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3-2014年全国象棋赛对局精选
定价:33.0元
作者:杨典,林松著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8602933
字数:3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3-2014年全国象棋赛对局精选》遴选了2013~2014年全国各种象棋杯赛、团体赛、甲级联赛、全国个人赛中的100盘精彩对局加以评介。在评述中,力求指出对阵双方在布局、中局、残局阶段的优劣之处和胜负关键手,从而使读者不仅可以从中学到大师高手们的妙招绝技,更能从他们灵动的战略战术和大局观中,得到启示和薰陶,提高自己的棋艺素养和技战术水平。
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和史料性,编著者在每局评注前,均对比赛的背景、棋手(团队)彼时的战绩、积分、双方以往交手的情况、可能的心态等加以介绍分析,使读者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受。此书堪称是一本物有所值并推荐棋友拥有和收藏的棋苑珍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触这类年度精选,往往会担心选取的对局是否过于偏重某一方的风格,或者是否为了追求“精彩”而牺牲了“典型性”。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是异常平衡和全面。它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当时中国象棋最高殿堂的窗户。我尤其关注那些看似平淡,但实则蕴含着深厚内力的对局。高手过招,往往胜负就在一招之间,但支撑那“一招”的,是贯穿全盘的战略布局和对对手心理的精准把握。这本书在棋谱的注释上,看得出编者下了极大的功夫,并非那种冷冰冰的技术指导,而是融入了对棋手当时决策动机的分析,这一点非常难得。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高明的棋坛前辈在旁边慢悠悠地讲解,告诉你“他为什么这么走”,而不是仅仅告诉你“他应该这么走”。这种人情味和思想深度的结合,让枯燥的符号和线条瞬间鲜活了起来,仿佛能听到棋子落下的“啪嗒”声和棋手紧张的呼吸。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能从中领悟到一丝一毫的顶尖智慧,都足以让人受益匪浅,提升自己的棋艺境界。
评分这本厚厚的象棋对局集,光是翻看目录就让人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于当年赛场的硝烟之中。我记得拿到书的那个下午,阳光正好洒在封面上,那几个烫金的字——“2013-2014年全国象棋赛对局精选”——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虽说我个人对那两年具体的赛况记忆不算特别清晰,但光是看到杨典和林松两位名家的名字,就知道这选编的眼光绝不会差。我对这类精选集一直抱有极高的期待,因为它们不仅仅是棋谱的堆砌,更像是一份时代的记录,是高手们心路历程的侧写。我最欣赏的是,精选的对局往往涵盖了各种流派的巅峰较量,从布局的细腻布局到中盘的复杂变化,再到残局的滴水不漏,每一盘棋都是一座等待被解读的宝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对着棋盘冥思苦想,试图揣摩作者布局时的那份“杀气”与布局时的那份“耐心”。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不错,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很舒服,这对于需要反复推敲棋局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贴心的体验。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所有热爱中国象棋,尤其是想深入研究近现代顶尖棋手思维模式的棋友案头必备的“武功秘籍”。
评分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其实有点犹豫,毕竟近几年的象棋理论发展日新月异,担心两三年前的对局是否已经“过时”。但事实证明,象棋的精髓是永恒的,而顶尖棋手的思维框架更是如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参照系。通过研究那两年间的顶尖较量,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象棋理论的演进脉络——现在的“新招”,很可能就是当年那些棋局中未被深入挖掘的潜力分支。我特别注意了那些被认为是“失败”的对局分析,因为高手是如何从劣势中寻找翻盘机会,或者如何在劣势中保持阵地,其经验价值往往比顺风局更高。这本书的排版清晰,注解详尽,即便是对一些复杂变招的分析,也处理得井井有条,保证了阅读时的流畅性。它就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时间胶囊”,封存了中国象棋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智慧火花,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提升棋艺的严肃棋手来说,都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珍贵资料。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在网上观看棋局直播和分析的棋迷,我必须说,电子媒介带来的即时满足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对棋局深层思考的欲望。而这本书,则成功地将我从那种碎片化的信息流中解救了出来。它要求你坐下来,铺开棋盘,用笔和纸去印证那些文字和符号。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无可替代的。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在推演中与两位棋手进行了无声的对话。其中有一盘棋,开局走了十几步,我就预感这是一个慢棋的走法,但接下来的变化却出乎意料地激烈,这种反差感带来了巨大的阅读快感。编者的注释点到为止,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给读者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这点我十分欣赏。它不是把所有答案都喂给你,而是引导你去寻找答案,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评分说实话,我通常不太热衷于“回顾”过去特定年份的比赛,总觉得时效性强的比赛更吸引人。但拿起这本选集后,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它提供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经典化”的沉淀。很多精彩的对局,如果在实时观看时因为信息量过大而有所遗漏,那么经过精选和沉淀后的版本,则能让人更清晰地看到布局的脉络和中盘的转折点。我感觉,编者们在挑选对局时,不仅仅考虑了最终的胜负,更看重了那些对理论有贡献、或者开创了新颖走法的对局。这种选材的“学术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赛事回顾。我特别喜欢研究那些被认为“平局”或“和棋”的对局,因为在那种双方都近乎完美的状态下,任何微小的失误都会被放大。这本书对这些局面的剖析,让我对“均衡”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在看似胶着中寻找胜机的耐心和精确度,是任何流于表面的快攻所不能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