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奥运影像 2008
定价:180.00元
作者:罗更前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8023633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影像见证历史。体育摄影家罗更前的《奥运影像2008》就是一部见证北京奥运会的视觉图像。一幅幅精彩的瞬间,展示了北京奥运会上各国运动员努力拼搏的精神,以及他们的悲伤与无奈。画册不但给人予视觉美与艺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摄影的技巧和方法。
目录
作者介绍
罗更前,内蒙务过农、放过马、山西经过商,部队服过役,津港当过工人。
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84年开始涉足体育新闻摄影。曾采访过四届百夏季奥运运会、两届冬季奥运会、两届足球世界杯、四届亚运会。1996年荣获中国新闻摄影“金眼奖”,2003年被证为中国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2007年举办“更快更高更强”体育摄影个展。
现为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摄影部体育照片采编室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体育摄影学会副主席 。
文摘
序言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让人瞬间沉浸、忘记现实的科幻小说,而这本《熵增的低语》完全满足了我。这本书的设定是如此精妙和细致入微,它讲述了一个“信息熵失控”的未来社会,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记忆和知识都在被不可逆转地遗忘,文明正在缓慢地滑向一种“数字白垩纪”。作者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没有采用传统的“反乌托邦”的暴力冲突模式,而是构建了一种极度温柔、却又令人毛骨悚然的“被动衰败”。人物的对话充满了碎片化的、后现代的语境,你经常需要根据上下文去拼凑出他们刚刚失去的常识。比如,小说中有一段描写,主角试图向一个孩子解释“什么是书”,但那个孩子只能理解为一种“具有物理形态的、低效的信息存储单元”,这种对基础概念的认知偏差,比任何外星入侵都更让人感到绝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时间”的解构,在记忆逐渐消失的世界里,过去和现在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每一天都像一个被反复擦除的草稿。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戴着一副特殊的眼镜,让你看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知识和连接,是多么的脆弱和珍贵。它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提醒我们如何珍惜当下拥有的“确定性”。
评分这本书,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竟然把它读完了!《荣耀之巅:百年奥运的瞬间定格》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种老派的、近乎纪录片般的严谨气质。它并没有试图去描绘什么宏大的叙事,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摄影师,用他那台古董相机,一帧一帧地记录了历届奥运会那些转瞬即逝的“决定性瞬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比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杰西·欧文斯在泥泞跑道上起跳前,他如何调整呼吸,那种近乎窒息的专注感,作者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来了。再比如,某次冷门选手爆冷夺冠后,看台上那种由震惊转为狂热的、缓慢的连锁反应,书里用了整整三页篇幅来描述光影、人群的骚动和背景音乐的突然中断,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场景再现。阅读过程就像是穿越时空隧道,你清晰地能闻到旧照片上那种淡淡的、带着年代感的化学药水味。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意思,很多地方采用的是留白极多的对开页设计,将一张黑白照片置于正中央,周围是细密的注释和旁白,给人一种沉静的、近乎冥想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让你肾上腺素飙升的“胜利颂歌”,而是一本让你在深夜里,泡上一杯浓茶,细细品味人类在竞技场上那种复杂、矛盾,却又无比纯粹的“人性”的精妙选集。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体育精神,往往藏在那些被聚光灯遗漏的、微小的肢体语言之中。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城市规划和历史变迁的丛书,而这本《脉络:现代都市的骨架重塑》恰好是其中我期待已久的一本。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大胆,它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年代线索,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切片”的方式来解构一座城市的发展史。作者似乎是一位行走于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哲学思考者,他不是在谈论哪条路先修好,而是探讨“垂直化”对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影响,或者“公共空间消亡”如何重塑邻里关系。比如,书中有一章节专门分析了20世纪中叶“高速公路穿城而过”的决策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动因,他用大量对比图——旧城区人流图与新高速公路的切割路径图——来展示这种“效率至上”如何无声地肢解了社区的有机联系。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引入了大量非主流的史料,比如市政会议的录音片段、市民抗议的传单设计,甚至还有当年房地产商的内部宣传口号,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重新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理论之网。读完后,我再走在任何一条街道上,都会不自觉地去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建筑、路标和人行横道,它们不再是中立的背景板,而是充满了权力博弈和文化冲突的战场。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其文字的流畅性和对普通读者的洞察力引导,更是令人赞叹,它真正做到了将高深的理论,化为你我日常生活中能触摸到的现实纹理。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传记文学有点敬而远之,觉得无非又是歌功颂德的套路。《无声的奏鸣曲:20世纪初期欧洲音乐家的隐秘生活》彻底颠覆了我的偏见。这本书的视角极其刁钻,它几乎完全避开了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会高光时刻,而是聚焦于那些伟大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在创作低谷、经济窘迫、以及个人情感纠葛中的挣扎。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音乐史料的侦探,他挖掘出大量尘封的私人信件和日记,揭示了许多艺术家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接受的商业演出、或是为了迎合赞助人而进行的“艺术妥协”。其中最让我心惊的是对某位著名钢琴家晚年患病期间,其作品被商业化过度解读和消费的描写,那种艺术生命被外力粗暴拉伸的无力感,透过文字都几乎能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完美”——它剥去了“天才”的神圣光环,展现了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在那个动荡年代中,如何在艺术追求与生存压力之间走钢丝。阅读过程中,我几次暂停下来,去重听他们那些被“玷污”过的乐章,但这一次,我听到的不再是纯粹的音符,而是音符背后那份沉甸甸的、人性中的重量。这本书,是写给所有热爱艺术却又深知艺术背后不易的人们的一封长信。
评分我的天,这本书简直是给历史爱好者的一剂强心针!《铁与雪:东线战场上的后勤悖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避开了我们通常在战争电影里看到的英雄主义冲锋,而是将焦点死死地钉在了“补给线”这个枯燥却又决定生死的议题上。作者的笔力之强悍,简直能把一卡车运送腐烂土豆的记录,写得比任何一次坦克会战都扣人心弦。他引入了大量的量化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图表,比如如何计算特定气候条件下,燃料的蒸发率和马匹的饲料消耗效率,这些数据在普通人看来或许晦涩难懂,但作者却能将它们转化为一种冰冷的、具有压迫感的叙事节奏。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铁路轨距差异”的章节,那种因为跨国界运输而产生的反复倒车、重新装卸的效率黑洞,被描绘成一个无情的、缓慢吞噬生命的怪物。这本书让我对战争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那不是简单的战术对抗,而是一场关于管理学、工程学和毅力的极限拉锯战。读完之后,你不会记住哪个将军的名字,但你会永远记住,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数以万计的士兵是被什么——或者说,是被什么“缺失”——打败的。它是一部关于“看不见的战争”的史诗,冷峻、严谨,且令人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