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象棋名局欣赏
定价:33.00元
作者:陈钢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300247922
字数:
页码:1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教材共18讲,其中的主体部分,分为“棋人棋事”“名局欣赏”“残局经典”三部分内容。“棋人棋事”介绍棋坛的奇闻轶事、传奇传说等。“名局欣赏”选取了一些活跃在棋坛的全国冠军、部分特级大师和国家大师近年来的精彩对局;这部分还讲解了古谱《橘中秘》中的“横车弃马十三着”和古谱《梅花谱》中的“屏风马破当头炮”,以及许银川让九子大战聂卫平的有趣棋局,穿插移形换位、隔山打牛等战术组合,武松独臂擒方腊等典故。“残局经典”选自《适情雅趣》《梦入神机》等古谱,介绍各种杀法、战术组合,详解了古谱残局中的“火烧葫芦谷”“丹山起凤”“参辰酉卯”等知识,既介绍了相关的古棋谱,又分析了棋局名称的由来,全书内容生动,讲练结合适合教学使用。
目录
讲 中国象棋名局欣赏概述001
第二讲 许银川让九子先胜聂卫平007
第三讲 广东许银川先胜河北阎文清017
第四讲 重庆洪智先胜吉林陶汉明025
第五讲 广东黄海林先负江苏王斌035
第六讲 上海胡荣华先胜河北李来群045
第七讲 广东许银川先胜广东吕钦053
第八讲 广东吕钦先胜浙江于幼华063
第九讲 中国洪智先胜新加坡吴宗翰071
第十讲 黑龙江赵国荣先先胜上海洪智079
第十一讲 浙江赵鑫鑫先胜上海洪智087
第十二讲 上海孙勇征先胜北京蒋川099
第十三讲 北京蒋川先胜广东吕钦107
第十四讲 湖北柳大华先胜浙江赵鑫鑫117
第十五讲 内蒙古洪智先负内蒙古王天一127
第十六讲 上海谢靖先胜厦门郑一泓137
第十七讲 上海谢靖先负四川郑惟桐145
第十八讲 古谱《橘中秘》和《梅花谱》155
附录162
参考文献166
作者介绍
陈钢,广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中国象棋协会地方大师,广东省教育象棋协会副秘书长。2011年获得广东省第六届华南地区等级赛季军;2017年获得广东省象棋定级赛一级棋士组亚军。2012年起,分别在广州大学和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开设《中国象棋名局欣赏》选修课,指导学生参加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棋类联赛决赛,广州大学获得第6届和第8届中国象棋团体亚军,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获得第5届中国象棋团体第7名、第8届中国象棋团体第6名。
文摘
琴棋书画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所必修的技能,又称文人四友、雅人四好。对棋的定义有围棋和象棋之争,围棋古称“弈”,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博”指六博棋,六博棋是中国象棋的前身,这也是“博弈”一词的由来。千百年来,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布衣对棋均乐此不疲,通过棋的博弈,既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又可参哲悟理,治国理政。如果说琴、书、画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的话,那么,棋就是自己与他人的对话。通过行棋,在与他人对话、博弈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修养。
2012年春节期间,笔者接到友人刘楚佳研究员的电话,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下属的国学院需要棋类的教师,询问我是否愿意受聘任课。此前,国学院在开设“国学精粹”课程的同时,又相继开设了古筝、书法、国画等课程,唯独缺少了棋类这门课。笔者是高校学报的副编审、中国象棋协会地方大师,曾获得2017年广东省象棋定级赛1级组亚军、2011年广东省第六届华南地区象棋等级赛季军,现任广东省象棋协会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广州大学棋牌协会会长,广州大学学生社团风云棋社的指导教师,对象棋极为喜爱,又具备了开设课程的基本条件,故欣然应允。社会上的棋院等培训机构均以中小学生为培训对象。此前,部分高校虽开设有棋牌知识、棋艺等课程,但均停留在简单介绍棋类知识的层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了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棋艺水平,提升大学生的棋艺鉴赏能力,真正通过棋类博弈这门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养,决定开设“中国象棋名局欣赏”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共18讲,其中的主体部分,分为“棋人棋事”“名局欣赏”“残局经典”三部分内容。“棋人棋事”介绍棋坛的奇闻轶事、传奇传说等。“名局欣赏”选取了一些活跃在棋坛的全国冠军、部分特级大师和国家大师近年来的精彩对局,挑选的棋局大多在50回合以内,以便于课程的讲授,新的名局截至2016年10月楚河汉界杯世界棋王大赛上,郑惟桐勇弃双马,战胜谢靖夺得100万大奖的棋局;同时,这部分还讲解了古谱《橘中秘》中的“横车弃马十三着”和古谱《梅花谱》中的“屏风马破当头炮”,以及许银川让九子大战聂卫平的有趣棋局,穿插移形换位、隔山打牛等战术组合,武松独臂擒方腊等典故。“残局经典”选自《适情雅趣》《梦入神机》等古谱,介绍各种杀法、战术组合,详解了古谱残局中的“火烧葫芦谷”“丹山起凤”“参辰酉卯”等知识,既介绍了相关的古棋谱,又分析了棋局名称的由来。这部分授课内容是高校象棋课中的一大亮点。讲课通过多媒体演示,大棋盘讲解。在讲解棋局的同时,强调实战,通过若干轮次的积分循环赛,达到考核学生,提高学生象棋欣赏能力的目的。
从2012年初,笔者开设“中国象棋名局欣赏”课程,至今已足足5年。这期间,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生夺得2014年第5届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棋类联赛决赛象棋团体第7名,广州大学学生更是勇夺2015年第6届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棋类联赛决赛象棋团体亚军。作为在高校普及和推广中国象棋的教师,幸福的莫过于两校的学生交相辉映,喜报频传。“棋盘里,车无轮,马无缰,炮无烟火,卒无粮,叫声将军,提防提防。”懂得象棋,欣赏象棋,并会对弈、博弈,人生将更加精彩。
