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給內心的小孩找個傢》是一本關於心理治愈的不可多得的傑作。書中指齣,不管你的性格是經常暴怒,還是過分溫順;不管你的行為是追求完美,還是喜歡攻擊、控製和逃避;不管你的心理問題是抑鬱、恐懼,還是焦慮……都是因為童年時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即沒有在傢中獲得原始信任。
沒得到原始信任的人缺乏安全感,會自動采取相應的保護策略,而追求完美、追求權力、追求控製、自戀、逃避,以及過分討好彆人等,則是這些保護策略的具體錶現。
保護策略就像一層厚厚的外殼,阻斷瞭與內心的聯係,會讓人變得越來越脆弱,在心理和行為上陷入睏境。
迴傢的路,是一條尋找內心支撐的路,也是一條成為自己的路。
內容簡介
該書是“少有人走的路”係列第五本,齣自德國著名心理醫生、暢銷書作傢斯蒂芬妮?斯蒂爾之手。
這本書令人感動,因為我們孤獨、無助、抑鬱、憤怒的內心從未被如此全麵而深入地理解,也從未被如此完整而清晰地察覺。
它深入內心,在那個一直被隱藏被遺忘的荒蕪的角落,喚起人們深深的共鳴。
它更令人振奮,因為它找到瞭一條卓有成效的治愈之路,一把幾乎能解決所有心理問題的鑰匙——給內心的小孩找個傢。
一個人找不到內心的傢,一輩子都不得安寜。
傢是內心的港灣,是培養原始信任的地方,也是我們心智成熟的起點。
如果說《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給心靈帶來的是衝擊和震撼,這本書則如綿綿春雨,滋潤心田。尤其是書中的練習和方法,就像是一幅幅心靈地圖,可以幫助你找到迴傢的路。
該書自齣版以來好評如潮,常年高居德國各大暢銷書榜前茅。
作者簡介
斯蒂芬妮·斯蒂爾,德國著名心理醫生,暢銷書作傢。她所著的《給內心的小孩找個傢》是一本關於心理治愈的不可多得的傑作。書中指齣,不管你的性格是經常暴怒,還是過分溫順;不管你的行為是追求完美,還是喜歡攻擊、控製和逃避;不管你的心理問題是抑鬱,恐懼,還是焦慮……都是因為童年時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即沒有在傢中獲得原始信任。
沒得到原始信任的人缺乏安全感,會自動采取相應的保護策略,而追求完美,追求權力,追求控製,自戀,逃避,以及過分討好彆人等,則是這些保護策略的具體錶現。
保護策略就像一層厚厚的外殼,阻斷瞭與內心的聯係,會讓人變得越來越脆弱,在心理和行為上陷入睏境。
迴傢的路,是一條尋找內心支撐的路,也是一條成為自己的路。
精彩書評
童年是每一個成年人力量的源泉。《給內心的小孩找個傢》這本書無愧為心理自助類書籍排行榜前茅,作者斯蒂芬妮?斯蒂爾將與我們一起重新思考那曾經的童年。
——德新社
女作者斯蒂芬妮·斯蒂爾深入探討瞭童年對人們成年後的自信心的重要影響。
——《匯報》
這本書不隻是心理學專傢手中的專業小冊子,它提齣的建議值得我們每個人靜心一讀。
——德國sat電視颱
當我們跟心靈深處的“孩子”交上朋友,會發生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解決各種衝突矛盾,建立幸福的人際關係,找到幾乎所有問題的答案。
——心理治療師蘇珊娜·科納
目錄
童年的生活,成年的行為
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 / 26
父母自戀是孩子的災難 / 27
你喜歡獨自充電,還是在人群中充電 / 29
陰影小孩和他的信念 / 31
陰影不僅來自傷害,也來自溺愛 / 34
批評父母,是為瞭認識自己 / 35
題外話: 基因決定我們更容易記住傷害 / 37
你的想法決定你的感受
角度變瞭, 想法和感受隨之不同 / 40
對童年的經曆,我們總是堅定不移地相信 / 42
陰影小孩的信念,情緒風暴的中心 / 44
陰影小孩、成人和自我價值 / 45
發現陰影小孩
練習:發現你的信念 / 50
練習: 感受你的陰影小孩 / 57
找到你的核心信念 / 58
如何擺脫負麵情緒 / 59
練習:情緒橋 / 61
題外話: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不講感情 / 62
不來情緒的人,應該怎麼辦 / 64
你感知到的世界都是內心的投射 / 66
保護策略:陰影小孩堅硬的外殼
自我保護:逃避現實 / 74
自我保護:投射與受害者思想 / 75
自我保護:追求完美、美麗妄想癥、追求認同感 / 77
自我保護:追求和諧,過分迎閤 / 80
自我保護:樂善好施 / 82
自我保護:追求權力 / 84
自我保護:追求控製欲 / 87
自我保護:攻擊 / 89
自我保護:我願意一直是孩子 / 91
自我保護:逃避、退縮和迴避 / 94
題外話:關係再親密也不能失去自己 / 96
特殊情況:利用上癮來逃避生活 / 98
自我保護:自戀 / 101
自我保護:僞裝、錶演和欺騙 / 105
練習:請找到自己的保護策略 / 107
你的問題都是陰影小孩的問題 / 109
治愈你的陰影小孩
練習:尋找你內心的助手 / 113
練習:強化你的成人自我 / 114
練習:接受陰影小孩 / 115
練習:成人自我安慰陰影小孩 / 117
練習:覆蓋從前的迴憶 / 120
練習:陰影小孩的關係和安全感 / 122
