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音乐欣赏教程 (全彩插图第11版)(美)罗杰.凯密恩 著 音乐入门经典教材 后浪

听音乐:音乐欣赏教程 (全彩插图第11版)(美)罗杰.凯密恩 著 音乐入门经典教材 后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杰.凯密恩 著,韩应潮 译
图书标签:
  • 音乐欣赏
  • 音乐入门
  • 音乐教程
  • 古典音乐
  • 西方音乐
  • 音乐史
  • 音乐理论
  • 教材
  • 后浪
  • 罗杰·凯密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16654
商品编码:29608313043
包装:软精装
开本:大16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多次再版的音乐入门经典教程,以其独特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音乐的魅力,是古典音乐发烧友的案头必备之书。

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本乐理,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解读各种音乐要素。在第二部分至第十部分中梳理了自中世纪到21世纪西方音乐史上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其中包括爵士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摇滚乐等对音乐史的贡献。在第十一部分中,作者着意介绍了非西方音乐。

书中的“作品导聆”和“声乐导聆”是本书的大亮点,配有相应音频文件,读者可以对照书中对作品配器、力度、旋律、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声乐作品歌词的解读,更加轻松而深入地欣赏音乐。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罗杰·凯密恩(Roger Kamien),1934年出生在巴黎,六个月时被父母带到美国定居。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音乐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随娜迪亚·雷森伯格(Nadia Reisenberg)和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学习钢琴。1957年,他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回到巴黎进行为时三年的关于18世纪音乐的研究。

凯密恩教授在亨特学院教授音乐史、音乐理论和音乐文献两年之后,到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工作。在皇后学院工作的二十年间,他主持学校的音乐欣赏课程,同时还作为音乐会钢琴家在欧美各地演出。1983年,他受聘担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祖宾·梅塔音乐学教席。

除了《听音乐:音乐欣赏教程》之外,凯密恩教授还主编《诺顿谱例集》(The Norton Scores),参与编写《键盘和声新指南》(A New Approach to Keyboard Harmony)和《剑桥贝多芬手册》(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eethoven)。他还在多种音乐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和书评。

译者简介

韩应潮,福建漳州人。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音乐学硕士,美国音乐学学会会员,现为美国肯塔基大学音乐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译有《贝多芬传:磨难与辉煌》《贝多芬在美国》等。

精彩书评

作为世界闻名的音乐鉴赏教材,《听音乐》一书用清晰的脉络和笔触讲述音乐的基础知识、历史发展和代表作曲家与作品,不仅深入介绍古典音乐,而且旁涉爵士乐、流行音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非西方音乐等范畴,一册在手,让读者对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有全景式的了解。特此推荐。

——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

《听音乐》是一部视野开阔、体例新颖、笔触精炼、趣味丰富的音乐欣赏教程。它以深入浅出的亲切口吻,呈现了西方艺术音乐、经典通俗音乐乃至世界民族音乐的传统、规则、价值和乐趣,既有极具针对性的理论知识作为导引,又有经过注释且随时可听的音乐实例作为辅助,由此可让阅读者在生动的感性体验中获得理性认知,在体系化的内容设计中感受“进阶”之乐。尽管市面上的赏乐书籍已然林林总总,但《听音乐》的魅力无可替代。相信这部享誉西方的畅销读物也能让每一位认真的中国读者获得惊喜的回报。
——孙红杰,上海音乐学院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俄耳甫斯音乐译丛”主编

若能认真地阅读本书,再配合附赠的录音资料,一定能够循此顺利地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并从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

——陈佐湟,国际著名指挥家,国家大剧院前音乐艺术总监

《听音乐》是目前国际上很有名的一本音乐欣赏作品,在美国广受欢迎,同时也是一本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结合得很好的书,特别适合广大公共课或非音乐专业的爱好者使用。

