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 王飞,李清华,林新坚 等 9787511631749

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 王飞,李清华,林新坚 等 97875116317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飞,李清华,林新坚 等 著
图书标签:
  • 冷浸田
  • 福建农业
  • 土壤改良
  • 水稻种植
  • 农业技术
  • 作物栽培
  • 农田管理
  • 农业工程
  • 土壤学
  • 稻作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31749
商品编码:292268998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

定价:36.00元

作者:王飞,李清华,林新坚 等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1631749

字数:

页码:1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以福建省广泛分布的中低产冷浸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冷浸田土壤与环境特征、土壤质量演变及改良利用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全书共分15章,章介绍福建冷浸田分布与成因,第2章为冷浸田农田环境与小气候特征,第3~5章为冷浸田土壤障碍、地力特征及质量评价,第6~7章为冷浸田工程脱潜改良调查及理论技术、第8~13章为冷浸田农艺及生物改良理论与技术,4章为冷浸田改良利用集成技术模式,5章为冷浸田改良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在土壤改良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可供从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学、作物栽培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1 福建冷浸田分布与成因
1.1 冷浸田空间分布特征
1.2 冷浸田分类与诊断识别
1.3 冷浸田成因分析
1.4 冷浸田治理利用现状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 冷浸田农田环境与小气候特征
2.1 冷浸田地下水位变化与化学成分特征
2.2 冷浸田光合有效辐射变化特征
2.3 冷浸田环境温、湿度变化特征
2.4 冷浸田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冷浸田土壤属性特征与质量评价
3.1 冷浸田土壤理化、生化特征
3.2 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因子小数据集的构建
3.3 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因子MDS表征与应用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动态变化
4.1 冷浸田水稻生育期土壤亚铁、亚锰含量
4.2 冷浸田水稻生育期土壤还原性有机酸含量
4.3 冷浸田水稻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
4.4 冷浸田水稻生育期土壤还原性物质与产量的关系
4.5 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动态变化原因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冷浸田地力贡献特性
5.1 冷浸田水稻分蘖期发育特征
5.2 冷浸田地力贡献率与施肥产量响应
5.3 冷浸田施肥水稻籽粒养分与淀粉品质响应
5.4 冷浸田增产潜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冷浸田工程改良调查与效果评价
6.1 调查研究方法
6.2 冷浸田排渍工程类型
6.3 冷浸田典型排渍工程改良利用案例
6.4 冷浸田工程改良利用综合评价

7 冷浸田深窄沟排水改良土壤质量演变
7.1 石砌深窄沟改造下冷浸田土体构型
7.2 石砌深窄沟改造下农田地下水位变化
7.3 石砌深窄沟改造下冷浸田土壤化学特性变化
7.4 石砌深窄沟改造下冷浸田土壤酶活性变化
7.5 石砌深窄沟改造下冷浸田土壤微生物特性
7.6 石砌深窄沟改造下土壤浸水容重、pH值及水分含量变化
7.7 石砌深窄沟改造下冷浸田水稻籽粒品质变化
7.8 石砌深窄沟改造下冷浸田籽粒产量及与土壤理化性状关系
7.9 石砌深窄沟改造冷浸田的工程借鉴
7.1 0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 冷浸田水旱轮作改良利用
8.1 水旱轮作下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
8.2 水旱轮作下水稻分蘖盛期净光合速率
8.3 水旱轮作下土壤酶活性
8.4 水旱轮作下土壤碳氮磷特征
8.5 水旱轮作下土壤还原性物质、速效养分及浸水容重
8.6 水旱轮作下水稻收获期土壤团聚体组成
8.7 水旱轮作下土壤剖面构型
8.8 水旱轮作下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
8.9 水旱轮作下水稻收获期土壤微生物特征
8.1 0水旱轮作下水稻籽粒养分含量变化
8.1 1冷浸田改制增产增效的土壤生态过程
8.1 2冷浸田改制的应用前景
8.1 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9 冷浸田水稻氮磷钾养分管理
9.1 冷浸田水稻氮肥运筹
9.2 冷浸田水稻磷肥运筹
9.3 冷浸田水稻钾肥运筹
9.4 冷浸田磷、钾肥平衡配施效应
9.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0 冷浸田水稻硫镁硅养分管理
10.1 冷浸田水稻硫、镁肥效应
10.2 冷浸田水稻硅肥效应
10.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1 冷浸田水稻水肥耦合效应
11.1 开沟排渍与优化施肥下水稻产量
11.2 开沟排渍与优化施肥下水稻分蘖期生长特性
11.3 开沟排渍与优化施肥下水稻籽粒氨基酸品质
11.4 开沟排渍与优化施肥下稻田土壤还原性物质
11.5 开沟排渍与优化施肥下稻田土体构型
11.6 籽粒产量与氨基酸品质、土壤还原性物质相互关系
11.7 冷浸田水肥耦合叠加效应
11.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2 冷浸田土壤改良剂效应
12.1 冷浸田应用改良剂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
12.2 冷浸田应用改良剂水稻籽粒氮磷钾养分
12.3 冷浸田应用改良剂土壤理化特性
12.4 冷浸田应用改良剂改土增效机制探讨
1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3 冷浸田抗逆水稻品种筛选
13.1 水稻耐低磷、钾相关性状的耐性系数
13.2 低磷、低钾胁迫条件下水稻各性状耐性系数的统计分析
13.3 水稻品种低磷、低钾耐性综合评判
13.4 本章小结

