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蒋勋的书 (讲唐诗,既是在讲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蒋勋的书 (讲唐诗,既是在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宋词
  • 中国文学
  • 蒋勋
  • 文化
  • 艺术
  • 诗歌
  • 文学史
  • 古典文学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张家港新华书店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7579
商品编码:2867439482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239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系在《蒋勋说宋词》(201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蒋勋先生按照五代、北宋、南宋的时间脉络,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重要词人的佳作一一道来。   在宋词D中,既有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也不乏豪放、浓烈与激扬。美从无定规,却皆可成为个人生命的色彩。这是宋词带给我们的启发,以及慰藉。   阅读宋词,J像在阅读生命本身,饱满与孤D、喜悦与感伤各具其美。记得花间晚照,记得金戈铁马,豁达面对得失起落,好好珍惜自己。   蒋勋先生潜心于艺术与文化之美,“出之于小说、散文、艺术史、论述、绘画,苦心孤诣,重构民族美学与历史记忆,启蒙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审美享乐,献身为美的传道者,谦卑明亮,气象恢宏,给了我们欢喜感动与荣耀自豪”。台湾ZM作家张晓风曾这样描述这位“美的布道者”——“(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关联推荐
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FC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
  阅读《蒋勋说宋词》,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词”并非始于宋代,却与宋代的文化品质浑然天成。有浅吟低唱,有大江东去,有柔肠粉泪,有家国愁思,美有不同的面孔,却未必要分出高下。
  蒋勋先生讲宋词,也讲宋词的来路与根基。尝试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在柔性与烈性之间游刃有余,与宋词之美结一段善缘。这种美不仅存在于文字或音韵D中,也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里。
  《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上)》《蒋勋说文学(下)》同为“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美,是自然,是自由,是自己。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
  延伸阅读——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梦红楼》《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①》。
 
目录
D一讲 李煜  唐诗何以变成宋词  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  富贵繁华都幻灭了  命运的错置  俗世文学自有其活泼与力量  有如流行歌曲  对繁华的追忆  唐诗的规矩被打破  人间没个安排处  无奈夜长人不寐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J品 D二讲 从五代词到宋词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D一讲 李煜
 唐诗何以变成宋词
 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
 富贵繁华都幻灭了
 命运的错置
 俗世文学自有其活泼与力量
 有如流行歌曲
 对繁华的追忆
 唐诗的规矩被打破
 人间没个安排处
 无奈夜长人不寐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J品
D二讲 从五代词到宋词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
 词长于抒情
 词是视觉性FC高的文学形式
 从风花雪月到《花间集》
 “自恋”的美学经验
 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
 文人的从容
 包容之美
 深情存于万事万物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D三讲 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
 “分裂”的知识分子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CY感伤和喜悦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感伤与温暖并存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中国文学中的夜晚经验
 庭院深深深几许
 白发戴花君莫笑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富有而不轻浮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天赋与轻狂
 行人更在春山外
 率性令生命优美
D四讲 柳永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慢词”自柳永开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今宵酒醒何处
D五讲 苏轼
 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
 不思量,自难忘
 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融合儒、释、道
 可以和历史对话的人,已经不在乎活在D下
 绵中裹铁
 文学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D六讲 从北宋词到南宋词
 具备美学品质的朝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音乐性与文学性
 文学的形式有时代性
 形式上的完美主义者
 阳刚与阴柔没有高低之分
 一旦讲求形式,也J是没落的开始
 向两J发展的美学品格
D七讲 秦观、周邦彦
 优雅文化的发达
 桃源望断无寻处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Z爱用的那几个字
 “大典故”
 耽溺之美
 再造美学空间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南朝盛事谁记?
