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看中国体育
定价:28.00元
作者:魏纪中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1080228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了7年的董事长,写了一本书——《我看中国体育》。许多人争着给他的书作序,大魏一一婉谢,却点名道姓让我写一篇“魏纪中其人”,权当作序。
“从1981年我带中国女排时小毕就和我打交道,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断了联系,他了解我,我也了解他,对脾气,谈得来,请他写合适。”大魏快人快语,却把我弄了个诚惶诚恐。我说:“写完了之后请你审阅、定稿。”
“不用,我不用看!”这便是大魏的回答。性情中人,淡泊名利。
魏纪中2004年从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职务上退下来之后,面对总局领导的执意挽留,大魏坦言:“我能干点什么就干点儿什么,不能干什么了我就不干了,但我还会读书,或与媒体合作写点什么。总之,还得继续尽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应尽的责任。”这便是大魏的心思。无愧于人,宁静致远。
魏纪中出生在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殷实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954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人长得高,又有运动天赋,是南京大学排球队的主力,继而成为南京市代表队、江苏省代表队的队员。他所学的专业是法国文学,因打球、训练,缺课较多,怕毕不了业,选修课时,他便选修了法国古典文学、戏剧。大魏想得很简单,因为这是冷门,一共没几个人选,毕业问题不大。大魏这一选,让的何茹教授特高兴,因为很少有学生选他的课。于是老师主动上门找学生。这一来,大魏还真钻进去,学出来了。
大学毕业,魏纪中便到了国家体委工作。和所学的专业挨不上,只是因法语的优势,到了国际司尚可一展其长。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学了,就肯定用得上。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萨特的书,请大魏翻译,并担任总校订。在翻译过程中,大魏发现法国一位院士著的参考书中有几处错误,便给那位院士写了封信,一一指出。不料,获得了那位院士的首肯,他在回信中说,没想到中国还有如此精通法国古文的人才。当时正赶上评职称,魏纪中就凭着一部萨特作品的总校和法国院士的一封信,评上了高级职称。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看起来是运气、巧合,但却印证了“功夫不负苦心人”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大魏治学之严谨,办事之认真。
严谨、认真并不非得绷着、架着。大魏人很随和。他是被中国排球前辈钱家祥发现带回体委的。1981年,魏纪中任中国女排领队,和袁伟民搭档。他当领队从不搞什么宣誓之类的形式主义,而是从疼爱关心入手,想方设法让女排姑娘们高兴、放松。在日本打世界杯,每次开会袁头儿让领队讲话,大魏总是三言两语,便起身离去,外出采购。孙晋芳爱吃鱿鱼丝,陈招娣爱吃大樱桃,毛毛、曹慧英爱吃花生米……他都一一记在心上。等姑娘们开完会,便到大魏那去领好吃的。“女孩子们嘴闲不住,比赛那么紧张,训练一天,开完准备会,吃点可口的零食,对她们是种放松,上场打比赛也不紧张了。”
有人说大魏是福将,在体委40年可算是一帆风顺。您瞧,他抓排球,女排就拿了个五连冠,至今他还是国际排联副主席。他抓跆拳道,跆拳道就连获奥运会冠军,现在他仍是世界跆拳道联合会执委。
再看他那差事,到体委不久就在国际司,吃着西餐,说着洋文,飞着外国,讲着排场,所以大魏什么时候见他,都笑在脸上。这些,都是表面上的事儿。其实大魏并不那么顺当,他也曾备受坎坷,让他心灵受到撞击重的有两件事,一生都难忘。次是上世纪50年代末,年终部门总结,当时的负责人当着国际司全体同事的面批评他说:“魏纪中这个人自解放以来思想就没进步过,总是表现出一种没落的资产阶级的悲情……”当时就是那么一种极左的环境,你:gi'-~‘么办法。
大魏当时一言不发,心中坚信同事们不会同意这种评价。从那之后,他发愤学习业务,除了法语之外,他自学了英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因有语言优势,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儿。很快,他成了体委离不开的能人。正所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还有一次,是1993年在蒙特卡洛,北京申奥失败。随团去的中国少女合唱团的小姑娘哭成了泪人。大魏心痛了,不觉潸然泪下。他感到自己工作没做好,伤了国人的感情。在他看来,再没有比伤国人的心更严重的事情了。从此他心中压上了一块大石头。直到2001年莫斯科,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大魏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心痛才变成了欣慰,有一种还了债的感觉。
与魏纪中接触过的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大魏能侃,只要打开话匣子,想拦都拦不住。但却有一样,很少扯闲篇儿,说起正事儿,说起工作,滔滔不绝,却绝不是口无遮拦。这人还特讲原则,不该说的绝不乱说;不该早说的,绝不事先透露。2001年在莫斯科申奥时,大魏在列宁运河边上的一个演播点,顶着太阳,淋着雨,一说就是七八个小时。其实他对北京申奥成功心中早有底数,但正式结果没出来前,他绝不透露一个字儿。任凭记者如何点拨,他就是不见真佛不烧香,而且还说得风趣、充实,绝不让你烦。这是本事,也是城府,更是经验。
大魏也有几天不说话的时候。记得1997年他刚担任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时,次开董事会,他事先默默准备了三天,闭门谢客。用他自己的话说:“咱学的是法文,干的是体育,从没想过会去做生意,而且当总裁。董事们不光是体委总局的人,要是当着外人的面说露了怯,丢的可不是我魏纪中一个人的脸。”
根据规定,上市公司老总必须在两年内通过证监会的业务考核,才能获得资格认证。为了能进入角色,真正担起这么一大摊责任,64岁的大魏,硬是咬牙苦读了一年多的书,用他的话说,这一年把一辈子的书都读完了。结果他考核成绩门门在90分以上。正应了天道酬勤这句话,大魏凭着这股狠劲儿,在两届任期内,使中体产业开发了房地产、赛事、健身、广告、保险等多项产业,不仅使原有的9000万资本升值翻了两番,而且大魏本人也学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体育产业专家学者,也才成就了今天这本《我看中国体育》的书。
说到这本书,大魏谦虚地评价道:“我这本书算不上什么理论,只谈观点。用经济的观点、法律的观点去说明体育的问题。改变体育界以往那种只会用行政的观点去面对体育问题的习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的观点属非主流,但不反主流。”
可别小看了这些观点,大魏是用了8年的市场经济的实践,刻苦学习、钻研,结合了他40年的体育实践,梳理、凝聚出来的,形成了中国体育界扭转观念、解放思想、跟上全国宏观改革大环境的新思路,既有理论依据,叉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为中国的体育改革铺垫了一条生路。正因为如此,何振梁才用“中国体育产业人”的称谓来评价他。这是很高的赞誉,也是中肯的评价。
尽管到目前为止,魏纪中的这些心血、观点、思路,在中国体育圈内,尚未被大多数人认可,甚至还不时会被歪曲,甚至抵制。但它毕竟闪烁着涅柴的光,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必修课。将来,中国体育改革,中国的体育市场的开发、成长,会证实大魏的价值。正所谓:“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便是一个老知识分子对自己国家的责任感,对自己事业的使命感。
