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
定价:49.00元
作者:王大勇 吕德和 梅墨生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5407791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集内功、技击推手、养生为一体;是道、武、医的结晶 收入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内容提要
李经梧(1912~1997)为中国20世纪一代武术大师,太极拳家。他在武术上融吴式、陈式、杨式、孙式等四家太极功夫于一体,臻于化境。本书为《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2007年版)、《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2010年版)的续篇,集中收入了李经梧学习并传授的陈式和吴式太极拳械的主要套路。内容有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炮捶),吴式太极拳、剑、刀,太极推手和太极杆,同时也收入了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目录
编者前言原序一王培生
作者介绍
吕德和,1955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在河北省总工会工人疗养院教授太极拳。现为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在德国、澳大利亚分别创办“德和国际太极拳学院”,多次在全国、省级太极拳比赛中获奖。出版有《传统陈吴太极拳械》。
王大勇,1942年生,1962年投帖拜从李经梧先生遍习太极拳械。曾出任河北省武术协会委员、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主席。其弟子多人多次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夺得,并有多人获评武术段位六段、七段。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梅墨生,1960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道家内丹学者胡海牙先生弟子。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武当百杰、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科学与养生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七段。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编著有《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李树峻, 1942年生,李经梧先生次子,幼承庭训。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武术七段。1958年和1962年曾两次获得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退休前为618厂下属101厂厂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对“传承”二字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技术,更是在抢救和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在当今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很多人倾向于追求速成和简化的版本,但这本书却坚持用近乎“笨拙”的细致,去还原那个时代武术家们默默耕耘的轨迹。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对师承脉络的尊重,以及对技术准确性的执着,让人肃然起敬。这种精神力量的传递,比任何招式本身都更为宝贵。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武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和汗水去浇灌的,需要我们对先贤的智慧抱有谦卑的态度去学习。读完之后,我不仅对拳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武德”二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实在令人惊喜。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古典韵味,那种淡雅的色调和精致的排版,让人立刻感受到一股传统武术的深厚底蕴。我以前买过一些武术相关的书籍,很多都是那种很廉价的纸张,印刷质量也马马虎虎,看久了眼睛很累。但这本书完全不同,纸张厚实,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解部分,细节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些历史资料的引用和照片的翻拍,处理得非常到位,几乎没有模糊不清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收藏品。看得出,出版社在发行这本书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原著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这种对品质的坚持,对于我们这些真正热爱传统武术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让阅读的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任务。我非常满意这次的购买体验,光是摸着这本书,心里就踏实多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跟随一位老前辈在太极拳的历史长河中漫步。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平实,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陈吴两家的拳理和历史脉络串联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时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人物,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碰撞和武学探索。比如,书中对不同时期拳架演变中的细微差异的分析,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让人读起来不觉得枯燥。对于我这种已经练习太极拳多年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所学的套路,很多过去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读完后茅塞顿开。它不仅仅是关于“怎么打”,更重要的是关于“为什么这样打”的哲学思考。这种由表及里的阐述,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武学认知。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信息的密度和广度,简直是一部微型的武术百科全书。它所涵盖的内容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拳谱介绍。除了对基础功法和套路的详尽描述外,作者还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轶事和人物侧写,让那些原本活在传说中的前辈们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关于不同流派之间技术交流的记载,就展现了武术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器械练习的章节,作者对长兵器和短兵器在实战应用中的差异分析得非常精辟,配图虽然是黑白的,但动作的轨迹和重心转移的要点描述得非常到位,足以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完整的动作模型。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希望深入研究太极武学体系的严肃学习者准备的,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参考资料库。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布局设计得十分精巧,可以说是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标准。我注意到,图注和文字说明之间的对应关系处理得极其流畅,读者在看图时几乎不需要频繁地在文字和图片之间来回跳跃,信息流是连续的。很多武术书籍的图文分离导致理解困难,但这本处理得非常人性化。尤其是那些需要理解空间方位和身体连接的动作,作者通过精妙的视角选择和标注,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这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全书的逻辑结构层次分明,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到微观的劲力运用,层层递进,引导性极强。我感觉作者在编写过程中一定反复斟酌了读者的学习习惯,力求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尽可能地顺畅自然。这种用心做出来的书,绝对值得我们珍惜和反复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