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摄影大师史蒂夫·麦凯瑞多次去往印度——这个他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一次踏足的、他至爱的国家——全情投入地拍摄,足迹遍布这片土地。这一系列饱含深情的作品以本书的形式出版,我们能看到摄影师向我们叙述的别样的视觉故事:印度样貌独特的世俗生活、多元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鲜明的贫富和城乡差距,与迷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这近百张作品以巨大的幅面和鲜艳的色彩凝固了直击人心的瞬间,让我们感受这个我们觉得熟悉但并不了解的国家的魅力。
史蒂夫?麦凯瑞生于1950年,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开始了至今长达近40年的摄影事业,是当代的摄影师。他拍摄的《阿富汗少女》尤为,为各国民众熟知。麦凯瑞在阿富汗拍摄的一系列刊登在美国《时代周刊》的作品为这位有着非凡的勇气与热情的摄影师赢得了罗伯特?卡帕金奖。麦凯瑞于1986年加入享誉世界的玛格南图片社,他长年奔走于战地之间,游历世界各地,记录着这个星球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的生活。
麦凯瑞为多部刊物供稿,并长期为《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照片。他的作品结集出版为一系列摄影集,包括久负盛名的《史蒂夫?麦凯瑞:人像》《史蒂夫?麦凯瑞:看东方》《史蒂夫?麦凯瑞:印度》等。
史蒂夫?麦凯瑞生于1950年,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开始了至今长达近40年的摄影事业,是当代的摄影师。他拍摄的《阿富汗少女》尤为,为各国民众熟知。麦凯瑞在阿富汗拍摄的一系列刊登在美国《时代周刊》的作品为这位有着非凡的勇气与热情的摄影师赢得了罗伯特?卡帕金奖。麦凯瑞于1986年加入享誉世界的玛格南图片社,他长年奔走于战地之间,游历世界各地,记录着这个星球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的生活。
麦凯瑞为多部刊物供稿,并长期为《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照片。他的作品结集出版为一系列摄影集,包括久负盛名的《史蒂夫?麦凯瑞:人像》《史蒂夫?麦凯瑞:看东方》《史蒂夫?麦凯瑞:印度》等。
史蒂夫·麦凯瑞往来于印度有30余载,他非常熟悉这个国家,感悟到它的魅力,也见证了这里一系列的改变。他所拍摄的这些非凡的照片里,有的非常出名,有许多都是新颖且有启示性的:既展现了这个国家的美丽,也强调了这里令人意想不到的矛盾。
或许在麦凯瑞所拍摄的矛盾中严酷的就是印度的贫富差距。我们可以看到地主和他墙上挂着的猎物标本;看到乞讨者垂死于铁轨旁,而火车上的乘客对此却视而不见;看到浑身湿透的乞讨儿童拼命地将手伸进出租车的窗户里;看见孟买的精英一族梳着一丝不乱的发型,西装革履地坐在由穿着制服的司机驾驶的复古轿车里飞驰而过;还能看见孟买贫民居住在有着铁皮屋顶的棚屋和散发着恶臭的荒地里。
这些都是对于印度典型的社会现实中赤裸裸的矛盾的表现。印度表示要每年培养100万个工程学毕业生,而美国和欧洲每年只有各10万个工程学毕业生。印度占据了科技能力水平第三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远超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在印度经济规模扩大了两倍的背景下,IT行业独占鳌头地创造了每年总额近500亿美金的巨额产值。人均收入计划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移动电话的使用者数量从2000年的300万人,激增到2005年的1亿人,再到2012年的9.29亿人。在2006年,23位印度籍亿万富豪出现在福布斯世界亿万富豪排行榜中,而到了2014年,更是有55位富豪入榜,超过之前的两倍。
然而这也是一个甚至在其鼎盛时期还在谈论前往火星的航天计划,并将国防预算上调至原来的三倍,在世界上国家军费开支排行榜之中排名前十的国家。同样也是在这个国家,居住着世界总贫困人口中三分之一的穷人,而这一群体在印度总人口中占四分之———约3.1亿人,他们生活在贫困落后之中。有72%的印度人每日生活开销少于2美元,而大概有35%的人每日开销甚至低于1美元。在饥饿指数(Global Hunger Index)排名中,印度始终是81个国家中的第67位。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地方来说,印度有高的儿童死亡率:每年有17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一些易于的疾病,如腹泻。史蒂夫·麦凯瑞从来没让我们忘记这些。
麦凯瑞也注意到了印度的另一个为自相矛盾的地方——在这个贪婪的物质的国家,中产阶级沉迷于、宝莱坞,以及各种形式的炫耀与铺张浪费;但印度同时又是地球上信仰宗教的国度之一。即使麦凯瑞在印度的现代化都市拍摄到了所有的愚蠢与粗俗,他从未忘记印度仍然是一片无限神圣之地。印度终究是一个拥有250万个宗教场所的国家,却只有150万所学校,还有不到7.5万所医院。在去印度的背包客中,朝圣的人超过了一半,一些热门的朝圣胜地几乎盖过了泰姬陵的风头:1 725万人次到访过毗湿纳毗(Vaishno Devi)的神庙。麦凯瑞自己也做过很多这样的朝圣,而且丰富多彩地展现印度多样的宗教信仰是他作品中一个经久不变的主题。这些美丽精彩的照片展现了信徒们在孟买将象头神迦内沙(Ganesh)的神像浸泡在海里;或是在拉贾斯坦邦欢庆胡里节(Holi)——色彩的庆典;抑或是在瓦拉纳西河边的石阶(ghat)上拜访占星家。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人文纪实摄影的爱好者,《史蒂夫·麦凯瑞:印度》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高质量摄影作品的期待。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摄影师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而麦凯瑞正是这样的佼佼者。