14 冷浸田改良利用集成技术模式
14.1 盆谷地低洼区冷浸田渍害治理与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模式
14.2 丘陵山区冷浸田优质稻米(绿色、有机)生产模式
14.3 冷浸田水生作物生态高值生产模式

15 冷浸田改良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15.1 江南冷浸田主要障碍因子
15.2 江南冷浸田改良利用措施
15.3 冷浸田改良利用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稻田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以福州地区为例 作者: 王飞,李清华,林新坚 等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5116-3174-9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稻作模式——冷浸田的改良与可持续利用。作者们深入剖析了冷浸田在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基于扎实的科学研究和长期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改良策略和利用模式。本书内容翔实,逻辑严谨,图文并茂,旨在为相关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广大稻农提供一份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实践指南和理论依据。 引言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尤其在中国,水稻种植不仅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也深刻影响着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然而,在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特别是福建等沿海地区,一种特殊的稻田类型——冷浸田,长期以来制约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冷浸田,顾名思义,是指在稻季中,田块长期处于水浸状态,且水温偏低,导致水稻生长受阻,产量不稳定,尤其对喜温作物而言,其生长发育周期受到严重影响。这类稻田通常分布在河谷低洼地、冲积平原或山地梯田等区域,其形成往往与地形、土壤质地、水源补给以及排水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 传统的冷浸田种植模式,尽管能够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但在面对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以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更高要求时,其弊端日益凸显。低下的水稻产量、频繁的病虫害发生、养分利用效率不高、以及可能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问题,都亟需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冷浸田的特性也意味着其可能蕴藏着发展特色农业、提升生态价值的潜力。因此,对冷浸田进行科学改良并探索其多样化、可持续的利用模式,已成为当前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的重要课题。 本书以福州地区为例,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福州拥有广阔的稻作面积,其中不乏典型的冷浸田。福州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相对湿润,以及沿海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使得该地区冷浸田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本书的研究工作紧密结合福州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土壤、水文、植被、病虫害以及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对冷浸田的改良与利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第一章:冷浸田的成因与特性分析 本章将从自然地理学和农学角度,系统阐述冷浸田的形成原因。我们将分析不同区域冷浸田的地质地貌特征,如低洼地势、不均匀的土壤质地(如粘土比例过高导致透水性差),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的特征。同时,也将探讨气候因素,如丰沛的降雨量、较低的地表径流速度,以及季节性水文变化对田间水温的影响。 接着,本章将详细介绍冷浸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在物理特性方面,我们将重点关注土壤的持水性、通气性、容重以及养分淋失等关键指标。较低的土壤温度对水稻根系生长、养分吸收以及微生物活动的影响将是分析的重点。化学特性方面,将探讨冷浸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pH值、养分(如氮、磷、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及其在不同水文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生物特性方面,则关注冷浸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土壤肥力、养分循环和病原菌传播的影响。 此外,本章还将对冷浸田的水稻生长规律和产量特性进行深入剖析。低水温对水稻的生育期、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最终产量构成的影响将进行量化分析。同时,还将讨论冷浸田易发的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例如根腐病、稻瘟病以及某些地下害虫的发生概率。通过对冷浸田成因及其特性的全面解析,为后续的改良策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冷浸田的障碍因素与改良技术 本章将围绕上一章提出的冷浸田核心问题,系统介绍各类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良技术。 2.1 土壤结构与肥力改良: 针对土壤粘重、透水性差、通气不良等问题,我们将介绍多种改良技术。例如,深耕、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生物炭等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持水保肥能力。排水沟的修建与维护也是改善田间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的重要手段,从而提高土壤温度和改善通气条件。酸化土壤的改良(若存在)将介绍石灰的施用以及种植耐酸性作物等方法。 2.2 水文条件调控与水温提升: 针对长期水浸和水温偏低的状况,本章将重点探讨水文调控技术。