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宋光主編的《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的框架由緒論與學科構建與發展篇、音樂學習心理篇、音樂教師心理篇三大部分組成。緒論是從總體上介紹學科研究的對象、目的和方法。理論的闡述與本土化例證的介紹相結閤是這一部分的特色。著作主體的**大部分由四章構成,前三章是從音樂教育心理學曆史發展的角度進行梳理,幾位作者在前人尚沒有開墾的領域,開始瞭自己的耕耘。盡管不**,卻具有開拓者的勇氣和精神。第四章是介紹音樂教學成果的測量和評估。在此作者具體地介紹瞭美、日等國的有關測量,亦涉及**相關的研究,讀者從中還可以獲得,有關**年輕學者*新成果的信息。第二大部分音樂學習心理篇亦由四章構成。這四章集中瞭作者們長期研究、實踐的精萃,值得細看。第三大部分較全麵地探討瞭教師心理結構的塑造、發展。 綜上所述,可以看齣本書具有溯源尋本、以史帶論,理論思索與感性積澱相結閤,強調實踐性、注重本土化研究、提倡實證研究等特點,多學科作者各盡所能的寫作隊伍構成瞭書稿的特色。本書以開放性的結構,期待讀者的參與。教師們若有與之相關的獨特體驗、見解,可與作者交流、對話,參與本書的共同創造。
前言
緒論 學科構建與發展篇
第一章 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心理學思想概述
第一節 上古時期音樂教育心理學思想概述
第二節 中古時期音樂教育心理學思想概述
第三節 近古時期音樂教育心理學思想概述
第二章 西方音樂教育心理學發展概述
第一節 古希臘有關音樂教育心理學的思想
第二節 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與其對音樂教育的影響
第三節 概念學習理論與20世紀的音樂教學改革
第四節 多元智能理論與音樂教學研究的新發展
第五節 音樂心理學與音樂教育心理學
第三章 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概述
第一節 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心理學發展概貌
第二節 音樂教育心理學代錶論著評介
第三節 中國音樂教育心理學發展的趨嚮
第四章 音樂教學成果的測量與評估
第一節 音樂教學成果的測量
第二節 音樂教學成果的評估
音樂學習心理篇
第五章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音樂學習心理分析與課程設置
第一節 不同年齡段學生音樂學習心理特點
第二節 小學生音樂學習心理建構與課程設置
第三節 中學生音樂學習心理建構與課程設置
第四節 普通高校大學生音樂學習心理建構和課程設置
第六章 音樂聽覺感知及其發展
第一節 關於音高及音區、音程的感知和發展
第二節 關於節 奏、節拍和速度的感知及其發展
第三節 關於音量和音色的感知及其發展
第四節 關於鏇律、調性和麯式的感知及其發展
第五節 關於復調、和聲及其織體的感知
第七章 音樂反應研究與音樂審美意識的建構
第一節 音樂的和諧性與反應
第二節 音樂的熟悉性與反應
第三節 音樂的復雜性與反應
第四節 利用音樂反應規律,促進音樂審美意識的建構
第八章 音樂能力的培養
第一節 音樂欣賞能力
第二節 音樂錶演技能
第三節 音樂創作技能
音樂教師心理篇
第九章 音樂教師心理結構的建構
第一節 教師心理結構剖析
第二節 心理結構的差異
第三節 心理結構的建構原則
第十章 教師藝術審美經驗的全麵積纍
第一節 音樂音響經驗及其積纍範圍
第二節 全麵的藝術審美經驗的積纍
第十一章 音樂教師的基本能力
第一節 音樂教師的專業能力
第二節 音樂教師的教學能力
第三節 音樂教師的聽賞能力
第四節 音樂教師的反思、評價能力
第十二章 教師綜閤素質的培養與課程設置
第一節 關於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
第二節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及其心理學依據
結束語
附錄
後記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古闆和冗長,仿佛是從一份厚厚的學術會議記錄中拼湊而成的,試圖通過堆砌術語來營造深度,但實際上內容的分散和跳躍性很大。《<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這個名字暗示著係統性和邏輯性,然而,章節之間的過渡極其生硬,仿佛每章都是由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時間點獨立完成的。我原本希望能夠看到一個清晰的脈絡,從基礎感覺(聽覺、運動協調)到高級認知(音樂結構理解、情感錶達),心理學原理如何層層遞進地指導教育實踐。但這本書似乎更像是將教育學、音樂史、社會學的一些零散觀點強行塞進一個書殼裏。比如,有一章突然深入探討瞭二十世紀上半葉歐洲的音樂沙龍文化,討論瞭貴族贊助對音樂流派選擇的影響,這固然是社會學範疇的內容,但它與“心理學概論”的核心關聯在哪裏呢?我沒能在其中找到關於“學習遷移”的論述——即在鋼琴上習得的專注力,如何能有效地遷移到樂理學習或閤唱指揮中去。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音樂學與社會學”的混閤體,對於理解學習者個體心智活動的關注度極低,其結構上的混亂,使得讀者很難構建起一個連貫的知識體係。
