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研究 |
| 定价 | 38.00 |
| ISBN | 9787511628299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 作者 | 王禹 |
| 编号 | 1201525684 |
| 出版日期 | 2016-12-01 |
| 印刷日期 | 2016-12-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200千字 |
| 页数 | 183 |
| D1一章绪论 D1一节粮食安全新形势 D1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D1三节研究目的和内容 D1四节技术路线和方法 D1五节创新点和不足 D1二章粮食安全理论界定 D1一节粮食概念的界定 D1二节粮食安全概念演变 D1三节粮食安全层次划分 D1四节粮食安全目标定位 D1三章粮食生产的成本分析 D1一节粮食成本内涵与构成 D1二节物质服务费用分析 D1三节土地成本分析 D1四节人工成本分析 D1五节成本收益分析 D1四章粮食生产的安全分析 D1一节新形势下粮食产量特征分析 D1二节新形势下粮食产量波动分析 D1三节粮食生产区域特征变化分析 D1四节新形势下粮食生产区域分析 D1五章粮食消费的安全分析 D1一节粮食消费面临的新形势 D1二节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状况分析 D1三节基于合理营养目标下的粮食需求量分析 D1四节新形势下我国粮食需求展望 D1六章粮食贸易的安全分析 D1一节国际粮食贸易演变和特征 D1二节我国粮食贸易演变和特征 D1三节中国粮食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D1七章粮食安全的战略分析 D1一节粮食安全的现状解析 D1二节粮食安全的战略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 王禹 女 30岁。博士 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农业信息分析、农业监测预警研究 主持农业部农业靠前交流合作项目“金砖国j1a农业信息系统研究”;农业部农村资源监测统计子项目“CAMES模型运行与应用”;参与国j1a重点研发计划“食物浪费综合效应评估及减量化技术引进与研发”;参与国j1a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餐饮业食物浪费的资源环境及可持续消费模式实证研究”。公开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 SCll篇 E12篇 ISTPl篇 中文核心4篇 科技核心5篇) 参与学术著作3部。 |
| 普通大众 |
| 王禹所著的'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研究'以数学模型、计量经济学、粮食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模型构建与分析 详细剖析了我国粮食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演变历程和历史规律 对比靠前外粮食安全保障情况 揭示了包括粮食生产、消费和贸易等方面在内的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 提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
| **章绪论亨利·基辛格曾说过一句名言:“控制了石油 你就控制了所有国j1a 控制了货币 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控制了粮食 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 改革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日益多样化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加迫切 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j1a仍将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战略性问题。**节粮食安全新形势2015年 我国粮食产量首次实现“十二连增” 但困扰我国农业的四大难题依然存在 其主要体现为:“生态”效应——生态环境已亮起红灯;“地板”效应——农产品成本上升过快;“天花板”效应——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已全线赶超国际;“黄线”效应——我国入世承诺的“黄箱政策”补贴已无法增加。一、粮食生产资源过度消耗 种植意愿不断减弱中国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干旱和严重缺水成为限制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 13个粮食主产省中 北方有7个 南方有6个 20世纪90年代初 南北方粮食产量几乎相同 随着发展渐渐出现南弱北强的势态 如今 北方粮食产量已远高于南方 但北方粮食产能的提高是以超限利用河流和地下水为代价的 虽然国j1a希望通过“南水北调”解决该问题 但这样做可能会因水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环境的不可逆恶化。耕地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 2013年土地政策改革 使大量北方黑户土地浮出水面 尽管当年粮食产量“10连增”且总量突破了6亿吨大关 但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 却不得不更加重视狠抓粮食生产 因为未来靠土地面积增加而提高粮食产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城镇化的推进又占用了太多土地资源。此外 我国70百分号的土地受到了污染 化肥的过量使用也导致了土壤板结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98年至2012年全国耕地面积年均减少近1 000万亩1亩≈667平方米 全书同。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目前 部分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造成很多原本用来种粮的土地荒地化 抑或改种其他收益更好的经济作物 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急剧下降 尤其是南方很多地区此现象更为严重;还有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对粮食生产有所放松 只重视工业发展 忽略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某些地区粮食安全意识薄弱 主动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不高;更有地区在连年丰收喜人形势下对粮食生产放松了警惕 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地区粮食的播种面积减少状况。