D八讲 李清照
 李清照与苏轼
 知己夫妻
 李清照有点儿“野”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懒懒的情绪是南宋词的重要特征
 多少事、欲说还休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
 这次D,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代文人的生活空间
D九讲 辛弃疾、姜夔
 辛弃疾与姜夔——南宋的两面
 “江南游子”
 辛弃疾的侠士空间
 却道天凉好个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村居老人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杯汝来前
 悲壮美学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只讲自己的心事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在范仲淹之后,我们明显看到,大概到宋仁宗时期,北宋政治开始稳定下来,它的文化特质也在文学创作里表现得FC直接。我特别用晏殊、晏几道等人来做典型代表,下面会为大家介绍晏殊的四1词,以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作品。我想以他们三人作为苏轼之前的引带,因为晏殊和欧阳修都算是在文学上对苏轼产生比较大影响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大家可以特别注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句子。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宋代在开始有一个静下来的心情以后,会去静观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炉里燃一点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炉上面的孔会冒出细细的烟来,这J是“炉香”。“静逐”是说因为FC安静,也没有风吹,所以烟慢慢慢慢地绕,如一道游丝般在转。这个场面,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诗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香炉观察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唐代的很多东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件。我现在用“无谓”这两个字,是说我们会发现“炉香静逐游丝转”这一句,好像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个人生的意义上,不代表任何东西。可是所有的无谓和无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据了蛮重要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时刻,以及休闲的时刻。   从“小径红稀”开始,作者描述了一个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在郊外游玩时看到绿色的树,再进一步用“高台树色阴阴见”去形容人在树底下看到的树荫所构成的光影层次。“翠叶藏莺”J是在翠绿色的叶子里面藏着春天的黄莺鸟。我们在台北故宫的一幅宋画里可以看到,一道珠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来,这J是“珠帘隔燕”。过去的文人有时候在比较接近轩或者廊的地方读书,有很多鸟飞进飞出,他J用珠帘挡住,让光线没有那么明亮,同时也让禽鸟或者昆虫不容易进入这个空间。这种隔帘的经验变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生活空间里的美学形式: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没有JD的隔断,而是形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人与自然之间可以有“隔”,可是这个“隔”又是可以连接的。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在范仲淹之后,我们明显看到,大概到宋仁宗时期,北宋政治开始稳定下来,它的文化特质也在文学创作里表现得FC直接。我特别用晏殊、晏几道等人来做典型代表,下面会为大家介绍晏殊的四1词,以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作品。我想以他们三人作为苏轼之前的引带,因为晏殊和欧阳修都算是在文学上对苏轼产生比较大影响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大家可以特别注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句子。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宋代在开始有一个静下来的心情以后,会去静观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炉里燃一点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炉上面的孔会冒出细细的烟来,这J是“炉香”。“静逐”是说因为FC安静,也没有风吹,所以烟慢慢慢慢地绕,如一道游丝般在转。这个场面,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诗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香炉观察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唐代的很多东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件。我现在用“无谓”这两个字,是说我们会发现“炉香静逐游丝转”这一句,好像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个人生的意义上,不代表任何东西。可是所有的无谓和无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据了蛮重要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时刻,以及休闲的时刻。
  从“小径红稀”开始,作者描述了一个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在郊外游玩时看到绿色的树,再进一步用“高台树色阴阴见”去形容人在树底下看到的树荫所构成的光影层次。“翠叶藏莺”J是在翠绿色的叶子里面藏着春天的黄莺鸟。我们在台北故宫的一幅宋画里可以看到,一道珠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来,这J是“珠帘隔燕”。过去的文人有时候在比较接近轩或者廊的地方读书,有很多鸟飞进飞出,他J用珠帘挡住,让光线没有那么明亮,同时也让禽鸟或者昆虫不容易进入这个空间。这种隔帘的经验变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生活空间里的美学形式: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没有JD的隔断,而是形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人与自然之间可以有“隔”,可是这个“隔”又是可以连接的。
  到“炉香静逐游丝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追求一个WQ静下来的心境和画面。这样一个描写的特殊之处,也是它和五代词Z大的不同在于,所谓的“愁”稍微少了一点点,虽然后面还是要讲到,可是不太像花间词有那么多哀伤和惆怅。它会描述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那些过去在唐代不太会拿来作为创作题材的内容,会被刻意地描述。
