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摄影/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昌彦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高职高专
  • 规划教材
  • 21世纪
  • 职业教育
  • 图像处理
  • 摄影技术
  • 数码摄影
  • 艺术设计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828871
商品编码:2954315863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摄影/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定价:28.00元

作者:杨昌彦

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8108288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讲述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技巧。主要内容有摄影概述、照相机知识、感光材料、摄影用光和曝光、拍摄实践、黑白暗房工艺、数码摄影、专题摄影等。
本书是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易懂易学,全书强调过程教学与案例教学、具有实用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摄影爱好者的参考书。

目录


章 概述
节 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第二节 摄影的特点
第三节 摄影的功能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照相机知识
节 照相机的类型
第二节 照相机结构、控制系统及附件
第三节 照相机镜头、景深与超焦距
第四节 照相机的使用维护
复习思考题
实践训练
第三章 感光材料
节 感光材料简介
第二节 感光材料的性能和种类
第三节 感光材料的保存与使用
复习思考题
实践训练
第四章 摄影用光和曝光
节 光源种类及特点
第二节 光线与影调的运用
第三节 闪光灯、滤光镜和测光表的运用
复习思考题
实践训练
第五章 拍摄实践
节 培养摄影家的眼力
第二节 取景构图
第三节 摄影技术应用与基本技巧
复习思考题
实践训练
第六章 黑白暗房工艺
节 冲洗
第二节 照片制作
复习思考题
实践训练
第七章 数码摄影
节 数码照相机简介
第二节 数码影像系统
第三节 数码摄影的应用
第四节 数码摄影后期处理
复习思考题
实践训练
第八章 专题摄影
节 人物摄影
第二节 风光摄影
第三节 花卉、静物摄影
第四节 广告摄影
复习思考题
实践训练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影绘卷:21世纪摄影技法与艺术赏析》 引言:捕捉时代脉搏,传承影像灵魂 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21世纪,摄影早已超越了单纯记录现实的工具属性,升华为一种强大的艺术表达形式,一种解读世界、沟通心灵的语言。从街头巷尾的快照,到宏大叙事的纪实,再到抽象概念的视觉化,摄影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乃至社会进程。 本书《光影绘卷:21世纪摄影技法与艺术赏析》正是应时代之需而生,旨在为渴望掌握摄影语言、探索影像奥秘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富有前瞻性的学习指南。我们深知,优秀的摄影作品并非偶然,它源于对光影的敏锐感知、对器材的熟练运用、对构图的匠心独运,以及对思想情感的深刻提炼。因此,本书将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出发,逐步引导读者走进摄影创作的殿堂,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培养其独特的艺术视野。 与市面上众多摄影类书籍不同,《光影绘卷》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摄影师的“思考”与“表达”。我们不满足于仅仅罗列技术参数,而是致力于解析每一项技术背后所蕴含的艺术逻辑;我们不局限于传授拍摄技巧,而是着力于引导读者理解如何用影像讲述故事、传递情感。本书的编写团队由一批资深摄影师、艺术理论家以及高职高专教育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为本书的内容注入了严谨性与前沿性。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力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从零开始,认识摄影的本质,了解摄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代摄影的发展趋势。