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2版 (2014年2月1日)
平装:18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16
条形码:9787806674635
商品尺寸:28.2 x 21 x 1.2 cm
商品重量:499 g
目录
教学法建议
第五章变化音
第六章四、五、六个升降记号
一、四个升降号
二、五个升降号
三、六个升降号
第七章转调
一、转平行调
二、转属调及属调的平行调
三、转下属调及下属调的平行调
四、同名调
五、转远关系调
六、模进转调
第八章复杂的节奏及音调
第九章 C谱表(三线、四线)
一、三线C谱表
二、四线C谱表
附录
音乐术语
指挥图式
内容介绍
《单声部视唱教程(下)(修订版)》根据调性和节奏两条线的循序渐进和某一阶段突出重点、集中解决某一问题这两项原则编排的。如教程中章主要是解决基本节拍节奏感的问题,调性就只是无升降的。第二章主要是解决调性问题,节拍节奏就只是复习章学过的,没有新课题。第三章是进一步加强节拍节奏问题,调性则仍是复习三升三降各调。这样的编排既突出了每章新课题的重点,又复习巩固了旧课题,教学实践中效果较好。
《单声部视唱教程(下)(修订版)》内容由简易到复杂,数量很多,适合于高等音乐学院、师范大学艺术系和中等音乐专科学校采用。也可供艺术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参考用。
说实话,我过去尝试过好几本所谓的“入门”视唱教材,结果往往是第一章就掉进了五线谱的迷宫里,各种复杂的调号、变音记号一下子就把学习的兴趣磨光了。但这本书的编排思路显然是站在一个完全没有音乐基础的人的角度来设计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音阶练习,而是构建了一套逻辑严密的“音乐语言学习系统”。例如,它对“唱名”和“唱名”与“音高”对应关系的讲解,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情景代入,让我这个“音盲”都能迅速理解我在唱什么,而不是机械地重复音符的名称。而且,它在引入新技巧时,总是会先用非常简单、耳熟能详的民间旋律进行铺垫,这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亲切感,而不是面对一堆陌生的、听起来很“怪”的练习曲。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法,真正体现了“慢工出细活”的教育理念,让人感觉每翻开一页,都是在扎扎实实地往前走,没有那种“为难读者”的恶意设计。
评分这本教材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初学者的福音,每一个音符的间距都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眼花缭乱,也不会因为过于拥挤而漏掉细节。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开始接触视唱的乐友来说,清晰的视觉引导至关重要,它不像有些老旧的教材那样把五线谱印得像蚊子爬一样密密麻麻。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一些基础概念的引入上非常循序渐进,不是一下子把所有理论知识都堆给你,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练习曲目中。比如,对三拍子和六拍子的区分,它会用非常直观的节奏型变化来体现,而不是生硬地讲解抽象的拍号意义。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附带的示范音频中,对不同声部处理的细微差别,即便是单声部,演唱者也能听出其中蕴含的力度变化和呼吸处理的建议,这对于培养“听觉想象力”是极大的帮助。可以说,这本书在美学和实用性上做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让枯燥的视唱练习变成了一种可以享受的音乐探索过程。我敢说,很多市面上动辄几百页的“大部头”都不如它在细节上用心。
评分作为一本“下册”,我本来担心它会猛地提高难度,让我措手不及。但实际体验下来,它过渡得非常平滑自然。它似乎深知,学到这个阶段的读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乐感,现在需要的是拓宽音乐的视野和技巧的复杂性。比如,在调性转换方面,它不再是简单地进行同主音大小调的互换,而是巧妙地引入了转调的练习,而且这些转调练习都选择了历史上一些非常经典的、但结构相对清晰的旋律片段,而不是随机编排的练习音列。这使得读者在练习技术难点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不同调性带来的情绪色彩变化。此外,它对和声感的初步渗透也做得非常到位,虽然是单声部教材,但很多练习曲目的选择都带有很强的“旋律线条感”,能让你在唱的时候,不自觉地想象出它背后的和弦进行,这对未来学习和声学或合唱是极大的预备。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技术讲解之外,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它并没有把视唱仅仅当作一项机械的技术训练,而是视为一种表达音乐情感的工具。在很多难度较高的练习后面,作者都会附上简短的“演奏提示”或“情感解析”。比如,某个段落应该用什么力度(p, mf, f),呼吸应该深沉还是轻快,它不会把这些写成冰冷的术语,而是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来引导你进入作曲家的意境。这让我在练习时,不再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一样在“识谱”,而是真正地在“歌唱”。这种注重音乐性、强调表达的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容易陷入“技术陷阱”的自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它教会的不仅是“怎么唱准音高和节奏”,更是“为什么要这样唱”,这才是真正的音乐教育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节奏训练的深度和广度。很多教材只停留在让我们“数拍子”,但这本书显然意识到了节奏感和律动感是视唱的另一半翅膀。它不仅包含了常见的二四拍、三四拍,还细致地划分和练习了复杂的复合拍子,比如七拍子或者不规则的切分节奏。更妙的是,它没有仅仅用数字来标记节奏,而是引入了许多富有音乐性的节奏口诀和动作提示,比如在处理附点音符时,它会建议你用一个稍微“拖沓”的身体律动来配合,这极大地增强了节奏的“内在感”。我记得有一段专门练习休止符处理的章节,通常休止符很容易被忽略,但这本书通过特定的休止符组合,训练你如何“干净利落地消失”和“精确地回归”,这种对细节的雕琢,对于提升演唱的专业度是至关重要的。这已经超越了基础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位严谨的声乐教练在身边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