  这1词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结尾。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你午睡醒来,尤其是夏天午睡醒来,会有一种呆呆地看着院中斜阳的愿望。在那一刹那之间,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坐在那儿,可好像还有另一个你在看着自己。所谓“一场愁梦酒醒时”,是说在喝酒睡着以后醒过来,不止是身体的苏醒,同时也是心灵上的苏醒。“斜阳却照深深院”一句,是感觉到斜阳在移动,时光在慢慢消逝。这种描述和《花间集》或者南唐词句里直接的感伤不太一样,它只是一种观察,比如说斜阳慢慢消失的感觉;而且作者不用很重的句子,只用“深深院”这样的表达——本来是照在他身上的阳光,此时在慢慢退后。
  北宋词Z精彩的部分在于它对意象的掌握。这些意象经常是FC平淡的,里面没有大事件,不过J是愁、醒、梦这些小小的生活体验,加入一些自己身边Z具体的景象,比如“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东西。我很希望可以通过北宋的词,找到我们现今生活中可以描述类似“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经验的诗句。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描绘自己生活里面Z安静的空间和状态呢?如果不选择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大气魄,而是希望创作保有宋词的某一种安静,那我们JT生活的安静又在哪里?我不知道大家可不可以了解,我们一直在沿着“文学之美”这个话题谈下来,其实是希望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之美会在哪里。如果它不是盛唐时代的那种豪迈,那它是不是能够有宋词的那种安静,还是好像两个都没有?两个都没有并不是说不会有,而是可能还在摸索的过程D中。
  我们讲生活美学,是说由生活中升华出的一个特殊景象。在饭后把牛奶倒进咖啡,然后拿着小调羹去搅,这样的场景可能J是一个现代诗的画面,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那个句子。我的意思是说,牛奶与咖啡融合的场面,其实和“炉香静逐游丝转”是同样的东西。“炉香静逐游丝转”是FC小的一个事件,但是它可以入诗,那我们JT的诗句要从哪里去寻找入诗的生活细节呢?我想这个部分其实是我们在读晏殊词的时候要思考的。因为尽管晏殊做到了很大的官,而且影响了一代的文人,可是在他的词句D中,你会感觉到他没有像范仲淹的《渔家傲》那样很大气魄的东西,反而回到了平凡的生活本身。
  CY感伤和喜悦
  我为大家选出来的四1晏殊的词,可能都FC平淡,WQ是一般人会有的生活细节,比如下面这1《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大概不过是讲一个失眠的经验吧,一个朋友离开以后,连让对方知道自己情感的机会都不多。“碧纱”也J是淡绿色的纱,垂下来,它和珠帘FC相似,都是宋代生活里为了不让鸟虫随便跑进来而设的。台北故宫的宋代文物展中,有一张画是描绘宋代文人生活的,可以看到他们怎样用屏风、帘、纱来处理生活空间。现代生活中分隔我们的空间的大概只有墙,可墙分隔出的其实是一个蛮僵硬的空间,而帘、屏、纱的“隔”则在生活空间里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关系。现在日本的居住空间里还常常用到屏、帘这些东西,可是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大概除了墙J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隔断可能了。
  纱和帘JD是可以入诗的东西,因为它既是隔断,可是又通透。隔着帘和纱的光线是FC特殊的,“碧纱秋月”是说人在室内,可是透过绿色的纱帐,他可以看到外面秋夜的月亮,月光是通过纱和他发生关系的。“碧纱”和上一1词提到的“珠帘”其实都造成一种视觉上很特殊的迷离效果。“梧桐夜雨”是在讲夜晚的雨水打在梧桐叶上产生的声音效果。“碧纱秋月”是一种光线,“梧桐夜雨”是一种听觉,作者视觉的经验和听觉的经验组合成为词的美学记忆,然后落到“几回无寐”。一个夜晚常常失眠的孤D的人,才会看到“碧纱秋月”,听到“梧桐夜雨”。
  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问:他这个时候感伤吗?可是恐怕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J是喜悦:在失眠的夜晚,你看到了户外的月光。生命里面的喜悦和感伤都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它会形成另外一个CY感伤和喜悦的心境,我觉得这种心境比较接近宋词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我们在读“心长焰短”四个字的时候,也许很容易J错过了。它好像只是在描写一个人看蜡烛的情景,而这个蜡烛不过是唐代曾被李商隐描述过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可是晏殊对蜡烛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知道蜡烛D中有一条烛芯,烛芯还很长的时候,火焰已经越来越短,因为蜡烛快要烧完了。张爱玲说她Z喜欢这四个字,她觉得“心长焰短”是一种生命状态,它不是在讲蜡烛,而是在讲一种J大的热情已经燃烧得要到Z后了,你内在的激情还那么多,可物质能够提供给你燃烧的可能性已经那么少了。我想这也是宋词有趣的地方,好的创作者大概才能真正体会到“心长焰短”是这1词D中Z重要的四个字,讲出了人生中某一种热情将要成为灰烬、将要结束的状况。“向人垂泪”D然是在延续唐诗中蜡炬流泪的意象。
  在我们前面介绍的晏殊的两1作品中,很明显,都没有大事件,没有大野心,都是在安静地描述生活周边的事物——无论红烛也好,燕子也好,秋月也好,夜雨也好,都是身边景象。在宗教方面,唐代的佛教追求菩萨的庄严与华丽,可是宋代的罗汉J变成了FC平民化的形象。比如济公,修行原本J是生活里的一部分,他不会刻意地把自己提高到佛或菩萨的伟大。你不会觉得罗汉伟大,而是觉得他亲切、可爱,仿佛有一种夜市中人的样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宗教、文学艺术都在往世俗生活走,D一切向外征服的野心都挥洒完毕,回来安分做人成为他们真正的追求。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下面我们看晏殊的一1《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1词的作者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认为是冯延巳写的,到现在都没有定论。尤其是下阕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很多人认为是冯正中的句子。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注意前面讲的珠帘、碧纱,现在讲到的罗幕,你能够从宋词中感受到宋代的生活空间FC有趣,不是一堵墙,而是一种转换空间。