——余志刚,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


目录

陈佐湟序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余志刚序 让音乐在生活中飞翔

作品导聆与声乐导聆曲目列表

配套数字音频列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音乐要素

第二部分 中世纪

第三部分 文艺复兴时期

第四部分 巴洛克时期

第五部分 古典时期

第六部分 浪漫主义时期

第七部分 20 世纪及以后

第八部分 爵士乐

第九部分 音乐剧与电影音乐

第十部分 摇滚乐

第十一部分 非西方音乐

附录

致谢

照片来源

索引

译后记

出版后记


经典文学的永恒魅力:西方文学名著选读 第一部分:古典之光的指引——荷马史诗与希腊悲剧的恢弘画卷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这部作品不仅是西方文学的源头,更是理解西方文化、英雄主义、命运与人性的基石。我们将深入探究特洛伊战争的宏大叙事,从阿喀琉斯的愤怒与荣耀,到奥德修斯历经十年漂泊的艰辛返乡之路。本书的解读将聚焦于史诗中蕴含的“克拉托斯”(Kratos,力量)与“菲洛斯”(Philos,友爱)的冲突,分析荷马如何描绘神祇与凡人的互动,以及“命运不可违抗”这一古希腊核心观念的体现。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复述,我们将剖析其韵律结构、口头传统的艺术痕迹,以及其对后世史诗文学的深远影响。特洛伊的陷落不仅是一场战争的终结,更是文明兴衰的永恒寓言。 《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 著) 作为希腊悲剧的巅峰之作,本书将带领读者直面命运的残酷逻辑与人类认知的局限。我们不只关注俄狄浦斯盲目追寻真相的悲剧性,更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厄洛斯”(Eros,欲望)与“阿特”(Ate,盲目灾祸)的纠缠。本导读将详细解析古希腊剧场的仪式性、合唱团的功能及其对情节的伦理评判。理解俄狄浦斯式的悲剧,即在于理解人性的高贵与软弱如何交织,最终导向不可避免的毁灭。我们将考察弗洛伊德对该主题的心理学阐释,将其放置在现代思想的语境中进行重估。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与世俗的交织——但丁与乔叟的探索 《神曲:地狱、炼狱、天堂》(但丁·阿利吉耶里 著) 但丁的这部巨著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部百科全书。本书的选读将从但丁的政治哲学、中世纪神学框架入手,解析他如何构建一个结构严谨、象征意义丰富的宇宙观。我们将细致描绘“地狱”九层阶梯中的罪罚对应,以及“炼狱”中七宗罪的净化过程,最终抵达“天堂”中无上光明的神秘体验。重点将放在但丁对古典文化(如维吉尔的指引)的继承与转化上,探讨他如何利用方言(意大利语)来挑战拉丁语的权威,从而奠定现代意大利语的基础。此书是关于救赎、知识探索与爱(贝特丽斯)的史诗。 《坎特伯雷故事集》(杰弗里·乔叟 著) 与但丁的严肃宏大不同,乔叟的作品是中世纪社会风俗的一幅生动群像。本导读将重点分析“朝圣者”群体的构成——从骑士、磨坊主到修女、教士,每一位叙事者都代表了当时英格兰社会的不同阶层与道德光谱。我们将侧重考察叙事框架的巧妙运用,即通过不同角色的声音来展现社会百态、讽刺教会腐败,并探讨其在英语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其幽默、朴素的语言风格与对人性的敏锐观察,使其成为理解中古晚期英国社会心理的关键文本。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觉醒——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 《哈姆雷特》与《李尔王》(威廉·莎士比亚 著) 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语言和人物塑造的集大成者。本选读将深入剖析《哈姆雷特》中“延宕”的哲学意义——是道德困境还是行动瘫痪?我们将细致分析其著名的独白,探究其对“存在与虚无”的拷问,以及“丹麦宫廷”所象征的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随后转向《李尔王》,聚焦于“愚昧”与“理智”的颠倒。李尔国王的傲慢如何导致对家庭与王国的彻底误判,以及小丑这一边缘人物所承担的道德清醒职责。本部分将探讨莎翁如何运用诗歌的节奏、双关语和心理深度来超越同时代的剧作家,确立了人物内心冲突的至高地位。 第四部分:启蒙、理性和感伤的碰撞——现代文学的序曲 《堂吉诃德》(米格尔·德·塞万提斯 著) 这部作品标志着现代小说的开端。本书导读将超越“疯骑士大战风车”的表层理解,着重分析小说中“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对立。我们将讨论塞万提斯如何通过堂吉诃德的“骑士道幻想”来解构与嘲讽僵化的传统,以及桑丘·潘萨的“朴实经验主义”如何与主人的浪漫主义形成幽默而深刻的对照。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作者叙事中的多重声音(作者、译者、角色之间的对话),这在早期小说中是革命性的叙事技巧。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著) 奥斯汀是社会观察的大师。本导读将集中分析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乡绅阶层的婚姻市场与经济基础。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情感发展,不仅仅是爱情故事,更是对社会阶层、财富依赖与个人判断力的复杂考量。我们将剖析奥斯汀如何运用“讽刺”(Irony)这一工具,犀利地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对体面婚姻的依赖,以及“认识自我”在最终获得幸福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部分:浪漫主义的狂热与现实的解剖——从歌德到巴尔扎克 《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著) 《浮士德》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象征。本导读将重点梳理浮士德与魔鬼靡非斯特之间的契约,分析浮士德不满足于有限知识、渴望“体验人生的全部”的“永恒的追求”(Strebung)精神。我们将探讨玛格丽特悲剧的意义,以及浮士德最终的救赎——并非因为他实现了完美的目标,而是因为他“永不停止地奋斗”。本书还将对比“第一部”的个人悲剧与“第二部”对政治、艺术和哲学的宏大反思。 《高老头》(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著) 作为“人间喜剧”的核心篇章之一,《高老头》是工业化前夜巴黎社会的冷酷剖析。我们将探讨巴尔扎克如何精妙地构建了两个平行世界:一是以高老头为代表的、被金钱异化、沉溺于对女儿的病态爱的悲惨世界;二是以德·拉斯蒂涅为代表的、渴望在巴黎上流社会中取得成功的野心世界。本书将重点分析巴尔扎克对“金钱”这一社会驱动力的描绘,以及小说中对环境决定论的深刻体现,即环境如何塑造甚至摧毁人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口吻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没有传统音乐理论书籍那种高高在上的精英感。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初学者对话,他总能用最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那些听起来玄奥的音乐术语。比如,他对“对位法”的讲解,不是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像在描述一场精妙的舞蹈编排,让人瞬间就能理解不同声部之间相互追逐、穿插的动态美感。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心理门槛,让我不再害怕那些复杂的乐理知识。我过去尝试过几本入门书籍,读几页就开始头大,但这本却像一个耐心的老朋友在耳边轻声讲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哲学,在我看来,才是真正高级的教学艺术,它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而不是用知识的重量把我压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感就让人觉得内容一定非常扎实。封面色彩搭配得大胆又和谐,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尤其欣赏他们对插图的处理方式,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图例,而是真正用心去设计和排版的,即便是对于一些抽象的音乐概念,也能通过精美的全彩图像得到直观的展示。每次翻阅时,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高质量的视觉导览,而不是枯燥的文字阅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文的编排也充满了信心。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墨色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可以说,从拿到手的瞬间,我就感受到了出版方对于“经典”二字所应有的尊重和投入,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时常把它摆在书架上,随时取阅,甚至只是欣赏一下它的外观。

