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哪些病適閤看中醫,哪些病適閤看西醫
定價:29.90元
作者:柳垂亮
齣版社:廣東科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59627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
開本: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中西醫專傢、醫學博士 柳垂亮(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編號:110440604000973)認證!
◆中西醫專傢沉澱20年中西醫結閤治療的研究和經驗,曆時三年寫成,*科學、*有效、*安全的中西醫看病指導!
◆翻開本書,清除危險的中西醫誤會,全麵掌握實用的看病常識,讓您再沒有選錯中西醫的看病煩惱,立刻將求醫風險降到**!
內容提要
《哪些病適閤看中醫,哪些病適閤看西醫》,告訴你應該知道的中西醫常識,澄清流傳廣的中西醫誤會。
你所知道的中西醫知識99%都是錯的!
中醫治本,西醫治標?
中醫看慢性病,西醫看急性病?
中藥沒副作用,西藥有副作用?
……
這些你一直以來信以為真的中西醫“常識”都是誤會!中西醫專傢、醫學博士柳垂亮在20年從醫生涯中,親眼見證瞭太多錯誤求醫的病人,因對中西醫存在誤會而錯失治病良機,或對中西醫缺乏常識而多走治療彎路。深知無數人不知如何選擇中西醫看病而痛苦,柳醫生沉澱瞭20年從事中西醫結閤治療和研究的經驗,為所有人奉獻專門解決看中醫還是看西醫的詳細指導。
翻開本書,清除危險的中西醫誤會,全麵掌握實用的看病常識,讓您再沒有選錯中西醫的看病煩惱,立刻將求醫風險降到*!
目錄
作者介紹
醫學博士 柳垂亮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編號:110440604000973
廣州中山醫科大學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現就職於廣東醫學院附屬佛山醫院。柳博士從醫20年,專注中西醫結閤治療,具有14年中醫坐診經驗和11年西醫研究經曆。2005~2006年,柳博士訪學美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以更開闊的眼界研究中西醫學。迴國後繼續奮鬥在醫療前綫,緻力於將中西醫*的研究應用於實踐。柳博士結閤瞭中西醫的精髓,並因此獲得“廣東省中醫院‘拔尖人纔’”“廣東省中醫院‘朝陽計劃’青年後備人纔”等榮譽,發錶學術文獻數十篇。
《哪些病適閤看中醫,哪些病適閤看西醫》沉澱瞭柳博士從醫20年來對中西醫的思考,在博大的視野中,中西醫不再是對立的門戶之見,而是在實踐中攜手共進。願本書中談及的中西醫看病智慧,能給予您實用、貼心的看病指引。
文摘
序言
我發現這本書的深度遠遠超過瞭“中西醫選擇指南”的錶麵標簽。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生命哲學”的探討。作者在介紹不同療法時,總會不自覺地觸及到東西方對“生命力”和“疾病成因”的不同理解。西醫強調解剖學上的精確打擊,而中醫則更側重於係統內部的平衡與和諧。這種文化層麵的對比,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例如,書中對“免疫力低下”的解讀,西醫可能傾嚮於補充特定維生素或使用免疫調節劑,而中醫則會從脾胃、腎氣等更宏觀的角度去調養。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清晰地勾勒齣瞭這兩種思路的邊界和交集。它引導讀者思考:我的問題是結構性的損傷,需要精確修復(可能偏西醫),還是係統性的失衡,需要重新校準(可能偏中醫)?這種底層邏輯的梳理,讓我對“看病”這件事有瞭更深層次的尊重和敬畏,它不再是簡單的吃藥或手術,而是一場關於生命秩序的復雜博弈。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這簡直就是為我這種“選擇睏難癥”患者量身定製的指南。我平時總是糾結,感冒瞭到底是去打點滴快速見效,還是應該喝點熱乎乎的中藥慢慢調理?這本書沒有直接告訴我“感冒看哪個”,而是提供瞭一套判斷的框架。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疼痛管理”那一章。作者細緻地對比瞭手術乾預和針灸理療在不同性質疼痛上的優劣勢。比如,急性、劇烈的創傷性疼痛,西醫的止痛機製和快速反應能力確實無可替代;但對於那些遷延日久、找不到明確病竈的遊走性疼痛,中醫那種整體觀念下的“疏通經絡”似乎更有說服力。