间歇灌溉技术,即在水稻生长关键时期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允许田间适度干湿交替,不仅可以提高水温,还能促进根系生长,减少病害发生。浅灌技术,保持较浅的水层,同样有助于提高水温和改善通气。地表排水系统的优化,如修建截水沟、排灌沟,能够有效排除田间积水,加速土壤温度回升。水源的合理利用与调配,选择水温相对较高的水源进行灌溉,或对灌溉水源进行预处理(如在阳光下曝晒),也是提升水温的有效方法。 2.3 养分管理与肥料利用效率提升: 冷浸田的养分淋失和转化问题突出。本章将介绍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精确配比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缓释肥和控释肥的应用,能够减少养分在生长季内的流失,提高养分利用率。秸秆生物化处理与肥料化利用,将秸秆转化为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肥料,不仅能改良土壤,还能为水稻提供养分。绿肥的种植与翻压,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并通过生物固氮等作用为水稻提供养分。 2.4 病虫害综合防治: 针对冷浸田易发病虫害的特点,本章将介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农业防治包括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生物防治将介绍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以及生物农药的应用。化学防治则强调精准用药,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并严格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抗病虫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也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第三章:冷浸田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利用模式 在改良的基础上,本章将探讨如何将冷浸田的特性转化为优势,发展多样化、可持续的利用模式。 3.1 优化水稻种植模式: 在改良后的冷浸田中,依然可以发展高效的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方面,将介绍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耐湿、耐低温的水稻品种。栽培技术方面,将推广精细化栽培,如优化播种期、合理密植、精细肥水管理等,以最大化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更有效地将水和肥输送到作物根系,提高利用效率。 3.2 发展特色种植业: 冷浸田的特点并非只能种植水稻。本章将介绍利用冷浸田进行其他特色作物种植的可能性。例如,种植水生蔬菜(如茭白、慈姑、莲藕等),这些作物对水分要求高,非常适合在经过适当改良的冷浸田中生长,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水禽养殖(如鸭、鹅),利用冷浸田的水体进行养殖,实现种养结合,互利共生。发展水产养殖,如稻鱼共生、稻虾共生等模式,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病虫害防治作用。 3.3 生态功能拓展与价值提升: 冷浸田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调蓄洪水、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本章将探讨如何进一步拓展冷浸田的生态功能并提升其价值。湿地生态修复,通过科学管理,将部分冷浸田打造成具有观赏和科普价值的湿地,吸引鸟类等野生动物,提升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生态旅游,将优美的湿地景观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开发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碳汇功能研究与提升,深入研究冷浸田在固碳减排方面的潜力,并通过科学管理措施,进一步提升其作为生态“绿肺”的作用。 3.4 智能化与精准化管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与精准化技术在冷浸田管理中的应用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本章将介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土壤监测、水文调控、病虫害预警、精准施肥施药等方面的应用,以实现更科学、高效、绿色的冷浸田管理。 第四章:案例分析与实践推广 本章将选取福州地区或福建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冷浸田改良与利用示范项目,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全面评估,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 4.1 示范项目介绍: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示范项目,如:单一作物(水稻)增产增效项目;种养结合(稻鱼共生、稻虾共生)模式项目;特色水生蔬菜种植项目;以及湿地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项目等。 4.2 技术实施与效果评估: 对示范项目中应用的各项改良技术和利用模式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其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通过前后对比数据,量化增产效果,分析成本效益比,评估土壤肥力改善程度,检测水质变化等。 4.3 经验总结与推广策略: 基于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关键技术和模式。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冷浸田,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广策略,包括技术培训、政策支持、金融扶持、市场对接等方面,以期加速冷浸田的科学改良与可持续发展。 结论与展望 本书的最后将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冷浸田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我们将强调冷浸田的改良与可持续利用不仅是提升农业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深化对冷浸田生态过程的理解,开发更多适应性强、效益显著的改良技术和利用模式,并推动智能化、绿色化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冷浸田改良与利用的知识体系。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认知和有效的实践,冷浸田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为人类创造更丰裕的物质财富和更美好的生态环境。

