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单车 山地车
定价:79.80元
售价:59.9元,便宜19.9元,折扣75
作者:美骑图书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115216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同系列的《单车》荣获2003-2004年度畅销书奖,《单车——山地车》是该系列的延伸产品,填补了山地车骑行运动资料的空白。同系列产品:书号:41760,书名:《单车》,定价:79.80元书号:47236,书名:《单车旅行》,定价:99.80元
《单车——山地车》是山地车的完全指南,是车手、品牌商、技师等专业人士经验和技巧的结晶。书中内容全面、专业、实用,并配有千余张精美彩色插图,可以让车友轻松掌握主流山地车车型特点、配件及装备,调校维修保养,骑行技巧,体能训练等知识和技能,以及山地车相关国际赛事规则。 《单车——山地车》是山地车爱好者的技术工具书和骑行指导书,无论是入门级车友、高级玩家,还是经常参与赛事的业余选手,或是专业车店技师,都能从中获益。
目录名家推荐作者简介前言章 山地车概述与分类1 / 山地车发展史 2 / 中国山地车发展历程3 / 山地车的定义和分类4 / 山地车的整车购买与DIY 组装第二章 山地车的制作与设计1 / 山地车的车身材料2 / 铝合金车架管材的加工技术3 / 软尾车架的避震结构第三章 山地车零部件1 / 车架2 / 避震系统3 / 轮组和轮胎4 / 刹车系统5 / 变速系统6 / 山地车把组7 / 座管与坐垫8 / 脚踏第四章 山地车装备1 / 头盔2 / 眼镜3 / 手套4 / 护具5 / 骑行鞋6 / 骑行服7 / 骑行背包8 / 户外运动摄像机9 / 其他装备第五章 山地车维护与调整1 / 车架转点培林的维护2 / 避震前叉的基本调整与维护3 / 后避震的基本调整与维护4 / 碗组的清洁与上油5 / 车把和座管的调整与安装6 / 变速手柄的维护7 / 前拨的基本维护与调整8 / 后拨的维护与调整9 / 刹车系统的维护10 / 牙盘与中轴的拆装11 / 飞轮的维护与保养12 / 链条的维护与设定13 / 轮组的维护与保养14 / 花鼓的常规保养 15 / 轮组的编制方法16 / 坐垫的调整17 /脚踏的维护与保养 18 / 把套的安装第六章 山地车骑行技巧1 / 正确的骑行姿势2 / 安全地摔车3 / 有效地踩踏 4 / 正确使用变速5 / 控制速度6 / 自信地过弯7 / 从容面对各种地形8 / 平稳地跳过土坡9 / 骑行中的观察10 / 征服崎岖地形的骑行技巧11 / 安全的腾空和着地技巧12 / 安全地腾跃13 / 综合运用各种技术第七章 骑行训练1 / 有氧代谢能力训练2 / 无氧代谢能力训练3 / 山地车手的训练计划第八章 骑行的准备、恢复与伤痛处理1 / 运动前的自我评估2 / 山地车运动前的热身准备3 / 骑行后的放松与恢复4 / 骑行伤痛的处理附录附录A / 外山地车公园与赛道附录B / 世界重要的山地车比赛与名将附录C / 山地车相关英文词汇 致谢辞
这本书中对于“实践操作”的强调,简直是为我这种动手能力强于纯理论学习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不仅仅停留在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如何”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故障排查的部分,它不像其他手册那样笼统地列出可能的原因,而是通过一个详细的决策树(Flowchart)结构,引导读者一步步缩小范围,直到定位到核心故障源。这种贴近实战的叙事方式,让人读起来非常有代入感,仿佛旁边就站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在耐心指导。我甚至已经开始规划,打算利用书中的一些保养和改装建议,对我的个人设备进行一次系统的升级和维护了。这种“读完就能用”的实用性,是衡量一本工具书价值的黄金标准,而这本书完美地达到了这个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视野”之广,也是出乎我意料的。它没有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内,而是巧妙地将历史沿革、前沿科技发展趋势,甚至是行业内的文化现象都融入到技术讲解之中。例如,在讨论到某些新型材料的应用时,作者会穿插介绍这项材料是如何被首次应用到极限运动领域的,这种文化层面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维度,让原本冰冷的技术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故事性。它不仅仅是在教授“技术规格”,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认知。通过这些拓展内容,我不仅学到了操作层面的知识,更提升了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洞察力。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看一本技术手册,而是在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知识拓展和思维升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抓人眼球了!我是在书店里无意间看到它的,那封面设计,那种粗犷又不失细腻的线条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你知道吗,我一直是个很注重“第一印象”的人,尤其是对于工具书或者专业书籍,如果封面设计得过于刻板或者沉闷,我可能直接就错过了。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用了一种非常现代的、带着一丝工业美学的风格来呈现主题,色彩搭配也很有品味,不是那种俗气的亮色,而是偏向于沉稳的大地色系和金属质感。光是拿到手上摩挲那种封面材质,就能感觉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我当时就在想,能把一个看似很“硬核”的主题包装得这么有艺术感,里面的内容想必也不会让人失望。而且,书脊的处理也很有设计感,即使是放在书架上,它也显得很有辨识度,不像有些书,摞在一起就完全分不清了。这种对视觉体验的重视,无疑为阅读过程增添了一种愉悦感,让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次精心准备的视觉盛宴。
评分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另一个巨大亮点。作者显然对这个领域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他没有急于一开始就抛出高深的理论,而是采取了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路径。比如,它会先从最基础的材料学和受力分析讲起,这些内容看似基础,但作者的阐述却非常深入且贴合实际应用场景,绝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接着,话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关键部件的解析,每一个关键环节的介绍都配有详实的案例分析,让人能立刻明白这个知识点在实际操作中扮演的角色。这种“打地基”的扎实做法,让我在学习后续更复杂的内容时,感觉后劲十足,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稳健,完全没有那种“前言不搭后语”的阅读障碍感。这套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了作者极强的结构化思维能力。
评分翻开内页,首先被其排版布局的清晰度所震撼。很多技术类的书籍,内容堆砌得密密麻麻,图文混排常常让读者感到头晕目眩,恨不得马上合上。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股清流。它采用了大量的留白,呼吸感极强,这使得即便是复杂的机械原理图或者技术解析,也能被清晰地分割开来,让人可以有条不紊地去消化信息。字体选择上也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字号适中,行距也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看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赞赏的是,它对插图和图表的处理。那些示意图不是那种粗糙的黑白线条稿,而是色彩分明、标注精确的三维透视图,仿佛能让你伸手触摸到每一个零件的结构。这种对“可视化”的极致追求,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对于我这种偏向于直观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可以说,光是这阅读体验本身,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