  下阕是特别重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了三句宋词,来说明人生三个不同的境界,D一个境界J是“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现实上来说,“昨夜西风凋碧树”J是昨天晚上因为一阵西风吹起,绿色的树叶纷纷掉落,繁密的遮掩不见了,所以“D上高楼”后可以“望尽天涯路”(D然也有“望断天涯路”的说法),可以看到很遥远的路。对于创作者来讲,这个句子只是一个画面,可是王国维将它引申为人生的D一个境界。活在繁华D中时,其实很难对生命有所领悟,对生命的领悟常常开始于繁华下落的那个时刻,J是我们曾经讲过的“颓废”。这个“颓废”不是世俗所讲的颓废,而是有很高的反省和自我沉淀的意义在里面。如果你一直在春天和夏天的话,你J没有机会去留恋春天和夏天,你留恋春天和夏天是因为春天和夏天要过去了。“昨夜西风凋碧树”,叶子落下了你才开始有感悟,才对生命有眷恋和珍惜。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D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必须痴情,必须像柳永讲的身体越来越瘦(“衣带渐宽”),却一点都不后悔。“为伊”是为一个人,为一个对象;“消得人憔悴”,这是痴情。D二个境界是一个痴迷、执迷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Z长久的,也是Z痛苦的。D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D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时候FC难堪,FC尴尬,也FC分裂。有人过不了这一关,达不到D三个境界。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D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几乎要放弃了,因为你“众里寻他千百度”,却怎么找都找不到,已经绝望到不找了,可是“蓦然回1”,他其实J在那里。要找的人或物一直在那儿却看不到,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了,所以又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它并没有变。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直是我向许多朋友推荐的一部书,因为我觉得他虽然是在谈词,可是也借助词谈了生命中FC复杂的内容和FC丰富的过程。我希望大家在读像晏殊这一类词的时候,能够了解到它不仅是对客观景象的描述,更是对心境的处理。王国维的“三境说”还有一个意思:晏殊是北宋词Z早的领悟,接下来必须要经过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个境界之间并不存在谁比谁高明的问题,而是说D一个境界、D二个境界、D三个境界都必须是自我完成的,它只是对个人来讲,所以并没有比较。但是要想自我完成或达到D三个境界,感悟的开始是FC重要的,这J是我选讲晏殊词的原因:他是北宋词感悟的起点。特别是他尽管荣华富贵一生,却可以用一种很平淡的方式写自己生命中现实的东西。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收尾收得很通俗,是我们很熟悉的东西。我要写信给一个人,可是没有一尺的素——“素”J是没有染色的丝帛,要写信连信纸都没有。进一步的,这么远的路,这封信到底要怎么传达。晏殊的词里常常表达一种想要传达的情感,而这个情感却无从传达。无从传达和山长水阔并不见得有直接的关系,而是表现了一种落寞感,对于在人生里寻找知己感觉到茫然。光有荣华富贵而没有落寞之感其实是庸俗的,Z精彩的贵族常常带有一种奇怪不可解的感伤和落寞。
  感伤与温暖并存
  下面这1《浣溪沙》是晏殊Z具代表性的作品,我想也是大家Z熟悉的。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D徘徊。
  “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一面填词,一面喝酒。“去年天气旧亭台”,想到去年同样的天气,也是在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发现,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可以相连,也可以不相连,其实是各自D立的,我们一直在讲词句有D立性。“夕阳西下几时回”,看到太阳越来越往下沉落,已经到了黄昏时分,什么时候夕阳会再回来呢?三句之间没有JD的关系,只有歌词会有这种FC奇特的意象的连接,通过声音的方式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下面出现的是北宋词开创时期Z重要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感觉花凋落了——加入了个人的主观意念,花要掉落是你无法挽回的事情,是生命里哀愁和感伤的基础,可是,好像又为自己找回一个生命的希望,那J是“似曾相识燕归来”。那只回来的燕子,大概是去年春天认识过的。一方面是消失的感伤,一方面变成找回的喜悦,二者同时存在,感伤与温暖并存。
  我觉得这是北宋词里面Z美的句子,而这样的句子D然不止是在讲花的凋零和燕子的归来,其实是在讲生命里两个不同的状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WQ。你在生命里也常常处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之间,有许多的生命和你发生“无可奈何”的关系,大概是要结束了,缘分已尽;然而又有很多生命和你开始新的“似曾相识”的喜悦和快乐,所以它是生命的两个状态。
  大家可以把“花落去”、“燕归来”同上面抽象性的“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一起来看,WQ是生命的升华的讨论。这J是文学的力量,从一个很平淡的对生活事件的描述慢慢扩大,变成真正触碰生命的东西。一直到JT,过了一千多年,每次读到这两句的时候我还是会被震撼,这种震撼会唤起我自己生命里很多的经验和状态。你会觉得自己永远活在“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之间:有很多无奈,比如亲人的去世,朋友的告别,以及青春的消逝;同时又有“似曾相识”的新事物在涌现,因为它还是在循环。生命并没有因为前面的“无可奈何”而掉落到沮丧和绝望D中,“似曾相识”挽回了对生命里面的冀望的熟悉的感觉,我称它为一种“体温”。“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一种体温,使你感觉到你所接触的“新事物”和“新生命”不是D一次认识的。“无可奈何”是非循环性的,但“似曾相识”是循环性的,这个时候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循环性凸显出来。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晏殊积累了花间词以来的这种经验,把它提高到了Z精彩的状态。这样的抽象好像在很多场景中都很合用,或者说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生命状态里,比如一个人在情感上受伤,或者遇到事业上的挫折,大概都可以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它变成了抽象性的解释,它的内涵J是要看到生命的起落和循环。潮来潮去、月圆月缺、花开花谢,全部是事物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使作者在“小园香径D徘徊”的时候,产生了对生命的领悟。
  记得我跟大家讲过,我Z大的野心是盖一座庙,然后把庙里所有的签都变成诗句。你因为担心会和女朋友分手而进到庙里,抽了一支签,结果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你会领悟到什么呢?我们会发现领悟到Z后,只是你一个人在D自徘徊,因为没有人可以给你解这个诗句。大概只有自己在那个时刻里,在一个落满了花的园子D中,一个人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下面我们讲晏几道。大家会看到他基本上延续了晏殊的风格,但是比晏殊更婉转,更深情。我们知道宋代有所谓的“歌妓文化”,很多以唱曲为职业的歌女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FC亲近。这种亲近使她们扮演了文学传达者的角色,文人的词要通过她们弹奏乐器、歌唱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她们还扮演了给这些在朝为官的文人带来心理安慰的知己的角色,扮演了很特殊的、部分相D于情人的角色。这些歌妓年纪轻,容貌美,会歌舞,文化也比较高,可以和这些文人进行对话。