评分

从内容结构来看,编排的逻辑性强到令人称赞。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介绍知识点,而是建立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层层递进,稳扎稳打。初学者可以按照章节顺序循序渐进,每学完一个单元,都能感到自己的音乐耳朵“升级”了一次。更棒的是,它非常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每介绍完一个概念,紧接着就会提供具体的音乐实例来佐证,而不是让读者凭空想象。这种“听”与“看”的同步训练,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分析能力。我甚至开始尝试自己去分辨乐曲中出现的特定织体或和声走向,这完全改变了我过去那种“只听热闹不听门道”的听音习惯。这种系统性和实践导向的编排,让这本书真正成为了一个可以带我从零基础走向深入理解的得力助手。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高得超乎我的预期,这对于一本涉及大量专业术语的音乐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引进作品,要么是译文生硬拗口,要么是对专业术语的翻译出现歧义,导致读者理解困难。但这本译本的文字流畅自然,完全没有翻译腔,读起来就像是原作者用中文撰写的一样。更重要的是,译者对音乐术语的处理非常精准到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照顾到了普通读者的理解习惯,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很多地方,译者甚至在脚注中做了精妙的补充说明,这些细微之处,体现了译者对原作的深刻理解和对读者的尊重。正是这种高水准的本地化工作,才让这本远道而来的“洋教材”,能够毫无障碍地成为国内音乐爱好者的首选读物。

评分

作为一本被誉为“经典教材”的引进作品,它在广度上做得尤为出色。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局限于欧洲古典音乐的传统范畴,而是相当开阔地引入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进行分析。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到浪漫主义的激情,再到一些现代音乐的探索,作者的视野非常宏大。这让我意识到,音乐欣赏并非是一门僵化的学科,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不断演变的艺术领域。每一次的章节切换,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接触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面向。这种包容性和前瞻性的选材策略,让我不仅仅学会了“如何听”,更学会了“如何看待音乐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艺术的认知边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