农民种粮积极性逐渐减弱 调查显示 35岁以下的青壮劳动力没有人愿意种粮 此外 农村普遍缺乏有知识的劳动力 甚至在很多农村粮食产业已变为副业 由于粮食种植的比较效益连年下降 经济作物种植的吸引力逐渐增加 某些地区粮食生产出现了“妇女化”“老龄化”“副业化”和“兼业化”的四大特点。二、粮食需求数量刚性增长 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现如今,我国正在整体迈向全面小康阶段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促使食物结构不断改善 尤其是畜产品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粮食需求将快速增长。另一方面 肉、蛋、奶、水产消费增长速度更快 每年我国都要进口大量的肉类食物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现象表明 未来我国粮食生产特别是饲料粮的生产需要逐步提升 才可以满足居民对肉类的需求。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食物质量的评判标准日益升高。过去我们提到粮食安全 更多的是强调数量安全 而较少有人担心生产出来的粮食质量有问题 对人身体健康有害。在片面追求粮食产量的过程中 人们不断加大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直接结果是粮食产量上去了 质量却下来了;长久以来工业污染积累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粮食生产的环境也遭到污染 导致粮食质量、粮食安全的各项指标不合格。甚至因为粮食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 会引发一些社会矛盾。2013年 长沙“铬大米”被退回 安徽的部分小麦由于真菌超标无法出库 均给国人敲响粮食质量安全的警钟。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食品安全纳入到国j1a粮食安全的概念中 这是一个全新的转变 体现了党中央立志要把农产品质量抓好 以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严肃的问责和严厉的处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决心。三、粮食国内价格赶超国际 全球影响不断加深粮食贸易方面 国内粮食价格已全面超Yu0国际粮食价格。从品种看,稻谷作为主要口粮 产需缺口较大 但在库存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小麦产需基本平衡 但维持平衡的压力不断加大;玉米相对过剩、库存比例大 可供宏观调控的有效库存明显不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2011年以来 我国农产品进口的数量已超过美国 成为了世贸组织统计中的农产品进口**大国。尤其是在2012年 我国谷物产量九连增 但谷物由净出口产品转变为了净进口产品 开创了21世纪以来历史新高 进口量虽只有国内消费量的2百分号 却为国内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2013年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透露 中国已超Yu0埃及成为全球小麦*大程度进口国 进口量达到650万吨;同期 中国又超Yu0尼日利亚 首次成为全球*大程度的大米进口国 进口量达到300万吨。粮食结构性需求调整可以通过贸易解决 然而粮食进口的同时 国内市场的价格受国际粮价传导的影响 导致国内粮价不断上涨。例如 2012年年初 南美遭受了罕见的旱灾 而北美也在一年内相继遭旱 给当年全球粮食供应格局带来了有效的改变 助推了当年全球粮价的上涨 迫使全球*大程度玉米出口国——美国从其他国j1a进口玉米来满足国内需求。此外 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等国j1a也多次遭遇旱灾 这对小麦的供应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特别是黑海地区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j1a在全球小麦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大约占世界出口每年总额20百分号 一旦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粮食产量减少 则会造成世界性的粮食供给模式变化 持续多年的全球粮油供求平衡就会被打破 全球粮食供需形势将会异常紧张 国际粮食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与国内市场粮食价格形成的剪刀差 将会进一步增加我国粮食出口 这将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战。四、粮食面临复杂国际形势 国内重视不断加强从外部环境考虑。近些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国际上许多国j1a想要遏制中国的发展 南海争端、钓鱼岛事件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j1a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j1a的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我们要更加重视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地位。一方面 一些国j1a利用其产品的竞争优势排挤中国贸易的进入 抑或通过提高检验检疫标准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形成“绿色壁垒” 结果是直接削减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 我国多种农产品虽然产量居世界** 但是出口额仅占世界市场的3��2百分号 进口额比例也是**小 导致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没有领导权 在生产领域话语权很小 消费领域只能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相反 发达国j1a利用其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使得我们在本应具有很大知M品P权的产品上也失去了知M品P优势。再次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我国还要承受来自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j1a的各种压力。人民币的不断升值 一方面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利润空间进一步降低 另一方面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自2004年开始 中央已经连续12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在“三农”主题上 有效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 给我国农村巨大变化指明了方向。