  下面这几1晏几道的词,很明显是在和女孩子对话。在晏殊的作品里对此好像还回避一些,可是到晏几道的时候,比如在下面这1《临江仙》里,你会感受到作者的直接。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D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多漂亮的两个句子,各位注意,这WQ是典型的意象,没有任何对心情的描述,J是花在落,人站在花下,天上飘着微微的雨,一对燕子飞过去。运用意象的高手能够通过画面去传达心情,这里面到底在讲什么?可能是感伤,可能是落寞,可能是对生命的领悟,它变成了一个可以有无数种解读的句子。
  如果你把“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变成一支签放到庙里去,抽出这支签的人大概会想好久,然后庙里的住持也不会解答了。签一定要写到连住持都不会解答才精彩,这样它本身对生命的指引性其实是更高的。我们都在通过各种解释的方法试图了解生命的神秘性,不管是星座,还是手相,可是我们又始终对这种神秘性无法WQ掌握。诗本身也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可解的时候是因为你把生命投射进去了,不可解可能是因为冥顽不灵,因为你始终不愿意去解读生命的本质现象。有人问,“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到底在讲什么?碰到这种情况,你要怎样去跟他解这两句词呢?文字很简单,不可能看不懂,那你不懂的是什么?不懂的是字句背后你自己生命的状况——不一定是不懂,而是有时候你拒绝懂。
  举个例子,假设你去对一个人说,我帮你用《易经》卜一个卦,然后你对他讲卦的内容,你会发现,他永远要听他想听的东西,他不想要的部分他是不听的。其实诗词也是这样的东西,所以在不同的生命状况里会对诗词有不同的领悟。所谓“诗无达诂”,每个人解读“落花人D立”和“微雨燕双飞”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诠释,所有的固定答案都是对诗的扼杀和伤害。应该给诗Z大的释放空间,意象被丢出来以后,我们的生命经验会和它发生永远不停止的、不定型的互动关系,或者说对话关系。
  “记得小初见”,“小”是一个歌妓的名字,晏几道直接把自己所爱恋的女子的名字放进去了,有没有发现口语化和生活化?“初见”的感觉,是一个创作者对自己生命中情感萌芽的永远不停的回忆,有点儿像前面讲过的“记得绿罗裙”。生命中的记忆看你自己愿不愿意记得,可以永远记得的事其实也不是很多,所以“记得小初见”反映出创作者对她是多么的珍惜、多么的眷恋。
  我说北宋词比五代词好一点点,是因为五代词J像我们讲过的,一直在镜子里看自己;可是到了北宋词的时候,有了一个眷恋的对象,会把自己的某一种眷恋和另外一个对象扩大出来,颓废感比五代要少一点点。“两重心字罗衣”又是一个意象,作者记得小身上穿的衣服是有心的图案的,很像“记得绿罗裙”。从唐诗的角度来看,这些细节是微不足道的,可它们在宋词里都变得FC重要。
  一个人的记忆对别人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你听到一个人讲自己某天穿了什么样的衣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因为它只对那个人有意义。“小”这个名字用得J好,我们不知道“小”是谁,可是对晏几道来讲,这个名字太重要了。如果没有这个名字出来,这1词不会这么动人,这个名字只对他有意义,所以他记得“两重心字罗衣”。“罗”是一种透明度高、经纬疏落的丝织品,有一点像纱,夏天穿起来FC凉快。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上,仕女们穿的J是罗衣。“两重心字罗衣”,一方面是讲衣服,同时又在讲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双关语在这里出现了。
  “琵琶弦上说相思”,小是一个歌妓,可是歌声里全部在讲彼此之间的思念。“D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记得那天晚上月亮那么亮,照着小的身形,如彩云般归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在北宋前期,晏殊和晏几道的词作的确将五代的无力感拿掉了一点,比较喜悦,对不对?我们读宋祁的《玉楼春》,再读晏殊和晏几道的东西,会感觉到后者有对生命中喜悦的描述。不管晏几道以后多么“去年春恨却来时”,D他记起那个晚上的小,他的生命J曾经是喜悦的,他也把那饱满的喜悦作为自己一生重要的记忆,D然这是FC私人化的。
  如果你觉得应该“文以载道”,文学要有一个更大的题目,那你可能不会喜欢这一类词,觉得它太个人化了,可是个人的东西并不见得好写。我们往往不能在自己的生命里去发展一些真性情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会很害怕,所以总是写一些很伟大的题目,而伟大的题目有时候会伤害私情,让你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内在的SJ究竟是什么样。我曾经和很多朋友讲过,在我们成长的年代,FC明显,写作文永远要谈大题目,什么“写给大陆同胞的一封信”之类的,永远没有机会讲自己感受Z深的那些小事件。在那个年代,宋词其实蛮被忽略的,讲宋词至少要讲辛弃疾那种比较慷慨激昂的作品,不太能够阅读晏几道这类句子。
  ……
显示全部信息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它并非仅仅是诗歌的赏析,更是一次关于人生、情感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本书以蒋勋先生温润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盛唐那波澜壮阔的诗歌殿堂,触摸唐代文人的精神脉络。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它集结了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灵魂,用文字描绘出壮丽的山河,抒发着激昂的情怀,也低语着幽婉的哀愁。本书所讲述的唐诗,不拘泥于传统的学院派考证,而是从更深层的人文关怀出发,将诗歌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探寻诗歌背后的人物、故事、情感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精神。 蒋勋先生并非简单地罗列诗句,他更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去理解诗的意境,去感受诗的情绪,去体味诗的韵味。他将唐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的人生际遇与当时的社会风貌巧妙地结合,让冰冷的文字瞬间鲜活起来。读者将跟随他的脚步,与李白一同“飞流直下三千尺”,感受那份豪情万丈;与杜甫一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体会那份忧国忧民的深沉;与王维一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醉于那份空灵的禅意。 本书的修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精炼了语言,优化了结构,并可能补充了一些新的视角和解读,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完整、深刻的唐诗世界。蒋勋先生的讲述,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他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灵。