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技术(陈斗)
定价:22.00元
作者:陈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1220949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依据教育部*制订的“高职高专教育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元器件、直流稳压电源、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逻辑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常用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技术实训等。每章之前有学习目标,每章后附有实践应用、本章小结、习题,书末附有部分习题答案,便于自学。
本书采用了目标教学法,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NA浅出、通俗易懂,淡化理论、突出应用,新增了实践应用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专门模块。书中有图片、实物照片,增添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电类、机电类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岗位培训用书,还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章 了解半导体元器件
1.1 了解半导体及PN结
1.1.1 了解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1.1.2 理解PN结
1.2 了解半导体二极管
1.2.1 了解二极管的结构
1.2.2 掌握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2.3 了解主要参数
1.2.4 立用二极管电路
1.3 了解几种常见的特殊二极管
1.3.1 了解稳压二极管
1.3.2 了解光电二极管
1.3.3 了解发光二极管
1.3.4 了解激光二极管
1.4 了解半导体三极管
1.4.1 了解基本结构
1.4.2 掌握电流分配与放大原理
.4.3 了解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1.4.4 了解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1.4.5 选择三极管
1.5 了解晶闸管
1.5.1 了解晶闸管的外形、结构及符号
1.5.2 了解类型
1.5.3 了解工作原理
1.5.4 掌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及其主要参数
实践应用
光控报警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掌握直流稳压电源
2.1 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
2.1.1 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
2.1.2 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分类
2.2 掌握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2.2.1 掌握工作原理
2.2.2 计算直流电压与直流电流
2.3 掌握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2.3.1 掌握工作原理
2.3.2 计算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
2.3.3 选择二极管
2.4 理解晶闸管单相可控整流电路
2.4.1 了解晶闸管的结构
2.4.2 理解晶闸管的工作原理
2.4.3 熟悉单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
2.5 掌握滤波电路
2.5.1 掌握电容滤波电路
2.5.2 掌握电感滤波电路
2.5.3 掌握复式滤波电路
2.6 理解稳压电路
2.6.1 理解硅稳压管稳压电路
2.6.2 理解串联型稳压电路
2.6.3 熟悉集成稳压电路和开关电源
实践应用
计算机开关电源的原理和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掌握基本放大电路
3.1 了解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各元件的作用
3.1.1 了解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
3.1.2 了解各元件的作用
3.2 掌握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3.2.1 理解估算法
3.2.2 掌握图解法
3.3 掌握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3.3.1 掌握放大电路的动态工作情况
3.3.2 掌握放大电路中各参数的定义
3.3.3 掌握微变等效电路法
3.3.4 掌握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与稳定
3.4 掌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3.4.1 掌握共集电极电路的组成
3.4.2 分析共集电极电路
3.4.3 掌握射极输出器的特点及应用
3.5 了解多级放大电路
3.5.1 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
3.5.2 理解差动放大电路
3.6 了解功率放大电路
3.6.1 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
3.6.2 理解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实践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
4.1 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
4.1.1 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组成
4.1.2 掌握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
4.1.3 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4.1.4 掌握集成运放的理想化模型
4.1.5 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分析方法
4.1.6 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
4.1.7 掌握集成运放的非线性应用
4.2 掌握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4.2.1 了解反馈的基本概念
4.2.2 掌握反馈的判断方法和类型
4.2.3 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
实践应用
常用集成运放芯片的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掌握逻辑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5.1 掌握数制与编码
5.1.1 数字电路概述
5.1.2 掌握数制
5.1.3 掌握编码
5.2 掌握逻辑函数及应用
5.2.1 掌握逻辑代数及基本运算公式
5.2.2 掌握逻辑函数的化简
5.3 掌握逻辑门电路
5.3.1 掌握基本逻辑门电路
5.3.2 掌握复合门电路
5.4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
5.4.1 分析组合逻辑电路
5.4.2 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5.4.3 掌握中规模组合逻辑部件
实践应用
中规模组合逻辑部件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掌握时序逻辑电路
6.1 掌握双稳态触发器
6.1.1 掌握基本Rs触发器
6.1.2 掌握同步RS触发器
6.1.3 掌握主从JK触发器
6.1.4 掌握D触发器
6.1.5 掌握T触发器
