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12月1日)
平装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302492387
条形码: 9787302492382
ASIN: B07BF81822
内容简介
金融监管消极竞争问题严重影响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需要对其现象和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并寻找解决之道。《中国金融监管消极竞争的法律规制研究》以金融监管消极竞争现象为切入点,突破既有研究对金融监管竞争“逐底”或“逐顶”的简单二分法论述,客观地对我国涉及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金融监管消极竞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成因解析,并且着重从建构金融监管竞争秩序的角度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重构,提出了化解金融监管消极竞争现象的法律改进措施。本书的目标读者为法学、金融学的专业研究人员,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工作人员也能从本书中受益。
目录
导论1
1.1事实与问题1
1.1.1多样化体系下的金融监管现状1
1.1.2问题的提出与意义4
1.2文献综述研究6
1.2.1“逐顶”监管竞争与法律产品理论6
1.2.2“逐底”监管竞争与部门利益理论9
1.2.3简单二分法的困境11
1.2.4监管合作论——对“逐底”监管竞争论的一种回应12
1.2.5研究的黑箱化: 一些没有被考量的因素13
1.3本书思路及研究方法15
1.3.1本书思路15
1.3.2研究方法15
1.4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6
1.4.1主要观点16
1.4.2创新之处16
2金融监管竞争的基本理论分析18
2.1金融监管竞争基本范畴界定18
2.1.1政府竞争论下的监管竞争18
2.1.2金融监管竞争概念的厘定20
2.2金融监管竞争规制的理论阐释24
2.2.1金融监管竞争的性质分析242.2.2金融监管竞争的效应分析27
2.2.3金融监管的积极竞争与消极竞争31
2.2.4金融监管竞争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32
2.3金融监管竞争的理论前提假设37
2.3.1监管资源的稀缺性37
2.3.2监管机构之理性经济人38
2.4金融监管竞争的维度与范围40
2.4.1横向与纵向: 金融监管竞争的两个维度40
2.4.2监管市场与金融市场: 金融监管竞争的范围42
2.5金融监管竞争的方式与策略44
2.5.1规范监管与日常监管: 金融监管竞争的两种方式44
2.5.2作为与不作为: 金融监管竞争的策略46
2.6金融监管竞争的类型化分析48
2.6.1类型化分析对金融监管竞争研究的启示48
2.6.2金融监管竞争的分类意义49
2.6.3金融监管竞争类型化研究的分类标准50
3中央金融监管角力与协调失序51
3.1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的中央金融分业监管困局51
3.1.1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形成51
3.1.2金融分业监管格局的现状53
3.1.3困境: 以分业监管应对混业经营54
3.2资产证券化中的监管角力55
3.2.1资产证券化的多头监管格局55
3.2.2资产证券化监管竞争的负面影响59
3.3股市调控行动中的协调失序61
3.3.1央行与证监会调控态度差异62
3.3.2证监会与银监会监管策略分歧64
3.3.3历史的相似之处66
3.3.4中央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约束软化67
3.4中央金融监管消极竞争成因理论阐释69
3.4.1专业化分工背后的碎片化悖论69
3.4.2双重利益背景下的“地盘之争”72
3.4.3双重角色驱使下的“父爱主义”76
4金融监管的央地博弈与地方竞赛79
4.1纵向金融监管缺失、地方金融发展与监管竞争的出现79
4.1.1垂直金融监管体制下的地方金融监管缺失79
4.1.2地方金融兴起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产生80
4.1.3垂直金融监管体系、地方政府以及金融监管竞争的出现81
4.2地方交易所清理整顿的央地博弈82
4.2.1地方交易场所乱象丛生82
4.2.2中央历次清理整顿工作回顾83
4.2.3地方对中央清理整顿政策的执行情况考察85
4.2.4地方政府在清理整顿中的双重身份与利益诉求87
4.3小额贷款公司管理的地方监管竞赛88
4.3.1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权限的央地分配89
4.3.2各地对中央《指导意见》的调整性规定89
4.3.3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竞赛效应92
4.4央地、地方金融监管竞争的内生逻辑93
4.4.1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定位和功能之惑93
4.4.2中央金融监管策略缺乏针对性97
4.4.3金融监管权纵向配置的规范化缺失99
5涉外金融监管的对弈与角逐102
5.1金融化时代我国涉外金融监管竞争现状102
5.1.1金融化对我国涉外金融监管的影响102
5.1.2后危机时代我国涉外金融监管竞争的表现103
5.2涉外金融监管双边对弈: 以“中国概念股”审计事件为视角104
5.2.1“中概股”上市审计监管博弈历程回顾105
5.2.2中美审计监管博弈对相关者利益的侵损107
5.2.3中美双边监管对弈的直接原因: 法律抵触108
5.2.4中美双边监管对弈的根源所在: 监管自主权维护与域
外监管扩张110
5.3涉外金融监管多边角逐: 以巴塞尔协议Ⅲ落地实施为中心113
5.3.1巴塞尔Ⅲ的各国实施情况114
5.3.2巴塞尔Ⅲ倾斜性规定对中国利益的消解117
5.3.3巴塞尔资本协议演进中的大国主导与角力119
5.4涉外金融监管竞争的成因分析121
5.4.1国家金融竞争实现之手段121
5.4.2国家金融主权的扩张与维护122
5.4.3国际金融软法的约束困境123
6金融监管竞争秩序的重塑125
6.1金融监管秩序法治化: 从失序竞争到有序竞争的转变125
6.1.1竞争秩序维护之必要125
6.1.2法治化: 竞争秩序维护之路126
6.2金融监管体制顶层设计的重构127
6.2.1监管竞争与金融监管体制的因果关系127
6.2.2金融监管体制调整的路径选择128
6.3我国金融监管的机制创新134
6.3.1中央金融监管的“多元双峰”格局137
6.3.2央地金融监管权力配置140
6.4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优化144
6.4.1监管优化、竞争与协调144
6.4.2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规范化144
6.5地方金融监管逐底竞赛的治理147
6.5.1实现地方事权、财权相匹配148
6.5.2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149
6.5.3建立地方金融监管绩效考核制度149
6.6涉外金融监管竞争约束机制构建150
6.6.1加强跨境金融监管协调制度建设151
6.6.2提高我国参与国际金融监管的话语能力152
6.6.3硬化国际金融监管软法152
6.7金融监管竞争的多元化约束153
6.7.1多中心治理与多维约束153
6.7.2反垄断法在规制监管竞争上的作用154
