也来自溺爱 / 34 
批评父母,是为了认识自己 / 35 
题外话: 基因决定我们更容易记住伤害 / 37 
你的想法决定你的感受 
角度变了, 想法和感受随之不同 / 40 
对童年的经历,我们总是坚定不移地相信 / 42 
阴影小孩的信念,情绪风暴的中心 / 44 
阴影小孩、成人和自我价值 / 45 
发现阴影小孩 
练习:发现你的信念 / 50 
练习: 感受你的阴影小孩 / 57 
找到你的核心信念 / 58 
如何摆脱负面情绪 / 59 
练习:情绪桥 / 61 
题外话: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不讲感情 / 62 
不来情绪的人,应该怎么办 / 64 
你感知到的世界都是内心的投射 / 66 
保护策略:阴影小孩坚硬的外壳 
自我保护:逃避现实 / 74 
自我保护:投射与受害者思想 / 75 
自我保护:追求完美、美丽妄想症、追求认同感 / 77 
自我保护:追求和谐,过分迎合 / 80 
自我保护:乐善好施 / 82 
自我保护:追求权力 / 84 
自我保护:追求控制欲 / 87 
自我保护:攻击 / 89 
自我保护:我愿意一直是孩子 / 91 
自我保护:逃避、退缩和回避 / 94 
题外话:关系再亲密也不能失去自己 / 96 
特殊情况:利用上瘾来逃避生活 / 98 
自我保护:自恋 / 101 
自我保护:伪装、表演和欺骗 / 105 
练习:请找到自己的保护策略 / 107 
你的问题都是阴影小孩的问题 / 109 
治愈你的阴影小孩 
练习:寻找你内心的助手 / 113 
练习:强化你的成人自我 / 114 
练习:接受阴影小孩 / 115 
练习:成人自我安慰阴影小孩 / 117 
练习:覆盖从前的回忆 / 120 
练习:阴影小孩的关系和安全感 / 122 
练习:给你的阴影小孩写一封信 / 123 
练习:理解你的阴影小孩 / 125 
练习:感知的三个立场 / 127 
发现你内心的阳光小孩 
练习:发现你的积极信念 / 135 
练习:找到你的优点和资源 / 139 
价值观是如何帮助我们的 / 140 
练习:确定你的价值 / 143 
快乐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 145 
练习:固定你的阳光小孩 / 148 
日常生活中的阳光小孩 / 150 
从保护策略到价值策略 
人际关系的好坏影响着你的幸福 / 154 
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几个“灰天使” / 156 
跳出自己,观察自己 / 158 
事实和解读的区别 / 161 
练习:核对现实 / 163 
退后一步,才能观察自己 / 164 
你不正常接纳,它就会非正常爆发 / 167 
练习:肯定地接受现实 / 170 
自己不自信,很难信任别人 / 172 
不赞美别人,并不能说明你内涵很深 / 174 
完美的外壳,让人变得脆弱 
追求完美,便很难去享受生活 / 180 
做一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乖孩子 / 182 
学会处理冲突,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 / 186 
练习:训练解决冲突的能力 / 187 
有些对话,你必须尽快终止 / 191 
练习自己的同情能力 / 194 
高情商不是能说,而是会听 / 197 
确定健康的界限 / 201 
题外话:阴影小孩和疲惫 / 204 

 

......