用户评价

评分

尽管我对《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尚未进行深入的阅读,但从书名本身,我便能感受到其研究的深度和价值。福建,作为一个我国东南沿海省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必然孕育出一些特殊的土地类型。“冷浸田”这个词,在我看来,直观地指向了土地的低温、潮湿以及可能的水分滞留问题,这对作物生长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这本书的研究,很可能聚焦于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将这些“劣势土地”转化为“优势田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其研究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方法。例如,作者们是如何诊断和评估冷浸田的土壤特性?他们提出的改良技术,是侧重于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还是侧重于提升土壤的生物活性,抑或是通过优化水肥管理来实现?“利用”二字,更是点明了本书的实践导向,它是否为冷浸田的种植提供了适宜的作物推荐,以及相应的栽培和管理技术?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提升福建地区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水平,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评分

在我最近的阅读清单中,《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这本书占据了一个特别的位置。我之所以对它产生浓厚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冷浸田”这个特殊的土地类型。在我的认知里,这种土地很可能存在于福建这样降雨充沛、地形复杂的地区,其突出特点是土壤黏重、排水不良,长期处于潮湿甚至有积水的状态,导致土壤温度偏低,养分易流失,对大多数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因此,这本书的研究,我认为其核心在于如何克服这些固有的劣势,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将这些“不适宜耕作”的土地,转变为具有生产潜力的耕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作者们是如何进行土壤改良的,是否提供了针对性强的排水工程、土壤结构优化、养分管理以及生物改良等方面的具体技术方案。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词,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它是否为冷浸田的种植者提供了关于适宜作物选择、优良栽培技术、高效施肥策略以及科学病虫害防治的指导?这本书的研究成果,能否为福建乃至我国其他地区类似耕地类型的改良和利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

评分

作为一名对农业土壤学和作物栽培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是对那些能够解决实际农业生产难题的书籍情有独钟。《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我想象中的“冷浸田”,大概是指在福建地区,一种土壤黏重、易积水、透气性差,并且可能由于地形或气候原因,土壤温度较低的土地类型。这种土地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根系呼吸受阻、养分吸收困难、病虫害易发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这本书的研究,很可能集中在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对“冷浸田”进行科学的改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高效的农业生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作者们是如何诊断冷浸田的缺点,例如,是如何评估其土壤质地、排水能力、肥力状况以及温度特征的。同时,书中提出的改良技术,会是怎样的创新和具体?是涉及到对土地的物理结构进行改造,如深耕、培土,还是通过化学手段,如施用改良剂,亦或是利用生物方法,如种植绿肥、施用微生物菌剂?而“利用”部分,则让我看到了本书的实际应用价值,它是否为冷浸田的适宜作物选择、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福建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贡献。

评分

作为一名对农业科技发展,尤其是区域性特色农业技术充满好奇的读者,《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福建,一个拥有悠久农业历史和独特地理环境的省份,其耕地资源必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冷浸田”这三个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土地可能长期潮湿,温度偏低,排水不畅,导致土壤板结,养分不易吸收,从而限制了作物的生长。因此,这本书的研究,很可能是在探讨如何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来改善这些不利条件,将这些“难以耕作”的土地,变得适宜耕种。我非常想知道,书中具体提供了哪些改良技术?是关于改善土壤排水系统的设计,还是关于土壤结构的优化,亦或是通过添加有机质、生物菌剂等方式来提升土壤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书中如何指导人们“利用”这些改良后的土地?是否提供了适宜的作物种类选择,以及针对性的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这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福建乃至我国其他地区面临类似土地问题的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都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最近在翻阅一些关于我国南方特色农业种植的书籍时,我留意到了《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这本书。作为一个对农业技术发展和区域性耕作模式感兴趣的读者,我对“冷浸田”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的理解中,这种土地可能具备以下特点:土壤黏性大,透水透气性差,容易导致水分长期滞留,形成“冷”和“浸”的状态,从而限制了大多数作物的生长。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这一特定耕地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良和利用方案。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详细分析了福建地区冷浸田的成因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具体影响?作者们(王飞、李清华、林新坚等)是如何设计和实施改良措施的?例如,是否采用了改善土壤通透性、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有机质积累等方面的技术?而“利用”二字,则表明本书的重点不仅在于改良,更在于如何在改良后的土地上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我期待书中能为读者提供关于冷浸田适宜作物选择、栽培模式设计、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科学指导,从而帮助广大农民朋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特色和面临的挑战深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形成但又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课题。《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能感受到它所聚焦的地域性和专业性。福建,作为一个以丘陵和山区为主的省份,其耕地资源可能面临着不少独特的限制,而“冷浸田”这个词汇,在我看来,就直接点出了其中一种可能非常棘手的土地类型。我推测,这类田地可能长期处于潮湿、甚至有积水的状态,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低、养分淋失严重,再加上沿海地区可能存在的微气候影响,使得作物生长面临严峻考验。因此,这本书的研究价值,可能在于系统地总结了福建地区在应对这类土地挑战方面的经验和创新。我非常好奇作者们是如何界定“冷浸田”的,他们的改良技术具体包含了哪些方面?是仅仅侧重于排水系统的改善,还是更深入地涉及土壤结构的重塑、养分管理策略的调整,甚至是选择耐湿、耐寒的作物品种?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改良前后土地状况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作物产量提升和经济效益。

