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后的拥抱
定价:39.80元
作者: 玛姬·克拉兰, 派翠西亚·克莉,李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08089089
字数:
页码:2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难免一死,然而当看到至爱亲朋身患重病、生命垂危,却往往还是惊慌失措,既不知该如何面对临终亲友,也不知道如何调试自己的心情,很容易就忽略了临终者所释放出的信息。往往在亲友逝去后,才猛然醒悟到错过了一段*重要的相处时光,而在心中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后的拥抱》的作者(玛姬·克拉兰、派翠西亚·克莉)是两位国际的临终照护专家,她们藉由60个真实故事的分享,提供了如何与临终病患沟通与相处的具体建议。
你不需有任何医疗训练,也能知道如何倾听临终者,如何从他们隐喻性的言语和行为中,理解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
全书既科学严谨又亲切易懂,对临终者的家属和照护社工、医务工作者都极具参考价值。甚至对于临终者也会有相当的启发,帮他们好好度过人生的*后一段岁月。
目录
推荐序
人生“善终”的知与行/王一方
给临终者以“后的拥抱”/刘端祺
章“该排队了。”
我们只是聆听,用我们的耳、我们的心、我们的灵魂。现在邀请你,打开心灵,听临终病患想传达的积极正面的后信息。
部分
临死觉知:简介和背景
第2章“死亡像什么?”
一个接近生命终点的人,事实上却能给予你一些启发与安慰,若是陪伴在一旁的你也能予以回报,这将能帮他得到安宁,让他再次体会生命的意义。
第3章“启程”
身为安宁护士,我们认为自己的角色与助产士恰恰相反,他们协助一个新生命从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则是在人生的另一端,协助病人安稳地从活着步人死亡。
第4章“对死亡的反应”
千万别把自己对死亡的观点强加于他人身上,而应该以临终者的意见为主。
第二部分
临死觉知:我现在经历了什么
第5章“地图呢?”
诚实沟通胜过怜悯。
第6章准备旅行或转变:“我准备离开了。”
临终者会用象征性语言,隐喻自己大限将近。
第7章与过往的人同在:“我并不孤单。”
临死觉知当中,普遍出现的,是宣称遇见过世的亲人或是宗教人物。
第8章预见终点:“我知道将归向何处。”
许多临终者都说,他们看见旁人无法看见的地方,那里光辉夺目、美丽动人。
第9章预知死亡时间点:“那会是当我……”
临终者似乎能预知自己的死亡时间,甚至准确到某日和某时。这种预知并不让他们恐慌,反而能平静地告别。
第三部分
临死觉知:我需要什么才能安宁离去
0章“我们要去公园。”
临终者需要什么才能安宁离去?有人需要与某人和解,有人需要别人帮忙移除妨碍他安宁死亡的事物,有人需要在特定情况之下才能自在辞世。
1章需要和解:“我需要与……讲和。”
临死觉知中重要的意识之一,是需要和某人或某事和解。
2章被拖住:“我被卡住了……”
如果临终者被某件未解决的事情“拖住了”,即使死亡已经迫在眉睫,
他可能会延缓自己走向死亡的步调,或者加长这段死亡之路的过程。
3章非语言的沟通:“我用行动表示。”
临终者,用很多非语言的方式沟通,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行为或动作得知
他们正在体验什么。
4章象征性的梦:“我梦到……”
临终者的梦经常和强烈情感有关,而且含有一些线索,暗示了他们的重要需求。
5章选择时机:“时候到了。”
有一些人,甚至能选择自己离去的时刻。
6章临死觉知:实战手册
当你能照顾好自己,才能把别人照顾好。
作者介绍
文摘
《后的拥抱》:
死亡像什么?
这本书是要献给所有曾经或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包括临终者的亲人、朋友、照护者,甚或他们自己。这些即将辞世的人或关爱着他们的人,经常有许多宝贵的礼物可以给对方,但当至亲生命垂危时,你可能看不到什么礼物,只感到悲伤、痛苦和损失。然而,一个接近生命终点的人,事实上却能给予你一些启发与安慰,若是陪伴在一旁的你也能予以回报,这将能帮他得到安宁,让他再次体会生命的意义。什么是临死觉知
所谓“临死觉知”(Nearing Death Awareness),是一种关于死亡过程的特别知觉,有时甚至是种控制的力量。临死觉知揭示了生命在接近终点时会是什么模样,而临终者又需要什么才能安详离开,这会发生在缓慢辞世的人身上。临终者企图描述对死亡的感知经验时,常因为这些沟通太过模糊、出乎意料,或者以象征性语言表达,很容易被人遗漏、误解或忽视。
在生命的后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时,临终者常会表现出不合道理的言语或举止。家人或朋友可能会解释成“他开始魂游了”或“他脑子已经不清楚”;旁观者虽然是出于好意,通常却会说病患“神志不清”、“失去理智”或“不太正常”云云,医护专业人员,尤其是医生和护士,则将这些明显不合逻辑的表示。说成是“错觉”或“幻觉”。
亲友和医护人员的反应经常是挫折或恼怒。他们可能会像哄小孩一样安抚病患;也可能为停止患者的错觉,对其施以药物。
然而这些反应只会让临终者疏远他们所信任的人,变得更加孤独而迷惘。无论周遭的人为他们尝试沟通的企图贴上什么标签,或给予什么回应,渐渐地,大家不再真心聆听临终者的声音。
其实,还有其他做法。
当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仔细倾听,就能逐渐了解临终者透过象征或暗示所传递的讯息。往往我们可以解读到重要的信息,从而减缓临终者的焦虑与痛苦。通过这种努力,就能更深人参与死亡这件事,亲友也能从中得到宽慰,并得到重要收获,譬如接近死亡是种什么样的感受,以及必须做到什么才能让病患安详辞世。而亲友在他们的至爱过世后,以及此后再面对死亡时(包括自己的死),都将能带着这个新的体悟继续前进,从中体会到历久不逝的慰藉。同样,医护人员也会因为对临终者传达出的讯息和需求变得敏锐,继而能提供更好的照护,并从中获得更大的满足。
揭开死亡面纱
我们多年来照顾临终病人,了解了他们各种特别的沟通方式之后,我们发现几个一再出现的主题,可分成以下两类:
·企图描述接近死亡的感知经验。
·要求某种能让自己安详辞世的东西。
接近死亡的感知经验,包括对于死后世界的短暂一瞥,或是见到已故的人。尽管没有说得很仔细,临终者描述的那个死后世界既宁静又美丽,让他们既惊叹又敬畏。他们会说自己与某些我们看不见的人(他们认识的且关爱的人)说过话,或是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即使未被告知,他们也知道自己快死了,甚至可以告诉我们确切的时间。
临终者后的心愿有时很难解读。当他们确认了这些与亲友相关的心愿的重要性,将使他们在获得满足之前,控制死亡的时间和情况。这些心愿,经常牵涉到另一个他们想见到的人或想修补的一段关系。
……
序言