6.7.3多层次司法制约体系的建立155
6.7.4行业协会相关作用的发挥157
6.7.5公众监督机制的建立158
参考文献159
后记167
我对“法律规制”这个词汇的关注点在于,它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试图从法律的层面去寻找解决之道。金融监管的“消极竞争”现象,如果确实存在,那么它必然会对金融市场的效率、公平以及风险控制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在是否存在信息优势的监管部门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主体之间,如果监管的“消极”导致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那么守法合规的金融机构可能会处于劣势,而那些规避监管或利用规则漏洞的机构则可能得益。从法律规制的角度,我期望这本书能探讨如何通过立法、司法解释、执法细则等手段,来弥补和纠正这种“消极”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否需要建立更透明、更可预期的法律框架来引导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监管部门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应如何主动作为,而非仅仅被动应对?书中是否会提出具体的法律条文修订建议,或者对现有的法律体系进行创新性的解读,以期构建一个既能防范风险,又能促进健康竞争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我设想,这部分内容会极具实践指导意义,对于理解中国金融法治的演进方向至关重要。
评分我经常关注中国的金融市场动态,并常常对监管政策的调整感到好奇。这本书的书名触及了一个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角度——“消极竞争”。我平日里关注的更多是监管政策如何“积极”地引导市场,如何“严厉”地打击违规行为,而“消极竞争”则提供了一个反向的视角。这是否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监管的“不作为”反而成了一种“竞争”的驱动力,或者是一种“扭曲”了公平竞争的因素?我猜想,书中可能探讨了当监管缺失或模糊时,市场主体会如何寻找“灰色地带”,从而形成一种非良性的竞争格局。例如,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或者监管套利的普遍存在,是否可以被看作是“消极竞争”的体现?我期望本书能够揭示这些隐藏在市场表象之下的运作逻辑,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有效的金融监管不仅在于“做什么”,更在于“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避免不当的“不作为”。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关于中国金融监管的书,如果能够触及监管的“痛点”和“难点”,并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法律规制思路,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常常思考,金融监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除了维护金融稳定,保障消费者权益,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如何促进金融创新和市场效率。而“消极竞争”的提法,似乎直指监管在促进公平竞争方面的不足。我设想,本书会深入剖析这种“消极”可能造成的具体法律后果,例如对市场准入、产品定价、风险定价等方面可能产生的扭曲。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法律规制方案,不仅是理论上的探讨,也包含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例如,是否需要改革现有的监管审批机制,以减少自由裁量权带来的潜在“消极”影响?是否需要建立更有效的内部激励和外部监督机制,来促使监管部门更加积极和审慎地履行职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理解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优化提供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在书店偶然翻阅到这本书,尽管我并没有深入阅读其具体内容,但从其书名和出版信息来看,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些关于金融监管和市场竞争的思考。首先,中国金融监管的“消极竞争”这一提法本身就极具启发性。我通常理解的竞争是市场主体之间的直接较量,而“消极竞争”则似乎指向了监管部门在市场运行中扮演的某种不作为或间接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并非出于鼓励竞争的目的,而是由于某些固有的制度设计、信息不对称、或是监管本身的局限性而产生的。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在过去一些金融创新涌现的时期,监管的滞后和模糊性是否无形中助长了某些市场乱象,或者说,监管的“保守”是否反而扼杀了本应有的、健康的金融竞争?我很好奇作者如何界定“消极竞争”,以及它在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这种“消极”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对监管行为的一种解读?书中是否会分析这些“消极”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监管目标的冲突、部门之间的协调难题,还是监管能力的不足?我猜想,这会是一场对中国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深刻剖析,可能涉及对监管逻辑的重新审视,而不是简单地评判监管的好坏。
评分“清华汇智文库”这个标签,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性和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清华大学在经济、金融和法律领域的学术积累是毋庸置疑的,而“汇智”二字则更强调了其汇聚智慧、深度研究的特点。因此,我推测这本书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可能是一部经过严谨研究、理论支撑扎实、论证逻辑严密的学术专著。我好奇作者肖韵教授(如果这是教授的著作)在研究过程中,是否采用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比如通过分析具体的金融案例、行业数据,来佐证“消极竞争”的论点?或者,是否结合了比较法学的视角,借鉴其他国家在类似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我个人对金融监管的理论模型比较感兴趣,比如,书中是否会构建模型来解释“消极竞争”的产生机制,以及评估不同规制措施的经济学后果?这类深入的学术探讨,往往能提供一种更宏观、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金融监管的复杂性,并跳出日常的感性认知,去思考更深层次的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