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通信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通信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洪太等 著
图书标签:
  • 卫星通信
  • 空间技术
  • 互联网+
  • 通信工程
  • 空间科学
  • 技术研究
  • 出版工程
  • 信息技术
  • 科技前沿
  • 国家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民邮电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568256247
商品编码:2922564570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字数:479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结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卫星通信工程实践的经验和成果,重点介绍了卫星通信相关概念、原理等内容,具备理论性和学术性;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当前世界通信卫星的主要发展现状,也介绍了我国卫星通信系统和单项技术方面已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具有知识性和全面性;同时提出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具备必要的指导性和启发性,并具有相应的技术深度。 本书主要面向通信卫星工程设计人员,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材料或参考资料。本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宇航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从事宇航工程、航天器总体设计及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介绍
张洪太,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央军委科技委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空间法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长期从事空间飞行器及其有效载荷的研制与项目管理工作,指导论证实施的各类项目涉及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2项。 王敏,研究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器总体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通信卫星总体设计研究,先后负责多颗大型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牵头负责了多个通信卫星系列平台的研发工作,成功开发了可适用多种任务、技术先进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型谱。推动先进电推进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保障了先进电推进技术在中国航天器上的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1项,并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21项。 崔万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空间微波技术*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学术任职有国防科技工业空间技术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通信方向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电子学会空间电子学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大功率微波技术。先后获航天贡献奖、陕西国防工业十大创新标兵、中国电子学会*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航天基金奖,省部级奖项3项,主持在研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申请授权和受理发明专利40多项,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和译著7部。

关联推荐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
目录
第 1章绪论1
1.1卫星通信的特点及意义2
1.2卫星通信技术发展概况6
1.2.1国际卫星通信发展概况6
1.2.2我国卫星通信发展概况8
1.3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概况11
1.4卫星通信发展趋势与展望17
第 2章卫星通信基础20
2.1前言21
2.2卫星通信频段22
2.3卫星通信链路23
2.3.1星地链路基本模型23
2.3.2天线增益24
2.3.3等效全向辐射功率25
2.3.4功率通量密度25
2.3.5传输损耗26
2.3.6链路功率预算方程29
2.4卫星通信体制31
2.4.1信道编码31
2.4.2载波调制35
2.4.3多址技术42
2.4.4无线接口标准46
2.5卫星通信网络57
2.5.1星载交换58
2.5.2拓扑结构59
2.5.3组网方式61
第3章通信卫星总体技术63
3.1前言64
3.2通信卫星任务分析65
3.3通信卫星轨道及星座设计68
3.4通信卫星载荷系统设计72
3.4.1通信载荷系统指标分解73
3.4.2通信天线设计74
3.4.3通信转发器设计74
3.4.4通信载荷对平台的要求75
3.5通信卫星平台设计77
3.5.1卫星平台的组成77
3.5.2结构分系统设计79
3.5.3热控分系统设计82
3.5.4控制分系统设计85
3.5.5推进分系统设计89
3.5.6供配电分系统设计93
3.5.7测控分系统设计99
3.5.8数管分系统设计104
3.6通信卫星系统设计109
3.6.1构型布局设计109
3.6.2总体参数预算111
3.6.3空间环境效应防护设计114
3.6.4卫星可靠性设计114
3.7飞行程序设计117
3.7.1卫星发射窗口117
3.7.2卫星入轨姿态119
3.7.3卫星变轨策略120
3.7.4轨道位置保持122
第4章通信卫星有效载荷技术123
4.1前言124
4.2通信卫星载荷系统分析与设计126
4.2.1有效载荷整体性能参数126
4.2.2有效载荷系统设计128
4.3通信卫星天线技术132
4.3.1概述132
4.3.2反射面天线134
4.3.3多波束天线141
4.3.4大型可展开天线144
4.4通信卫星转发器技术148
4.4.1概述148
4.4.2透明转发器150
4.4.3处理转发器153
4.4.4数字信道化转发器154
4.5载荷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156
4.5.1微放电156
4.5.2无源互调165
4.5.3射频系统中的低气压放电效应169
4.6通信卫星有效载荷技术的发展趋势176
4.6.1星载天线技术的发展趋势176
4.6.2转发器技术的发展趋势177
第5章卫星通信地球站181
5.1前言182
5.2地球站的组成183
5.3卫星地球站性能指标要求186
5.3.1地球站EIRP值的要求186
5.3.2地球站G/T值的要求187
5.3.3地球站极化隔离的要求188
5.3.4地球站带外辐射的要求189
5.3.5通信链路对地球站的要求190
5.3.6地球站系统噪声温度191
5.3.7雨衰及系统可用度192
5.4地球站天线196
5.4.1地球站天线的主要形式198
5.4.2天线指向和跟踪200
5.4.3天线的极化跟踪206
5.4.4天线的主要座架形式207
5.4.5天线噪声温度208
5.5地球站射频分系统210
5.5.1发射子系统210
5.5.2接收子系统217
5.6调制解调分系统220
5.7用户业务接入分系统221
5.8供配电分系统222
5.9管理控制分系统223
5.9.1设备监控子系统223
5.9.2载波监视子系统225
第6章典型卫星通信系统226
6.1前言227
6.2卫星广播系统228
6.2.1卫星广播电视系统229
6.2.2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235
6.3卫星固定通信系统239
6.3.1VSAT卫星通信系统概述239
6.3.2VSAT卫星通信系统应用举例242
6.4宽带卫星通信系统250
6.4.1GEO宽带卫星通信系统253
6.4.2LEO/MEO宽带卫星星座系统257
6.5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70
6.5.1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70
6.5.2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78
6.6数据中继卫星系统284
6.6.1系统概述284
6.6.2美国TDRSS系统288
6.7军事卫星通信系统296
6.7.1概述296
6.7.2军用宽带系统298
6.7.3军用窄带系统302
6.7.4受保护系统307
第7章我国卫星通信实践315
7.1前言316
7.2我国典型的通信卫星319
7.2.1鑫诺三号广播电视卫星319
7.2.2亚太九号固定通信卫星321
7.2.3中星16号宽带通信卫星324
7.2.4天通一号移动通信卫星328
7.2.5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329
7.3我国卫星通信应用330
7.3.1卫星电视广播330
7.3.2VSAT卫星通信331
7.3.3卫星宽带通信333
7.3.4卫星移动通信336
7.3.5卫星数据中继通信337
第8章卫星通信新技术340
8.1前言341
8.2传输新技术342
8.2.1灵活载荷342
8.2.2激光通信344
8.2.3量子通信348
8.2.4太赫兹通信351
8.3组网新技术357
8.3.1光突发交换技术357
8.3.2软件定义网络技术360
8.3.3基于态势感知的智能组网技术362
8.4“互联网+”航天技术365
附录卫星通信频率轨位资源管理要求369
附录1国际规则简介371
附录1.1规则要求372
附录1.2时限要求373
附录1.3申报内容要求373
附录1.4行政、财政要求373
附录1.5申报地位374
附录2国内管理规定375
附录330 GHz以下可用频率资源划分377
参考文献384
索引387


