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体育/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教材
定价:29.00元
作者:申存生,何秋鸿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040399776
字数:
页码:3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学体育/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教材》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以“育人为本、健康至上、促进终身锻炼”为编写宗旨,从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介绍了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知识,力求内容简明扼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融实用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行程,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上篇 基础理论
章 大学体育概述
节 体育的渊源
第二节 大学体育的使命
第二章 体育锻炼与健康
节 健康概念
第二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
第三节 亚健康
第四节 体育锻炼与健康促进
第三章体质健康测定与评价
节 体质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测定与评价
中篇 体育锻炼方法
第四章 竞技体育运动
节 竞技体育运动概述
第二节 田径运动
第三节 篮球运动
第四节 排球运动
第五节 足球运动
第六节 网球运动
第七节 羽毛球运动
第八节 乒乓球运动
第九节 体操运动
第十节 游泳
第五章 现代体育健身方法
节 现代体育健身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健身走(跑)、骑车
第三节 健身健美运动
第四节 健美操
第五节 体育舞蹈
第六章 传统体育健身方法
节 传统体育概述
第二节 武术
第三节 太极拳
第四节 健身气功
第五节 跆拳道
第七章 休闲体育
节 休闲体育概述
第二节 台球运动
第三节 轮滑运动
第四节 有氧运动
第五节 形体健美运动
第六节 瑜伽
第七节 棋牌
下篇 医务监督与运动性伤病防治
第八章 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
节 概述
第二节 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第三节 学校体育的医务监督
第四节 特殊医学问题
第九章 运动性病症防治
节 过度训练
第二节 过度紧张
第三节 运动中腹痛
第四节 肌肉
第五节 运动性中暑
第六节 运动性低血糖
第七节 晕厥
第八节 运动疲劳
第九节 运动性贫血
第十节 运动性脱水
第十一节 运动性猝死
第十章 常见运动损伤防治
节 运动损伤概述
第二节 常见运动损伤及处理方法
第三节 运动损伤的一般治疗方法
第十一章 运动现场的急救方法
附录 体育比赛的组织与编排
作者介绍
文摘
二、羽毛球基本战术
(一)单打战术
1.接发球战术
接发球虽然处于被动、等待的状态,但由于发球时受到规则诸多的限制,使发球不能给接发球者带来太大的威胁。发球者发球只能发到对角线的接发球区内,而接发球者只需防守半个不到区域却可还击到对方整个场区。所以,接发球者若能处理好接发球这一拍也可取得主动。
(1)接高远球、平高球:一般可用平高球、吊球或杀球还击。但如对方发球后站位适中,进攻时要注意落点的准确性。若用杀球、吊球还击,自己的速度要跟上;如果对方发球质量很好,就不要盲目重杀,可用高远球、平高球还击,伺机再攻,或者用点杀、劈杀、劈吊下压先抑制对方。
(2)接网前球:可用平推球、放网前球或挑高球还击。当对方发球过网较高时,要抢先上网扑杀。接网前球的击球点应尽量抢高。
(3)接平快球:要观察对方的发球意图,随时要做好准备。借用对方的发球力量快杀空当或追身都能奏效,也可借助反弹力拦吊对角网前。
2.发球战术
发球不受对方干扰,只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球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以任何方式发到对方接球区的任何一点。变化多端的发球战术,常常能起到先发制人、赢得主动的效果。因此,发球在比赛中占有重要地位。
(1)发后场高远球:这是单打中常用的发球,要求把球发到对方端线处,迫使对方后退还击,从而给对方进攻制造难度。发高远球虽然弧线高、飞行时间长,但由于离网距离远,球从高处垂直下落,后场进攻技术差的对手较难下压进攻。把球发到对方左、右发球区的底线外角处,能调动对方至底线边角,便于下一拍打对方对角网前,拉开对方的站位。
(2)发平高球:球的飞行弧线较低,但对方仍然必须退到后场才能还击。由于球的飞行速度快,对方没有充裕的时间考虑对策,回球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球飞行弧线的控制,应看对方站位的前后和人的高矮及弹跳能力而定,以恰好不给对方半途拦截机会为宜。落点的选择基本与发高远球相同。
(3)发平快球:属于进攻性发球,球速很快,作为突袭手段如运用得当,往往能取得主动。但当接球方有所准备时也能半途拦截,以快制快,发球方反而会处于被动。发平快球时,球的落点一般应在对方反手区或直接对准接发球的身体,使对手措手不及。
(4)发网前球:发网前球能减少对方把球往下压的机会,发球后立即进入互相抢攻。把球发到前发球线内角,球飞行的路线较短,容易封住对方攻击自己后场的角度。发球到前发球线外角位,能起到调离对方中心位置的作用。特别是在右场区发球到前发球线外角位,能使对方反手区出现大片空当。
……
序言
上篇 基础理论
章 大学体育概述
节 体育的渊源
第二节 大学体育的使命
第二章 体育锻炼与健康
节 健康概念
第二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
第三节 亚健康
第四节 体育锻炼与健康促进
第三章体质健康测定与评价
节 体质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测定与评价
中篇 体育锻炼方法
第四章 竞技体育运动
节 竞技体育运动概述
第二节 田径运动
第三节 篮球运动
第四节 排球运动
第五节 足球运动
第六节 网球运动
第七节 羽毛球运动
第八节 乒乓球运动
第九节 体操运动
第十节 游泳
第五章 现代体育健身方法
节 现代体育健身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健身走(跑)、骑车
第三节 健身健美运动
第四节 健美操
第五节 体育舞蹈
第六章 传统体育健身方法
节 传统体育概述
第二节 武术
第三节 太极拳
第四节 健身气功
第五节 跆拳道
第七章 休闲体育
节 休闲体育概述
第二节 台球运动
第三节 轮滑运动
第四节 有氧运动
第五节 形体健美运动
第六节 瑜伽
第七节 棋牌
下篇 医务监督与运动性伤病防治
第八章 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
节 概述