其中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开篇**节就谈到要完善国j1a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并从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j1a粮食安全战略、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五个方面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可见国j1a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落后于国际**水平 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D1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理论 这样的理论会随着形势转变而不断更新发展 粮食安全理论便是如此。毫无疑问 从20世纪70年代粮食安全概念诞生以来 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 国内外对其展开了方方面面的研究 本文拟从粮食生产、粮食消费、粮食贸易和粮食政策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研究进行详细梳理。一、粮食生产的安全研究-一粮食生产重要性研究1996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规定了衡量我国粮食安全的首要标准: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百分号 该标准高于国际上通用标准5个百分点 表明了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主要依靠国内粮食生产的决心。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粮食安全问题 提出了长期坚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 即中国人的饭碗里要装中国人自己的米 理由如下。中国的国情决定粮食生产必须要靠自己。目前 我国人口超过13亿 占世界人口的22百分号 中国人的粮食必须主要由中国人自己生产 如果我们放弃“国内生产为主”的粮食战略 很难预料未来我国乃至世界粮食贸易和市场格局将会怎样被改写 我国将很容易受控于他国 也就无法谈及自我的发展与强大-黄璜 2010;魏文章 2010。正所谓“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粮食自给率需要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国j1a规模越大 依靠国外进口粮食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就越大-高淑桃 2010;肖国安 2009。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 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 日益增多的弃耕改种现象 每况愈下的资源环境 频发的自然灾害-翁贞林 2013;陈莉 2009;曲凌夫 2006;黄明洲 2001 确保粮食供给 尤其是粮食自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际市场形势复杂多变 决定粮食生产必须要靠自己。有历史资料记载 1972年 自然灾害席卷全球造成了世界粮食减产 许多国j1a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发生了目前罕见的饥荒 此后前苏联为避免发生粮食危机 大量进口粮食 直接导致国际市场粮价猛涨 国际粮食贸易量大幅度增加 全世界粮食进口国的粮食库存也跌到谷底 由此引发了全球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李劲松 2014;2008年 全球小麦和大米库存降至30年来的*低点 加之同期灾害性气候严重 粮食减产预期强烈 全球对粮食供给持悲观态度 引发了新一轮的全球粮价恐慌性上涨 致使缺粮国面临危机 许多依靠进口粮食维生的国j1a出现动荡-李丰 2011;陈晓群 2009;2012年 南美遭受严重旱灾 大豆大幅度减产 加之美国中西部地区遭受罕见的干旱和高温双重灾害 致使美国粮食产区90百分号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灾害影响 美国玉米和大豆大幅度减产 与此同时 澳大利亚、俄罗斯等黑海地区国j1a由于受到旱灾影响 小麦等谷物减产较大 引起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 引发全球的粮食危机担忧-赵闰 2013;傅芳芳 2013;苏瑞娜 2013 面临如此多变的国际粮食市场 粮食供给必须主要立足国内生产。国外其他国j1a的经验决定粮食生产必须要靠自己。根据韩国2008年出台的粮食自给率报告 法国、捷克、匈牙利、德国、斯洛伐克等13个国j1a的自给率均超过100百分号 其中 法国的粮食自给率*高已达到329百分号 粮食产量远多于消费量。由世界粮食自给率-图1-1可知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j1a的粮食自给率均保持在90百分号以上的水平 且国j1a的发展水平与粮食自给率也在极大程度上呈现正相关关系-陈百明 2005;其他国j1a粮食自给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对我国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说明在粮食安全问题上 各国的行为方式趋同 具有”传染效应”的特点-郭燕枝 2008;张晴 2005;柯炳生 2006。图1-1世界粮食自给率分布示意-二粮食产能保障研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如何能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放松国内粮食生产 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回顾以往研究 发现确保粮食产能的出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确保粮食生产长期稳定 需要政府持之以恒的大力支持。从国内外粮食生产实践研究和已有参考文献进展来看 粮食产能长期保持稳定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李慧燕 2012;Heerink 2007;Sun 2006。政府对粮食生产支持手段的xuan择决定了国j1a粮食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Chen 2013;韩喜平 2007。