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精准地捕捉到那个瞬间最动人的元素,并通过影像传递出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这本书中的印度,充满了生命力,即使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人们依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豁达的态度。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那些戴着面纱的女子,她们的眼神中蕴含着的故事,让我忍不住去想象。同时,他对孩童的关注也让我动容,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充满好奇的目光,是任何时代、任何文化都无法磨灭的美好。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对印度的认知,更让我对摄影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史蒂夫·麦凯瑞:印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一直以来都对印度这个国家充满了好奇,它的色彩斑斓、它的神秘莫测、它的人文风情,总是让我魂牵梦萦。虽然我还没有机会亲身踏足那片土地,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已经开始了身临其境的旅程。史蒂夫·麦凯瑞的名字我早就如雷贯耳,他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感染力闻名于世。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印刷和纸质,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翻开书页,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扑面而来,每一个镜头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诉说着印度人民的生活、信仰、喜悦与忧伤。我尤其着迷于他捕捉人物表情的能力,那些眼神中流露出的坚韧、虔诚、智慧,甚至是疲惫,都饱含着浓厚的情感,让我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去理解和感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印度灵魂深处最真实的一面。我反复翻阅,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购买这本《史蒂夫·麦凯瑞:印度》完全是出于对摄影艺术的纯粹热爱,以及对这位大师作品的景仰。麦凯瑞的摄影风格,可以说是他个人情感与对世界观察的完美结合。这本书中的印度,并非是那些旅游宣传片里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是更加 raw,更加真实,也更加触动人心。他镜头下的贫民窟,那些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他捕捉到的宗教仪式,那种虔诚与狂热交织的氛围;他记录下的街头生活,那些忙碌的身影和斑驳的墙壁,都构成了一幅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而是用最纯粹的影像语言,呈现了印度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喜欢他构图的精妙,色彩的运用,以及光影的处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这本书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思想的启迪。它让我开始思考,在这些看似遥远的、与我们生活截然不同的画面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共性,以及人类情感的普适性。
评分拿到《史蒂夫·麦凯瑞:印度》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出版质量所震撼。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在图书的装帧和印刷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为史蒂夫·麦凯瑞大师的作品提供了最好的呈现平台。每一页的色彩都十分饱满,细节清晰可见,无论是人物的纹理,还是场景的层次感,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摄影技术上来说,麦凯瑞的用光和构图是毋庸置疑的顶尖水平。这本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却又不失自然和真实。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色彩的运用,印度本身就是一个色彩极其丰富的国度,而麦凯瑞则将这种色彩运用到了极致,他能够用色彩来烘托情绪,表达情感,让画面充满张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部艺术品,我非常乐意将它摆放在书架上,随时翻阅,从中汲取灵感。
评分我购买《史蒂夫·麦凯瑞:印度》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对人文关怀和现实主义摄影的兴趣。史蒂夫·麦凯瑞的作品,总是能够触及到人类最深层的情感,他用镜头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去记录那些普通人的生活。这本书中的印度,呈现出一种原始而又震撼的美。我看到的是印度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坚韧与乐观,即使面对贫困和挑战,他们依然努力地生活,并且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麦凯瑞的视角非常独特,他能够发现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我特别喜欢他拍摄的那些宗教场景,那种虔诚和信仰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这本书让我反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多一些对内心的关注,多一些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