攻书敬业、活到老学到老,并未丝毫减少魏纪中的生活情趣。熬夜攻关时,一大盘牛肉、两瓶啤酒挥洒着他天生的豪放;读书思考时,欧洲古典音乐的旋律弥漫在他的四周,反衬着他的品格和修养;一闲对百忙时,浸染在老伴儿的琴声里,感受着诗情画意,默默地端上一杯热茶,释放着对老伴儿会心的关爱。
就这样,大魏念着家,爱着家。他喜欢京剧,却绝不到剧场去看,只在电视机前,打开戏剧频道过过瘾。夫人是学音乐的,大魏每次出国,都要带回不少经典音乐的CD碟来。一架钢琴,一曲梁祝;一台电视,两段西皮;几多CD,百首经典;一壶热茶,对坐品茗。两位老人品不够生活的情趣,享不尽恩爱温馨……
这便是我眼中的魏纪中,68年的风雨历程,他生活得踏实、坦诚,儒雅而潇洒。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忙,无愧家国,无愧于心。
目录
无愧家国无愧心——我所了解的魏纪中
卷一
1 奥运会给北京和中国带来的机会
2 奥林匹克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
3 为什么中国对奥运会那么重视
4 中国体育的国际化问题
5 奥运申办对外宣传如何更有效
6 北京申奥的文化优势
7 北京此次申奥和上次有何不同
8 以申办促发展的伊斯坦布尔
9 重视运动员的权利和意见
10 我对中国奥委会的几点认识
11 全民参与,全国受益
12 人文奥运与文化交流
13 科技奥运的内涵和外延
14 世博会和奥运会的协同作用
15 与各项社会因素相结合不是奥林匹克运动的
16 奥运会也要与时俱进
17 奥运会的评价标准
18 “好”的奥运会不是“克隆”出来的
19 奥运会改革改什么
20 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应采用何种体制和机制
21 赛事效率
22 奥运会举办时间有了硬性规定
23 夏季办奥运会的特殊考虑
24 体育赛事中的志愿服务人员
25 老年人是办好奥运会的资源
26 各尽其才
27 从九运会开幕式展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8 雅典奥运会反思之一
29 雅典奥运会反思之二
30 雅典奥运会反思之三
31 雅典奥运会反思之四
32 雅典奥运会反思之五
33 雅典奥运会反思之六
34 雅典奥运会反思之七
35 雅典奥运会反思之八
36 奥运冠军也可用“风险投资”培养
37 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刻不容缓
38 奥运建筑中应有中国一席之地
39 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
40 “网巢状”方案之我见
4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
42 办好奥运会要解决的交通问题
43 如何解决奥运滞留问题
……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作者介绍
魏纪中,1936年生。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法国文学专业。青年时代喜欢体育,曾任江苏省排球队队员。大学毕业到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工作,曾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际司司长。从1974年起介入奥林匹克运动,担任过12年中国奥委会秘书长。至退休年龄,又奉命组建中国体育产业集团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我读起来,感觉像是坐在一辆时光机里,穿越回了中国体育的各个重要节点。它没有那种戏剧性的情节设计,也没有那种刻意的煽情桥段,而是用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将那些历史性的时刻,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一展现在我面前。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历史脉络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他不仅仅是罗列了事实,更是试图去解读那些事实背后的原因,去分析那些事件的影响。我看到了中国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看到了那些伟大的决策者和奉献者是如何引领中国体育走向复兴。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体育的对比。我看到了那个年代的艰辛,也看到了如今的辉煌。这种对比,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体育发展的来之不易。我喜欢书中那种严谨的考证和客观的分析,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体育的演变轨迹。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书。它通过体育这个载体,折射出时代的烙印,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重要事件时,停下来,思考它对于中国体育乃至整个国家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体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感觉。它不像某些体育评论文章那样,充满了专业术语和深刻分析,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甚至有些家长里短的口吻,讲述着关于中国体育的故事。我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长辈聊天,他会跟你讲起当年的那些往事,讲起那些让你感同身受的细节。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对于普通人的描写。那些不是明星运动员,也不是功勋教练,而是那些默默无闻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基层工作者。我看到了他们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进步而欣喜若狂,看到了他们为了一个渺小的希望而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些细节,让我觉得中国体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读到那些关于体育普及的故事,关于全民健身的倡议,关于学校体育的变革,我都能看到中国体育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大众,如何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体育的意义,远不止于奥运金牌,更在于它能够给普通人带来健康、快乐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我感觉,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传递一种价值观,一种对体育的热爱,一种对生活的热情。我常常会被那些朴实的文字所打动,因为它们让我看到了中国体育最真实、最鲜活的一面。