目前 国内外对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包括降低或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对粮食实行*低收购价格政策、对更新和购置农机具给予补贴、对良种进行补贴、改进和新修农田水利、严格保护粮田制度、完善种粮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加大对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等-He 2013;Dai 2013;Yu 2010;欧胜彬 2012;张勇 2011。在农业补贴方面 国外开展得比较早 以欧盟为例 为保障粮食安全 采用“目标价格”“门槛价格”和“干预价格”等一整套严密、精细的价格干预机制 随着粮食安全现状的改善 为抑制国内粮食供过于求和财政负担过重的问题 欧盟开始减少价格支持政策 转而直接给农民补贴-张勇 2011;Brooks 2014。我国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价格补贴和支持政策 如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良田补贴等 可以说极大的改善了我国农民的种粮条件-Huang 2013;侯石安 2008;张*先 2006;蔡派 2007。D1二 确保粮食产能稳定提升 需要科学技术和管理支撑。从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 **技术和高效管理对于粮食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相互转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廖海敏 2004;孔令聪 2006 部分学者过高估计了制度演化对农业生产贡献 而事实上 科技和管理手段应该得到不断的提升-张社梅 2011;张长青 2011;康洪灿 2011。研究也表明 我国科技水平和管理效率较过去已有较大提高 但与国外高产国j1a相比 科技水平和管理手段还处于不发达阶段-何春花 2009。从总体来看 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率仅为27百分号~35百分号 而发达国j1a已达到了60%~80百分号 分别来看 我国农田灌溉设备远低于发达国j1a水平 其中 英国、罗马尼亚、奥地利、法国、瑞典等国j1a的喷微灌面积已超过80百分号以上 美俄均已超过40百分号 以色列灌溉面积中有2/3是微灌 其余为喷灌 大大提高了农作物吸水效率 而我国喷灌面积仅为灌溉面积的1��4百分号;在化肥利用率方面 我国是30百分号到35百分号之间 而发达国j1a已达到60百分号以上;在农业机械化程度方面 发达国j1a以实现全面机械化水平 而我国机耕率为53百分号 机播率为27百分号 机收率仅为14百分号;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方面 我国也至少落后了10~15年的时间;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方面 与发达国j1a相比平均相差20年的时间-Ali 2008;邓琨 2013。D1三 确保粮食可持续生产 需要完善的土地制度和规模经营。土地制度差异会导致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预期不同 直接影响农户的种植xuan择-Wasige 2013;Osabuohien 2014。从已有研究看 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增加了粮食产量 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徐建强 2012 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我国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降低了生产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 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发展 在1978—1984年增加的粮食产量中 有48百分号的贡献率来自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侯胜鹏 2009。改革开放后 在我国粮食生产力稳步提高的同时 家庭农户粮食生产规模小 生产能力低 长期平均成本难以降低的弊端限制了我国粮食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金军 2010;郑邦良 2008。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 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加拿大等粮食生产大国 均采用了集约经营的规模化管理方式。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达到国际高产国j1a水平 一些学者建议在坚守耕地红线 坚持土地用途和性质不被改变的原则下 加快土地流转 防止耕地抛荒-卢新海 2010;颜玉华 2011;刘晓峰 2013 通过规模经营实现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钱贵霞 2005;姜法芹 2010;Ta 2006;German 2013 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应用 可以通过组成农业合作社、互助组织、发展龙头企业等方式 解决土地农户分散化的问题 提高农业现代化应用与粮食生产的水平 降低农民种粮的长期成本 提高劳动效率 提升农户利益诉求能力 增加粮食生产利润水平-魏剑锋 2009;许锦英 2010;Jiang 2013。值得一提的是 针对当前我国土地政策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王海林 2008;林旭 2009;石婷婷 2010;朱忠贵 2010 2013年 我国出台了新土地政策 对土地流转等内容做出了全新的规定 可以预计此次新一轮土地改革必将对我国粮食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 保障粮食供给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各国政府、科研工作者等采用各种方式提高本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除了以上方法之外 一些学者主张通过精细化的物质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粮食产出水平 增加投入的边际收益率-梁子谦 2006;步兰兰 2010;还有一些学者主张完善我国信贷投资、金融保险手段 增加农户投资粮食生产的能力 增强农户抵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提升农户种粮的投资热情-曾恩华 2009;还有部分学者主张通过采用转基因技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朱祯 2010。除极个别专家外 大部分学者均强调本国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主张我国的粮食供给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实现。二、粮食消费的安全研究-一粮食消费变迁路径研究粮食消费是粮食生产的目标 粮食消费按其用途可分为口粮消费、加工消费、饲料粮消费、种子消费-许世卫 2001。