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你真的懂我吗——思想往右,行为往左
定价:36.00元
作者:和力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58166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同步行为与非同步行为
冻结、逃跑与战斗反应
并不单纯的“点头”、“摇头”
“握手”也有奥妙
“会说话”的穿着打扮
吵架反映人的内心活动
人为什么容易受
饱含深意的“尖塔”、 “连锁”手势
……
本书教你看清人的意识与自控能力是如何“较量”的。
内容提要
本书是心理学知识普及读本。本书结合大量生动、贴切的案例,系统讲解了怎样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了解其思维的实用方法,告诉读者怎样才能更好地生活、怎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怎样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等等,做到思想和行为的高效统一。
目录
第1章?认识行为语言,了解行为心理
1.解读行为语言 // 3
行为语言是人的第二语言 // 3
了解距离对行为的影响 // 8
解读躯干行为语言的信号 // 16
面部语言的生动性 // 22
举手投足的语言 // 24
2.解读大脑行为 // 28
不要忘记我们的大脑 // 28
冻结、逃跑和战斗反应 // 31
有趣的“安慰”行为 // 36
“小动作”透露内心活动 // 44
第2章?行为语言表现内心世界,透露真话与谎言
1.行为语言是人内心活动的外表再现 // 49
“指使”行为 // 49
并不单纯的“点头”和“摇头” // 52
2.真话、谎话学问大 // 56
说谎者的本能反应 // 56
通过细微行为轻松辨识谎言 // 62
人的同步行为与非同步行为 // 66
“不经意的话”是潜意识的真情流露 // 73
为什么人容易受 // 76
第3章?面部的细微表情不容忽视
1.“察颜观色” // 83
读懂表情不简单 // 83
表情的调色板 // 87
嘴的行为变化 // 90
鼻子的“语言”不可忽视 // 94
眼神的动作 // 98
眉宇间的心情 // 103
2.笑容,饱含深意的“温度计” // 109
解密真笑还是假笑 // 109
笑的方式有“深意” // 113
第4章?行为语言中的态势表现
1.姿态中暴露的信息 // 121
坐姿识人不简单 // 121
站姿中的形象 // 127
别忽视了“快乐脚” // 133
2.手的影响力 // 136
人的另外“一张脸” // 136
饱含深意的“尖塔”和“连锁”手势 // 140
情感的“发送器”—手臂 // 144
不得不提的“握手”奥秘 // 148
第5章?说话中透露的多样性
1.听话听音 // 155
幽默背后的潜台词 // 155
认清真谦虚还是假客套 // 158
过分强调的话可信度低 // 161
2.高低声中的差异 // 165
声音中能听出对方的心思 // 165
不能忽略“打招呼”背后的意义 // 172
第6章?生活中行为与思想关联中的奥妙
1.富有表情话语中的人心 // 179
“特殊话语”见思想端倪 // 179
口头禅间接反映性格 // 185
“吵架”显现内心活动 // 190
2.富有表情“细节”中的个性 // 197
哭笑声中传情达意 // 197
闲谈中识人破绽 // 199
聊天时中识人破绽 // 202
第7章?社交中行为与思想关联中的玄机
1.“会说话”的穿着打扮 // 207
衣装的特有价值 // 207
装饰品具有“延长自身”的特点 // 209
2.交际场上的表情与心理学 // 213
学会转移注意力 // 213
镇定谨慎,学会让步 // 217
作者介绍
和力,编辑出身,为我社写过多种心理类和励志类图书。其作品文笔优美凝练,见解犀利独到,富有深刻的哲理性,深受读者喜爱。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觉得,人类的心理是一个极其迷人的领域。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个独立运转的宇宙,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有时候,我们会惊讶于别人的行为,觉得“他怎么会这么做?”。但更令我着迷的是,我们有时也会对自己感到陌生。明明在某个时刻,我“想”的是A,但我的“行为”却变成了B。这种“我想”与“我做”之间的裂缝,常常让我陷入沉思。我的“想”,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判断,是遵循某种道德准则或逻辑推理的结果,它指向的是一种“应该”的“右”边。而我的“做”,却可能是一种更本能的反应,一种受情感驱使的行为,或者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惯性,它可能并不符合我理性的“想”,而是指向了一种“习惯”或者“逃避”的“左”边。这本书的名字——“你真的懂我吗——思想往右,行为往左”,恰恰点燃了我对这种内在矛盾的好奇。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种“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张力,找到导致这种“偏差”的根本原因,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
