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轻模式”05:桥梁式考核
定价:24.00元
作者:邱庆剑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060677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很多企业为了提升整体效率,发布一系列文件,召开一次又一次会议,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应该说这样做有的作用,但并不显著。整体高效率,加快,从而实现既不“缺钱”又有“高利润”,是所有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所向往的。桥梁式考核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诞生的。所谓桥梁式考核,是指具有协作关系的部门之间相互提出协作要求,由人力资源部将这些要求转化成考核指标,再由具有协作关系的部门之间相互考核。在这种考核方式下,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双方为了谋求高分,就会全力配合,通力合作,从而*终实现共赢,企业也就获取了整体高效率。
内容提要
《“轻模式”05:桥梁式考核》一书讲述了“轻模式”四项管理工具之一——桥梁式考核的理论与方法,更用较大的篇幅详细介绍了一个案例,包括案例涉及的整套表单,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读者可结合自身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参照书中的表单作一简单的调整,直接移植使用,为自己的工作提供帮助。
目录
序言 效率倍增利润
章 既不缺钱,利润又高
1.1 缺钱,利润低
1.2 什么是“次数”
1.3 神奇的“流动次数”
1.4 流动慢的原因
1.5 怪象:部门高效≠企业高效
1.6 配合是关键
1.7 如何加快周转
第2章 企业离不开桥梁式考核
2.1 谁都不是孤立的
2.2 什么是桥梁式考核
2.3 明确“结合部”的责任
2.4 协调管理中“纵”与“横”的关系
2.5 企业离不开桥梁式考核
第3章 如何实施桥梁式考核
3.1 谁来组织
3.2 步:协作部门相互提需求
3.3 第二步:人事部门设定指标
3.4 第三步:协作部门相互考核
3.5 不单独应用
第4章 桥梁式考核的辅助措施
4.1 职责划分
4.2 流程标准化
4.3 梯形沟通
第5章 桥梁式考核实例
5.1 企业基本情况
5.2 部门职责梳理
5.3 流程优化
5.4 推行梯形沟通
5.5 协作信息收集
5.6 指标转化及考核量表制作
5.7 成效验收
后记 桥梁式考核显著的特征
作者介绍
邱庆剑生于四川中江,现居成都。大学财经专业毕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注册咨询师,注册会计师。曾在多家企业任职,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策划、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工作。他开通俗管理图书写作模式之先河,将文学作品与企业管理理论有机结合。2005年出版的《忠诚胜于能力》畅销百余万册,在企业界掀起阅读、辩论热潮。《忠诚用于能力——百问百答》延续前作的风格,备受广大读者关注。避税姊妹篇《避税:无限接近但不逾越》和《避税2:安全的方法》名列主流网上书店“财政税收”类畅销榜前茅。
文摘
序言
不得不说,“轻模式”05:桥梁式考核在概念的创新性上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构建的“桥梁式考核”体系,以及它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无疑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想法。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揣摩这个考核机制背后的逻辑,思考它在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变体和延伸。那种对个体能力、潜质以及社会价值进行量化和连接的设想,既让人兴奋又令人不安。书中对这种考核体系如何影响人们的教育、职业选择乃至人际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们自身社会中存在的种种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对比和反思。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更像是在“解谜”作者所设置的这个复杂系统,而非沉浸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里。人物的塑造,虽然也有一些亮点,但总体来说,他们的存在似乎更多是为了证明某个观点,或者展示考核体系的某个侧面,缺乏一种自然的生命力。结局的处理,也让我感觉有些仓促,虽然呼应了开篇的一些设定,但未能给我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或深刻的思考余韵,更像是一次精心安排的实验结束,留下的是一堆待解的公式。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智识的盛宴”,但却少了些“情感的温度”。“轻模式”05:桥梁式考核通过“桥梁式考核”这一核心概念,构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未来社会。作者对这一概念的解析可谓鞭辟入里,从其产生的原因、运作方式到对社会结构和个体命运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考核体系如何催生出特定社会行为和价值观的描绘,这让我反思了许多我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总感觉自己像一个旁观者,在静静地观察这个由作者精心构建的“模型”。人物的对话,虽然逻辑清晰,但往往显得过于“功能性”,缺乏生活化的自然流露。他们似乎更像是为阐释“桥梁式考核”而存在的载体,而非独立的个体。我渴望在阅读中找到能够触动我心弦的故事,能够让我为角色的命运而牵挂。然而,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说什么”,而对于“怎么说”,尤其是在情感的渲染和人物的塑造上,给予的篇幅相对有限,因此,我未能获得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评分读完“轻模式”05:桥梁式考核,内心五味杂陈。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烹制的料理,食材丰富,味道层次分明,但吃下去后,却留下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饱腹感,又似乎少了点什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开头部分构建的那个庞大而细腻的世界观,从一些细枝末节处勾勒出了一个与我们现实社会既相似又截然不同的未来图景。那种对社会结构、人类行为模式的洞察,以及对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的预设,都显得颇具前瞻性。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浸在对这些设定和概念的思考中,反而对情节本身的发展产生了一种疏离感。书中的角色,尤其是主角,他们的动机和行动逻辑,在很多时候让我觉得有些刻意,仿佛是为了推动某种思想实验而存在的工具,而非血肉丰满的个体。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与角色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能够理解他们的挣扎、喜悦和痛苦,但遗憾的是,这种连接感始终未能真正建立起来。也许,作者更侧重于思想的传达,而对叙事技巧的打磨稍显不足。
评分“轻模式”05:桥梁式考核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思维上的“探险”。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和理性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被“桥梁式考核”深深影响的社会。我着迷于书中对各种细节的刻画,例如人们如何通过考核来获得社会资源的分配,如何在这种体系下规划自己的人生。这种对未来社会形态的设想,充满了想象力,也引发了我对当下教育和评价体系的许多疑问。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观察着这个社会的运作机制。然而,与许多科幻作品不同的是,这本书的情感驱动力似乎相对较弱。角色的情感描写,虽然也有,但往往显得被压抑,或者说,被淹没在了对考核体系的逻辑梳理之中。我期待的,是在阅读中能看到更多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情感的起伏,能够体会到他们在这个特殊社会环境下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更像是一篇详尽的社会学论文,用故事的形式呈现,探讨的始终是宏观的体系和规则,而微观的个体情感,则显得有些不够突出,也未能给我带来足够的共鸣。
评分“轻模式”05:桥梁式考核,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解构”而非“沉浸”的体验。作者用其特有的方式,将“桥梁式考核”这一概念推到了极致。我被书中对于这个考核体系的细致描绘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评分机制,更是一种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操作系统”,影响着个体的学习、工作,甚至思维方式。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这个体系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书中人物的命运。这种对社会结构性力量的深度剖析,无疑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但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倾向于从一个“批判性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而非一个“享受故事”的读者。角色的塑造,在我看来,略显扁平,他们的情感和行为,似乎更多地是为验证考核体系的有效性而存在,缺乏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复杂性。我期待在阅读中能感受到角色的成长和变化,能与他们的经历产生情感上的连接,但这种连接在这里似乎被“考核体系”这个宏大的框架所取代。这本书更像是一则寓言,它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但并未试图提供一个温暖的答案,而是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读者,我既赞赏这份开放性,也感受到了一丝创作上的“距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