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诗的真谛,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古老诗篇,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人情味。 阅读《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不仅仅是在阅读诗歌,更是在阅读历史,阅读文化,阅读人性。它帮助我们理解唐代文人的生存状态,理解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诗歌留下不朽的印记。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如何用诗意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本书将带领你: 重返盛唐的辉煌: 深入了解唐代社会、政治、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那个时代的勃勃生机与人文气息。 品味诗人的灵魂: 走进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情感寄托与人生哲学。 领略诗歌的意境: 学习如何欣赏唐诗的优美意境、精炼语言与深邃内涵,提升审美能力。 体悟人生的况味: 从唐诗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连接古今的桥梁: 蒋勋先生的解读,将古老的诗歌与现代人的情感体验紧密连接,让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仅能丰富你的文学知识,更能滋养你的精神世界,让你在阅读中,遇见更美的自己,遇见更深沉的唐朝。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是对宋词这一独特文学形式的一次温情而深刻的探索。与唐诗的雄浑壮丽不同,宋词更显婉约细腻,它如同宋代文人的审慎与内敛,将情感的涓滴汇聚成绵长的思绪,用文字勾勒出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以及内心深处的跌宕起伏。本书旨在打破人们对宋词“靡丽”、“伤感”的刻板印象,带领读者走进宋词更为丰富、更具力量的内在世界。 蒋勋先生以其一贯的细腻观察和人文关怀,将宋词置于宋代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时代精神的宏大叙事之中。他认为,理解宋词,不能仅仅停留在词句的字面意义,更需要体察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境遇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词这种形式,来承载、表达和消化内心的复杂情感。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的解读,它让宋词中的人物、场景、情感,仿佛跃然纸上,触手可及。 在本书中,读者将有机会与苏轼共饮一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哲思,体会他达观而又深刻的人生智慧;与李清照一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哀愁;与辛弃疾一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领略南宋词人那份壮志未酬的悲愤与豪情。蒋勋先生的解读,总能抓住词中最动人的部分,用最贴近人心的语言,剖析词句背后的情感涌动和人生况味。 修订版的价值在于,它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宋词的理解,加入了更多有价值的考证与思考,对某些作品的解读或许有了新的亮点。蒋勋先生的文字,一如既往地带有温润的光泽,他善于从一词一句中,挖掘出作者的心迹,洞察时代的气息。他不会回避宋词中可能存在的“愁”与“怨”,但他更强调的是,这些情感并非简单的消极,而是人生历练的沉淀,是生命力量的另一种体现。 阅读《蒋勋说宋词(修订版)》,是一种心灵的洗涤,更是一场审美的提升。它带领我们: 走进宋代的人生剧场: 了解宋代社会的特点,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宋词的创作风格与主题。 品味词人的悲欢离合: 深入理解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等著名词人的人生故事与情感世界,感受他们作品中的喜怒哀乐。 领略宋词的精致与深邃: 学习欣赏宋词在用词、意境、节奏等方面独有的艺术魅力,体会其婉约与豪放并存的丰富性。 触碰人性的真实与温度: 从宋词中体悟人生的无常与多变,理解个体情感在历史长河中的普遍意义。 重塑对宋词的认知: 蒋勋先生的解读,将帮助读者超越对宋词的片面理解,发现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和哲学深度。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宋词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生命、如何面对情感、如何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内心宁静的书。它教会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中,也能发现诗意;即使在最深的愁绪里,也能找到坚韧的力量。它是一场与古代文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次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话。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并非一本具体的书,而是一套由蒋勋先生主理或倾力推荐的、旨在带领读者领略中国文学博大精深之美的系列著作。这个系列的核心在于“美”,它是一种整体性的、多维度的审美体验,涵盖了中国文学数千年来所积淀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韵味。 该系列所关注的“文学之美”,绝非流于表面形式的修饰,而是深入到文学作品的灵魂深处。它关乎: 文字的魅力: 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到汉字的演变,再到古诗、古文的精炼表达,这个系列将带领读者体会中国文字本身的形、音、义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每一笔,每一划,都可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力量。 意境的营造: 中国文学,尤其是在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中,非常注重意境的塑造。该系列将深入解读作者如何通过景物的描绘、情感的抒发、哲思的融入,来构建一个既具象又抽象,既可感又可悟的独特艺术空间,让读者在文字中“看见”风景,“听见”声音,“感受”情感。 思想的深度: 优秀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的人生哲学、社会洞察与人文关怀。该系列会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智慧,例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佛家的空灵,以及作者们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思考,帮助读者在欣赏文学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滋养。 