评分这本书,我读起来感觉像是坐在一辆老旧的火车上,窗外的风景一帧帧地掠过,每一站都有不同的故事。它没有那种惊心动魄的戏剧性,也没有那种引人入胜的情节铺垫,更像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将一段段关于中国体育的历史碎片,以一种看似随意却又暗藏逻辑的方式串联起来。我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画卷前,而这本书,就是那支蘸满了岁月痕迹的笔,在上面描绘着中国体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我注意到,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歌颂辉煌,而是花了大量的笔墨去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那些在艰苦条件下训练的运动员,那些为了体育事业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者,那些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摸索前行的体育管理者。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中国体育,它不像现在这样拥有先进的设施和专业的团队,但却有一种更纯粹的、更执着的精神。读到那些段落,我常常会陷入沉思。为什么那些年代的运动员,在物质条件如此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他们的意志力更加坚定,还是他们对体育的热爱更加纯粹?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和故事,引导我去思考。我喜欢这种“留白”式的叙事,它给了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联想,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我发现,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中国体育,不再仅仅是关注那些夺目的奖牌,而是开始关注那些支撑起奖牌背后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体育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仅是竞技,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国家自信的源泉。
评分这本书,我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本陈年的相册。每一页都记录着一段重要的历史,每一张照片都定格着一个鲜活的瞬间。它没有那种连贯的情节,也没有那种戏剧性的冲突,而是用一种碎片化的方式,将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现在我面前。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辉煌的时刻,也看到了那些艰难的岁月。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运动员们的热血与激情,也体会着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事实,更是试图去还原那个时代的背景,去分析事件的影响。我看到了中国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看到了那些伟大的决策者和奉献者是如何引领中国体育走向复兴。我感觉,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体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书。它通过体育这个载体,折射出时代的烙印,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
评分这本书,我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它没有给我提供太多关于“中国体育”的直接信息,而是通过一些看似零散的故事,一些不经意的细节,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体育的理解,对于国家的热爱。我常常在读到某个关于运动员的片段时,会陷入沉思。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坚持,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我开始反问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我是否也能如此坚韧?在面对诱惑时,我是否也能如此纯粹?我看到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挑战和曲折。但是,正是这些挑战和曲折,才塑造了如今的中国体育。我感觉,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引导。他希望通过这些故事,激发读者的思考,唤醒读者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它更是一种意志的磨砺,一种精神的升华。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所热爱的国家。
评分这本书,我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访谈。作者仿佛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记者,他走访了中国体育的各个角落,采访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然后将他们的故事,以一种真实、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没有那种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那种高屋建瓴的论断,而是用一种朴实、真诚的语言,讲述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小人物”的描写。他们不是明星,也不是英雄,但他们却为中国体育的发展默默奉献着。我看到了基层教练的辛勤付出,看到了普通体育爱好者的执着追求,看到了体育场馆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这些人物,让我觉得中国体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遥远的成就,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我感觉,作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不仅仅是记录他们的言语,更是捕捉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的困境,感受他们的喜悦。这些采访,让我对中国体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那些为体育事业付出的人们,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体育的“人情味”,它不是完美的,它有缺憾,但它也是真实的,充满生命力的。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或者说,才敢于一页页翻阅。并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恰恰相反,它用一种极其朴实、甚至有些笨拙的语言,勾勒出了我脑海中关于“中国体育”的模糊轮廓。我总觉得,体育,尤其是中国体育,是一部浓缩了民族精神、时代变迁甚至社会心态的宏大史诗。而这本书,就像是在这史诗的扉页上,用最直接的方式,敲打着我的认知。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书的某一页,看到那些被反复提及的名字,那些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甚至跌倒又爬起的运动员,那些为了梦想、为了国家荣誉拼搏的身影。