《卫星通信的革命:从地面到星辰的跨越》 内容梗概: 本书是一部关于卫星通信领域前沿探索与深度剖析的著作,它不仅详细阐述了卫星通信技术的核心原理、发展历程,更着眼于未来,展望了其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无限可能。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卫星通信图景,揭示这项被誉为“国之重器”的技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沟通方式、信息获取以及对世界的认知。 第一部分:卫星通信的基石——原理与演进 本部分将追溯卫星通信的起源,从早期理论的萌芽到现实技术的落地,梳理其发展脉络。我们将深入探讨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地面站、卫星平台(包括运载火箭、卫星本体、有效载荷等)以及转发器等关键要素,并详细解析信号的传输过程,从地球到太空,再从太空回到地球,其中涉及的频率选择、调制解调、编码技术、功率控制等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工程实践。 第一章:宇宙中的通信桥梁:卫星通信的起源与发展 从早期设想到科学实践:回顾早期关于太空通信的设想,以及如何一步步转化为可行的技术。 里程碑事件:重点介绍第一颗通信卫星的发射,以及后续关键技术突破,如同步卫星、多频段通信、数字通信等的出现。 全球化通信网络的构建:阐述卫星通信如何在连接世界、促进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章:信号的奥秘:卫星通信的核心技术剖析 电磁波的飞行:深入讲解电磁波在太空中的传播特性,包括路径损耗、多径效应、大气影响等。 频率的智慧:探讨不同频段(如L波段、S波段、C波段、Ku波段、Ka波段等)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及其优劣势。 信息的编码与解码:详细介绍信道编码、源编码、差错控制码等技术,如何确保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与高效性。 调制解调的艺术:解析各种调制技术(如ASK、FSK、PSK、QAM等)如何将数字信息转化为适合卫星传输的模拟信号。 功率与增益的博弈:分析发射功率、天线增益、接收灵敏度等参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第三章:太空的家园:卫星平台的设计与建造 运载火箭的脊梁:介绍不同类型的运载火箭及其将卫星送入轨道的原理。 卫星本体的灵魂:深入剖析卫星的结构组成,包括电源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热控系统、轨道维持系统等。 有效的载荷:重点介绍通信载荷,包括天线、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变频器等。 轨道选择的智慧:解释不同轨道(如低地球轨道LEO、中地球轨道MEO、地球同步轨道GEO、高度椭圆轨道HEO)的特点及其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第二部分:星辰大海的拓展——现代卫星通信的创新与应用 本部分将聚焦于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其在高清视频传输、大数据通信、物联网、应急通信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我们将探讨 Ka 波段等高频段的应用,高通量卫星(HTS)带来的网络容量飞跃,以及低轨卫星星座(如Starlink、OneWeb)如何重塑全球通信格局。同时,也会深入分析卫星通信在国家安全、公共服务、科学研究等关键领域的独特价值。 第四章:高清与极速:卫星通信的容量飞跃 高通量卫星(HTS)的革命:解析HTS如何通过波束复用和频率复用技术,大幅提升通信容量。 Ka波段的潜力:探讨Ka波段等高频段如何支持更大带宽和更高的数据速率。 多波束与点波束技术:介绍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波束控制,实现区域化和个性化的通信服务。 第五章:星链时代:低轨卫星星座的颠覆 星座构型的设计:分析LEO星座的组网策略,以及其在覆盖范围和时延方面的优势。 与地面网络的融合:探讨低轨卫星通信如何与5G/6G等地面网络协同工作,实现无缝覆盖。 未来的应用前景:展望低轨卫星星座在偏远地区通信、航空通信、海事通信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第六章:无处不在的连接:卫星通信在关键领域的部署 应急通信的生命线:阐述卫星通信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情况下的关键作用,保障信息畅通。 国家安全的基石:探讨卫星通信在军事、情报、国家安全保障等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 偏远地区的数字鸿沟:分析卫星通信如何为教育、医疗、经济发展等提供远程服务,缩小区域差距。 科学探索的翅膀:展示卫星通信如何支持深空探测、地球观测、科学实验等前沿研究。 第三部分:未来的地平线——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融合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头戏,将深入探讨“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如何引发新一轮的变革。我们将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巨大流量需求与卫星通信能力的匹配,探讨基于卫星的物联网(IoT)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利用卫星大数据来赋能各行各业。本书还将关注卫星通信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展望一个更加互联互通、智能化的未来。 第七章:“互联网+”时代的通信挑战与机遇 海量数据的涌动:分析互联网发展对通信带宽、时延、可靠性提出的更高要求。 卫星通信的互补性:阐述卫星通信如何弥补地面网络的覆盖盲点,提供广域、稳定的连接。 “万物互联”的驱动力:探讨卫星通信如何支撑规模庞大的物联网设备连接。 第八章:智慧连接:卫星物联网(Sat-IoT)的崛起 IoT的痛点与卫星的解决方案:分析传统IoT在覆盖和部署上的局限,以及卫星通信如何提供更广泛、更灵活的连接。 传感器网络与数据采集:介绍基于卫星的传感器网络,如何实现对环境、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实时监测。 