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居民粮食消费先后经历了温饱不足阶段、粮食消费快速增长阶段、口粮消费下降饲料粮消费快速上升阶段和目前多用途争粮阶段-王平 2004 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 伴随新的生育高峰期的到来 膳食结构的改善 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生物质能源等非传统因素对粮食需求的影响-仲立新 2014;Khan 2014 粮食消费需求的总量还会继续呈现刚性增长趋势。根据已有的参考文献 口粮消费依然是未来我国粮食消费的主体-霍新林 2004;常平凡 2005 目前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对于满足居民口粮消费问题不大 随着收入增长和经济水平提高 鱼、肉等食品消费日益增加 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将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 居民将会更加注重饮食营养平衡发展 谷物等粗粮消费将会增加;加工用粮和饲料用粮增长势头迅猛 且增长幅度较大-廖永松 2004;潘月红 2004。从目前国内政策导向和科学研究方向来看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依然要高于燃料乙醇和能源安全等非粮用途-赵清云 2013;Lu 2013 因此 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的未来走势抑或增加抑或持平呈现两种观点。从具体品种上来看 目前国内主流的观点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稻谷消费需求将呈下降趋势 小麦的需求将缓慢增长 而玉米、大豆消费将快速增长-赵永刚 2013;Xu 2013。与国内粮食总量和口粮消费量均居世界**不同的是 欧美等发达国j1a口粮消费仅占22百分号 其中 美国口粮消费仅占10百分号 而加工业转化用粮高达70百分号以上 这一现状更加重了我国对于国内粮食安全的担忧。近些年来 全球生物能源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粮食 成为了世界粮食供需格局发生巨大转变的主要原因-向晶 2013;赵永刚 2013 石油价格猛涨大力推动了生物能源的发展 致使玉米、大豆、油菜籽、食糖等基础原料需求大幅度增加 长期以来全球粮食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被有效打破。以玉米为例 近年全球玉米消费年均增长3��3百分号 其中 用于制作燃料乙醇的玉米占比高达70百分号 美国2010年消耗的玉米中用于燃料乙醇的达到了1��28亿吨 占美国国内生产的41百分号 全球产量的25百分号。全世界20百分号的豆油、20百分号的菜籽油-相当于欧盟菜籽油的65百分号、东南亚30百分号的棕榈油都用于了生物柴油的生产-程国强 2012;除此之外 新兴国j1a经济快速增长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均持续推动了粮食需求的增加 而非洲和亚洲多年来粮食供应求的局面并未得到缓解 每年需要靠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其进口量已经达到全球进口总量的70百分号以上 这些都成为了改变世界粮食供需格局的原因-李光泗 2003;曾松亭 2005;张利娅 2006;柯炳生 2007;王更新 2007;郭燕枝 2008。-二粮食消费影响因素研究保障粮食供需平衡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王铮 2001 但是由于影响粮食需求的因素较多 且各个因素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特点 很多指标缺乏完整的数据支持 现有的数据也因统计口径、出处不同而缺乏可信性-尹世杰 2001;Franz 2006 使得准确预测未来粮食需求**困难。许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预测未来粮食需求 其精度因预测方法和基期的xuan择不同而有所差异 目前认可的*佳预测方式是经验估计与模型估计相结合 影响粮食需求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及城乡分布、营养需求、人均粮食消费量、收入水平、粮食价格、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农业生产规模和出口水平等-赵一夫 2007;侯文杰 2004;O�餘eil 2010;贾晋 2013;向晶 2013;Lafiandra 2014;Yu 2014 除了上述因素外 一些学者还从城市化、市场发育程度和职业变动等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角度研究了粮食消费情况-曹慧 2013;曾靖 2012。随着粮食消费量的稳定增加 国内外学者对于能否保障国内粮食需求持不同态度。到目前为止 我国并没有出现布朗预言中的粮食大幅缺口 但悲观派依旧认为今后我国耕地资源紧张 水资源被破坏 人口高峰的到来 都会大幅增加粮食需求 我国粮食进口增大将会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冲击;乐观派认为未来虽然存在粮食缺口 但不会对世界市场构成威胁 有预测表明我国不存在对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因素 在发展中国j1a中粮食供给*为安全-曾靖 2012;陈静彬 2010。但两种派系在判断粮食需求方面基本一致 只是在粮食生产方面分歧较大。悲观派认为制约粮食生产的因素如土地、水和环境等因素会严重影响粮食产量;而乐观派认为这些因素虽会对粮食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通过政策变革、技术改进等积极因素影响 粮食生产依然是可以保障国内居民需求的-杨蕾 2009;刘笑然 2003;吴乐 2011;曹慧 2013。三、粮食贸易的安全研究-一国内粮食市场研究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之后 粮食市场日趋专业化、资本化和规模化 我国粮食市场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朱忠贵 2010。粮食行业的产业化和集中化发展较快 跨国粮商在流通加工领域发展迅速-吴群 2004;吴乐 2011;王铮 2001。目前 我国粮食流通体系还存在明显的政府计划和干预的痕迹 极大地影响了粮食流通领域效率的发挥。此外 还有研究表明 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行政分割、重复建设、经营集中、国企垄断等问题都造成了粮食流通效率低下-冀名峰 2003;Wu 2003。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 但是政府购销制度应该适时取消 充分实现调节机制市场化 进一步加强我国粮食调控能力 也有学者建议我国应借鉴期货市场在发达国j1a农产品市场流通中的作用-程国强 2013 利用批发和期货市场共同推进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刘立 2003;魏君英 2005。