情感的共鸣: 文学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能够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无论是喜悦、悲伤、思念、离别,还是对故乡的眷恋、对自然的赞美,该系列将引导读者在作品中找到情感的落点,产生共鸣,从而理解古人的喜怒哀乐,也反观自身的情感世界。 历史的温度: 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们如同琥珀,凝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乃至人们的精神面貌。该系列会帮助读者将文学作品置于历史的语境中进行解读,理解文学作品是如何反映历史,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历史的。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的特色在于其“人文化”的视角。它强调文学并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与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的精神紧密相连。蒋勋先生及其合作者,往往会以一种温和、细腻、充满同理心的方式,引导读者去“读懂”文学,而不是仅仅“背诵”文学。他们试图建立一座连接古人与今人的桥梁,让古老的文学遗产,在现代人的心中重新焕发生机。 这个系列可能涵盖但不限于: 古代诗歌的解读: 如唐诗、宋词、元曲等,深入分析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思想内涵。 古典散文的赏析: 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等的散文,体会其语言的精炼与思想的深邃。 中国小说的演变与经典: 从《聊斋志异》到四大名著,解读中国小说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 中国美学思想与文学的关系: 探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不同文学体裁的审美特征: 如乐府诗、赋、笔记体小说等的独特艺术风格。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条发现中国文学之美的路径,让大家在阅读中,不仅能提升文学素养,更能涵养性情,丰富人生体验。它鼓励读者用心去感受,用情去体悟,从而真正领略到中国文学那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永恒之美。 蒋勋的书 (讲唐诗,既是在讲 ) “蒋勋的书(讲唐诗,既是在讲 )”这一个表述,指出了蒋勋先生在解读唐诗时,所秉持的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当蒋勋先生在讲唐诗时,他不仅仅是在解读诗歌本身的文字、意境、技巧,他更是在通过唐诗,来解读一种更广泛的、更深层的人文内涵。 当我们说“讲唐诗,既是在讲 ”时,这里的“ ”代表了更广阔的领域,例如: 讲唐诗,既是在讲 “人生”: 蒋勋先生常常会将唐诗中的情感、哲思、境遇,与现代人的人生体验相连接。例如,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与我们追求事业成功时的心境;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思,与我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家国情怀;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与我们面对人生起伏时的处世之道。他会引导读者,如何在唐诗中看见自己人生的缩影,从中获得慰藉、启示或力量。 讲唐诗,既是在讲 “情感”: 唐诗是中国文学中情感表达的巅峰之一。无论是边塞诗人的雄浑激昂,宫怨诗人的幽怨哀愁,闺怨诗人的相思离别,还是田园诗人的宁静淡泊,这些情感的背后,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体验。蒋勋先生在解读唐诗时,会深入剖析词句背后的情感动机,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喜怒哀乐的真实世界,从而理解人类情感的丰富与复杂。 讲唐诗,既是在讲 “时代”: 诗歌是时代的镜子。唐诗,尤其是盛唐时期的诗歌,充满了那个时代的自信、开放、活力,但也同样承载着安史之乱后的沧桑与无奈。蒋勋先生会带领读者,通过诗歌去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文化思潮,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思考和表达的。诗歌成为了我们穿越时空,与唐代社会进行对话的媒介。 讲唐诗,既是在讲 “人性”: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基本需求与困境始终存在。唐诗中所展现的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理想的憧憬,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都触及了人性的深层维度。蒋勋先生的解读,会帮助读者去发现,在这些古老的诗歌中,隐藏着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洞察。 讲唐诗,既是在讲 “美学”: 唐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成就。蒋勋先生在解读诗歌时,自然也会涉及其语言的锤炼、意境的营造、格律的运用等美学范畴。但他更侧重于,这些艺术形式是如何服务于情感的表达,如何构建出动人的意境,从而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他会引导读者,从文字的韵律、意象的组合中,体会到中国传统美学独特的韵味。 因此,“蒋勋的书(讲唐诗,既是在讲 )”所强调的,是一种超越了纯粹文学批评的解读方式。蒋勋先生将文学作品视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载体,他以其温润的笔触和深邃的洞察,将读者引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与生命空间。他讲唐诗,是在与我们分享他对生命、对情感、对历史、对人性的理解,而唐诗,只是他用来承载和表达这些理解的一个绝佳载体。通过他的讲解,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唐诗,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是人生的智慧,是共通的情感,是无处不在的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蒋勋老师的《蒋勋说唐诗(修订版)》着实是一本令人心旷神怡的读物。拿到书的第一时间,就被它素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仿佛能闻到纸张淡淡的清香。翻开书页,蒋勋老师那温润如玉的笔触便如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心田。他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者,带着你漫步于大唐的盛世风华之中。读他的书,你会发现唐诗不再是课本里那些遥不可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是有温度的故事。他擅长从生活化的角度去解读诗歌,将那些意境深远的诗句,与我们当下的情感、经历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你在咀嚼诗句的同时,也反思自身的人生。比如,读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我仿佛能感受到那股磅礴的气势,也能联想到自己曾经有过怎样的壮志豪情,即使现实中有所妥协,但心中依然保留着那份不灭的火种。又比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更是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世的无常,引发对当下和平生活的深深珍惜。蒋勋老师的文字充满了诗意,也充满了哲思,他不仅仅是在讲解唐诗,更是在引导我们去感受诗意生活的美好,去体悟诗歌背后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灵的滋养和升华。

