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戴氏心意拳功理秘技
定价:68.00元
作者:王毅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04881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诸般秘诀合一本,但求此艺广流芳。本书为戴氏心意拳*力作,全面整理了戴氏心意拳的拳源、拳论、拳理以及拳技,言前人之所不言,发前人之所未发,深刻揭示了戴氏心意拳技击理论的实质及功法、打法核心。
内容提要
全书内容分为拳源、拳谱、拳理、拳技四大部分。拳源部分介绍了戴家拳起源;拳谱部分收集整理了原汁原味的古传拳谱;拳理部分整理、解读了老拳师对此拳的阐释;拳技部分对戴家拳原传拳法做了系统的整理,对戴氏心意拳徒手拳的基本功、三拳、四把、五行、五种手法、十大形、七小形、七炮、五膀、闸势、联珠把、连环手、六合拳、咬扣等核心功法的修炼及其实战技法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特别是和启蒙师戴宝书、师兄陈振家、郭瑾通把诸多原传单式手法结合现今中国武术的竞赛规则进行组编,形成了由易渐难的竞赛套路。同时,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目睹戴氏心意拳的真实风貌,本书匹配了老拳师的视频及照片以供参照。在内容讲解上,力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使读者读文明法,观图有形,能达到自学自练的目的。
目录
章戴氏心意拳拳源
节戴氏心意拳简史
第二节戴氏心意拳之发展
第二章戴氏心意拳拳谱
节六合拳序
第二节岳武穆九要论
第三节郑氏拳法训谱
第四节曹继武先生《十法摘要》
第五节拳术学
第六节六合拳论
第七节心意拳之自重不可滥传论
第八节宗旨
第九节八字、九歌、十六注
第十节践躜法
第十一节五行合一处
第十二节能见一心,莫不见一身
第十三节手脚法
第十四节力与劲之别
第十五节要语汇录
第十六节技击篇
第十七节心意气论篇
第十八节形形论
第三章戴氏心意拳拳理
节戴氏心意拳的特征
第二节第五代大师王映海论拳
第三节第五代大师任大华论拳
第四节第五代大师高陞祯论拳
第五节第五代大师段锡福论拳
第六节第五代大师赵万跃论拳
第七节第六代传人王仲廉论拳
第八节第六代传人王全福论拳
第九节第六代传人高锡全论拳
第十节第六代传人郭瑾通论拳
第十一节拳理汇录
第十二节再论戴氏心意拳的束展身法
第十三节再论戴氏心意拳三动
第十四节戴氏心意拳阐要
第四章戴氏心意拳拳技
节基本功——丹田功
第二节三拳
第三节五行拳
第四节五种手法
第五节十大形
第六节七小形
第七节七炮
第八节五膀
第九节四把
第十节十法摘要
第十一节连环手
第十二节联珠把
第十三节五趟闸势锤及续五趟势锤
第十四节六合拳
第十五节咬扣
附录戴氏心意拳传承
编后
作者介绍
王毅,1968年生,山西祁县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戴氏心意拳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段位指导员、山西省形意拳协会会员、晋中市心(形)意六合拳协会副秘书长、祁县武术协会副秘书长、祁县戴氏心意拳协会副会长。其自幼喜爱武术,先后师从戴宝书、梁锋耀学习戴氏心意拳,2000年叩拜在戴氏心意拳第五代大师王映海门下,成为戴氏心意拳第六代传人。研习戴家拳近三十余载,深悟其妙。2002年,与师兄陈振家、郭瑾通、陈晋福一起被晋商文化博物馆聘为“晋商镖局戴氏心意拳教练”,被同仁奉为晋商镖局“四大拳师”。曾在外多项武术赛事中荣获金奖,在《搏击》等杂志上发表介绍心意拳的文章数十篇,并著有《戴氏心意原传拳械功法》一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对传统技艺的梳理上,体现出一种极为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又兼具实战的考量,这种平衡做得相当到位。许多传统武术书籍容易陷入“玄乎”的泥潭,将某些关键点描述得如同天书,让人怀疑其真实性。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着深厚的实践背景,他对每一个动作和劲力的转换,都给出了清晰的力学解释,即便不懂高深理论的人,也能从物理运动的角度理解其合理性。例如,在讨论到如何应对突袭时,书中不仅强调了“动势”的重要性,更剖析了如何利用对手的重心和惯性,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其逻辑链条是完整且无可辩驳的。这种兼顾传统内涵与现代科学认知的双重视角,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让人相信,这套功法绝非空中楼阁,而是经过长期锤炼的有效体系。
评分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引,练习了其中关于“松沉”的法门,感受是极其微妙而深刻的。以往阅读其他资料时,总是被告知要“沉下去”,但总感觉力不从心,像是刻意用力导致的僵硬。然而,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具体的、可操作的“感知练习”,它教导我如何通过呼吸和意念的配合,去“释放”掉身体中不必要的束缚,而不是“强行压下去”。最开始练习时,确实有些找不着北,但随着反复体会书中描述的“如泥鳅般柔软,如磐石般沉重”的矛盾统一状态,我渐渐捕捉到了一丝若有似无的“空灵感”。这种感觉很难用言语精确表达,但确实是在身体深处产生了一种新的平衡点。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搭建得非常成功,它不是一套死板的口令,而更像是一张指引你自我发现的地图,引导习练者去倾听自己身体最真实的反馈,而非一味追求外形的模仿。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初见之下,便觉其蕴含着一种沉稳而又深邃的气韵。封面的字体选择颇为考究,笔画间透着一股行云流水的韵味,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某种古老的传承。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合理,图文并茂之处更是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跟进。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关键概念时,常常会配上一些精妙的插图或图示,这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需要意念配合的功法细节,无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文字的选取上非常讲究,没有太多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而是力求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去描述那些微妙的身体感受和内在运行的机理。整体而言,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是相当高的,能感受到出版方和作者在各个环节都投入了极大的心血,体现了对武术文化的一种敬畏之心。这种从外在到内在的用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学习的专注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某些武术书籍那样,一上来就抛出大量的术语和繁复的招式口诀,让人望而却生畏。相反,作者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耐心地带着读者从最基础的“站桩”和“内息”入手。我发现,作者对“意”的强调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他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如何调动和感知身体内部的“劲力”与“气感”。比如,书中描述“掤劲”时,并非仅仅描述肌肉如何拉伸,而是类比于“水流的阻力”和“弹簧的回弹”,这种感性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功法原理时,会适当地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哲学思想,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技术模仿,而更像是一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探索。这种知识的立体化处理,让读者在学习拳架的同时,也能对武术背后的文化土壤有所领悟,让练习多了一层精神层面的支撑和追求。
评分作为一个对武学历史略有涉猎的人,我对作者在引言和穿插的注释中展现出的文化素养表示赞赏。他并没有将这门技艺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武术体系的大背景下去考察。书中对一些失传已久的特定术语的考证和重新诠释,非常精辟,这表明作者在进行整理和传授时,不仅仅是复述前人的话语,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消化、理解和批判性的继承。这种深度挖掘,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拳谱”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特定武学流派的“文化史札记”。读者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敬畏,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充实而有厚度,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