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之友》杂志2015年第1期,“2014年*值得看的摄影图书盘点”,《阅读摄影》名列第10名!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阅读摄影:郭力昕摄影批评(台湾影像文化学者郭力昕摄影评论集*于大陆面世。郭力昕对摄影深辟且充满力道的诘问,带领我 开本: 16开
作者: 郭力昕 著 定价: 68.00
ISBN号: 9787551406512 出版时间: 2014-08-01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印刷时间: 2014-08-01
版次: 1 印次: 1
前言
具反身性意识的书写摄影--读郭力昕《阅读摄影》(顾铮)
写摄影议题
论新纪实摄影
论超现实摄影
论新闻摄影
论战争摄影
论地景摄影
论物件摄影
论摄影与
论摄影与*
论摄影与记忆
论摄影的政治性
论业余摄影的美学与政治
写摄影家
阅读张照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阅读阮义忠:告别不了的滥情文化
阅读关晓荣:纪实摄影典范的昨日与
阅读陈敬宝:重建人的主体意义
阅读吴政璋:无脸以对台湾美景
阅读游本宽:台湾新郎在美国
阅读沈昭良:魔幻舞台与真实台湾
阅读陈顺筑:从家族影像到迢迢路
阅读董振良与王志伟:女性裸体如何解放
台湾摄影家的中国展示橱窗
写摄影书
黄翰荻:《台湾摄影隅照》
姚瑞中:《台湾当代摄影新潮流》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约翰·普尔兹:《摄影与人体》
约翰·伯杰:《观看的视界》
唐·麦卡林:《不合理的行为》
顾铮:《真实的背后没有真实:20世纪现代摄影实践》、
《城市表情:20世纪都市影像》、
《摄影的人,在路上:顾铮的上海街头摄影》
李楠:《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
袁冬平:《穷人》
吴静如编:《凝视驿乡Voyage 40:移工摄影集》
当代漂泊:《底层流动/流浪的视界:游民摄影家的创作历程纪录》
附录
访谈约翰·伯杰:坚定地走在进步的道路上
...... 《阅读摄影》是一部呈现郭力昕这十五年间关心当代摄影实践与发展的相对完整的批评性思考的轨迹记录。
本书由三个单元构成,分别是"写摄影议题"、"写摄影家"以及"写摄影书"。此外,还收入作者访谈英国视觉文化评论家约翰o伯杰的文字为附录。
这三个部分的构成,正好对应了摄影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三个重要的基本面向。
"摄影议题"者,是摄影实现自身发展所需要不断发现与聚焦的新领域与新方向。
"摄影家"者,则是各种摄影实践的主体,他们是摄影实践的极为重要的能动因素,但也并非全部,尤其是在这个众人皆曰"我能摄影,我喜欢摄影的时代"。但他们的工作,总是会引起摄影实践的地壳变动则是毫无疑问的。
而"摄影书",作为摄影实践(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终的(应该不是*的)呈现方式与文本,其实更能完整体现摄影家的创作意图与摄影理论、评论工作者的书写意图,因此也是一种更能存之久远的有关摄影文化的展示与保存方式。
《阅读摄影》从这三个角度来结构本书作者对于当代摄影实践的持续思考,可说是精准地把握到了作者对于当代摄影文化实践的深刻观察、精辟理解及其书写工作的重要意义。 郭力昕,台湾影像媒介评论家、学者,英国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媒体与传播系博士,现任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曾任台湾 《人间》 杂志图片主编,台湾《中时晚报》媒体/摄影评论专栏作者;著作包括《电视批评与媒体观察》、《新频道:电视·传播·大众文化》、《书写摄影:相片的文本与文化》、《再写摄影》、《纪录片的政治》等。
我一直对摄影史的演变充满好奇,特别是当它与当代的艺术实践相结合时,那种张力让我着迷。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并没有将历史与现实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二者编织在一起,展现了摄影艺术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蜕变、发展,并回应时代变化的。我惊叹于郭力昕老师对摄影史的梳理之清晰,对各个时期摄影流派的把握之精准。他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摄影思想、技术革新以及社会背景对摄影发展的影响。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摄影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历史的线索巧妙地带入到对当代摄影的解读中,让那些当代的、有时甚至显得晦涩的作品,变得更容易被理解,也更有价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摄影世界,它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思想的激荡。
评分作为一名对摄影理论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启发思考,并且语言富有洞察力的作品。这本书无疑达到了我的预期。郭力昕老师在书中展现出的学术功底和思想深度,让我耳目一新。他对于“摄影的本质”以及“摄影的意义”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探讨,充满了智慧和新意。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当下摄影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媒介、新技术的思考,他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是积极地去分析其可能性和局限性,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审视。这种开放而批判的态度,对于我这样希望紧跟时代步伐的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摄影理论,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摄影未来的深度对话。那些书中提出的观点,经常让我陷入沉思,并促使我去寻找更多的佐证和思考方向。
评分我一直觉得,摄影评论应该是一种充满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再创作,它不应该仅仅是对作品的描述,而是要能够揭示作品背后的灵魂和意义。郭力昕老师在这本书中,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他的评论风格,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对话,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作品中最细微的情感波动和思想暗流。我欣赏他那种既不失客观分析,又充满主观感受的评论方式。他不会回避那些复杂的、甚至是有争议的观点,而是以一种包容而深刻的态度去面对它们。读他的文字,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获得了一种“看”的能力,能够超越表面,去触及作品的内在肌理。书中对不同摄影师作品的解读,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们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分析一幅作品,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摄影带给我的触动。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摄影世界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摄影师郭力昕那独到而深刻的视角。我一直觉得,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它承载着时代的信息,记录着个体的思考,更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郭力昕老师在这本书中,显然也持有着类似的观点,他用极其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解构了当代摄影的种种现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观看”的讨论印象深刻,他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怎么看”,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何要这样看”,以及“我们在看什么”。这种反思性的视角,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摄影习惯,也促使我更加有意识地去构建自己的观看体系。书里提及的许多案例分析,都非常生动,仿佛我亲身经历了一场场摄影展览,或是与艺术家们进行了一场场意味深长的对话。那些看似寻常的照片,在郭老师的解析下,瞬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思想维度。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谈论摄影,更是在探讨当下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摄影如何成为我们理解这一切的媒介。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风格,给我一种非常沉静而有力的感觉。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命力,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郭力昕老师的文字,朴实却不失力量,他对摄影的理解,既有宏观的理论高度,又不乏微观的细腻观察。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摄影作品的阐释,那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分析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他的论点,并跟随他的思路去感受作品的魅力。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互动性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非常充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摄影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它让我更加热爱摄影,也更加敬畏摄影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