随后,我们将详细讲解相机的工作原理、镜头选择、曝光控制、景深运用等核心技术要领,并结合大量的实操案例进行剖析。然而,技术的掌握仅仅是起点。本书的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技术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表达。因此,我们将深入探讨构图的法则与创新,色彩的心理学运用,以及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拍摄策略。 更进一步,本书将引领读者跨越单纯的“拍”与“修”,进入到“思考”与“创作”的层面。我们将引导读者如何建立个人摄影风格,如何在不同题材(如人像、风光、纪实、微距、抽象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摄影作品的后期处理理念,不仅仅是技术的优化,更是艺术情感的升华。对于有志于深入摄影艺术殿堂的读者,本书还将提供关于策展、评论、展览以及摄影作品的商业价值等方面的启示。 《光影绘卷》的诞生,正是为了回应21世纪时代对摄影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艺术的启蒙读物,一本创作的灵感宝库。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每一位读者,无论您是摄影爱好者,还是 aspiring 的专业人士,都能在这个光影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绘出属于自己的绚丽画卷。 第一章:摄影的脉络与时代的呼吸 摄影,作为人类视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科技与艺术史。本章将带领读者回溯摄影的源头,从早期黑白影像的诞生,到彩色摄影的普及,再到数字化浪潮的席卷,理解技术革新如何一次次地重塑摄影的形态与可能。我们将重点关注21世纪以来,数字摄影、移动摄影、人工智能辅助摄影等新兴技术对传统摄影理念和实践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1.1 影像的黎明:从菲林到像素 1.1.1 历史回眸:摄影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达盖尔银版法、湿版摄影等早期工艺的艺术价值与局限性。 纪实摄影的萌芽:记录历史、社会现实的先行者。 肖像摄影的兴起:记录个体生命瞬间的价值。 1.1.2 彩色时代:色彩的觉醒与视觉革命 彩色摄影技术的演进及其对影像表现力的提升。 艺术摄影家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与思想。 彩色摄影在广告、时尚等领域的应用。 1.1.3 数字浪潮:像素的力量与无限可能 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与传统胶片相机的根本区别。 像素密度、色彩深度等关键技术指标的意义。 数字影像的优势:即时性、易传播性、后期灵活性。 非线性编辑与影像的重塑。 1.2 21世纪的摄影图景:技术、艺术与社会 1.2.1 移动摄影的崛起:人人皆是摄影师 智能手机摄影的普及及其对摄影民主化的推动。 移动端影像处理App的功能与艺术潜力。 社交媒体对摄影传播方式的改变。 1.2.2 人工智能与摄影:协作与革新 AI在图像识别、自动优化、风格迁移等方面的应用。 AI辅助拍摄与后期制作对摄影师角色的挑战与机遇。 生成式AI对摄影创作伦理与边界的探讨。 1.2.3 当代摄影的多元趋势 观念摄影:从“记录”到“观念”的飞跃。 纪实摄影的新形态:深度报道、项目式创作。 新媒体艺术与摄影的融合:装置、影像诗、交互艺术。 科学摄影、生态摄影等专业领域的拓展。 1.2.4 摄影的社会功能:记录、反思与介入 摄影作为历史档案与社会见证。 摄影在公共议题讨论中的角色。 影像伦理与图像的真实性问题。 第二章:掌控光影的魔法:相机与器材的精妙运用 掌握摄影,首先要理解摄影的“眼睛”——相机,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类“助手”——镜头、配件等。本章将系统地讲解相机的工作原理,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相机(单反、微单、中画幅、手机等)的特点与适用场景。我们将详细讲解曝光三角(光圈、快门速度、ISO)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手动控制实现精准曝光。镜头作为影像的“灵魂”,其焦距、光圈、畸变等参数对画面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章将对此进行详尽解析。此外,我们也探讨了闪光灯、三脚架、滤镜等常用辅助器材的使用技巧。 2.1 相机的核心:传感器与成像原理 2.1.1 数字传感器的奥秘:CCD与CMOS 像素尺寸、像素密度与画质的关系。 动态范围与高感表现的科学解析。 全画幅、APS-C、M4/3等画幅的优劣分析。 2.1.2 相机类型纵览 数码单反相机(DSLR):机械精度与操控性的典范。 无反(微单)相机:轻便、高效与电子取景的优势。 中画幅相机:卓越的画质与艺术化的创作体验。 手机相机:便携性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 2.1.3 拍摄模式的理解与运用 自动模式(Auto):便捷的入门选择。 