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食用菌生产(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定价:32.00元
作者:杨桂梅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01980239
字数:46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教材是编者们根据多年来从事食用菌教学、科研和生产技术开发的经验,同时参阅了国内外食用菌文献资料,从中吸取了各地的先进经验编写而成。具有如下特点:
1.遵循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特点,以项目设计为载体,以能力培养和经验积累为指导思想的编写思路,围绕食用菌生产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内容。以模块的方式将食用菌生产分成不同的模块,通过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来完成。每个模块中设置的项目都是当前以及未来食用菌生产需要的技能,首先提出生产任务,然后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展开教学,使学生以技术员的身份,参与全程的生产管理,在真实的生产、学习情境中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职业成长,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体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食用菌代料栽培可有效地保护林业资源,又可充分利用木屑、农作物秸秆、玉米芯等农林副产品资源,还大大推进了食用菌生产的发展。为此,本教材只介绍食用菌的代料栽培方法,借此展示食用菌生产的动向。
3.突出工学结合特色本教材的内容安排紧密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通过项目教学,把与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合到技能项目中去,这样学生在各个技能项目的实训中,既明确了能力目标,努力训练这一能力,又能掌握为实现这一能力所的理论知识。经过综合实训,学生可以基本掌握食用菌生产的综合技术能力。技能模块都采取先提出生产任务,在完成生产任务的驱动下,从生产者、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生产、管理生产,工学结合特色鲜明。
4.涵盖职业资格标准将国家食用菌技术标准和菌类园艺工国家职业标准融入教材,使教材内容与行业发展和社会应职岗位实现准确对接。
5.适用性强本教材叙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操作步骤具体、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作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各类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各类培训、食用菌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参考使用。
目录
概述
模块一 食用菌生产的基础知识
项目一 食用菌的类型与形态结构
项目二 食用菌生活环境与营养特点认知
项目三 食用菌生产的设备设施
项目四 消毒
模块二 菌种生产
项目一 母种生产
项目二 菌种分离
项目三 原种生产
项目四 栽培种生产
项目五 液体菌种生产
项目六 菌种保藏
模块三 食用菌栽培管理
项目一 平菇生产
项目二 香菇生产
项目三 金针菇生产
项目四 黑木耳生产
项目五 鸡腿菇生产
项目六 杏鲍菇生产
项目七 滑菇生产
项目八 双孢蘑菇生产
模块四 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及食用菌保鲜与加工
项目一 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
项目二 食用菌生理病害的识别与预防
项目三 食用菌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项目四 食用菌保鲜与加工
附录一 食用菌专业术语
附录二 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
附录三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附录四 菌类园艺工国家职业标准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的全面性。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往往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导致产量锐减甚至绝收。这本书对此类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常见的食用菌病害和虫害的症状、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它不仅阐述了化学防治的原理和应用,还强调了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重要性,提倡绿色、环保的病虫害管理模式。例如,在介绍如何预防和治疗褐斑病时,书中详细描述了病原菌的侵染途径,以及如何通过改善通风条件、控制湿度来降低发病风险。对于一些难以防治的病虫害,书中也提供了一些应急处理方案,并鼓励读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病从口入”的理念,强调了从源头控制病虫害的重要性,比如选择健康优良的菌种,以及对栽培原料进行彻底消毒。这些内容让我深刻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的。
评分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完全精读,但仅仅是翻阅和初步浏览,就足以让我对它所涵盖的知识体系感到惊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用菌生产的教材,更像是一扇通往整个食用菌产业的窗口,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对各种常见食用菌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到菌丝的生长管理、出菇期的调控,每一个环节都描述得细致入微,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从一粒孢子到餐桌美食的完整过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食用菌品种的特性差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根据这些差异提供了针对性的栽培方案。例如,对于那些对环境要求较为苛刻的品种,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模拟其野生生存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以及通风等关键因素的控制。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蕴含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我感觉作者仿佛就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导我如何应对生产过程中的种种挑战。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更为前沿的栽培技术,比如工厂化栽培模式,以及一些新型食用菌的开发与应用。这些内容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看到了食用菌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扎实的食用菌生产知识框架,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我一直对利用废弃物发展农业产业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画龙点睛”。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农作物秸秆、木屑、棉籽壳等丰富的废弃物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书中对不同废弃物基质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预处理、发酵、灭菌等一系列环节,确保了基质的卫生和营养。我特别关注的是关于不同基质对不同食用菌品种产量和品质影响的对比分析,这为我在实际生产中选择最合适的基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利用工业废弃物(如造纸厂的废渣)来栽培食用菌的技术,这让我看到了食用菌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食用菌生产并非只是简单的种菇,它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让我看到了将废弃物转化为高价值农产品的可行性,也激发了我投身于绿色农业发展的热情。