低功耗广域网(LPWAN)与卫星的结合:探讨如何利用卫星技术支持低功耗、长距离的IoT通信。 第九章:数据赋能:卫星大数据的价值挖掘 从太空到数据:分析卫星遥感、导航、通信等所产生的海量数据。 人工智能与卫星数据:探讨如何利用AI技术分析卫星图像、通信流量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场景的拓展:展示卫星大数据在智慧城市、精准农业、环境监测、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第十章:人工智能驱动的星际网络 智能路由与网络优化:分析AI如何在卫星网络中实现智能的流量调度、故障预测和自我修复。 边缘计算与卫星的协同:探讨如何在靠近数据源的卫星终端部署边缘计算能力,实现本地化处理。 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与卫星通信:展望未来,卫星通信如何支撑高带宽、低时延的AR/VR体验。 结论: 《卫星通信的革命:从地面到星辰的跨越》并非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罗列,它更是一次对卫星通信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本书认为,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通信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它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通信领域,而是与各种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成为支撑未来数字经济、智慧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卫星通信领域的兴趣,鼓励更多有志之士投身于这项伟大事业,共同开创一个更加互联、智能、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卫星通信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庞大的知识体系所震撼。它系统地梳理了卫星通信技术的方方面面,从基本的物理原理到复杂的系统架构,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多频段、多体制融合通信”的讨论印象深刻,它阐述了如何整合不同的频段和通信标准,以应对各种复杂的通信需求。书中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是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和经济格局。我被书中描绘的“数字地球”的愿景所深深打动,它利用卫星遥感、定位、通信等技术,构建一个能够实时感知、分析和响应的全球性信息系统。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卫星通信技术,为偏远地区的“智慧农业”提供支持,如何为海洋资源勘探和渔业管理提供实时数据,以及如何为全球范围内的应急响应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未来的通信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有了更清晰、更宏观的认识,也让我对接下来的科技创新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刚翻完《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卫星通信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本书,内心真是五味杂陈,有种被信息洪流裹挟,又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奇妙感受。首先,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唬人,结合了“国之重器”、“卫星通信”、“空间技术”、“互联网+”这些词汇,让我一开始就抱有极高的期待。打开扉页,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握着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国家战略蓝图。书中对卫星通信技术原理的阐述,从早期的模拟信号传输到如今的数字编码、多址接入技术,再到下一代的高速、高容量通信星座的设计理念,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天基互联网的构想印象深刻,它描绘了一个全球无缝连接的未来图景,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享受到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这对于解决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通信盲区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书中还详细分析了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利用卫星的宏观覆盖能力,为物联网、智慧城市、精准农业、应急通信等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通过卫星数据监测和通信,可以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控、交通流量的优化调度、环境污染的精确溯源,乃至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快速部署。在精准农业方面,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地面传感器网络,能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精细化的监测数据,指导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前景都让我大开眼界,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了科技进步的潮头,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评分