程序自动(P):基础的曝光控制。 光圈优先(Av/A):景深控制的艺术。 快门优先(Tv/S):捕捉动态与凝固瞬间。 手动模式(M):完全掌控光影的终极选择。 2.2 曝光的艺术:光圈、快门、ISO的协同 2.2.1 光圈(Aperture):景深与进光量的调控者 光圈值(f值)与景深的关系:小f值大景深,大f值小景深。 光圈对画质的影响:衍射、镜头锐度。 景深在不同题材中的运用:人像的虚化、风光的清晰。 2.2.2 快门速度(Shutter Speed):时间与运动的塑造者 快门速度的范围及其对画面动态的影响。 如何通过快门速度实现运动模糊、凝固瞬间、光绘等效果。 安全快门速度的计算与应用。 2.2.3 ISO感光度(Sensitivity):光线不足时的救星 ISO与画面噪点的关系。 高ISO下的画质表现与后期降噪的策略。 如何在极端光线环境下平衡曝光与画质。 2.2.4 测光模式的理解与应用 评价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等模式的特点。 如何针对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测光方式。 曝光补偿在复杂光线下对策。 2.3 镜头的语言:焦距、视角与成像特点 2.3.1 焦距(Focal Length):视角与透视感的决定者 广角镜头:宏大场景的展现,空间感的拓展。 标准镜头:符合人眼视觉习惯的真实记录。 长焦镜头:压缩空间,突出主体,远距离拍摄。 变焦镜头与定焦镜头:灵活性与画质的权衡。 2.3.2 镜头的光学特性 镜头畸变(桶形畸变、枕形畸变)的识别与矫正。 色差、炫光与紫边:影响画质的因素。 镜头锐度与分辨率的科学解读。 2.3.3 特殊镜头探索 微距镜头:微观世界的奇妙探索。 移轴镜头(Tilt-Shift):建筑摄影与创意移轴效果。 鱼眼镜头:极端的广角视角与视觉冲击力。 2.4 辅助器材:让创作如虎添翼 2.4.1 闪光灯系统 内置闪光灯与外接闪光灯的差异。 离机闪光灯的布光技巧。 热靴、引闪器、柔光罩等附件的应用。 2.4.2 三脚架与稳定器 选择合适三脚架的考量因素(材质、承重、便携性)。 长曝光、延时摄影中的稳定性要求。 云台的选择与使用。 2.4.3 滤镜家族 偏振镜(CPL):消除反光,增强色彩对比。 中灰密度镜(ND):增加曝光时间,实现动感效果。 渐变中灰镜(GND):平衡天空与地面的光比。 其他创意滤镜。 第三章:构图的智慧:视觉叙事的逻辑与美学 构图是摄影的灵魂,它决定了画面如何引导观众的视线,如何传递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本章将深入探讨构图的经典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者进行创新性的构图实践。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拍得好看”,更要理解“为何这样拍”。从三分法、黄金分割到引导线、对称构图,本书将以大量的范例进行解析,帮助读者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体系。 3.1 经典构图法则:秩序与平衡的艺术 3.1.1 三分法(Rule of Thirds):视觉焦点的黄金分割 将画面划分为九宫格,将主体置于交叉点或线上。 横构图与竖构图中的三分法应用。 人像、风光、静物中的三分法实例。 3.1.2 黄金分割(Golden Ratio):自然的和谐比例 黄金螺旋与黄金矩形的构图理念。 如何通过数学比例引导观众视线。 与三分法的区别与联系。 3.1.3 引导线(Leading Lines):通往视线深处的桥梁 利用自然或人工的线条引导观众目光。 道路、河流、建筑线条的构图运用。 如何创造有张力的引导线。 3.1.4 对称与平衡(Symmetry & Balance):稳定的视觉力量 完全对称与近似对称的应用。 视觉重量的平衡:大小、明暗、色彩的相互作用。 如何利用对称打破单调,创造艺术感。 3.1.5 框架式构图(Framing):画面内的画面 利用前景元素形成画框,突出主体。 门窗、树枝、拱门等框架的构图意义。 增加画面的层次感与深度。 3.2 构图的深化与创新:打破常规,塑造个性 3.2.1 负空间(Negative Space):留白的力量 利用空白区域衬托主体,突出主体。 负空间的情感暗示与意境营造。 极简主义构图的灵魂。 3.2.2 视角(Perspective):观察世界的不同角度 平视、仰视、俯视的视觉效果对比。 低角度拍摄的戏剧性与史诗感。 高角度拍摄的全局观与透视感。 3.2.3 几何图形与线条的运用 三角形、圆形、方形等几何元素的构成。 直线、曲线、折线在构图中的表现力。 如何将抽象的几何形态融入具象拍摄。 3.2.4 动与静的平衡 画面动感元素的捕捉与表现。 静止元素的仪式感与永恒感。 如何将动与静巧妙结合,营造画面张力。 3.2.5 意境的营造:情绪与氛围的传递 通过构图暗示季节、天气、时间、情感。 如何利用画面元素构建故事感。 作者的“意图”在构图中的体现。 3.3 构图实战:不同题材的构图策略 3.3.1 人像摄影的构图 特写、半身、全身构图的特点。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处理。 眼神、表情、姿态的构图价值。 3.3.2 风光摄影的构图 前景、中景、远景的层次感。 天空与地面的比例分配。 