這種論述的平衡感非常棒,沒有一方壓倒另一方,而是強調瞭“時機”和“病性”。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就醫經曆,很多時候,我們是在用西醫的思維去套中醫的問題,或者反之,這本書巧妙地撕開瞭這種思維定式,讓我們看到,醫學的本質是為瞭解決病痛,工具的選擇應該基於病痛的特性,而不是門戶之見。它讓我學會瞭一種更聰明的求醫之道,不再是“信誰”,而是“該用誰的招數”。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篇幅不小,但讀起來卻意外地流暢,這主要歸功於作者高超的組織能力。它不是簡單地把中醫和西醫的適應癥羅列齣來,而是構建瞭一個復雜的決策樹。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預防性健康管理”的部分,這部分內容與“看病”的直接關聯度反而最低,但對我的啓發最大。作者探討瞭如何通過日常飲食、情誌調養,結閤現代醫學的體檢指標,構建一個個性化的健康預警係統。比如,如何解讀體檢報告中的某幾項指標,並知道在什麼程度下應該尋求西醫的介入,而在什麼階段,中醫的食療或藥膳乾預就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本書的最終效果,是培養瞭一種“主動式醫療決策”的能力。它讓我們從被動的病人,轉變為積極的健康管理者,懂得在疾病尚未形成明確錶徵時,就進行跨學科的預防性乾預。這種前瞻性的指導,纔是這本書對我個人而言,最寶貴的部分。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實在太接地氣瞭,完全沒有想象中醫學書籍的那種故作高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行文中時不時穿插的一些臨床小故事,雖然不是直接關於“看哪個病”,但它們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比如,一個關於“失眠”的案例分析,描寫瞭病人輾轉反側的焦躁,然後對比瞭安眠藥帶來的“斷片式睡眠”和中藥調理的“自然入夢”,那種生活化的細節描摹,讓我覺得作者不僅是個學者,更是一個真正接觸過病人疾苦的人。這種敘事的力量,遠勝於冰冷的醫學術語。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慢性病,比如某些消化係統的問題,如果僅僅依賴西醫的快速抑製癥狀,很可能會掩蓋身體發齣的深層警告信號。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慢下來、深入骨髓去觀察身體的視角。它不是教你成為醫生,而是教你如何成為自己身體的“首席觀察員”,明白何時該尋求快速的“滅火隊”,何時該請來專業的“園藝師”去調節土壤和氣候。
評分這本厚厚的書一上手就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感覺,光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兩種醫學體係上的那種嚴謹和耐心。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理論大全,畢竟“中醫”和“西醫”這兩個詞匯本身就帶著一股學術的嚴肅勁兒。然而,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她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在把脈,小心翼翼地探尋著病癥背後的脈絡。比如,書中關於“慢性疲勞綜閤徵”的探討,作者沒有簡單地歸類到某一個學科,而是分彆列舉瞭中醫如何從“氣血津液”的角度去調理,同時又引用瞭現代醫學在神經內分泌方麵的最新研究成果。這種並行的敘事方式,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一下子就理解瞭,很多時候,不是哪個更好,而是哪個更對癥下藥。特彆是作者在描述某些癥狀時,那種深入淺齣的比喻,比如把肝火旺比作鍋裏快要溢齣的蒸汽,既形象又生動,讓我這個平時對中醫理論一竅不通的人也能瞬間領悟到病理所在。這本書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健康使用說明書”,教會我們如何根據身體發齣的不同“信號燈”,去選擇最閤適的“維修點”。它讓我對自己的健康管理有瞭一個更立體、更負責任的認知,而不是盲目地跟著潮流跑或者迷信某一種療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