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多学科视角下的体育人文社会学
定价:58.50元
售价:42.7元,便宜15.8元,折扣72
作者:杨潞然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80262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体育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因此发展到今天,体育已经成为了人类文明当中的杰出代表,与很多人文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多学科视角下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将从这一点出发,从多学科的角度,来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面的深入研究。
就职于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2011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长治医学院任教,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这本厚重的书籍摆在书架上,光是它的名字就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展我对体育领域理解的读物,而“多学科视角”这个词汇精准地击中了我的需求。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将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甚至心理学等不同的理论框架应用到体育现象的剖析中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运动技能或赛事报道的层面。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都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这让我对它深入探讨复杂社会议题的潜力抱有很高的期待。我个人对体育在文化构建中的角色特别感兴趣,比如一项运动是如何在特定社会中被赋予意义,并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支撑,帮助我理解这些深层次的社会机制,那么它无疑会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工具书。
评分坦白说,我对学术著作的阅读总是抱持着一种谨慎的乐观。很多号称“多学科”的著作,最终往往会偏向某一两个学科的视角,其他学科的引入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像是点缀而非骨架。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在方法论上是否足够创新。它是否能引导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审视那些看似熟悉无比的体育场景?比如,我们如何用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国际体育赛事中弱势国家的参与经验?或者,如何运用符号学来解读运动员的身体语言和观众的集体狂欢?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带着这些工具去观察我日常接触的体育新闻或赛事,那它就远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真正成为一本启发思维的佳作。
评分我最近对体育的仪式性和神圣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运动场往往被视为现代性的一个缩影,充满了竞争、规则和对身体极限的挑战,但同时,它又承载着超越日常生活的某种集体情感和近乎宗教的狂热。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体育仪式背后的社会功能,比如它如何帮助社会消化集体焦虑,或者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充当意识形态的载体。我倾向于那些能够将宏大的社会理论,如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或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体育事件的分析之中的作品。阅读的过程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接收,更应该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引导我去质疑体育世界中那些被默认的“真理”和“自然规律”。
评分从这本书的名称来看,它似乎具有极强的时代适应性。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体育的概念和实践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应对“电子竞技”这类新兴现象,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对体育体验的颠覆性影响。这些新事物对传统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个优秀的学术著作,应该能展现出前瞻性,而不是仅仅回顾过去。我希望作者能够提出新的理论假说来解释这些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并引导我们思考,在未来,体育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功能将会如何演变。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既扎实又具有未来感的视角,那么它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庞大的体量,这通常预示着作者在内容上的深挖和广度。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体育的复杂性,就必须跳出“胜者为王”的简单叙事。我期待看到的是对体育边缘群体、非主流运动,乃至体育产业背后的权力结构进行解构。特别是关于性别、阶级和种族在体育参与和精英化过程中的作用,这些议题往往是衡量一本体育社会学著作深度与否的关键标尺。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不同学科的理论是如何相互交织、互相印证的,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各个学科的观点。如果能提供一些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视角,那就更好了,这样能让我看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体育观念,在其他文明中是如何被重塑和解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