利用天气与光线创造戏剧性。 3.3.3 纪实摄影的构图 瞬间的决定性与叙事性。 人物与事件的关联。 环境信息在画面中的作用。 3.3.4 静物与微距摄影的构图 细节的放大与表现。 纹理、色彩、光影的组合。 背景的虚化与纯净。 第四章:色彩的交响:光线、色彩与画面的情绪 色彩是摄影中最直观、最富有情感表现力的元素之一。本章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色彩的科学原理,掌握色彩在摄影中的运用技巧,以及如何通过色彩来传递情感、营造氛围,最终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将探讨不同光线条件下色彩的变化,以及色彩心理学在摄影创作中的应用。 4.1 色彩的科学:光的物理属性与人类感知 4.1.1 光谱与颜色的产生 可见光的光谱构成。 物体颜色的形成:反射、吸收与透射。 三原色(RGB)与印刷四色(CMYK)的概念。 4.1.2 色温(Color Temperature):冷暖色的哲学 色温的单位(开尔文K)与视觉感受。 不同光源下的色温差异:日光、钨丝灯、荧光灯。 白平衡(White Balance)的调整与意义。 4.1.3 色彩理论基础 色相(Hue)、饱和度(Saturation)、亮度(Brightness/Value)的定义。 互补色、对比色、类似色等色彩关系。 色彩的冷暖感、远近感。 4.2 光线对色彩的影响:捕捉和塑造 4.2.1 不同时间的光线色彩 清晨的柔和暖色调。 中午的直射白光与高对比度。 黄昏与夜晚的丰富色彩变化。 黄金时段(Golden Hour)与蓝色时段(Blue Hour)的摄影魅力。 4.2.2 不同天气下的色彩特征 晴天的鲜艳色彩与强对比。 阴天的柔和光线与饱和度下降。 雨后的清新色调与反光。 雾天的朦胧感与低饱和度。 4.2.3 人工光源与色彩控制 白炽灯、LED灯、闪光灯等光源的色温特点。 使用滤光片(如CTO、CTB)修正色温。 如何在室内环境下精确控制色彩。 4.3 色彩的心理学与情感表达 4.3.1 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与情感联想 红色:热情、活力、危险。 蓝色:冷静、忧郁、宁静。 黄色:温暖、喜悦、警示。 绿色:自然、生命、平和。 黑色与白色:经典、纯粹、死亡、新生。 4.3.2 色彩对比与和谐 强烈的色彩对比营造视觉冲击力。 柔和的色彩搭配营造和谐氛围。 如何通过色彩的组合来表达情感。 4.3.3 单色与色彩倾向 黑白摄影的魅力:去除色彩的干扰,聚焦形、光、影。 单色调作品的情感表达。 为画面注入特定的色彩倾向,强化情感。 4.4 色彩的实践运用:创作中的考量 4.4.1 寻找画面的主导色 确定画面中最重要的色彩,并围绕其展开。 利用色彩引导观众视线。 4.4.2 色彩的呼应与统一 画面中不同元素色彩的相互呼应,增强整体感。 创造色彩的节奏感。 4.4.3 后期处理中的色彩调整 白平衡、曝光、饱和度、色调的精确调整。 HSL(色相、饱和度、亮度)工具的应用。 色彩分级(Color Grading)的艺术化处理。 4.4.4 跨文化语境下的色彩解读 不同文化对同一颜色的不同理解。 创作时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 第五章:纪实的力量:捕捉真实,讲述故事 纪实摄影是摄影最古老、也最具有社会价值的门类之一。它以真实为基石,以影像为载体,记录历史、反映社会、揭示问题。本章将深入探讨纪实摄影的理念、方法与伦理,从街头摄影的瞬间抓取,到深度报道的长期观察,再到个人叙事的真诚表达,带领读者理解如何用镜头去“看见”和“讲述”。 5.1 纪实摄影的本质与使命 5.1.1 “真实”的界定与追求 摄影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关系。 如何做到在记录真实的同时,保留作者的视角。 对“摆拍”与“操控”的伦理考量。 5.1.2 纪实摄影的历史责任 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记录时代变迁。 作为社会批判的工具:揭露不公,引发思考。 作为人文关怀的载体:展现人性光辉与苦难。 5.1.3 纪实摄影的风格流派 直接式纪实(Direct Cinema):不干预,纯粹记录。 参与式纪实(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与拍摄对象建立深度连接。 观念式纪实(Conceptual Documentary):借由纪实手法表达抽象概念。 个人化纪实(Personal Documentary):以个体经验折射宏大主题。 5.2 街头摄影:城市脉搏的即时捕捉 5.2.1 街头摄影的魅力与挑战 瞬间的决定性(The Decisive Moment):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理念。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与诗意。 人与环境的关系:融入与观察。 5.2.2 街头摄影的技巧与策略 快速反应与相机设置。 低调观察与自然互动。 构图中的动态与静态平衡。 光线对街头氛围的影响。 5.2.3 街头摄影的伦理考量 隐私权与肖像权。 对弱势群体的拍摄态度。 不打扰原则。 5.3 深度报道与项目式创作 5.3.1 选题的确定与研究 如何找到有价值、有深度的拍摄主题。 前期调研与背景知识的积累。 与拍摄对象建立信任与合作。 