感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院宋婕院长和教务处吴勇处长在本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感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院提供给我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我能在这个平台上为中国的国学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
……
序言
说实话,我刚开始翻阅的时候,有些被它的专业性给震慑住了。那些标注的术语,那些复杂的变招,如果不是有一定基础,初学者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然而,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专业度,才让这本书的价值得以凸显。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稀释棋局的深度,而是毫不保留地展示了高手过招时的那种刀光剑影。我尤其喜欢它对“急所”和“缓着”的区分,很多时候,我们业余棋手总是急于求成,总想一步定乾坤,但书中通过对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缓着”的分析,揭示了它是如何为最终的胜利铺设了不可逆转的结构性优势。这种对全局观的培养,远比死记硬背几套开局定式要来得深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为何会选择这种视角来解说,这种多层次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象棋策略的理解边界。这书,更像是一份系统性的教练指导,而非简单的棋谱汇编。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意境深远”。它不是那种速成的教材,你不可能读完它立刻就能连胜十局。它的价值在于潜移默化。书中对于那些胜负已定的局面,往往会用很长的篇幅来探讨“收官的艺术”,是如何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仍然追求最简洁、最优雅的着法,以最少的代价达成目标。这种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已经超越了竞技本身,上升到了某种哲学层面。读完此书,我发现自己对棋盘上的每一块棋子都有了新的认识,它们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承载着力量、平衡与美学的符号。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宁静,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脑力激荡,但最终收获的是心绪的沉淀和对美的理解的深化。这部作品,对于任何想从“会下棋”迈向“懂象棋”的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馈赠。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充满了复古的魅力,那种硬皮封面,拿在手上摩擦时,能感觉到材质的细微纹理,这和市面上那些追求轻薄、彩印的现代棋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似乎在向读者传达一个信息:象棋的魅力,在于它穿越时间的厚重感。内页的插图和图例不多,但凡出现,必属经典。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某些特定棋形时,会引用一些古代典籍中的记载或者民间流传的口诀,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文化寻访的乐趣。它不仅仅是关于“怎么下”,更是关于“为什么这样下”。比如,讲解“马后炮”的威力时,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计算公式,而是通过讲述几个著名的“马后炮”案例,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被逼入绝境,却又无可奈何的棋局意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对棋局的审美能力,而不仅仅是计算能力。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的人,所以对于书籍的校对和准确性非常看重。这部作品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我特地找了几个我熟悉的、被认为是定式的复杂变化,用我的电子棋盘进行验证,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印刷或者计算上的瑕疵。这种对准确性的坚持,在涉及数万步变招的棋书中,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一些历史上有争议的对局后,会附上自己的“再审视”,用现代的电脑分析结果来佐证或者推翻了以往流传的定论。这种“不盲从古人”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充满了批判性的创新精神。它鼓励读者,即使面对公认的经典,也要保持自己的思考,这对于培养独立思考的棋手至关重要。
评分这部厚厚的棋谱,拿到手上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内页的纸张泛着微微的米黄,油墨印刷的棋盘线条清晰而古朴,仿佛能闻到旧书特有的那股淡淡的纸香。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局对弈的布局都占据了近乎整页的篇幅,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推演招法时,眼睛不会感到丝毫的疲惫。那些精彩的对局,棋谱旁边的批注,不是那种枯燥的公式化讲解,而是融入了棋手心境的叙述,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老棋手在壁炉边,慢悠悠地讲述他当年如何一步步将对手引入陷阱,那种运筹帷幄的智慧,透过文字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尤其那些残局的精妙设计,简直就是数学上的艺术品,不同的解法,不同的胜率倾向,被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让人忍不住要拿起棋子,亲手复盘个七八遍,才能真正领会其中一招“弃车保士”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记录着一代代象棋大师们的心法口诀,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与古人智慧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