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神祇,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成功也有失败。书中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就是那种流水账式的叙述,却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我好像能听到观众的呐喊,感受到运动员的呼吸,甚至闻到赛场上泥土和汗水的味道。那些曾经模糊的记忆,因为这些文字而变得清晰;那些被遗忘的瞬间,又重新浮现在眼前。我开始反思,我心目中的“中国体育”,究竟是什么?是我曾经为之骄傲的金牌,还是那些默默无闻、却为推广体育事业付出一切的基层教练?是那些在奥运赛场上闪耀的明星,还是那些在田间地头、在工厂学校,享受体育乐趣的普通人?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也让我开始理解,体育的意义,远不止于竞技场的胜负,它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健康,一个社会的活力,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这本书时,那种不加掩饰的热爱和期盼,那种希望中国体育变得更好的殷切。这种真挚的情感,比任何专业分析都更能触动人心。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习惯了那些节奏明快、观点鲜明的书籍,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就像是在一条静谧的河流中漂流,时而宽阔,时而狭窄,时而遇到暗礁,时而又平缓如镜。我一度以为自己会失去耐心,会放弃。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正是这种看似“慢”的叙述,反而让我更能沉浸其中,更能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深意。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宏大的概念,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用一种极其朴实、甚至有些琐碎的语言,一一展现在我面前。我开始被那些微小的细节所吸引,被那些被遗忘的人物所打动。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体育工作者,他们是如何一点点地奠定中国体育的基础;我仿佛听到了,那些曾经在国际赛场上饱受欺凌的中国运动员,他们是如何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步地赢回尊重。这本书,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没有居高临下的评价,它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坐在你身边,用一种诚恳的态度,与你分享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故事的时候,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那个场景。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中国体育,那种带着些许的窘迫,却又充满了希望和力量。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作者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叙述,因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它需要耐心去梳理,去体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体育的“人性”的一面,它不是完美的,它有缺点,有遗憾,但它也是真实的,是充满生命力的。
评分这本书,我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中国精神”的探索。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也没有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讲述中国体育的故事,来展现一种特有的民族精神。我看到了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运动员,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诠释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品质。我看到了那些为了祖国荣誉而奋不顾身的体育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奉献和牺牲,展现着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体育普及和全民健身的故事所打动。它们让我看到了中国体育如何从精英走向大众,如何成为连接普通人的纽带。我感觉,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在记录体育事件,更是在挖掘体育背后的文化意义。他试图通过这些故事,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体育不仅仅是竞技,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民族的象征。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体育”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奖牌和荣誉,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力量。
评分这本书,我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盛大的体育展览,每一页都陈列着一件精美的展品,它们共同讲述着中国体育的故事。它没有那种宏大的史诗感,也没有那种戏剧性的冲突,而是用一种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出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具体赛事和人物的描写。那些曾经让我热血沸腾的比赛,那些让我为之喝彩的运动员,都因为这些文字而重新鲜活起来。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刻,感受着胜利的喜悦,也品味着失败的苦涩。我注意到,作者在描绘这些故事时,非常注重细节。他会告诉你,运动员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的对手是谁,比赛的场地环境是怎样的。这些细节,让故事更加生动,也让我更能感受到运动员在赛场上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我发现,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中国体育的理解。我曾经以为,体育就是竞技,就是胜负。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体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方式。它能够凝聚人心,能够激发斗志,能够传递正能量。我感觉,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唤醒。他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体育,热爱中国体育,参与到中国体育中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