第二节 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第三节 学校体育的医务监督
第四节 特殊医学问题
第九章 运动性病症防治
节 过度训练
第二节 过度紧张
第三节 运动中腹痛
第四节 肌肉
第五节 运动性中暑
第六节 运动性低血糖
第七节 晕厥
第八节 运动疲劳
第九节 运动性贫血
第十节 运动性脱水
第十一节 运动性猝死
第十章 常见运动损伤防治
节 运动损伤概述
第二节 常见运动损伤及处理方法
第三节 运动损伤的一般治疗方法
第十一章 运动现场的急救方法
附录 体育比赛的组织与编排
翻开内页,字体选择和图示的清晰度非常关键,毕竟体育教学常常需要配合大量的动作分解图。如果这套教材在动作示范上使用了高清、多角度的摄影或专业的线条插画,那就大大加分了。我特别关注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急救章节。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扭伤、拉伤是家常便饭,如果书中能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RICE原则”应用指南,以及针对常见运动损伤(如网球肘、膝关节劳损)的长期恢复建议,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远超课堂教学本身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告知“小心点”,但缺乏具体的防护知识。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练一样,不仅关注如何取得好成绩,更注重如何保护身体,确保运动的可持续性。这种对细节和风险管理的关注,体现了一本高等教育教材应有的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一种非常“老派”但又可靠的感觉,它似乎想覆盖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从田径、球类到武术、韵律操,简直像是一部体育百科全书的缩影。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团队运动战术分析的部分抱有极高的兴趣。我们都知道,竞技体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策略的博弈,如果教材能提供一些经典的战术图解和案例分析,例如篮球中的区域联防如何破解,足球中的边路突破如何配合,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规则介绍,深入到“理解比赛”的层面。此外,对于那些非传统体育项目(比如我印象中一些高校会开设的击剑或攀岩等),我也希望能看到哪怕是初步的入门介绍,拓宽我们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边界。一本优秀的教材,理应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课本之外更广阔的体育世界,激发我们对不同运动形式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那几项测试项目。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大学体育教材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特性。如果这本《大学体育》仅仅是文字和静态图片的堆砌,那在如今这个视频资源爆炸的时代,可能就显得有些落伍了。我真诚地希望,这本教材的背后能有一个强大的数字化支撑体系。比如,它是否能配套一个学习平台,提供标准动作的视频演示,让我们能随时对照自己的动作进行矫正?或者,是否可以加入一些互动性的自测模块,让我们实时输入自己的运动数据(跑步距离、心率等),然后教材能根据这些数据提供个性化的训练建议?如果教材的内容能够与最新的运动科技成果相结合,比如智能穿戴设备如何辅助训练,那它对当代学生的吸引力将是巨大的。毕竟,体育锻炼正在变得越来越“数据化”,教材也应当与时俱进,体现出对现代运动科学趋势的把握。
评分这本厚厚的《大学体育》教材,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味道。我猜想,这绝不仅仅是一本教人如何跑跳投掷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系统的运动生理学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启蒙读物。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运动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心肺功能是如何被训练增强的,肌肉拉伸的最佳时机和方法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进行体育锻炼只是凭感觉,但如果能有权威的理论指导,比如关于不同强度训练对身体指标的具体影响分析,那学习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我希望它能在基础运动技能的教学之外,花大力气去解析“运动与健康”这一宏大命题,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更有效、更安全”。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久坐问题,我期望书中能提供一套高度可操作、能够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的碎片化运动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标准的体能测试要求上。毕竟,大学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健康习惯。
评分作为一个对心理学略有涉猎的学习者,我非常希望这本教材能在“运动心理学”的章节给予足够的篇幅。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的较量,更是意志力和心理素质的比拼。例如,如何克服比赛中的焦虑感?如何设定合理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以保持训练的积极性?在遭遇体能瓶颈期时,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这些“软技能”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体育道路上能走多远。如果教材能够引入一些经典的精神训练方法,比如可视化训练、积极的自我对话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起强大的“心肺脑”连接,那就更好了。它不该只教我们如何跑得更快,更应该教我们如何保持热爱、坚持不懈,把体育精神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这种深度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引导,才是真正的高等体育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