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 梅墨生,李树峻 9787801709332

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 梅墨生,李树峻 978780170933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墨生,李树峻 著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太极内功
  • 武术
  • 传统武术
  • 梅墨生
  • 李经梧
  • 李树峻
  • 养生
  • 中华武术
  • 秘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1709332
商品编码:2957219566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

定价:34.00元

作者:梅墨生,李树峻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8017093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呈现李经梧陈式经典拳照《太极拳秘宗》手抄本

内容提要


李经梧(1912~1997)为中国20世纪一代武术大师。他在武术上融吴式、陈式、杨式、孙式等四家太极功夫于一体,臻于化境。
本书为《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的姊妹篇,由李经梧的弟子梅墨生和李经梧次子李树峻编著。书中集中展示了李经梧的武术文献和太极功夫,收录李经梧传太极内功、手抄《太极拳秘宗》及笺注、李经梧陈式太极拳经典拳照,为太极拳的修练者提供了难得的参考和借鉴。

目录


作者介绍


梅墨生,生于1960年,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胡海牙先生弟子。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太极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中国武术七段。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

文摘


序言



《太极精微要旨:身法、劲力与应用》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太极拳的精微奥妙,从身法、劲力、应用三个核心维度,全面阐释太极拳的内在机理与实际效用。本书不涉及任何具体拳谱或特定传承人物的秘藏资料,而是回归太极拳的普遍原理,以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述,带领读者领略太极拳“内修于身,外显于形”的独特魅力。 第一部分:身法之道——体态与空间的和谐统一 太极拳的身法,是其一切招式与劲力的根基。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身法的重要性及其内在要求: 起势与立身正中: 任何太极拳的练习,都始于起势。本书将详细解析起势的几个要点: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这不仅仅是姿势上的要求,更是开启全身松沉与贯通的钥匙。立身正中,是指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中轴的正直与平衡。这种正直并非僵硬,而是建立在松活的基础上,使身体能够灵活地转动和伸展,如同一个立于大地上的陀螺,能够自由地旋转而不会倾倒。本书将通过对脊柱、骨盆、四肢关节的细致讲解,阐明如何通过调整身体的微小角度,实现真正的“顶天立地”,为后续的劲力传递打下坚实基础。 虚实变化与重心转移: 虚实是太极拳的灵魂。本书将深入探讨虚实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运动中自如地转换虚实。虚实并非简单地将体重移到一侧,而是指身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受力分布和能量蓄积。实则意念和劲力集中,虚则意念和劲力放松,为下一阶段的蓄力做准备。重心转移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动作的连贯性和攻击的突然性。本书将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析重心转移的轨迹,强调“步随身动,身随手变”的原则,让读者理解如何在运动中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同时又能快速而有效地改变重心,制造出进攻和防守的主动权。 节节贯穿与周身一家: 太极拳强调“节节贯穿”,即从足底到头顶,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应相互联系,协同运动。本书将重点阐述如何打破身体各部位的孤立,实现“周身一家”。这涉及到对筋膜、肌腱、韧带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意念引导,将力量从脚底升起,通过膝盖、胯部、腰部,最终传递到手部。本书将通过讲解“缠丝劲”等概念,帮助读者体会身体各个关节之间的螺旋运动,从而产生一股绵延不断、刚柔相济的整体力量。 松静自然与呼吸配合: 松静是太极拳练习的首要条件。本书将详细讲解如何通过意念放松,去除身体的僵滞和紧张,达到“用意不用力”的境界。静,则心神内敛,意念集中,为劲力的产生和运用提供良好的内在环境。呼吸在太极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阐述胸腹式呼吸的结合,以及如何通过深长、均匀、细微的呼吸,与身体的运动相辅相成,达到“气沉丹田,息息归神”的效果。这种呼吸方式不仅有助于放松身心,更能加强内劲的生成和运转。 第二部分:劲力之理——内劲生成与运用之道 劲力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核心特征。本书将深入剖析劲力的生成机制,以及在攻防中的运用策略: 内劲的形成: 内劲并非外在的肌肉力量,而是通过身法的协调、呼吸的调节、意念的引导,从人体内部产生的整体力量。本书将详细解析内劲的几个关键要素: 根劲: 强调力量的来源是足底,通过大地反馈的力量,经过身体的传导,最终汇聚于手。 腰劲: 腰是人体运动的枢纽,是力量传递的中心。本书将阐述如何通过腰部的转动和催动,带动四肢的运动。 丹田气: 丹田作为人体能量的汇聚中心,通过意念的引导和呼吸的配合,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整体力: 强调身体各部位的协同发力,形成一股合力,而非孤立的局部力量。 劲力的种类与特性: 棚劲: 是一种向外支撑、饱满的力,使身体如同充气的皮球,具有弹性,能够化解对方的来力,并将其反弹回去。 捋劲: 是一种顺势牵引、化解来力的力,如同水流绕过石头,使其失去方向。 挤劲: 是一种向前推挤、带有整体力量的力,旨在破坏对方的平衡。 按劲: 是一种向下按压、沉稳的力,用于压制对方或将其固定。 采劲: 是一种向下吸拔、收缩的力,用于破坏对方的重心。 捌劲: 是一种牵动、旋转、破坏对方肢体协调性的力。 肘劲: 是一种利用肘部发出的短促、爆破力,常用于近距离攻击。 靠劲: 是一种利用肩部或背部发出的撞击力,用于破坏对方的稳固。 本书将通过对每一种劲力的详尽描述,并辅以图示,帮助读者理解其运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强调劲力的相互转化与配合,如同军队的兵种协同作战,威力倍增。 劲力的运用与化解: 粘黏连随: 强调在接触中,始终与对方保持连接,感知对方的劲力变化,从而做出最有效的应对。 借力打力: 并非完全被动地承受对方的攻击,而是巧妙地利用对方的来力,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攻击力量。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这一原则强调了太极拳的反应速度和预判能力。 懂劲与化劲: 达到“懂劲”是进阶的关键,意味着能够准确感知对方的劲力,并做出精准的化解和反击。化劲则是指将对方的攻击力量化于无形,使其攻击落空。 第三部分:应用之道——太极拳的攻防技法与实战价值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太极拳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法,展示其作为一种高效的格斗术的价值: 攻防转换的精妙: 太极拳的攻防界限是模糊的,攻中带守,守中带攻。本书将通过对具体招式的拆解,阐释如何将防御动作转化为攻击,将攻击动作转化为防御。例如,一个看似被动的“捋”的动作,在瞬间可以变为“挤”或“靠”,从而出其不意地制胜。 步法的灵动与配合: 步法是身体移动的基础,也是劲力传递的载体。本书将重点讲解太极拳的几种基本步法,如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以及它们在攻防中的配合运用。强调步法的虚实变化与重心转移的密切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步法的调整,为劲力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 招式的演变与实战性: 本书将挑选太极拳中的一些经典招式,进行深入的技法分析。重点不在于死记硬背套路,而是通过对招式中蕴含的原理进行剖析,让读者理解这些招式背后的攻防逻辑。例如,“搂膝拗步”并非仅仅是搂膝和向前迈步,其中蕴含着身体的转动、腰部的发力、以及步法的虚实变化,可以用于化解对方的推挤,并伺机反击。 太极拳的内涵与价值: 除了作为一种格斗术,太极拳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本书将在结尾部分,对太极拳的哲学思想进行探讨,阐释其“以柔克刚”、“无过不及”、“刚柔相济”等核心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品质。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智慧,一种处世之道。 本书力求以一种深入浅出、系统全面、循序渐进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太极拳的宏大世界。通过对身法、劲力、应用的层层剥析,期望能够帮助爱好者们建立起对太极拳的正确认知,掌握其内在的练习方法,最终领悟太极拳的精微要旨,并将其精髓融入自身的实践之中。本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理解太极拳的根本原理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练习路径,不断提升技艺,体悟太极的深邃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内功”的探讨,绝非停留在表面的招式分解或口诀罗列上,而是深入到了对人体结构、精神状态乃至哲学思想的结合层面。作者仿佛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内功修炼,是一场由外而内的自我重塑过程。其中关于“意念引导”和“呼吸配合”的部分,描述得尤为深入透彻,它解释了为什么同一种动作,在不同人身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种对内在修炼的重视,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外家功夫的片面理解。它强调的不是外在的力量展示,而是内在能量的凝聚与和谐,这对于追求身心平衡的现代人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远超出了单纯的武术范畴。