6.2 理解寄存器
6.2.1 理解基本概念
6.2.2 理解数码寄存器
6.2.3 理解移位寄存器
6.3 掌握计数器
6.3.1 掌握二进制计数器
6.3.2 掌握十进制计数器
6.3.3 掌握集成计数器
6.4 分析时序逻辑电路
6.4.1 掌握时序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6.4.2 分析时序电路
实践应用
数字电子钟的设计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掌握常用中、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
7.1 掌握555定时器的应用
7.1.1 掌握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
7.1.2 应用555定时器
7.2 了解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
7.2.1 了解数/模转换器(DAC)
7.2.2 了解模/数转换器(ADC)
7.3 了解存储器
7.3.1 了解只读储存器
7.3.2 了解储存器
实践应用
简易闯入报警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电子技术实训
8.1 二极管、三极管的简单测试
……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一直停留在教科书的皮毛阶段,直到我接触到《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风险管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接地气,它没有去讨论那些抽象的GDP模型,而是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商品是如何流转的,以及这个链条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比如疫情、地缘冲突)是如何断裂和重组的。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从芯片短缺到粮食安全——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它清晰地解释了“牛鞭效应”的实际运作机制,以及企业如何在“准时制生产”和“安全库存”之间进行权衡。这本书的文字非常精炼,信息密度极高,几乎每一句话都有其明确的指向性,没有一句废话。对于想了解现代商业世界运行底层逻辑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比任何新闻报道都更具穿透力,让我对国际贸易和物流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更具危机感的认识。
评分我对音乐史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先锋实验音乐领域,而这本《噪音与结构:从瓦雷兹到当代电子乐》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它不是按照时间线索平铺直叙,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声音观念”进行跳跃式探讨。比如,它用一整章来剖析“不可听性”的边界是如何被不断拓展的,从瓦雷兹对乐器音色的解构,到后来的纯粹频率噪音实验,逻辑链条异常清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批评性,作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主流音乐界对某些实验性流派的忽视,文字充满激情和张力。我尤其欣赏它对音乐理论和物理声学原理的结合,它能让你在欣赏那些听起来“疯狂”的音乐时,明白其背后严谨的数学逻辑支撑。读完后,我对“音乐”的定义都被拓宽了,非常值得所有对声音艺术有探索欲的人深入阅读。
评分最近迷上了研究古籍修复技术,无意中发现了这本《宋代刻本的版式学探微》,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原本以为古籍修复无非就是修补破损的纸张和墨迹,但这书让我明白了版式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载体的艺术和历史。作者对宋版书的“界栏”、“鱼尾”、“朱丝栏”等细节的考证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书中大量的图片对比,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窑口和不同时期的细微变化,比如同一批匠人,在不同年份雕刻的“小字”在横向和纵向的排列上就会出现微妙的偏差,这些偏差背后隐藏的制书工艺和时间信息,都被作者像侦探一样挖掘了出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密的考古,每翻一页都能感受到纸张上的历史厚重感。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古代印刷文明的绝佳切口,远比干巴巴的工具书有趣得多。
评分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啃完这本《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与治理》,坦率地说,它提供的视角相当尖锐和发人深省。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敢于挑战我们对技术进步的盲目乐观,直面AI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深层次社会结构性问题。作者在论述数据主权和算法偏见时,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社会学、法学到哲学,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分析框架。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决策黑箱”的那一部分,它不是简单地抱怨AI不透明,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缺乏可解释性的情况下,如何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和法律追溯体系。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比较严肃,学术味很浓,很多段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把握其精髓。不过,对于希望深入理解AI伦理而非停留在表面讨论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迫使我跳出纯粹的技术思维定式,去思考技术将如何重塑人类的道德边界和社会契约。
评分这本《现代光学系统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初入光电领域的新人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对光学设计总是感到云里雾里,各种参数和理论公式堆在一起,看得我头晕眼花。但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亲和,它没有直接上来就抛出那些艰涩的数学推导,而是先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复杂的光学原理讲得像讲故事一样。比如,讲到像差校正时,作者竟然把透镜比作了不同脸型的人,不同的像差就像是脸部的“瑕疵”,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进行这些复杂的调整。而且,书里对各种光学元件的特性分析得极其透彻,从物镜到目镜,再到棱镜和光阑,每一个部分的作用、局限性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软件仿真工具使用时的那种细致入微,很多教科书上只是一带而过的地方,这本书里却配有大量的截图和步骤分解,让人跟着操作一遍就能熟练掌握。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感觉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我,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光学系统设计流程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