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城下之盟—中外停战合约
定价:35.00元
作者:徐平 张涵 王翔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55096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以丰富的历史资料详细介绍了近现代的停战协议及其历史背景、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停战协议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详细介绍了近现代的停战协议及其历史背景、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停战协议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未见同类图书,而军事题材的作品比较受读者欢迎,估计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目录
目 录
甥舅一家亲——唐蕃会盟 // 1唐蕃战争 // 1清水会盟与平凉劫盟 // 4长庆会盟 // 6长庆会盟碑 // 8长庆会盟碑碑文 // 10澶渊之盟——宋辽和约 // 13古澶州 // 13辽军南侵 // 15宋辽议和 // 19和约内容及影响 // 21南面称臣——宋金绍兴和议 // 25女真族兴起和金朝建立 // 25“靖康之变” // 27宋金议和 // 29“绍兴和议”及其影响 // 32“隆兴和议”和“嘉定和议” // 33战争的耻辱——中英南京条约 // 37战争 // 37签订条约 // 40南京条约内容 // 42南京条约的影响 // 46不败而败——中法和约 // 49中法战争 // 49未败求和 // 52中法和约内容 // 55中法和约的影响 // 58甲午战争的“赔偿”——中日马关条约 // 59甲午战争 // 59停战谈判 // 63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对话 // 67马关条约全文 // 70马关条约的影响 // 75强盗的瓜分——辛丑条约 // 79八国联军侵华 // 79议和 // 82辛丑条约原文 // 83辛丑条约特点及影响 // 89庚子赔款 // 90血腥肮脏的大餐——日俄朴次茅斯和约 // 93日俄争霸 // 93两个外国强盗在中国领土上大打出手 // 95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 // 98朴次茅斯和约全文 // 100朴次茅斯和约的影响 // 105走向下一个火山口——贡比涅停战协定 // 107萨拉热窝的枪声 // 107和平的曙光 // 109后的较量 // 110屈辱的求和 // 113是停战,不是和平 // 115对德国的惩罚——凡尔赛和约 // 119巴黎和会的开幕 // 119“三巨头”的博弈 // 120德国的屈辱 // 122建立在火山上的和平 // 124淞沪抗战的屈辱——上海停战协定 // 127新的侵略战火 // 127虽败犹荣的战役 // 130中华儿女齐抗战 // 134沉痛的收场 // 136淞沪停战协定全文 // 138德国人的报复——德法停战协议 // 141德国的崛起 // 141新的战争深渊 // 143法国的战败 // 145屈辱的条约 // 148第三帝国的覆灭——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 153德国狮子大张口 // 153第二战场的开辟 // 155德国四面楚歌 // 157来之不易的投降 // 160日落东京湾——日本无条件投降书 // 165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 // 166“密苏里”号将成为世人关注焦点 // 168签降仪式在东京湾举行 // 171各国代表签字 // 175 决战之前的握手——双十协定 // 181首度交锋 // 181桌上硝烟 // 186峰回路转 // 192双十协定具体内容 // 196血肉凝成的胜利——朝鲜停战协定 // 201打开和平之门 // 201较量 // 205“让飞机、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 // 210棘手的战俘问题 // 213签署停战协定 // 217殖民残梦的破碎——日内瓦协议 // 221奠边府:全面崩溃的开始 // 221范文同:建立和平、独立、统一的越南 // 227:朝鲜战争停止了,印度战争同样应停止 // 229日内瓦协议: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 // 230走出越南泥沼——巴黎停战协定 // 235无奈的尼克松 // 235私人公寓中的秘密会晤 // 238基辛格的神秘失踪 // 241“和平纲领”与“兰山719” // 246和平之船再次触礁 // 248迟来的和平 // 251中东和平的铺路石——埃以和约 // 255洗刷耻辱的日子 // 255101公里停火协议 // 259基辛格的“穿梭外交” // 261踏上敌国领土 // 265与世隔绝的戴维营 // 270
作者介绍
徐平,河北大学经济系毕业。解放军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研究员,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特约军事专家,大校军衔。出版专著《正义的审判》、《败军之将——的嫡系将领》、《中国百年》、《历史上的两栖战》、《新中国军衔制实录》、《侵华日军通览(1931—1945)》、《中日甲午战争人物志》等20余本,发表论文300余篇。多次作为特约嘉宾,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中国网、中国军网、网等网站讲授军事知识。张涵,1981年出生,军事学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管理系,中校军衔。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成功地在宏大叙事和个体体验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在探讨那些影响深远的国际协议时,它没有止步于高层决策者的视角,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相关人员的侧面描述,甚至是普通民众在和平降临时微妙的情感变化。这种“见微知著”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灰色地带的伦理困境时的坦诚——和平的代价往往是沉重的,甚至是充满妥协和遗憾的。阅读时,我常常停下来沉思,那些在墨迹未干的条约上签字的人,他们当时背负着怎样的心理重压?这种对人性和历史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让这部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历史记录,上升到了对人类集体经验的反思层面,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它不像有些历史著作那样堆砌枯燥的年代和条文,反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剧本,充满了张力和冲突。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宏大的国际政治图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充满人性光辉与挣扎的瞬间展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种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的复杂感所震撼。那些看似平静的谈判桌下,实则暗流涌动,每一个措辞、每一次停顿都可能预示着数百万人的命运。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画面感,能将那些陈旧的档案和冗长的法律文本,转化为生动的场景再现,让人仿佛置身于当时的会议室中,甚至能“听见”那些外交官们低沉的耳语和强硬的辩驳。这种将“冷硬”的历史事实赋予“温度”和“生命力”的能力,是这部作品最令人称道的优点之一,让人读得欲罢不能。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极为精妙,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平铺直叙,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和并置式的叙事策略,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签订的停战协定进行巧妙的对比和映照。这种结构上的创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尽管时代背景和地缘政治环境不断变化,但人类在面对冲突与和解时,那些共通的心理模式和反复出现的权力博弈规律,是如何在不同的文本中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出来。这种横向和纵向的交织分析,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理论深度和可读性。它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的解读,更像是一部关于“冲突终结模式”的比较宗谱,为理解当代复杂的国际局势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历史参照系,其逻辑推演之缜密,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资料搜集和考证工作无疑是极其扎实的,可以看出作者在梳理这些跨国界的敏感议题时,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心血。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去解构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影响最终的协议条款的。特别是对那些容易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次要参与方的立场分析,更是展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批判性的思维。每当涉及到对某一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时,作者总能提供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避免了陷入教条主义的窠臼。这种严谨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不仅对于历史爱好者具有吸引力,对于专业的国际关系研究者而言,也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工具书,其信息密度和思想深度,远超同类主题的著作。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厚重的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封面设计上,巧妙地运用了某种象征性的元素,暗示着不同文化和政治实体之间那些复杂而微妙的博弈。我特别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量,既保留了传统文献的庄重感,又在排版上做出了现代化的处理,使得阅读体验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多了几分亲和力。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讲究,触摸起来有一种温润感,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侧面反映出出版方对内容本身所承载的重大意义的尊重。拿到这本书时,那种“分量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和历史沉淀给予读者的心理暗示,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在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去探寻那些决定了世界格局走向的关键时刻的幕后故事,这种精心的包装,无疑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极高的收藏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