评分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同样给我带来了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如果说唐诗是激昂的歌唱,那么宋词便是婉转的低语。蒋勋老师在这本书中,将宋词的细腻、婉约、感伤,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带我们走进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那些关于离愁别绪、怀才不遇、风花雪月的词句,在他的解读下,变得立体而生动。我特别喜欢他对苏轼词的解读,那些看似豪放不羁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人生况味和对生命的达观。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便觉胸襟开阔,仿佛能超脱俗世,领悟到一种豁达的人生哲学。而对李清照词的品读,更是将女性的细腻情感、对爱情的执着、对家国的思念,描摹得入木三分。他会让你感受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的那份孤独与无助,也会让你体会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伤感。蒋勋老师的讲解,并非是枯燥的考据,而是充满了情怀和温度,他能够抓住词中最动人的情感脉络,让读者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宋词,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种种深刻的情感体验。每一次翻阅,都仿佛在与古人的心灵进行一场温柔的对话,让我们在浮躁的当下,寻回一丝宁静与感动。

评分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心布置的画廊,将中国文学的瑰丽画卷徐徐展开。蒋勋老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温婉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更像是他多年来对中国文学感悟的集大成之作,它并非专注于某一个朝代或某一种体裁,而是像一条纵横交错的河流,汇聚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精华。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文学的万花筒中,从先秦的古朴,到汉唐的盛大,再到宋元的婉约,直至明清的繁复,都在蒋勋老师的引导下,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他对于“美”的定义,并非仅限于文字的华丽,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智慧、哲学思考以及人性的光辉。他会让你看到,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最深刻的洞察与表达。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鼓励读者去发现属于自己的文学之美,去构建自己与文学之间的独特连接。读完之后,你会对中国文学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感和亲近感,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审视和理解人生、社会的新视角。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我一直都很欣赏蒋勋老师的解读方式。他对于“讲唐诗”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复杂的诗歌艺术,转化成一种极其个人化、情感化的体验。他不是在课堂上讲授,而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端着一杯清茶,与你娓娓道来。他会将唐诗中的人物,比如李白、杜甫、王维,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让你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才情与困顿。他会深入剖析诗句背后的情感动机,让你明白为什么古人会写出这样的诗句,以及这些诗句为何能够流传千古。他善于捕捉诗句中那些最打动人心的细节,比如一个词语的选择,一个意象的运用,都能被他解读出万千意味。在他的笔下,唐诗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是有温度的情感,是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他能够引导读者去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去体会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去领悟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情趣。读他的书,你会觉得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的时代,与诗人们一同感受风花雪月,一同品味人生百味。他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文学解读,不在于知识的堆砌,而在于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连接。

评分

《蒋勋的书》(泛指他的一系列文学评论著作)带给我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他不是那种试图“教会”你什么的大师,而更像是一位和你一同探索人生意义的旅伴。他的文字总是那么真诚,那么富有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宏大深奥的文学作品,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故事。读他的书,你不会感受到压力,只会感受到一种轻松的愉悦,一种智识上的启发。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灵感,将文学的智慧融入生活的细节,让你在不经意间,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他可能会从一朵花的凋零,联想到人生的无常;从一首古诗的意境,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的解读,总是带着一种人文关怀和生命的热爱,让你在感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阅读他的作品,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找到新的启发,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丰盈和宁静。他让我明白,文学并非束之高阁的艺术,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智慧,是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