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职务犯心理矫治
定价:29.80元
作者:宋君玲,柳维,岳宁祥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66819956
字数:
页码:1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职务犯心理矫治/心理健康分类教育丛书》从犯罪心理形成,到其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和行为特点进行剖析,同时从实践出发,结合犯罪人的适应问题,从其在服刑的整个流程中的心理变化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在理论分析之后,给出矫治的具体方案和参考资料,便于干警在补充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实践操作指导。
职务犯罪近年来是刑事犯罪中一种重要的犯罪类型,职务犯也是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对象。对于职务犯的心理矫治关系到这一群体是否能够在狱中顺利服刑,以及出狱后重新回归社会。对于职务犯的心理矫治的专门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对与职务犯群体教育改造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的研究尚不多,本图书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实现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探索。
监狱一线干警在对职务犯的改造中经常遇到一些困惑与问题,包括理论方面的缺和实践方面的提升,因此对于此类的图书具有的需求。
目录
序一
序二
章 职务犯心理矫治概述
第二章 职务犯心理探因
第三章 职务犯自我认知障碍与矫治
第四章 职务犯的社会认知障碍与矫治
第五章 职务犯的情绪障碍与矫治
第六章 职务犯适应障碍与矫治
附录1 职务犯阅读治疗推荐书目
附录2 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3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宋君玲,女,1982年10月生,法学研究生学历,广州中医药大学经管学院讲师,在高校从事本科生教学工作,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的写作经验和基础。
文摘
序言
第一段评价(偏向案例应用与实践视角) 拿到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能从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案例和方法,能够指导我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职务犯罪心理问题。翻开书页,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融入到生动的真实案例中。我尤其对关于“权力腐蚀”和“侥幸心理”的分析印象深刻,书中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这些心理机制是如何一步步将原本可能奉公守法的个体推向犯罪深渊的。书中的矫治策略也十分具体,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详细描述了如何从认知重塑、情绪疏导、社会支持重建等多个维度入手,进行系统性的心理干预。例如,在处理“面子文化”影响下的职务犯罪者时,作者提出的“价值重塑”疗法,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职业的真正意义和社会责任,而不是被虚荣心所驱使,这在我以往的实践中是很难找到如此清晰指导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者,在你迷茫时伸出手,为你指明方向,提供工具,让你在面对棘手问题时,不再束手无策。那些被描述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最终的矫治成果,都充满了说服力,让人不禁为作者的专业度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点赞。
评分第二段评价(偏向理论深度与学术探索视角) 作为一名对职务犯罪心理学领域有持续关注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更深层次理论解读和前沿研究视角的书籍。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无疑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已有的心理学概念,而是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理论进行有机融合,比如引入了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甚至是一些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来解释职务犯罪者特有的心理动因。书中对“合法化策略”的剖析尤其精辟,作者详细梳理了职务犯罪者如何通过自我欺骗、合理化解释等方式,来减轻内疚感和道德压力,从而在心理上为自己的行为开脱。这种深入的理论分析,为理解职务犯罪的深层心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框架。此外,书中对不同类型职务犯罪(如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等)的心理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研究,这对于精确诊断和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治方案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去个体化”现象在职务犯罪发生过程中作用的探讨,这为理解群体性职务犯罪提供了新的视角。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学术层面上是相当扎实的,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引发了我对现有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探索。
评分第四段评价(偏向信息价值与社会意义视角)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职务犯罪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来理解和应对这一挑战。我尤其看重的是书中传递的关于“预防”的信息。它不仅仅是事后的心理矫治,更是通过对犯罪心理动因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书中对于“诱因”的分析,例如物质诱惑、人情关系、权力寻租等,都极具参考价值,让人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哪些因素容易导致职务犯罪的发生。这种信息价值,对于社会各界,包括管理者、教育者,甚至是每一个普通公民,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帮助我们认识到,职务犯罪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通过了解这些深层原因,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防范和心理引导,从而从源头上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矫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更健康、更纯洁的社会生态的启示录,它的社会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第三段评价(偏向读者自身体验与感悟视角) 坦白说,最初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或许能从中了解到一些关于职务犯罪的“内幕”或者“故事”。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却被书中那些细腻的心理描绘深深吸引,甚至在某些时刻,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些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他能够用一种极其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的方式,去展现一个人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被欲望、权力和环境所裹挟,最终走向歧途。我被书中对于“权力带来的幻觉”以及“规则意识的模糊”的描写深深触动。书中提到,当个体长期处于权力的中心,很容易产生一种“无所不能”的错觉,对规则和约束产生天然的排斥,甚至认为自己已经凌驾于规则之上。这种心理状态的描绘,让我对人性中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曾经被认为是“光鲜亮丽”的职业人士,他们的内心也可能隐藏着如此复杂而矛盾的情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如何保持内心的清醒和对规则的敬畏有了新的感悟,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阅读体验。
评分第五段评价(偏向阅读体验与整体评价视角)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全方位性”。它既有严谨的理论框架,又不乏生动的案例支撑;既有深入的心理剖析,又不失实用的操作指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语言风格也相当吸引人,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我喜欢书中在分析完某个心理现象后,会立即提供与之相关的矫治方法,这种“问题-分析-解决”的模式,使得整本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实用性。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关于“自我欺骗的机制”和“心理防御的演变”的论述,让我对人类的心理活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而那些被详细描述的矫治过程,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和可能性,即使是那些已经深陷泥沼的人,也有机会重新找回自我。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整体印象是,它是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同时还具备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无论你是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处理这类问题的专业人士,亦或是仅仅对职务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能给你带来深刻的启发和收获,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