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可怕的科学科学新知系列 不为人知的奥运故事
定价:16.80元
作者:(英)科尔曼 原著,(英)波茨 绘,尹朝霞,林春
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30123850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三度荣获国际科普图书安万特青少年奖。全球热销千万册版权销售至25个国家和地区。网五星级评论。名校名师特别推荐。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该系列畅销的五星级套装产品可怕的科学(63本)年销售已过千万!可怕的科学(全63本) 可怕的科学(2013新九册)汇总“可怕的科学”系列图书,科学、数学、地理、人文一次拥有! 同类产品推荐: 可怕的科学经典数学系列此套系含(小学数学套装和中学数学套装) 可怕的科学经典科学系列此套系含(小学科学套装和中学科学套装)可怕的科学自然探秘系列 可怕的科学科学新知系列 神奇科学(全套2册)
内容提要
《不为人知的奥运故事》初,占代奥运会足男人的天下,女人是被禁参加的。后来,又出现一种极为怪异的温洛克奥运会,内容都是一奇怪的竞技项目,比如危险的追猪运动以及蒙眼推车比赛等。现在,我们所说的奥运会足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它起源于1896年,并一直持续到现在,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件盛事。
《不为人知的奥运故事》将为你讲述你想知道的一切有关奥运会的知识,包括奥运圣火的采集、公元前776年古代奥运会上的惊人的纪录,还有狂热的观众、令人难忘的运动员以及由奥运会引发的各种各样的纷争。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渝生,曾荣获国家图书奖、全国科技图书暨科技进步奖,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人物,荣获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奖”特别奖,并享受特殊津贴。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少工委委员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
中陶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协青少年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关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北市科协副主席、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
王渝生,曾荣获国家图书奖、全国科技图书暨科技进步奖,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人物,荣获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奖”特别奖,并享受特殊津贴。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少工委委员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
中陶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协青少年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关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北市科协副主席、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
北京市科普作协副理事长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战略研究“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组组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20)战略研究专家组专家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起草组成员。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非常较真的人,尤其在阅读那些看似“揭秘”性质的读物时,我总是会下意识地去检查引用的来源和论证的逻辑严谨性。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相当老练。它不是那种空泛地抛出惊人结论的书,而是能明显感受到作者背后做了大量的文献梳理和交叉验证工作。有些段落涉及到一些比较前沿或者仍在争议中的科学观点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得体,他们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呈现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这给我一种非常踏实的感觉,知道自己正在阅读的是一本有根有据、经得起推敲的作品。特别是当它触及一些已经被“神化”的科学发现时,作者能够抽丝剥茧,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这种“祛魅”的过程,对于真正热爱科学的人来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吸引力。我欣赏这种对真相的尊重,也相信这种严谨的态度是建立深度知识体系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神秘感的插画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科普类的书籍就抱着很高的期待,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视觉上的探险。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觉到作者在细节上的用心,无论是字体选择的粗细变化,还是章节之间的过渡页,都处理得非常到位,完全没有那种廉价感。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内容组织上也别具匠心,它似乎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更倾向于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来串联起复杂的科学概念。我猜想,正是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仿佛每一个科学定律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插曲,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科学背景知识不那么扎实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这绝对是现代科普读物非常值得称赞的一点,它真正做到了让知识“活”起来。 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让我对接下来翻阅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英式幽默”混搭着理工科的精准感。它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仿佛作者本人正坐在你对面,带着一丝狡黠的微笑,跟你娓娓道来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我尤其喜欢它那些跳跃性的思维链条,一个看似简单的现象,能瞬间被引申到宇宙学的宏大叙事中去,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自由切换,让人在阅读时时刻处于一种兴奋的“顿悟”状态。这种行文的活力,绝对是很多严肃科普作品所欠缺的。它不害怕使用复杂的词汇,但总能在关键时刻用一个极其接地气的比喻来帮你架起理解的桥梁。这种亦庄亦谐的叙事策略,让我在通勤的地铁上也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甚至好几次因为某个绝妙的比喻而忍不住在心里“噗嗤”一笑。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科普=枯燥”的刻板印象,证明了深度思考也可以用最轻快的步伐来完成。
评分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百科全书式的作品,让你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也不像某些过于聚焦的专业书籍,让你被细节困住无法抽身。它的章节划分非常巧妙,每一篇都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宇宙,讲述一个完整的科学故事,但当你把它们串联起来时,又能发现隐藏在不同领域背后的共通的科学精神和思维模式。这种“点面结合”的编排,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版图。我感受到了不同学科之间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呼应、相互佐证的。比如,在探讨某项工程技术的突破时,它会回溯到一百年前某个基础物理学家的理论发现,这种跨越时空的知识关联性,让人对人类文明的积累有了更宏大、更立体的认知。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思考世界”的精妙指南,让我对未来探索未知领域充满了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探讨一些基础科学原理时,采用了非常创新的教学方法,它似乎刻意避开了传统的公式推导和定义罗列。相反,它更倾向于通过构建一个“思想实验”的场景来引导读者自行推导出结论。举个例子,当讲解到某种物理现象时,它不会直接给出那个著名的方程,而是会设置一个虚拟的、充满挑战性的情境,让读者跟着书中的“虚拟伙伴”一起去尝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模拟了科学家们发现真理时的困惑、试错与最终的豁然开朗。这种代入感极强,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这种“做中学”的体验,使得那些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在我脑海中被具象化、流程化了,记忆也因此变得异常深刻。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里把那个实验场景重演一遍,以确保自己完全理解了其中的逻辑闭环。这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