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武术文化与修身 | 作者 | 刘俊骧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802115880 | 出版日期 | 2008-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99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华民族在长期与严酷的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融防守和进攻于一体的人体搏击术,并在后来的战争中进一步完善发展,本书立足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武术与文化的历史渊源及现状做了全面介绍,并阐述了颇具实用价值的武术修身常识。 |
| 作者简介 | |
| 刘俊骧,笔名峻骧、惜今,生于193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杂志编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东方人体文化艺术中心学术总监。曾任舞蹈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俗文学学会二、三届副会长,首届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神州文化图典集成》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服饰、民俗、宗教、建筑、艺术、中医药、科技、经济、官制等数十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各领域的内容与特色,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华大地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该丛书均由各学术领域颇具实力的学者亲笔撰稿,并由该领域的专家亲自审定,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极具性和可读性,是面向大众的中国文化普及读本,是学者专家撰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万个为什么”。 |
| 文摘 | |
| |
| 序言 | |
翻开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它处理“修身”这一主题的方式。很多关于武术的书籍,要么过于偏重实战招式,要么就流于空泛的理论,很难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然而,《武术文化与修身》却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似乎在强调,武术的最高境界并非击败对手,而是完善自我。书中对“礼、义、廉、耻”在武术实践中的体现,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例如,关于习武者如何在外在的强悍与内在的谦逊之间找到平衡点,作者给出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我个人体会是,当我们读到关于武德的部分时,那种对尊重、对规矩的强调,不仅适用于武馆,更可以应用到职场、家庭乃至日常社交中。这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塑造,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它不是教你如何打赢一场架,而是教你如何以一种更沉稳、更有力量的方式去面对人生的各种“切磋”和“对练”。它的结构安排也极具匠心,章节过渡自然,逻辑严密,让人有种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阅读体验,而不是东拉西扯的感觉。
评分这本《武术文化与修身》的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的,当时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说实话,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的部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巧,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精神的锤炼。作者在书中对武术起源、发展脉络的梳理非常到位,不是那种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文风貌。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古代习武之人那种“武德为先”的朴素价值观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特别是关于“内功”与“外功”的辩证关系,讲得深入浅出,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理解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上的武术大家的故事,这些生动的案例,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有说服力,让人不禁对那些前辈的智慧和毅力肃然起敬。整本书的行文流畅,文笔古朴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非常适合对中国传统武术精神有探索欲望的读者。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武术修养,是向内求索,是对自我局限的不断超越,是身心合一的境界追求。
评分我将这本书推荐给我几位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他们的反馈也大多是积极正面的。最常听到的评价是“有深度,不空泛”。其中一位练习太极拳的朋友提到,书中关于“意、气、力”配合的论述,为他多年的修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验证,让他对自己的练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目标。而另一位完全没有武术背景的朋友,则表示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他对中国传统哲学“刚柔并济”、“动静相宜”的理解。可以说,这本书的受众面比预想的要广。它不仅仅是给习武者的“秘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健康人格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指南”。它不动声色地将一种积极、自律、追求卓越的生活态度植入读者的内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最持久的力量。合上书本,我感到内心有一种沉淀下来的宁静和充实感,仿佛自己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扎马步”和“练内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一个对书籍有一定要求的读者,我非常注重阅读过程中的舒适感,而这本《武术文化与修身》无疑是令人愉悦的。纸张的选择略带纹理,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而踏实的感觉,墨色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配有一些历史图片和图解,虽然不是高清彩印,但那种泛黄的质感,反而与书籍探讨的历史主题相得益彰,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真实感。这些视觉辅助材料并非多余的点缀,而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某些拳架的结构或者气感的运行路径。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和读者的尊重。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摩挲那些图文,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连接。对于热衷于深度阅读并享受纸质书质感的同好们来说,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也提供了一种极佳的阅读体验,让人愿意珍藏。
评分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和引证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这使得它的论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绝非是市面上那些“心灵鸡汤”式的武术读物可比拟的。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查阅古籍、地方志甚至一些失传的武学典籍。特别是在考证某些流派的传承谱系时,那种严谨的态度令人赞叹。我尤其注意到了作者在引用不同时期文献时所展现的批判性思维,他并非一味地照搬古人说法,而是结合现代科学和心理学的认知,对一些陈旧的观念进行了审视和阐释,使之更符合当代读者的理解。这种“古为今用”的处理方式,既保持了对传统的敬畏,又注入了时代的活力。这种处理方法,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文化介绍,上升到了文化研究的层面。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武术文化内在机理,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套路模仿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佳作,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