市场核心问题之一是价格 粮食价格被认为是百价之基 粮食价格的波动会带动其他商品价格波动 进而影响物价总体水平-李国祥 2004;丁声俊 2005;Byerlee 2006。我国曾实行过粮食价格“双轨制” 引发了国内外广泛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订购价格不会影响粮食生产 但也有人认为订购价格会影响粮食供给 还有人认为随机抬高或者压低市场行情的做法十分普遍 干预的*终结果往往是造成更大的市场波动-介跃建 2003;Ahmed 2012。但现阶段 我国粮食市场属于不完全信息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体系不健全 市场制度相对滞后 市场主体预期不稳健 粮食市场的影响因素还不确定-黄奕忠 2006;戴春芳 2008 这些因素都表明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不能只依靠市场机制调节 还需要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 通过价格干预、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等措施-Zhu 2004;仇焕广 2009 把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紧密结合起来 保障粮食市场的供应和价格稳定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二国际粮食市场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粮食贸易影响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目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发现全球贸易政策的潜在收益是巨大的 贸易自由化可以增加发展中国j1a农民就业和农业产出-Gabre-Madhin 2001;Rashid 2007;McCorriston 2010。有学者建议我国应该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 继续发挥糖料、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出口优势-聂振邦 2004;高帆 2006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 传统粮食安全观片面狭隘 通过国内生产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是完全不经济的 应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 利用国际贸易实现粮食安全-陈章良 2015 调低我国的粮食自给率95百分号。也有研究表明 根据我国现有资源禀赋的特点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必须利用耕地进行的农业生产的活动中 可以较密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产品具有竞争力 而不需要利用耕地 或只需要利用较差耕地的活动也具有竞争力 能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的产品也具有竞争优势-丁声俊 2005;高波 2013 因此 可以实行以“食物换食物”的贸易形式。有些学者认为受市场准入承诺的限制 国际贸易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冲击十分有限 粮食国际自由化不仅不会加剧国内粮价的波动 反而会使国内粮价变得更加稳定-赵闰 2013;田海霞 2013。但也有很多学者担心禁运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 通过观察1950—1984年全球10次粮食禁运的情况 认为粮食禁运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小 我国可以通过反危机调节来化解风险-李丰 2011;Dorosh 2008 也可以将粮食歉收风险在空间上分散开 利用国际市场来平抑国内粮食供求波动-钟甫宁 2011;Brunt 2014。以上的研究均表明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实现粮食安全 但前提是必须满足国际市场公平可信 每个国j1a都遵守国际准则-Monke 1986;Haigh 2001;Chilosi 2013。国际市场的有效性常常遭到质疑 实际情况往往受军事、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更加复杂多变 粮食具有基本食物的特殊性 国际贸易稍有差错就会带来无法预计和无法补救的后果-Sharp 2013;Rutten 2013;D�餝ouza 2013。因此 国内大多数学者仍然强调国内生产的重要性 认为中国的粮食供给要依靠本国的力量 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翁贞林 2013。 |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粮食安全的某些刻板印象。王禹教授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揭示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战略考量和艰巨任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强调即使在全球供给充足的情况下,我们也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的弦,因为一旦出现极端情况,粮食将成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作者对我国耕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的深入分析,让我意识到了土地的稀缺性和珍贵性,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他提出的“占补平衡”政策和耕地质量提升计划,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书中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解读,让我理解了从中央到地方,各项政策措施是如何协同发力,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粮食安全屏障。我对书中关于粮食生产效率提升的探讨也颇感兴趣,特别是对智慧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的描绘,让我看到了科技赋能农业的巨大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前瞻性的著作,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全新窗口。