5.3.2 长期的观察与追踪 耐心与坚持:等待故事的发生与发展。 多角度、多层面的拍摄策略。 如何通过系列作品构建完整的叙事。 5.3.3 叙事结构的设计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逻辑。 运用蒙太奇手法,组合碎片化的影像。 文本(标题、说明、采访)与影像的结合。 5.3.4 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如何通过摄影作品引发公众关注与社会变革。 与媒体合作的策略。 5.4 个人叙事与情感表达 5.4.1 “我”的视角:以自身经历为出发点 家庭、成长、情感等个人主题的影像化。 真诚的自我剖析与情感流露。 5.4.2 诗意化的影像语言 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传递深层情感。 模糊的界限,留给观众想象空间。 5.4.3 脆弱性与力量 展示自身的脆弱,反而能激起共鸣。 通过个体故事,折射普遍人性。 5.5 纪实摄影的伦理边界与责任 5.5.1 知情同意原则 拍摄对象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口头与书面同意的效力。 5.5.2 避免剥削与猎奇 尊重拍摄对象的尊严。 不以痛苦或不幸作为卖点。 5.5.3 图像的公正性与平衡性 避免片面报道,尽可能呈现多方视角。 警惕偏见与刻板印象。 5.5.4 图像的发布与传播 获得同意后再发布。 避免断章取义的传播。 第六章:人像的灵魂:捕捉面孔,解读心灵 人像摄影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外貌,更是试图捕捉其内在的神韵、性格与情感。本章将深入探讨人像摄影的艺术与技术,从经典肖像的布光技巧,到时尚人像的风格塑造,再到环境人像的叙事表达,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通过影像,与镜头前的人物建立深层连接,并呈现其独特而动人的一面。 6.1 经典肖像:光影下的永恒之美 6.1.1 光线在肖像摄影中的作用 伦勃朗光(Rembrandt Lighting):眉骨下的阴影形成三角形。 蝴蝶光(Butterfly Lighting):鼻下如蝴蝶般的阴影。 侧光(Side Lighting):塑造立体感与面部轮廓。 柔光与硬光在肖像中的效果。 6.1.2 布光技巧与面部结构 主光、辅光、轮廓光的作用。 如何利用光线修饰脸型,突出五官。 反光板与柔光箱的使用。 6.1.3 眼神的传达:灵魂之窗 眼神光(Catchlight)的重要性。 如何引导拍摄对象的眼神方向。 捕捉瞬间的情感流露。 6.1.4 姿态与表情的引导 自然的身体姿态与手部动作。 通过对话与互动引导真实表情。 不同表情所传递的情感。 6.2 时尚与艺术人像:风格与创意的融合 6.2.1 时尚人像的风格解析 杂志封面、广告大片中的艺术表现。 色彩、造型、场景的整体设计。 模特表演与导演技巧。 6.2.2 创意人像的突破 利用道具、服装、化妆等元素,构建独特视觉。 超现实、抽象、概念化的人像表达。 摄影师与造型师、化妆师的合作。 6.2.3 艺术人像的哲学思考 人像作为一种媒介,探讨身份、性别、社会议题。 个体与时代的映照。 强调作品的观念性与思想深度。 6.3 环境人像:人与空间的对话 6.3.1 环境的选择与运用 如何利用拍摄对象的职业、生活环境来丰富画面。 人物与背景的和谐统一。 背景的虚化与信息量的权衡。 6.3.2 讲述人物的故事 通过环境元素暗示人物的身份、经历与性格。 让画面具有叙事性。 捕捉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自然状态。 6.4 镜头后的互动:建立信任与沟通 6.4.1 摄影师的引导技巧 营造轻松愉快的拍摄氛围。 给予正面反馈与鼓励。 避免生硬的指令。 6.4.2 倾听与观察 了解拍摄对象的想法与感受。 观察其肢体语言与微表情。 6.4.3 尊重与共情 将拍摄对象视为平等的伙伴。 理解并尊重其个体差异。 6.5 人像后期处理:完善与升华 6.5.1 皮肤的自然处理 去除瑕疵、优化肤色,但保持真实感。 避免过度磨皮,失去质感。 6.5.2 细节的优化 眼神、发丝、服装纹理的精细调整。 锐度的运用。 6.5.3 色彩与情绪的烘托 根据人像风格调整色彩倾向。 增强画面的情感氛围。 第七章:影像的升华:后期处理与作品呈现 拍摄只是创作的一半,后期处理如同为作品注入灵魂,赋予其最终的艺术生命。本章将深入讲解现代摄影后期处理的核心技术与理念,从RAW文件的基本操作,到色彩校正、细节优化,再到创意合成与风格化处理,帮助读者掌握将原始影像转化为令人惊艳作品的奥秘。同时,我们将探讨作品的最终呈现方式,包括输出打印、线上展示等,以及如何为作品赋予更长远的生命力。 7.1 RAW格式的优势与处理流程 7.1.1 RAW文件的“数码底片”特性 记录更多图像信息(宽容度、色彩深度)。 非破坏性编辑的灵活性。 与JPEG格式的根本区别。 7.1.2 Lightroom / Camera Raw 的核心功能 白平衡、曝光、对比度、高光、阴影的精确调整。 饱和度、自然饱和度的运用。 镜头校正与畸变矫正。 7.1.3 基础调整的逻辑 先整体后局部,先大局后细节。 保持色彩的自然与真实。 合理利用直方图。 7.2 Photoshop 的进阶技法 7.2.1 图层(Layers)与蒙版(Masks)的应用 非破坏性编辑的核心工具。 合成、局部调整、创意效果的实现。 