《被遗忘的回声:童年创伤如何塑造我们的成年生活》 导语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小孩,他经历过喜悦,也承受过伤痛。童年的经历,无论是温暖的拥抱还是无声的忽视,都如同种子一般,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悄然生根发芽,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种种行为、情感模式,甚至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然而,许多人对此浑然不觉,任由那些尘封的创伤在潜意识中操控着他们的人生。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心理疗愈指南,而是一次深入探索童年经历与成年行为之间隐秘联系的旅程。它将带领我们拨开迷雾,倾听内心深处被遗忘的回声,理解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冲动和难以摆脱的模式,最终找到疗愈的路径,重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第一章:内在小孩的觉醒——那些不曾被看见的伤痕 你是否曾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即使生活看似顺遂?你是否在亲密关系中反复出现相同的困境,却找不到根源?你是否常常被一些突如其来的情绪淹没,而事后却不知所措?这些,都可能源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个不曾被全然接纳和安抚的“内在小孩”。 童年,是我们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情感的表达、对自我价值的认知,都深受父母、家庭环境以及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不幸的是,并非所有童年都是无忧无虑的。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忽视、误解、批评、甚至创伤。这些伤痛,如同看不见的伤口,被我们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就能被遗忘。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会以各种隐蔽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成年生活中。它们可能表现为: 不安全感与低自尊: 那些在童年时期不被肯定或总是被批评的孩子,成年后可能难以建立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被拒绝。 逃避型或依恋型亲密关系: 父母的疏离或过度保护,都可能导致孩子在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要么极力回避,要么过度依赖,难以建立健康平等的连接。 情绪失控与冲动行为: 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愤怒、悲伤或恐惧,可能在成年后以攻击性、暴饮暴食、物质滥用等极端方式爆发。 强迫性行为与完美主义: 为了获得认可或避免被责备,一些孩子会发展出过度追求完美的倾向,这种模式会延续到成年,带来巨大的压力。 对批评的过度敏感: 童年时经历的严厉批评,可能让成年后的我们对任何形式的负面评价都异常敏感,难以接受建设性的意见。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内在小孩”的概念。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深入的心理学理论,帮助你识别自己身上那些源自童年的“回声”。你将学习如何区分成年后的情绪反应与童年经历的联系,理解那些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并非是自我责备,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看见那些被忽视的部分,为接下来的疗愈打下基础。 第二章:童年的阴影与成年的枷锁——行为模式的深层解析 理解了内在小孩的存在,下一步便是深入解析那些由童年经历塑造出来的、在我们成年生活中不断上演的“枷锁”。这些行为模式,往往是我们在童年时期为了生存、适应或获得爱而形成的策略,然而,随着我们长大成人,这些策略却可能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 本章将聚焦于几种典型的童年创伤对成年行为的影响,并进行详细的剖析: 被忽视的孩子: 如果童年时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情感支持,孩子可能会在成年后渴望被看见、被重视,从而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讨好、寻求关注,甚至是不健康的依赖。他们可能害怕孤独,难以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或者在工作中过度追求他人的认可,以填补内心的空虚。 被控制的孩子: 父母过度干涉或包办一切,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探索和犯错的机会。成年后,他们可能表现出不确定、缺乏主见,容易受他人影响,或者反而产生强烈的反叛心理,极力摆脱束缚,但又常常陷入新的困境。 经历过父母冲突或分离的孩子: 父母间持续的冲突或不幸的分离,可能让孩子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和不信任感。成年后,他们可能难以建立稳定长久的伴侣关系,或者在关系中表现出猜忌、控制欲,或者选择单身以避免再次受伤。 被严厉批评或打压的孩子: 长期处于被否定和指责的环境中,孩子会内化这些负面评价,形成根深蒂固的自我怀疑。成年后,他们可能不敢尝试新事物,害怕失败,并且在面对挑战时容易放弃,将自己置于“失败者”的位置。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心理学视角,例如依恋理论、创伤理论等,来解释这些行为模式的形成机制。你将学习到: 识别你的“自动化反应”: 哪些反应模式是你无意识中就启动的?它们在童年时期是如何为你服务的? 理解“受害者心态”的根源: 为什么你总是感到自己是他人行为的受害者?这是否与童年时期无力改变的境遇有关? 探索“模式的重复”: 为什么你总是吸引相似类型的人,或者在不同关系中重复同样的错误? 觉察“防御机制”的负面影响: 那些你用来保护自己的防御机制,是否正在阻碍你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本章的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自身行为模式的清晰认知,不再被动地重复旧的模式,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和审视它们。这种理解是疗愈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第三章:疗愈的回响——走向内心平和的实践之路 认识到童年的创伤和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后,最令人期待的便是如何进行疗愈,如何打破旧的循环,走向内心的平和与自由。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疗愈方法,帮助你重新连接被遗忘的内心小孩,并引导他走向健康、成熟的成年生活。 我们将探讨的疗愈路径包括: 与内在小孩对话: 这并非是幻想,而是通过内观、冥想、写日记等方式,与内心深处那个曾经受伤的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学习倾听他的恐惧、他的需求,并给予他 adulto 能够提供的理解、接纳和安慰。 重塑叙事: 我们的过去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对过去的解读和理解,能够深刻地影响我们现在的感受和行为。学习如何以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视角来重塑童年经历的叙事,从中提取力量而非负担。 发展情绪调节能力: 学习识别、接纳并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是疗愈的关键。我们将介绍一些实用的情绪调节技巧,帮助你在情绪失控时能够及时地“刹车”,并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建立健康的边界: 在人际关系中,学会设定和维护健康的边界,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不健康的边界,以及如何以坚定而尊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限制。 培养自我关怀的习惯: 疗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我关怀是支撑这个过程的重要力量。学习如何善待自己,给予自己应得的关爱和支持,就像你希望父母曾经给予你的那样。 寻求专业支持: 在某些情况下,童年创伤可能比较复杂,自行疗愈存在困难。本书会鼓励读者在需要时,勇敢地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他们能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本书的结尾,并非是对“童年创伤”的最终判定,而是对“疗愈与成长”的坚定信念。它旨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无论你的童年经历如何,你都有能力去疗愈,去改变,去活出更完整、更幸福的自己。你内在的力量,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结语 《被遗忘的回声:童年创伤如何塑造我们的成年生活》是一本邀请你踏上自我发现和内心探索之旅的书。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给予你理解的力量;它不承诺奇迹,而是引导你走向实际的改变。愿这本书能成为你内心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帮助你倾听那些被遗忘的回声,理解那些困扰你的枷锁,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与那个曾经受伤的内在小孩,和解,并拥抱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名就足够吸引人了,光是“少有人走的路”这个系列名,就让人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总觉得里面藏着深刻的智慧。我一直对心理学和自我成长的书籍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内心深处,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疗愈过去的。斯蒂芬妮·斯蒂尔这位德国心理医生的名字,也带着一种专业和严谨的质感,让人相信这本书的内容会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科学依据的。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个说法非常打动我。小时候的经历,无论好坏,都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留下印记,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行为模式、情绪反应,甚至人际关系。我们常常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重复着童年的模式,或者被童年的一些创伤所困扰。这本书似乎承诺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接纳并最终治愈那个曾经受伤的“内心小孩”的方法。想到可以借由专业的力量,去理解自己为何会做出某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为何会在某些情境下感到不安或愤怒,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和视角,帮助我找到与自己内心深处和解的路径,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踏实、更坚定。