王禹教授在书中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演进历程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的新形势,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度和创新性的观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粮食安全风险评估”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识别和评估可能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各类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等。这种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思维,对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至关重要。同时,书中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包括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我从书中也了解到,我国在生物育种、高端农机装备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这需要我们持续努力。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保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适应和创新。
评分作为一名对农业发展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许多解答我困惑的论据和思考。王禹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他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坦诚地指出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挑战。比如,书中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耕地撂荒和传统农业技艺传承的困境,都让我深有感触。我也从书中了解到,保障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种好地”,更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复杂工程。作者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景进行了乐观的展望,但同时也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例如高端农机装备、高效肥料和农药的研发,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书中关于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现代化的探讨,也让我明白了如何在危机时刻确保粮食的可及性和稳定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跳出点滴的关注,去理解整个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运行逻辑和内在联系。
评分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让我对餐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片菜有了更深的敬意。王禹教授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所面临的挑战和所做的努力。书中关于全球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影响的分析,让我意识到,我们的粮食安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全球经济紧密相连。作者对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介绍,让我理解了国家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稳定粮食市场的,包括中央储备粮的设立和动态调整,以及地方储备的建设。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粮食流通和加工体系现代化的论述,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第一时间吃到安全、新鲜的粮食。作者对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粮食生产的方向,即在保障供给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这本书让我明白,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产量的问题,更是质量、分布、可及性和可持续性的综合体现。
评分这本书让我深切感受到,粮食安全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过程。王禹教授在书中,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所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人口结构变化到消费升级,从科技进步到全球格局变动,每一个因素都深刻影响着粮食安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粮食安全与国家战略”的关联性所打动,它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者对我国粮食生产潜力、耕地质量、水资源利用等关键要素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我对书中关于如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的论述,也感到非常振奋。这本书让我明白,要实现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必须走绿色、低碳、高效的发展道路。