评分

从校对和文字准确性来看,这本书的水准也是一流的。在涉及古代术语和传统概念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审慎,既保留了原有的味道,又通过现代的注释或比对,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达,避免了流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歧义和偏差。这对于一个涉及功法传承的文献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品质保障。它展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责任感,让读者可以放心地将书中所述视为一种可靠的指导,而不是模糊不清的传说。整本书透着一股“求真务实”的气息,让人感到信服和踏实,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并在实践中不断体会的宝贵资料。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文字的组织上展现了一种罕见的严谨与诗意并存的独特风格。他似乎能用最朴素、最直接的语言,勾勒出那些极其抽象、难以言传的内家功夫的运行轨迹和意境。不同于市面上很多晦涩难懂的武学著作,这里的阐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脉络。但同时,作者又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极富画面感的描述,比如对“气沉丹田”时身体内部感觉的细致描摹,或者对“松紧转换”瞬间的微妙把握,这些地方读来让人如临其境,仿佛自己也在跟着文字的引导,进行着内在的探索。这种叙事能力,是真正的高手才能拥有的,他们既懂“术”,更通“道”。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读起来让人有一种循序渐进、稳步上升的体验。它不会一开始就抛出那些让人望而却步的高深理论,而是非常耐心地从基础的站桩、调息开始铺陈。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叙述方式,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武学精髓的深刻理解——任何捷径都是对根基的破坏。我特别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它给予了读者足够的思考和实践时间,而不是强迫你在短时间内吸收过多的信息。这种沉淀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还能回味良久,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日常的练习中去印证所学,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武学著作的标志。

评分

这部书刚拿到手,封面和装帧的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厚重的质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一个更讲究传承的年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那些图文的布局疏密得当,既保持了传统武术书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细节上的精雕细琢,这对于一本涉及深奥武学理论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载体的尊重,也间接体现了对所载内容的敬畏,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接下来的知识充满了期待,心生一份庄重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