评分生活中,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目标”和我们的“行动”之间,总是有着微妙的距离。我们立下宏伟的计划,设定明确的目标,比如我要成为一个更健康的人,我要掌握一项新技能,我要改善一段关系。我们的“思想”已经将这些目标清晰地绘制出来,并且我们坚信这就是我们想要达成的“正确方向”。然而,当我们真正开始行动的时候,却常常发现,自己的脚步变得沉重,甚至朝着与目标背道而驰的方向前进。这就像是,我们脑子里有个“目标罗盘”,指向“右边”的成功,但身体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扯着,向“左边”的熟悉、舒适,或者逃避的方向滑动。这种“思想”与“行为”的错位,是我一直在观察和反思的。这本书的名字,精准地描述了这种现象。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的“思想”如此坚定地指向一个方向,而我们的“行为”却选择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是否能揭示这些“往左”的力量,比如习惯、恐惧、惰性,甚至是潜意识的阻碍,并且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让我的“行为”更能与我的“思想”保持一致,从而更好地实现我的目标。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沟通”这个课题,特别是伴侣之间、家人之间的沟通。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已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很清楚了,对方却好像完全没听懂,或者解读出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反过来也是一样,别人说的话,我们听着也觉得一头雾水,总觉得他们心里想的不是嘴上说的。这种“鸡同鸭讲”的局面,常常是矛盾的根源。有时候,甚至不是听不听得懂的问题,而是“懂”的程度不同。一个人心里想着“我要的是支持”,但对方听到的却是“你不够好,需要改变”。这其中的偏差,可能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处的“思想坐标系”不一样。我的“往右”是指向理性、逻辑、效率,而他的“往左”可能指向感性、情感、安抚。这本书的名字,恰恰触碰到了我一直以来困扰的这个点。它提出的“思想往右,行为往左”,让我联想到,我们是不是在表达时,大脑里已经进行了无数次的“理性判断”和“逻辑推理”,但当我们真正要付诸行动时,却被一种更原始、更直接的情绪或者习惯所裹挟,从而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这种“偏差”背后的心理机制,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及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跨越这种“思想”与“行为”之间的鸿沟。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你真的懂我吗——思想往右,行为往左”。听起来就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那种,内心想的很清楚,但实际做出来的却截然不同。我一直觉得,人性的复杂性就在于此。我们总觉得自己是理性的,能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但很多时候,情感、习惯、甚至潜意识里的冲动,都会悄悄地把我们引向另一个方向。有时候,这种“往左”的行为,反而是最真实、最本能的反应,即便它不那么“符合逻辑”。这就像是,我明明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但熬夜刷手机的诱惑总是那么难以抗拒;我明明知道健康饮食很重要,但面对香喷喷的炸鸡,我的理智瞬间就缴械投降。这种思想与行为的冲突,难道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吗?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剖析这种现象,它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些解释,甚至是一些解决之道?我期待它能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因为“言行不一”而感到困惑或自责,而是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种人类共有的矛盾,并学会与之和谐相处。
评分我对“自我认知”这方面的内容一直非常感兴趣。我们常常会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比如“我是一个有条理的人”、“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但有时候,当我们真正面对具体情境时,我们表现出来的行为,却和我们给自己设定的标签大相径庭。这就好像,我脑子里有个“理想自我”的图像,我一直以为自己就是那个样子,但现实中的我,在很多时刻,却表现得像另一个人。这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脱节,让我感到困惑。这本书的名字——“你真的懂我吗——思想往右,行为往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它暗示了,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全面和深入。我们以为的“思想”,可能只是我们意识层面的一种“理性假设”,而我们的“行为”,则可能更深层地反映了我们隐藏的动机、压抑的欲望,甚至是未被察觉的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剥开层层迷雾,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运作,了解为什么我的“思想”告诉我应该往“右”走,而我的“行为”却常常不由自主地向“左”偏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