对于《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卫星通信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非常“硬核”,同时又充满了“软实力”的思考。它深入探讨了卫星通信技术的核心原理,比如各种调制解调方式、多址接入技术、信道编码理论等等,这些内容对于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来说,虽然有些挑战,但书中循序渐进的讲解,配合大量的图表和实例,让我能够逐步理解其中的复杂性。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同步轨道卫星”与“低轨卫星星座”的对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势,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这一点让我对卫星通信的部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纯粹的技术讨论,而是将视角进一步拓展到“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融合。它详尽地阐述了如何将卫星通信能力,与陆地网络、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相结合,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基础设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智慧海洋”的构想,通过卫星通信网络,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实时监测,包括海况、水温、污染物等,同时为海上作业平台、渔船、货轮提供可靠的通信服务,大大提升了海洋经济的安全性和效率。书中还探讨了在“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医疗”领域,如何利用卫星通信打破地域限制,将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输送到偏远地区,这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巨大潜力。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利用前沿科技赋能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读物。

评分

翻阅《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卫星通信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信息构筑的宏大宇宙。它从卫星通信技术的基石讲起,如轨道力学、信号传播、天线设计等,层层递进,直至复杂的信息编码、调制解调和多址接入技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相控阵天线”的介绍所吸引,它详细阐述了这种先进天线技术如何在不改变天线物理指向的情况下,通过电子方式快速扫描和跟踪目标,这对于实现高动态、高精度的通信至关重要。更令我兴奋的是,这本书将“互联网+”与空间技术进行了深度融合的探讨。它描绘了如何利用卫星的全球覆盖能力,为物联网设备提供连接,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世界。书中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卫星通信,实现对偏远地区风力发电机组的远程监控和维护,如何为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以及如何在灾难发生后,快速部署天基网络,为救援队伍提供通信支持。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如何能够跨越地理限制,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份关于未来信息社会构建的蓝图。