評分說實話,我帶著對這個學科前沿的期待翻開瞭這本書。我一直認為,成功的音樂教育,是建立在對學習者認知和情感發展規律深刻理解之上的。我希望書中能有關於“心流體驗”在長期音樂訓練中如何保持的關鍵因素分析,或者針對特定學習障礙(如節奏感不佳或音準問題)的心理乾預方案。我尤其關注那些跨文化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學習者,其思維定勢和學習策略是否存在本質差異?這本書的標題《<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聽起來非常具有前瞻性。但實際內容卻讓我感覺像是迴到瞭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教學參考書。書中引用的案例陳舊,大多是基於宏觀的教育政策分析,缺乏對微觀個體經驗的細緻描摹。例如,關於“音樂創造力”的探討,我期待的是運用認知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比如大腦在即興創作時不同區域的激活模式。但書中給齣的卻是一些寬泛的、基於經驗主義的建議,比如“多聽多模仿”,這種“理論”對於任何一個初入行的教師來說都是不言而喻的常識。它沒有提供任何可以用來設計實驗、驗證假設的嚴謹方法論,更沒有提供可以量化的評估工具,這使得它在現代教育研究的背景下,顯得力不從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為樸實,米黃色的紙張和略顯陳舊的字體,散發齣一種復古的學院派氣質,這本《<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拿到手上,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承載著某種沉甸甸的知識分量。我之所以選擇它,是希望能深入瞭解那些無形的力量——那些驅動我們愛上音符、抗拒枯燥練習背後的心理驅動力。我急切地想知道,當一個孩子麵對高難度的音階練習時,他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挫敗感的?是需要外部的即時奬勵,還是更依賴於自我效能感的建立?書中是否會詳細拆解“動機的層次結構”,並給齣具體的課堂乾預措施?然而,我發現內容走嚮瞭完全不同的方嚮。它花瞭大篇幅去討論“音樂的審美價值”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體現,大量引用瞭康德和尼采關於藝術哲學的論述。這當然提升瞭本書的“文學性”,但對於一個緻力於解決實際教學難題的教育者來說,這些哲學思辨顯得過於空中樓閣。我需要的不是對“美”的抽象定義,而是關於“如何讓學習者感知並內化美”的心理學模型。如果這本書的主旨是探討心智如何習得音樂技能,那麼大量的篇幅應該被用來分析認知負荷理論在識譜過程中的應用,或者討論聽覺記憶與音樂理解之間的關係。遺憾的是,我看到的更多是關於音樂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而非個體學習者內部的運作機製。
評分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文不對題”。我購買這本書,是為瞭填補我在理解“音樂學習者的心智活動”方麵的知識空白,尤其是那些關於非認知因素,如自信心、毅力、音樂身份認同等在長期藝術訓練中的塑造機製。我期待的是對“成人音樂學習者重拾樂器”時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礙進行深入分析,或者探討如何利用“元認知策略”來幫助學生自我監控和調整學習過程。然而,這本書的內容似乎對這些現代心理學視角下的議題避而不談,或者隻是蜻蜓點水地提及。相反,它花費瞭大量篇幅去詳細描述瞭不同流派樂器的教學法曆史演變,比如早期對管樂器氣息控製的“經驗性”教學方法,以及對弦樂弓法變遷的記錄。這更像是曆史文獻的匯編,而不是對“心理學”的“概論”。如果說它是一本“概論”,那它描述的也僅僅是音樂教育領域的“曆史沿革”,而非其“學科內核”。因此,作為一本旨在指導如何進行有效、科學的音樂教學的書籍,它提供的參照價值非常有限,更像是一份關於音樂教育發展史的詳盡年錶,而非一本解決實際教學睏惑的指南。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擺在案頭,光是那個書名就讓人感到一種莊嚴的學術氣息。《<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這個名字本身就預示著對音樂學習過程中心理機製的深度剖析。然而,我拿到手的這本,內容卻讓我感到十分睏惑。我原本期待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如何激發兒童學習鋼琴的內在動力,或者探討不同年齡段學生對音樂理解能力的差異性發展的實證研究。我甚至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設計更有效率的音樂教學法的章節,或許能引用一些皮亞傑或者維果茨基的理論來佐證觀點。但讀下來,我發現它似乎更像是一部關於古典音樂史的綜述,或者是一本關於作麯傢生平的傳記閤集。書中大量篇幅用來介紹巴赫的復調技巧,或者莫紮特的歌劇創作風格,對於“心理學”和“教育”的結閤點,幾乎沒有涉及。我找瞭半天,期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學習焦慮”在音樂考試中如何影響錶現的分析,或者有關“創造性思維”如何在即興演奏中得以培養的理論框架,但這些內容完全缺失瞭。如果我是一個想提升自己教學技能的音樂教師,這本書提供的幫助極其有限,它更像是一部麵嚮純粹音樂愛好者的入門讀物,而非一本嚴肅的專業教材。它錯失瞭連接理論與實踐的關鍵橋梁,讓人讀後空有對音樂藝術的贊嘆,卻無法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策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