选区工具(套索、钢笔)的精细抠图。 7.2.2 色彩与影调的深度调整 曲线(Curves)与色阶(Levels)的精妙运用。 色彩平衡(Color Balance)、可选颜色(Selective Color)等工具。 黑白转换的艺术。 7.2.3 锐化(Sharpening)与降噪(Noise Reduction) 不同锐化方法的选择与适用场景。 平衡锐度与噪点。 高感降噪的策略。 7.2.4 局部修饰与美容 污点修复画笔(Spot Healing Brush)、仿制图章(Clone Stamp)。 减淡(Dodge)与加深(Burn)工具。 皮肤光滑处理的原则。 7.2.5 创意合成与效果叠加 多图层合成,创造奇幻场景。 笔刷(Brushes)的艺术化应用。 滤镜(Filters)的探索。 7.3 风格化处理与个性化表达 7.3.1 预设(Presets)的使用与调整 学习优秀预设的构成思路。 根据自身作品进行微调。 7.3.2 建立个人后期风格 色彩倾向、影调特点、细节处理的统一性。 保持作品的连贯性。 7.3.3 艺术化效果的探索 移轴效果、漏光效果、移轴倾斜等。 模拟胶片质感。 7.4 作品的输出与呈现 7.4.1 屏幕显示与色彩管理 显示器的校准(Calibration)。 sRGB与Adobe RGB色域的理解。 文件格式的选择(JPEG, TIFF)。 7.4.2 打印输出的艺术 打印尺寸与分辨率的计算。 选择合适的打印介质(纸张、画布)。 理解打印流程与色彩匹配。 DIY打印与专业输出。 7.4.3 线上展示与传播 个人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的运用。 作品集的构建与分享。 版权保护的策略。 7.4.4 策展与展览的准备 作品的筛选与排序。 作品说明的撰写。 展览设计与呈现。 结论:用影像对话世界,用光影书写人生 《光影绘卷:21世纪摄影技法与艺术赏析》的旅程至此,我们不仅掌握了摄影的技艺,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理解摄影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思考、一种生活方式的深层含义。在这个信息碎片化、视觉化的时代,摄影师肩负着前所未有的责任与机遇。它需要我们以敏锐的目光去观察,以深刻的思考去理解,以精湛的技艺去表达,最终以真诚的心去与世界对话。 本书所提供的知识与方法,仅仅是一个起点。真正的摄影艺术,在于您每一次按下快门时的专注,在于您在后期处理时的匠心独运,更在于您如何将影像的力量,融入到您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之中。愿您在这光影的海洋里,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用您的镜头,绘出属于您自己独一无二的绚丽画卷,书写属于您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附录: 常用摄影术语解释 摄影史重要事件年表 推荐摄影师与作品赏析 摄影相关软件与资源列表 练习与创作指导 本书的编撰,凝聚了我们对摄影教育的热忱与对影像艺术的敬意。我们衷心希望,《光影绘卷》能成为您摄影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激发您对摄影的无限热爱,助您在影像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摄影教材。它并没有将重点放在炫技或者速成的技巧上,而是更加注重引导读者建立起一种“摄影意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不仅仅是想传授技术,更是想培养一种审美的能力和观察世界的方式。书中许多关于“构图的心理学”和“色彩的情感表达”的探讨,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例如,它会分析不同构图方式对观众心理产生的微妙影响,或者不同色彩组合如何唤起特定的情感联想。这些内容是我在其他摄影书中很少看到的。同时,这本书也没有忽略实践的重要性,它提供了许多实用的练习方法,鼓励读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拍摄中,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盲目地按下快门,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去“创作”画面,去思考每一张照片想要传达的信息。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可以用“循序渐进,却又充满惊喜”来形容。起初,我确实抱着一种“职业教育教材”的预期,认为它会严格按照大纲,系统地介绍摄影的各项技能。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异常的扎实和全面,丝毫不马虎。从相机操作的每一个细节,到不同镜头的特性分析,再到各种光源的利用技巧,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仿佛作者亲自手把手地指导你。但更令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此。