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 作者 | 王高亮,李侠 |
| 定价 | 26.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3924721 |
| 出版日期 | 2010-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322Kg |
| 内容简介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目前阶段在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突出的特点是案例教学,寓教于乐。全书共分13章,均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话题。每一章的后部分都是针对本章内容的心理游戏和心理测试,学生可用于自我测试并结合专家的建议适当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例科学、内容新颖、形式活泼,与同类读物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失为一本的心理辅导教材。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它像搭建一座心理健康大厦,每一章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撑梁。从最基础的压力应对,到中级的社交技巧,再到高阶的生涯规划与价值观确立,层层递进,稳固支撑。尤其让我欣赏的是,它在最后几章探讨了“生涯选择中的心理风险”以及“如何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作者强调,心理健康不是没有烦恼,而是拥有直面烦恼、并从中汲取力量的能力。书中对“完美主义陷阱”的剖析,更是振聋发聩,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优秀是允许犯错并持续改进,而非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零瑕疵”状态。这本书的结尾,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邀请:邀请我们不断探索自我,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并有勇气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人生轨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而是拥有了一套主动构建内心秩序的工具箱和一张清晰的自我发展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静而又充满希望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让我对阅读充满了期待。我首先翻阅的是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它没有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的焦虑、迷茫和压力。作者通过许多贴近生活的案例,描绘了情绪的产生、发展到最终影响行为的完整过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供了一系列操作性极强的“情绪急救包”,比如“五分钟呼吸法”和“认知重构练习”,这些方法并非只是理论上的指导,而是真正能在课业繁重、人际关系紧张时,快速稳定心神、找回理智的工具。我尝试着在一次期末复习的压力高峰期运用了其中的一个技巧,效果立竿见影,那种心头被重物压着的感觉瞬间得到了缓解。这种注重实效、注重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日常应对能力的写作风格,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本“读完就放下的书”,更像是一位随时可以翻阅的、充满智慧的良师益友。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平衡感——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青春期的亲切感。在探讨“学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这个话题时,我深有体会。很多章节的论述都指向一个核心:我们常常因为一次失败的考试,就将“我”这个人与“失败的结果”划上了等号。书中对此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强调了成长的核心在于过程而非终点。其中关于如何设定“近端目标”和“远端目标”的论述,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教会我把一个遥不可及的“拿到高分”的目标,分解成每天完成特定阅读量或习题量的具体行动,从而持续获得“我能做到”的微小成功反馈。这种循序渐进的激励机制,有效对抗了那种“反正也做不完,不如放弃”的拖延倾向。对于那些在学术道路上感到力不从心、自我怀疑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帮助我们将注意力从那些无法改变的过去,重新聚焦到当下可以掌控的行动上。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作者在谈及人际交往障碍时,笔触极为细腻。他们没有将“社交恐惧”简单地归类为性格缺陷,而是从依恋理论、沟通模式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有效倾听”的部分,它详细对比了无效倾听(如打断、急于给出建议)和高质量倾听的巨大差异,并配有清晰的对话脚本示例。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与朋友、室友的交流方式,很多矛盾的产生可能并非源于立场不同,而是沟通质量不高。书中建议的“使用‘我’的陈述代替‘你’的指责”的方法,在我和一位长期存在误会的同学交流时得到了验证,气氛明显缓和了许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僵硬的规则,而是看待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全新视角,它教会我们如何更温柔、更清晰地去表达内心真实的需求,这对于构建健康稳定的社交网络至关重要。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对于“网络依赖与信息过载”的分析显得尤为与时俱进和深刻。作者没有采取一味批判或禁止的态度,而是深入剖析了网络环境如何迎合了人类本能中对即时满足和群体归属感的渴求。他们讨论了“点赞文化”对自尊心的微妙影响,以及信息茧房如何加剧了认知的片面化。书中介绍的“数字排毒”策略也十分实用,它不是要求完全断网,而是教导读者如何主动设置“信息摄入的界限”,比如设定特定的“专注时间段”和“放松时间段”,并引导我们区分“消费信息”和“创造价值”。我尝试着减少刷短视频的时间,用这段时间来整理笔记,那种大脑的清明感是前所未有的。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承认了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并致力于提供一种“带着技术生活,而非被技术奴役”的健康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