練習:給你的陰影小孩寫一封信 / 123
練習:理解你的陰影小孩 / 125
練習:感知的三個立場 / 127
發現你內心的陽光小孩
練習:發現你的積極信念 / 135
練習:找到你的優點和資源 / 139
價值觀是如何幫助我們的 / 140
練習:確定你的價值 / 143
快樂是可以訓練齣來的 / 145
練習:固定你的陽光小孩 / 148
日常生活中的陽光小孩 / 150
從保護策略到價值策略
人際關係的好壞影響著你的幸福 / 154
每個人的身邊都有幾個“灰天使” / 156
跳齣自己,觀察自己 / 158
事實和解讀的區彆 / 161
練習:核對現實 / 163
退後一步,纔能觀察自己 / 164
你不正常接納,它就會非正常爆發 / 167
練習:肯定地接受現實 / 170
自己不自信,很難信任彆人 / 172
不贊美彆人,並不能說明你內涵很深 / 174
完美的外殼,讓人變得脆弱
追求完美,便很難去享受生活 / 180
做一個真實的孩子,而不是乖孩子 / 182
學會處理衝突,構建自己的人際關係 / 186
練習:訓練解決衝突的能力 / 187
有些對話,你必須盡快終止 / 191
練習自己的同情能力 / 194
高情商不是能說,而是會聽 / 197
確定健康的界限 / 201
題外話:陰影小孩和疲憊 / 204
......
《被遺忘的迴聲:童年創傷如何塑造我們的成年生活》 導語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小孩,他經曆過喜悅,也承受過傷痛。童年的經曆,無論是溫暖的擁抱還是無聲的忽視,都如同種子一般,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悄然生根發芽,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種種行為、情感模式,甚至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然而,許多人對此渾然不覺,任由那些塵封的創傷在潛意識中操控著他們的人生。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心理療愈指南,而是一次深入探索童年經曆與成年行為之間隱秘聯係的旅程。它將帶領我們撥開迷霧,傾聽內心深處被遺忘的迴聲,理解那些看似不閤邏輯的衝動和難以擺脫的模式,最終找到療愈的路徑,重拾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第一章:內在小孩的覺醒——那些不曾被看見的傷痕 你是否曾感到一種莫名的失落,即使生活看似順遂?你是否在親密關係中反復齣現相同的睏境,卻找不到根源?你是否常常被一些突如其來的情緒淹沒,而事後卻不知所措?這些,都可能源於我們內心深處那個不曾被全然接納和安撫的“內在小孩”。 童年,是我們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對情感的錶達、對自我價值的認知,都深受父母、傢庭環境以及重大生活事件的影響。不幸的是,並非所有童年都是無憂無慮的。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曆瞭不同程度的忽視、誤解、批評、甚至創傷。這些傷痛,如同看不見的傷口,被我們小心翼翼地藏瞭起來,以為隨著時間的流逝就能被遺忘。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那些被壓抑的情感和未被滿足的需求,並不會憑空消失,而是會以各種隱蔽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我們的成年生活中。它們可能錶現為: 不安全感與低自尊: 那些在童年時期不被肯定或總是被批評的孩子,成年後可能難以建立自信,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被拒絕。 逃避型或依戀型親密關係: 父母的疏離或過度保護,都可能導緻孩子在成年後,在親密關係中要麼極力迴避,要麼過度依賴,難以建立健康平等的連接。 情緒失控與衝動行為: 童年時期被壓抑的憤怒、悲傷或恐懼,可能在成年後以攻擊性、暴飲暴食、物質濫用等極端方式爆發。 強迫性行為與完美主義: 為瞭獲得認可或避免被責備,一些孩子會發展齣過度追求完美的傾嚮,這種模式會延續到成年,帶來巨大的壓力。 對批評的過度敏感: 童年時經曆的嚴厲批評,可能讓成年後的我們對任何形式的負麵評價都異常敏感,難以接受建設性的意見。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內在小孩”的概念。我們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和深入的心理學理論,幫助你識彆自己身上那些源自童年的“迴聲”。你將學習如何區分成年後的情緒反應與童年經曆的聯係,理解那些反復齣現的行為模式背後的深層原因。這並非是自我責備,而是為瞭更清晰地看見那些被忽視的部分,為接下來的療愈打下基礎。 第二章:童年的陰影與成年的枷鎖——行為模式的深層解析 理解瞭內在小孩的存在,下一步便是深入解析那些由童年經曆塑造齣來的、在我們成年生活中不斷上演的“枷鎖”。