评分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的书名,光是听着就有一种治愈的力量。我对“少有人走的路”这个系列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总觉得它蕴含着非同寻常的智慧和洞察。而“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我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我们很多时候,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其实都在不自觉地重复着童年的经历,或者在努力弥补童年时未被满足的需求。 我很想知道,德国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是如何将深奥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又充满实践指导意义的内容。我猜测,她可能会从大脑发展、依恋理论、创伤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童年经历对我们性格形成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我识别自己行为背后隐藏的“内在小孩”的呼唤,学会如何以一种健康、成熟的方式去回应它,而不是被它裹挟着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这本书给我一种希望,一种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与那个曾经受伤的“内心小孩”和解,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幸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实在是太引人遐想了。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经典著作和作者充满敬意,而“少有人走的路”这个系列名,总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触及灵魂、改变人生的深刻洞见。加上“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样的比喻,更是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们谁的心里没有一个曾经脆弱、需要关爱的小孩呢? 我非常好奇,来自德国的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会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去解析“童年的生活”与“成年的行为”之间的微妙联系。我设想着,她或许会运用一些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大师的理论,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那些潜意识里影响我们决策和行为的童年印记。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从中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影子,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的“心理治愈”方法,让我们能够真正地认识、接纳并疗愈那个内心的孩童,从而在生活的各个层面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自由。

评分

初见这本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与童年、成长相关的画面。我一直觉得,很多成年后的困惑和挣扎,追根溯源,往往都能在童年时期找到蛛丝马迹。那些未曾被看见、未曾被理解的感受,如同沉睡的种子,在潜意识里埋藏,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破土而出,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这本书的名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恰恰触碰到了这个痛点。它传递了一种温暖的信号,仿佛在说,那个曾经孤单、受伤的孩子,终将有机会被看见、被接纳、被安置。 我非常好奇,这位来自德国的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会用怎样的方式来引导读者进行这场内在的探索。德国人在严谨和深度方面一直有着令人称道的特质,我预感这本书不会是流于表面的浅谈,而是会深入到我们心理机制的核心,去揭示那些隐藏在行为之下的深层动因。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心理学原理,帮助我理解那些反复出现的不良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打破它们。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工具和练习,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开始与自己的“内心小孩”建立连接,学习如何去安抚它、滋养它,最终让它在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中安顿下来。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独特的书名——“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少有人走的路”本身就带有探索和深刻的意味,暗示着这本书将引导读者走向一条不那么平凡的成长之路。而“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则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些经历、有些感受,是我们当时无法完全理解或处理的,它们就像流浪的孩子,被遗忘在内心的某个角落。 我迫切想知道,斯蒂芬妮·斯蒂尔这位德国心理医生,会如何具体地阐述“内心的小孩”这个概念,以及我们如何才能为它找到真正的“家”。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童年经历对成年人格和行为的影响入手,揭示那些不健康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心理学视角和方法,帮助我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人际关系中的困境,甚至是一些难以解释的行为。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练习或指导,让我能够一步步地去疗愈过去的创伤,学会如何关爱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最终实现内心的整合与成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