评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在讲解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总是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从菌种的选购,到栽培基质的配制,再到温湿度的调控,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环节,书中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并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在讲解如何判断菌种的活力时,书中不仅给出了直观的判断标准,还详细解释了活力不足的菌种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样,在讲解温湿度调控时,书中不仅给出了理想的数值范围,还强调了根据食用菌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动态调整的重要性。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深刻认识到,在食用菌生产中,任何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细节处理方式对最终结果产生的巨大影响。这让我更加注重在实际操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评分作为一名刚刚接触食用菌种植的新手,我发现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在实际操作中,我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菌丝生长缓慢?为什么会出现杂菌污染?为什么会导致子实体发育畸形?这些问题常常让我焦头烂额。而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几乎涵盖了我所有可能遇到的难题,并提供了详尽的解决方案。它不仅讲解了栽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还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图文并茂的讲解,很多抽象的概念通过清晰的插图和照片变得易于理解。比如,在讲解如何判断菌丝是否健康生长时,书中就提供了不同生长阶段的菌丝照片,让我能够直观地对照,避免误判。而且,书中对于不同栽培介质的选择和处理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如何配制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以及如何对栽培基质进行消毒灭菌,这些都是保证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关键。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实用价值,让我能够学以致用,大大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
评分我发现书中对于食用菌种类繁多的介绍,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香菇、平菇、金针菇这些常见的品种,但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许多我闻所未闻的食用菌,比如灵芝、猴头菇、松茸等等,并且对它们的生长习性、栽培要点、营养价值和应用领域都做了详尽的描述。书中根据食用菌的不同特点,将它们进行了分类,并为每一种类提供了详细的栽培技术指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些稀有珍贵食用菌的介绍,比如松茸,了解它在野生环境下的生长条件以及如何进行人工栽培的尝试,让我对这些“山珍”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书中也强调了不同食用菌在不同气候、不同地域的适应性,这对于我未来进行因地制宜的栽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这本书的丰富性,让我看到了食用菌世界的广阔和多样,也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多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对食用菌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的阐述,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书中介绍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食用菌育种、菌种改良以及提高产量和品质方面的应用。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等方式,培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栽培基质,以及开发高效的菌丝诱导剂和促菇剂的介绍很感兴趣。这些技术手段的引入,无疑将极大地提升食用菌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为食用菌产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这种对前沿科技的关注,让我对食用菌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对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探讨,让我对食用菌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之前,我更多地将食用菌视为一种美味的食材,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许多食用菌都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并且还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如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等。书中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药用真菌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包括其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这让我意识到,食用菌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天然的“营养宝库”和“健康卫士”。这种认知上的升华,让我更加珍视食用菌的生产和应用,也更加坚信食用菌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我个人对那些具有显著保健功能的食用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和消费者健康。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对食用菌采收、加工和储存方面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很多时候,即使栽培成功,如果在采收和后处理环节出现问题,也会大大影响食用菌的品质和商品价值。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食用菌品种的最佳采收时期和采收方法,以及采收后如何进行清洁、分级和包装。我特别关注的是关于食用菌加工的部分,比如如何通过烘干、腌制、罐装等方式延长食用菌的保质期,并开发出更多附加值高的产品。书中对各种加工方法的原理、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让我能够了解到如何将新鲜的食用菌转化为各种美味且易于储存的食品。同时,书中也强调了食用菌储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比如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食用菌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这些知识对我来说非常实用,让我能够更好地将栽培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了食用菌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书中列举了一些成功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案例,通过数据和事实,生动地展示了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构建和完善食用菌产业链的探讨,包括菌种研发、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协同发展。这让我看到了食用菌产业的广阔前景,也激发了我参与到这个充满机遇的行业中的决心。这本书让我明白,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