這些行為模式,往往是我們在童年時期為瞭生存、適應或獲得愛而形成的策略,然而,隨著我們長大成人,這些策略卻可能成為阻礙我們前進的絆腳石。 本章將聚焦於幾種典型的童年創傷對成年行為的影響,並進行詳細的剖析: 被忽視的孩子: 如果童年時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情感支持,孩子可能會在成年後渴望被看見、被重視,從而在人際關係中錶現齣討好、尋求關注,甚至是不健康的依賴。他們可能害怕孤獨,難以獨自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或者在工作中過度追求他人的認可,以填補內心的空虛。 被控製的孩子: 父母過度乾涉或包辦一切,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探索和犯錯的機會。成年後,他們可能錶現齣不確定、缺乏主見,容易受他人影響,或者反而産生強烈的反叛心理,極力擺脫束縛,但又常常陷入新的睏境。 經曆過父母衝突或分離的孩子: 父母間持續的衝突或不幸的分離,可能讓孩子對親密關係産生恐懼和不信任感。成年後,他們可能難以建立穩定長久的伴侶關係,或者在關係中錶現齣猜忌、控製欲,或者選擇單身以避免再次受傷。 被嚴厲批評或打壓的孩子: 長期處於被否定和指責的環境中,孩子會內化這些負麵評價,形成根深蒂固的自我懷疑。成年後,他們可能不敢嘗試新事物,害怕失敗,並且在麵對挑戰時容易放棄,將自己置於“失敗者”的位置。 我們將通過具體的心理學視角,例如依戀理論、創傷理論等,來解釋這些行為模式的形成機製。你將學習到: 識彆你的“自動化反應”: 哪些反應模式是你無意識中就啓動的?它們在童年時期是如何為你服務的? 理解“受害者心態”的根源: 為什麼你總是感到自己是他人行為的受害者?這是否與童年時期無力改變的境遇有關? 探索“模式的重復”: 為什麼你總是吸引相似類型的人,或者在不同關係中重復同樣的錯誤? 覺察“防禦機製”的負麵影響: 那些你用來保護自己的防禦機製,是否正在阻礙你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本章的目標是幫助讀者建立起對自身行為模式的清晰認知,不再被動地重復舊的模式,而是主動地去理解和審視它們。這種理解是療愈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第三章:療愈的迴響——走嚮內心平和的實踐之路 認識到童年的創傷和成年後的行為模式後,最令人期待的便是如何進行療愈,如何打破舊的循環,走嚮內心的平和與自由。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焦於一係列切實可行的療愈方法,幫助你重新連接被遺忘的內心小孩,並引導他走嚮健康、成熟的成年生活。 我們將探討的療愈路徑包括: 與內在小孩對話: 這並非是幻想,而是通過內觀、冥想、寫日記等方式,與內心深處那個曾經受傷的孩子進行真誠的溝通。學習傾聽他的恐懼、他的需求,並給予他 adulto 能夠提供的理解、接納和安慰。 重塑敘事: 我們的過去並非一成不變,我們對過去的解讀和理解,能夠深刻地影響我們現在的感受和行為。學習如何以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視角來重塑童年經曆的敘事,從中提取力量而非負擔。 發展情緒調節能力: 學習識彆、接納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是療愈的關鍵。我們將介紹一些實用的情緒調節技巧,幫助你在情緒失控時能夠及時地“刹車”,並以更健康的方式錶達自己的情感。 建立健康的邊界: 在人際關係中,學會設定和維護健康的邊界,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我們將探討如何識彆不健康的邊界,以及如何以堅定而尊重的方式錶達自己的需求和限製。 培養自我關懷的習慣: 療愈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自我關懷是支撐這個過程的重要力量。學習如何善待自己,給予自己應得的關愛和支持,就像你希望父母曾經給予你的那樣。 尋求專業支持: 在某些情況下,童年創傷可能比較復雜,自行療愈存在睏難。本書會鼓勵讀者在需要時,勇敢地尋求心理谘詢師的專業幫助,他們能夠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和支持。 本書的結尾,並非是對“童年創傷”的最終判定,而是對“療愈與成長”的堅定信念。它旨在傳遞這樣一個信息:無論你的童年經曆如何,你都有能力去療愈,去改變,去活齣更完整、更幸福的自己。你內在的力量,比你想象的要強大得多。 結語 《被遺忘的迴聲:童年創傷如何塑造我們的成年生活》是一本邀請你踏上自我發現和內心探索之旅的書。它不提供廉價的慰藉,而是給予你理解的力量;它不承諾奇跡,而是引導你走嚮實際的改變。願這本書能成為你內心旅途中的一盞明燈,幫助你傾聽那些被遺忘的迴聲,理解那些睏擾你的枷鎖,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與那個曾經受傷的內在小孩,和解,並擁抱一個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