评分

我近期阅读了《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卫星通信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与前沿技术细节巧妙地结合起来。书中对于卫星通信技术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着重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部署和挑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多星组网与协同通信”的章节所吸引,它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多颗卫星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更强大、更灵活的通信网络。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融合,如何为“智慧交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例如,它描绘了如何利用卫星通信技术,支持无人驾驶汽车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行驶,如何为航空器提供高精度导航和通信服务,以及如何为全球范围内的物流追踪提供实时数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前沿的技术信息,更展现了这些技术如何能够为国家发展、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支撑。它让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以及它在塑造未来世界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卫星通信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知识冲击。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项技术,而是在勾勒一个时代的脉络。书中对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到如今的高速宽带,再到未来的智能化、网络化,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分布式卫星网络”的探讨,它如何通过相互协作、协同工作的卫星集群,实现更强的鲁棒性和更高的通信效率。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将“互联网+”与空间技术进行了深度融合的分析。它描绘了一个“无处不在、随处可用”的全球信息网络,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连接起来。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卫星通信技术,为“智慧港口”提供实时的货物跟踪和调度,如何为“无人仓储”提供稳定可靠的通信保障,以及如何为全球范围内的“应急指挥”提供高效的信息传输。这本书的视野极其开阔,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如何能够打破信息壁垒,赋能千行百业,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评分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卫星通信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本书给我的触动非常大,感觉像是打开了通往未来信息世界的大门。书中对于卫星通信技术的阐述,从最基础的信号传输原理,到复杂的卫星系统设计,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星地融合通信”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将地面移动通信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进行无缝对接,实现真正的“全域覆盖”。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展示了各种轨道卫星(如GEO、MEO、LEO)在通信速率、时延、覆盖范围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最佳选择。我被书中描绘的“天基物联网”的场景所深深吸引,它勾勒出了一个万物互联的未来,无论是森林中的传感器、沙漠中的勘探设备,还是海上航行的船舶,都能通过卫星网络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和互联互通。这本书不仅仅停留于技术细节,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融合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书中举例说明了如何利用卫星通信技术,为灾难救援提供强大的通信支持,如何为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如何支持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自主飞行和数据采集。这些应用场景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的温度,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堆砌,更是解决实际问题、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手段。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未来的通信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在经历一场思想的洗礼,让我对“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有了更为宏观和深刻的理解。它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技术名词和复杂的公式,而是将这些前沿科技巧妙地编织进一个宏大的叙事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天基网络”构建的设想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网络节点扩张,而是真正意义上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乃至太空中的活动都纳入到一个统一的通信和数据处理体系中。作者对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原理,从轨道设计、星座构型、信号调制解调,到地面站的建设和维护,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我对于其中关于“低轨卫星星座”的介绍特别感兴趣,它详细阐述了为什么选择低轨而非高轨,低轨通信的优势(如低延迟、高带宽)以及其在实现全球覆盖方面的潜力。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编码技术、纠错技术来克服太空环境的挑战,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穿插了大量实际案例和未来应用场景的分析。比如,如何利用卫星通信支持无人驾驶汽车在偏远地区的行驶,如何为极地科考站提供稳定可靠的通信保障,以及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如何快速部署天基网络,为救援工作提供生命线。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显得尤为生动和有价值。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空间技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是解决信息鸿沟、提升社会效率、乃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

评分

阅读《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卫星通信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项技术,而是在描绘一个未来。书中对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广播通信,到如今的高速宽带通信,再到未来的量子通信,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高通量卫星”的介绍,它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先进的波束赋形和频率复用技术,大幅提升卫星通信的容量和效率,这对于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至关重要。同时,书中也详细阐述了“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融合,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输,而是利用空间技术赋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我被书中关于“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构想所吸引,它将地面网络、低轨卫星网络、高轨卫星网络等多种通信方式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具有极高韧性和覆盖能力的通信体系。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利用卫星通信技术,支持无人机在城市上空的“低空经济”发展,如何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监测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海量数据支持。我深切感受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技术人员准备的,更是为决策者、战略家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它让我看到了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也让我对接下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卫星通信技术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资深战略家进行深度对话。它没有从最基础的物理公式开始,而是直接切入“国之重器”的视角,探讨了卫星通信技术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战略意义。书中关于“下一代通信星座”的设计理念,以及如何通过低延迟、高带宽的卫星网络,支持无人机、自动驾驶、增强现实等新兴应用,让我对未来的通信场景有了全新的认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空天地一体化侦察与通信系统”的论述所吸引,它描绘了一个集侦察、通信、情报处理于一体的强大体系,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的战略优势具有深远影响。同时,这本书也深入探讨了“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融合,如何为传统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书中举例说明了如何利用卫星通信技术,为偏远地区的“智慧矿山”提供远程操控和数据采集,如何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提供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以及如何为国际救援提供高效的通信保障。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关乎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格局的重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