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网球运动教程
定价:32.80元
作者:陈德志,陈祺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3060607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定位于高职高专,内容比较浅显,在运动技术的讲解部分均配有形象的图解,给学生示范,易于掌握。该书适合初学者学习。
内容提要
本书由8章、2个附录组成,内容包括网球运动概述、网球运动的基本常识、网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网球运动的基本技术、网球运动的战术、网球运动的教学与训练、网球比赛的编排方法和裁判法以及其他形式的网球运动。本书在内容编写上针对性强,内容全面,结构严谨,图文并茂,内容组织上注重由简到繁、力求条理清晰,操作简便,有利于大学生阅读与学习。可作为大网球课程教材,也可供网球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陈德志,网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师、网球*裁判员、校园短式网球初级教练员、中国网球协会少儿网球发展联盟教练员、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师。现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持广东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球主项理论与实践》1门,主持省市级课题2项,参与省市级课题8项,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文摘
序言
我个人对体育运动书籍的偏好是,内容必须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科学依据。这本教程在这两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简直可以媲美一些运动生理学的入门读物。我特别留意了关于“上旋球的产生机制”的那几页内容。书中通过精妙的侧视图和受力分析图,解释了为什么高抛发球和大力平击球在飞行轨迹上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凭经验打球的认知。它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示了拍面角度、触球瞬间的上升角和摩擦速度对球的旋转量和落点深度的影响。我根据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我发球时的侧旋量,现在我的二发不仅更稳定了,而且落点更具威胁性,对手回球的质量明显下降。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对体能训练的建议部分,它没有推荐那些不切实际的超负荷训练,而是结合了网球运动的间歇性特点,给出了非常实用的交叉训练方案,比如针对性地强化踝关节的稳定性和肩袖肌群的力量。这让我在结束高强度训练后,身体的恢复速度也有了可见的提升。这本书的科学性为我的训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网球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是翻译过来的或者老掉牙的经验总结。但陈德志和陈祺合著的这本教程,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接地气”且与时俱进的。它没有过分强调某些天才选手的特定风格,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普适性的、可以被大众学习者掌握的现代网球技术体系。我最喜欢它的“常见错误与纠正”章节,里面列举了业余球手中最容易犯的十几种错误,比如“击球点过靠前导致的失误”、“反手击球时身体没有打开”等等,然后针对每一种错误,都提供了精确到位的修正步骤和辅助练习。这对我这种经常陷入技术瓶颈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前段时间老是在底线被对手打得手忙脚乱,对照书里的“压力下回球的优先级”,我立刻明白了自己应该优先保证球的深度和高度,而不是盲目追求制胜分。这种务实的指导原则,让我的比赛心态更加稳定,不再是患得患失地去追求每一次进攻。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帮你识别自己的盲点,并提供清晰的地图去克服它们。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人,如果一本书内容再好,排版糟糕也会让人望而却步。这本教程在视觉呈现上,做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纸张的质感很好,光线反射适中,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作者们在图文配合上展现了极高的默契度。当文字描述一个复杂的引拍动作时,旁边的插图会立刻用不同颜色的箭头和标记清晰地指示力量的流向和身体的转动轴心,这种“立体化”的展示,远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和体能水平的球手,都提供了相应的训练进阶建议。比如,对于力量较小的初学者,他们推荐使用“重量较轻的球拍进行空挥训练”,以建立正确的挥拍感觉;而对于高水平的进阶者,则建议增加“阻力带辅助的击球练习”。这种分层级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作者对网球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它不是一本“一刀切”的秘籍,而是一份可以陪伴你从入门到精通的长期训练伙伴。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找到新的领悟点,非常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厚实的篇幅吸引住了。封面设计得很有活力,那种明亮的黄绿色调瞬间就把人拉到了阳光下的球场。我本来就是个网球爱好者,虽然自己打球有些年头了,但总感觉技术停滞不前,尤其是在发球和底线抽击的稳定性上,总差那么一点火候。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黑白插图,线条非常专业,每一个动作的分解图都细致入微,甚至连手腕和脚部的细微转动都有标注。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对照着书里关于“正手击球的随挥轨迹”那一章,在空地上反复模仿。书中对力量传导的讲解非常到位,不像有些教程那样只是空泛地说“要用核心力量”,而是具体分析了从腿部蹬地到躯干旋转,再到手臂释放的每一个环节的肌肉发力点。特别是关于步伐移动的部分,我以前总觉得步伐是靠感觉的,但这本书把它系统化了,提出了好几种实用的启动和调整步法,让我在模拟对打中明显感觉到了步法的流畅性提升。这本书的深度绝对不是入门级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练,在你身边不厌其烦地纠正每一个不规范的动作细节。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气候和场地条件下的击球策略分析,这在实战中太实用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组织方式,说实话,让我这个追求效率的读者感到非常惊喜。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堆砌理论,而是采用了大量的“场景化教学”模式。比如,它不会只是告诉你“反手削球要摩擦”,而是会模拟出“当对手回球过深,且球速较慢时,如何通过削球来改变节奏,为自己创造进攻机会”的具体情境,然后分解出最佳的击球点和触球角度。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发现书中对“网前小球处理”的章节尤其精彩,它不仅讲了如何放网,还深入探讨了在双打中,如何通过网前截击来限制对手的跑动范围。我尝试着将书中的“双人配合站位图”应用到我的练习中,效果立竿见影,我们队的双打配合默契度明显提高了一个档次。而且,作者在讲解技术动作时,穿插了许多对心理素质的强调。他们并没有把心理建设当成一个附加项,而是将其融入到技术训练中,比如如何处理“破发点”时的发球选择,以及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呼吸节奏。这种全方位的指导,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实战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