(评价一) 最近读完一本名为【XH】 后的拥抱 的书,心里五味杂陈。不是那种读完立刻就能合上书,然后心满意足地去睡的轻松,而是那种,怎么说呢,像是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你知道它会在某个时刻悄悄发芽,然后长成什么样子,你又有些好奇,又有些期待,甚至还有点隐隐的担忧。这本书的文字,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午后透过树叶缝隙洒落的阳光,不耀眼,却很温暖,而且那种温暖不是炽热的,是慢慢渗透进来的。它不强求你一定要去思考什么大道理,也不强求你一定要去感悟什么人生哲理,它只是平静地叙述,就像你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他没有刻意去讲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没有刻意去分析什么深刻的道理,他只是分享着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而你,在听的过程中,却能找到共鸣,找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相似的情绪,甚至还能从中窥见自己内心深处不曾觉察的角落。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才是最让人回味的。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并没有觉得故事结束了,反而觉得,故事才刚刚开始,它在我心里,在我脑海里,在我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在以一种我尚不自知的方式,慢慢延展开来,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评分(评价四) 这是一本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书。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找到一本真正让你慢下来,去感受,去思考的书,实属不易。 【XH】 后的拥抱 ,就是这样一本给我带来宁静的书。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但它却能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她仿佛是一位默契的朋友,在你耳边轻声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埋藏在心底的秘密。你会不自觉地被她的文字所吸引,然后,你会在那些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曾经的经历,找到自己未曾说出口的感受。这种共鸣,是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情感,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构成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学会了更加珍视当下,更加理解身边的人。它就像一杯温水,不浓烈,不刺激,但却能暖到你的心窝,让你感到踏实和安心。
评分(评价五) 最近读了【XH】 后的拥抱 ,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不是那种能够立刻给你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带着你一起去探索,去发现。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不会生硬地灌输道理,而是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悟。我特别喜欢书中所展现的那些人物,他们不是生活中的完美典范,他们有自己的烦恼,有自己的困惑,但他们却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光亮。这种真实,让我觉得特别亲切。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不平凡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成长,并不是要变得多么强大,而是要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脆弱,如何与自己和解。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并没有觉得一切都结束了,反而觉得,它像是一颗种子,已经悄悄地在我心里扎根,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一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评分(评价二) 我必须说,【XH】 后的拥抱 这本书,成功地让我陷入了一种沉思。不是那种痛苦的、纠结的思考,而是一种带着淡淡忧伤,又包含着希望的探寻。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能捕捉到最微小的、最转瞬即逝的情感波动。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情境,那些被我忽略的、被我遗忘的细节,在文字的触发下,又鲜活地浮现在眼前。这种感觉很特别,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里面有阳光,也有阴影,但这一切,都构成了完整的“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感受,也不是非对即错的。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情感的多面,以及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那些不平凡的涌动。我喜欢这种不急不缓的叙事节奏,它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去感受,去品味每一个字句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惊叹于情节跌宕的书,它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才能体会到它的醇厚和回甘。
评分(评价三) 坦白讲,拿到【XH】 后的拥抱 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市面上这类题材的书籍太多了,我担心它会落入俗套,缺乏新意。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就像是在一片平淡无奇的土地上,意外发现了一片隐藏的绿洲。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它不像很多书籍那样,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一点点地剥开事物的表象,触及最核心的情感。我尤其欣赏书中所描绘的人物,他们不是完美无缺的英雄,也不是脸谱化的反派,他们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 relatable。这种真实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身边的许多人。它提醒我,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即使在最令人沮丧的境遇中,也总有一线希望,总有一丝力量,值得我们去抓住,去坚持。它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灯,虽然光芒并不算耀眼,但足以照亮前行的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