在掌握了基本功之后,这本书开始引导你去探索更广阔的摄影领域,比如人像摄影的情感表达,风景摄影的意境营造,甚至是商业摄影的创意构思。书中穿插了大量精美的摄影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拍摄理念、技术运用、以及情感传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对我来说简直是视觉和思想的双重盛宴。它让我看到了摄影的无限可能性,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当我翻开《摄影/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时,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望。我曾想,作为一本规划教材,它大概率会内容充实但略显枯燥。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生动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摄影的复杂知识系统化地呈现出来。我尤其赞赏书中在理论讲解与实践指导之间的平衡。它不会让你淹没在晦涩的术语中,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例,将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书中对于摄影器材的选择和使用,也给出了非常实际和具操作性的建议,避免了盲目追求昂贵设备的误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涉及到了摄影作品的后期处理,并讲解了基本的后期理念和技巧,这对于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整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且博学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走入摄影的殿堂,并在过程中不断激发我的学习兴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对“摄影思维”的培养。我之前接触过不少摄影教程,大多侧重于“拍出好看的照片”这个目标,而这本书则更进一步,强调“如何思考,才能拍出有深度的照片”。书中探讨了许多关于“观察力”的训练方法,如何从平凡的场景中发现不平凡的视角,如何捕捉转瞬即逝的情绪,如何用光影来塑造氛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光线的故事”这一部分,它不仅仅是讲解硬光、柔光、侧光等技术术语,而是通过分析不同光线下景物产生的独特魅力,教会我们如何去“阅读”光线,并利用它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此外,书中还加入了对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流派的介绍,这让我对摄影艺术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宏观的了解,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它让我明白,摄影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思考的艺术。

评分

一本摄影教材,我本以为它会像我过去看过的其他摄影书一样,从最基础的光圈、快门、ISO讲起,配上大量的理论公式和生硬的实例。但《摄影/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却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次关于“如何看待世界,再用镜头捕捉”的深度探索。书中没有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引导读者去思考摄影的本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个章节,它不是直接教授构图技巧,而是通过分析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摄影作品,来阐述“视觉语言”是如何形成的。从印象派绘画的光影运用,到纪实摄影的瞬间捕捉,再到商业摄影的营销策略,每一页都充满了启示。它让我意识到,好的摄影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表达。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容易陷入“技术崇拜”的误区,因此花了大量篇幅去“软化”摄影的边界,强调情感、故事、以及个人视角的重要性。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把相机当成一个记录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与世界对话的媒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