评分我一直认为,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个基础的复杂性和多维度。王禹教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深入剖析了我国在新形势下面临的粮食安全挑战。他不仅关注宏观层面的战略,也深入到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例如,书中对我国粮食产量区域差异、品质结构性问题以及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耕者有其田”的理念如何在新形势下得到新的诠释感到好奇,以及如何通过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作者对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解读,也让我对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多种手段的运用。这本书让我明白,要实现真正的粮食安全,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评分这是一本极具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著作,它为我提供了理解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全新视角。王禹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洞察,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书中对全球粮食供需格局、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以及地缘政治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分析,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构建和实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生产、储备、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以及科技创新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我对书中关于如何提升我国粮食生产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如何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以及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论述,都感到非常受启发。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产量的问题,更是质量、分布、可及性和可持续性的综合体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国家粮食安全屏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新形势”的精准把握和细致解读。在过去,我们谈粮食安全,可能更多聚焦于产量和供给。但王禹教授在这本书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多维度的粮食安全图景。他不仅谈到了数量,更谈到了质量,谈到了安全,谈到了可持续性。比如,书中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潜在影响的分析,让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气候因素的严峻性,特别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作物生长周期和产量稳定性的冲击。作者对进口依赖风险的警示,也让我重新审视了粮食贸易的另一面,明白了国际市场的波动如何能够瞬间影响到我们的餐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大食物观”的阐述,这是一种超越传统谷物种植的观念,强调利用生物多样性,拓展食物来源,让我们的粮食供给更加多元化和有弹性。从海洋渔业到林果特产,再到非常规的食用昆虫和藻类,这些章节的开拓性思维,让我耳目一新。他提出的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念,也极具前瞻性,预示着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这本书让我明白,保障粮食安全,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生产、流通、消费到政策制定,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评分这是一本宏大的、关于国家战略层面的著作,作者王禹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以及由此衍生的挑战与机遇。书的开篇,我仿佛看到了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粮食生产的脉络如何与国家发展的命运行稳致远地交织在一起。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堆砌,而是用详实的调研和数据,一步步揭示了在全球化浪潮、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变化等多重压力下,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所呈现出的复杂性。从土地利用的优化到农业技术的创新,从国际贸易的博弈到国内流通体系的畅通,作者都给出了深刻的洞察。他尤其强调了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核心作用,对生物育种、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前沿技术的探讨,让我对未来的农业生产充满了期待。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我们在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的短板和风险,比如种源的自主可控、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韧性建设等。这本书不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粮食安全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广阔的视野所折服,仿佛跟随他一起,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为中国粮食安全的未来擘画蓝图。这种深度和广度,远超我以往对粮食安全话题的认知。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粮食安全”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王禹教授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数量上的论述,而是从更深层次揭示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书中对全球粮食供需格局变化的分析,让我意识到我国不能孤立地看待粮食问题,而是要置于全球视野下进行考量。作者对国际粮食贸易规则和潜在风险的解读,也让我对我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系”的构建思路,它涵盖了生产、储备、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我对书中关于如何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以及如何构建更加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农产品供应链的探讨,也颇感兴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