评分

最近在梳理有关我国农田水利和土壤修复的文献时,我注意到了《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这本书。虽然我不是福建本地的农业从业者,但“冷浸田”这个概念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在我以往的认知中,农田的“冷”和“浸”,往往意味着生长季的缩短、病虫害的易发,以及养分利用效率的低下。因此,针对这一特定地块的改良与利用,其研究难度和技术创新性必然不低。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涵盖了从宏观的区域性水土条件分析,到微观的土壤理化性质调控,再到具体种植技术和管理策略的全面阐述。我很想知道,作者们在改良冷浸田的过程中,是如何平衡水、肥、气、热等多种环境因素的,是否采用了诸如深翻、旋耕、培肥、生物改良剂、节水灌溉技术等多种手段的组合。同时,“利用”这个关键词,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应用前景充满了期待。它是否为冷浸田的适宜作物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是否探讨了适合改良后冷浸田的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以期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这本书的深入研究,或许能为我国其他类似地区面临相似土地问题的地区,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评分

作为一个对农业科技发展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近翻阅了不少关于土壤改良和高效耕作方式的书籍。其中,一本名为《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的著作,虽然具体内容我尚未深入研究,但单从其“冷浸田改良与利用”这个标题,便能引发我诸多联想。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深入探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特有的一种土地类型——冷浸田。这种田地通常排水不畅,土壤黏重,可能还伴随着低温、光照不足等不利因素,直接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作者们(王飞、李清华、林新坚等)所做的研究,必然是针对这些痛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我很期待这本书能详细阐述这些方案的科学原理,比如,他们是如何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肥力以及温度条件的。此外,“利用”二字也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改良层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种改良后的土地上,选择适宜的作物,优化种植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对我这种希望学习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科研成果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会仔细阅读书中关于不同改良技术的效果对比,以及在不同气候、土壤条件下,不同作物对改良措施的响应情况,希望能从中找到适合我所在地区借鉴的经验。

评分

长期以来,我一直关注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特点和技术创新。《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技术深度。我个人理解,“冷浸田”很可能指的是福建地区特有的一种耕地类型,其特点可能是土壤黏重、排水不畅,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导致土壤温度偏低,影响作物生长。因此,书中研究的核心,必然是针对这些不利因素,提出有效的改良策略。我非常好奇,作者们(王飞、李清华、林新坚等)是如何界定“冷浸田”的,他们的研究范畴涵盖了哪些方面?是否深入分析了这类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特性以及水文条件?在改良方面,是否提出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例如,是否探讨了如何通过工程措施改善排水,如何通过施用改良剂优化土壤结构,如何通过生物技术提升土壤肥力?而“利用”这个关键词,则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探讨,更包含了如何将改良后的土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指导。它是否为冷浸田的适宜作物选择、种植模式优化、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本书的研究,有望为解决福建乃至类似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评分

从一个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福建冷浸田改良与利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特定区域农业技术研究的空白。作为一个非专业读者,我对“冷浸田”的理解可能相对片面,但我可以想象,这种土地类型可能是在特定气候和地形条件下,长期积水、土壤黏重、透气性差、养分易流失的一种土地。因此,其改良和利用的难度可想而知。我特别好奇书中会详细介绍哪些具体的改良技术。例如,是否涉及到对地下排水系统的改造,以有效降低地下水位?是否研究了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方式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否探讨了利用物理方法,如深耕、耙细等,来疏松土壤,提高其通气性?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在成功改良之后,如何“利用”这些土地?书中是否提供了关于冷浸田适宜种植哪些作物的信息,以及在改良后的土壤条件下,如何优化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从而实现高效益的生产。这本书的问世,对福建乃至其他面临类似土地问题的地区,都可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