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产品结构与工艺
定价:18.40元
作者:吴玢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040346978
字数: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子产品结构与工艺》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结合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与电子技术的更新发展以及江苏省电子产品结构与工艺教学成果编写而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2)机械环境 电子产品中许多元器件承受机械环境的能力较弱,所以因机械作用力引起的损坏和故障率也很高。机械环境主要是指产品在运输、存储、搬运和使用过程中所承受的振动、冲击、离心力、摩擦力等机械作用。在电子产品所处的机械环境中,各种机械力和干扰形式都有可能对设备的可靠性造成危害,其中危害大的是振动和冲击。振动将导致元器件或材料疲劳损坏,而冲击则是由于瞬时加速度很大造成元器件损坏。为了减少机械环境的影响,防止由此造成电子产品发生故障和损坏,电子产品在结构和工艺设计时应采取有效措施:①采取减振缓冲措施,保证设备内的各种元器件、零部件在外界机械条件的作用下不致损坏和失效。②选用合理的材料和合理的安装方法,提高设备的耐振动抗冲击能力,保证其工作的可靠性。③采用合理的包装设计,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损坏。(3)电磁环境 电子产品总是处在的电磁环境中,电磁环境包括:自然界的雷电、宇宙射线、地磁辐射等造成的电磁环境;周围其他电子产品造成的电磁环境;产品自身造成的电磁环境。这些电磁信号,一方面对各种电器、电子产品的工作产生影响,干扰其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人类的身体直接产生影响,产生所谓电磁波生物效应。因此,国际上对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指标日渐重视,电磁兼容(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所处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其他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对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要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通过采取屏蔽、滤波、接地等措施,提高电子产品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使其在电磁环境中能实现正常的功能。②通过合理的电路布局、材料和元器件选用、工艺处理等措施,抑制电磁骚扰源的发射,减少电子产品对其他仪器、设备的电磁干扰。2.使用方面对电子产品的要求 电子产品除了应满足预定的功能外,还应充分考虑使用方面对设备的要求。(1)体积和重量要求 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轻型化、薄型化、迷你化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减小设备的体积和重量,不仅对使用、携带、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带来便利,也具有积极的经济意义,对于一些特殊的电子产品,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对于军用电子产品来说,其体积越小、重量越轻,其机动作战的能力越强,战场生存能力也就越强,而且设备的小型化也有利于设备的现场级维修、基层级维修。
序言
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句话在电子产品上的体现。那些我们平时用起来理所当然的电子设备,背后却隐藏着多么复杂而精密的工程学智慧。我尤其对书里关于结构件的讲解印象深刻,比如支撑整个手机骨架的金属中框,它不仅要承受外部冲击,还要容纳各种元器件,并且要兼顾散热和信号传输,这其中的设计考量真是环环相扣。还有那些微小的螺丝、卡扣,看似不起眼,却维系着整个产品的稳定性和可拆卸性。书里对不同材料的应用也进行了细致的阐述,金属、塑料、玻璃,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部位的应用,都揭示了设计师在成本、性能和外观之间做出的权衡。我特别想了解一些关于高强度材料和轻量化设计的技术,比如陶瓷、钛合金在手机后盖上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平衡美观与耐用。此外,书里对连接器的设计和制造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USB接口、SIM卡槽等等,这些细节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例如如何解决注塑件的缩水和翘曲,或者如何保证焊接点的可靠性。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电子产品界的“解剖手册”,让我对这些科技产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尊重。
评分我对书中所阐述的工艺流程感到非常震撼,原本以为电子产品的生产只是简单的组装,但事实远比想象的复杂和精细。从原材料的处理,到元器件的制造,再到最终的组装和测试,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的创新和心血。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表面处理的部分,比如手机外壳的喷涂、电镀、阳极氧化等工艺,它们不仅赋予了产品丰富的色彩和质感,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保护作用,防止刮擦和腐蚀。我还想深入了解的是关于精密制造的挑战,特别是那些微米级别的加工精度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如何保证大规模生产的一致性和良品率。书里提到的无尘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各种高精度的检测设备,都让我看到了现代工业的强大实力。我尤其好奇的是那些复杂的元器件是如何被焊接和连接起来的,比如SMT(表面贴装技术)的工艺过程,以及如何保证焊点的质量和可靠性。书里对产品可靠性测试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跌落测试、盐雾测试、高低温测试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产品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都能正常工作。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制造业背后门槛的窗户,让我看到技术进步的力量是如何一点点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对电子产品从概念到成品的全过程有了更系统的认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电子产品用起来就感觉特别“扎实”和“高级”,而有些则显得廉价而易损,书中对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的详尽分析,似乎解答了我一部分的困惑。例如,它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改变内部支撑结构来增强手机的抗摔性,以及不同塑料材质在触感和耐磨性上的差异。我对于产品可靠性设计中“冗余设计”的概念特别感兴趣,以及如何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的失效风险。书中关于人体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也让我眼前一亮,比如按键的位置、握持的舒适度,甚至是屏幕的曲率,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用户体验。我希望作者能够多分享一些关于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和可维护性的理念,比如如何设计便于维修和回收的产品,以及如何通过结构上的优化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创造卓越用户体验的设计哲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简洁大气,蓝白相间的色调透着一股科技感,让我对即将翻开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那些精巧的电子设备是如何被设计、制造出来的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手机、电脑,它们的内部构造究竟是怎样的?又是什么样的工艺流程,能将无数细小的元器件变成一个功能强大、外形美观的产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答这些疑问,从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原理,到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比如精密冲压、注塑成型、表面处理等等,都能有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关注产品的可靠性和耐用性是如何通过结构和工艺来实现的,比如防水防尘的设计、抗跌落的结构强度、以及如何保证长时间使用的稳定性。这本书的作者应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或者行业专家,能够将复杂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电子产品的结构特点和工艺难点,比如智能手机的超薄化设计、平板电脑的散热解决方案、或者穿戴设备的小型化和人体工程学设计。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绿色制造和环保工艺的内容,那就更好了,毕竟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电子产业的重要课题。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了解电子产品幕后世界的绝佳向导。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电子产品如何实现“轻、薄、强、美”的工程学奥秘。我一直对手机的超薄化设计感到惊叹,书中关于如何巧妙布局内部元器件、如何设计更薄的屏幕和电池、以及如何通过材料的革新来保证结构强度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我还对书中关于散热设计的探讨印象深刻,比如如何利用金属中框、石墨烯散热膜、甚至液冷技术来解决高性能处理器带来的发热问题。这些看似微小的结构设计,却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性能和用户体验。我特别想知道,在实际生产中,如何平衡成本、性能和设计美学?例如,为了实现某种特殊的造型或者更极致的轻薄,是否会牺牲一部分的耐用性或者增加生产的难度?书中关于精密加工和自动化生产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现代工业的进步,也让我对产品的良品率和一致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电子产品,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和汗水,它们不仅仅是科技的结晶,更是工业设计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