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叶准教咏春:木人桩法
:35.00元
售价:25.6元,便宜9.4元,折扣73
作者:叶准,梁家锠,陈振良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502095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咏春泰斗80年武学心得倾囊相授 字字珠玑 不容错过 700余张清晰彩图 逐步示范 一招一式 尽收眼底 30余个重难点精讲实练 复杂动作 轻松掌握 揭秘叶问经典木人桩范本 弥足珍贵
本书由咏春宗师叶问长子叶准及其弟子所著,所授内容乃叶问宗师真传,正统。本书首先以文字介绍咏春基本拳套及理念,而后重点讲解木人桩法,通过实拍照片逐步示范木人桩法的动作要领,并辅以文字注解,直观明了地展示出全套八节木人桩法的一招一式。对拳法中的重点招式及其应用方法,更单独进行了详细剖析,方便读者领会个中要义。
对于咏春研习者而言,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教材。大众读者也可从本书所述的咏春拳理中,学习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一探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前 言
部分 咏春拳的概述
1.1 咏春拳套
小念头
寻桥
标指
1.2 黐手
1.3 内外门及四门
内外门分自身的内外门及接触后的内外门
埋踭及定踭
1.4 中线与子午线
中线
子午线
“正身以中线为子午线、侧身以对膊线为对方中线”解说
第二部分 木人桩的概述
2.1 木人桩简介
2.2 木人桩的结构
桩手角度及距离
木人桩的虚手
人与桩的高度
人与桩的距离
桩脚高度
桩手不要太滑
2.3 学习木人桩的目的
良好的位置
熟练的手法及巩固“形”的结构
步法
启发性
增强腰马力
随时练习
组合性的攻击练习
2.4 黐桩
2.5 打桩、朝形及追形
2.6 磨桩
2.7 打桩与意念
2.8 木人桩的应用
第三部分 木人桩法
引言
节及第二节
节 示范
第二节 示范
重点1 45°楔位的走马动作
重点2 正身耕手位置
重点3 捆手正掌
重点4 捆手底掌
重点5 捆手位置
重点6 膀手
重点7 虚手与实手
重点8 标马捆手
重点9 楔脚
应用解构
第三节
第三节 示范
重点1 正身内门拍手
重点2 转马侧身外门拍手及杀颈手
重点3 索手底拳
重点4 45°侧身脚
应用解构
第四节
第四节 示范
重点1 外门双摊手,双圈手底掌
重点2 内门双摊手,双正掌
重点3 双正掌、底掌留意的事项
重点4 捆手
重点5 90°踢脚
应用解构
第五节
第五节 示范
重点1 沉踭左右摇腕,捞手侧底掌
重点2 捆手变正身抱琶手
重点3 膀手变侧身抱琶手
重点4 耕手变正身抱琶手
重点5 膀手变漏手抱琶手
重点6 入马
重点7 手形
应用解构
第六节
第六节 示范
重点1 耕手变换过程
重点2 擸手上颈、揿手上颈
重点3 45°换步踢脚
应用解构
第七节
第七节 示范
重点1 移步直踢
重点2 移步直踢接转马低踢
重点3 揿手楔马
应用解构
第八节
第八节 示范
重点1 退步封手踢脚
重点2 擸手踢脚
重点3 双擸手的重点
应用解构
叶问原创范本
鸣 谢
出版后记
叶准
咏春宗师叶问长子,家学渊源。在叶问去世之后,子承父业,致力于向海外推广咏春拳。叶问1972年去世后,他继承父业,致力于向海外推广咏春拳术。叶准在香港咏春体育会、沙田大会堂、香港城市大学、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设点授徒。目前,叶准及其门徒在世界60多个国家组织有咏春拳会近3000家。因在世界武术推广的贡献,叶准还获得美国奥委会的嘉奖。
梁家锠、陈振良
叶准门下弟子,跟随叶准学习咏春拳逾20年,现代表叶准师傅于香港纪律部队人员体育及康乐会教授咏春拳术。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老派魅力,它不像现代流行的武术书籍那样追求口语化和亲民,反而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疏离感和权威性,这反而让我更加敬畏和认真对待书中的每一个字。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武术界的传统韵味,很多词汇的使用非常精准,比如“沉劲”、“卸力”、“抽拔”,这些词汇在其他地方可能被简化或取代,但在本书中,它们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历史的重量。阅读起来,仿佛能够感受到一种代代相传的武学精神在字里行间流淌。这种略带严肃的文风,有效地帮助读者建立了必要的学习心态——学习武术,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的事情,容不得半点浮躁。它不像是在和你聊天,更像是在严肃地传授一门技艺的精髓,这种被“对待”的感觉,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专注度和学习的严肃性。
评分书中对于图示的编排和解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过去看过不少武术教材,很多都因为图文分离或者角度单一而让人摸不着头脑,特别是涉及到三维空间中的发力方向时,更是如此。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采用了多角度的分解图,配合细致入微的箭头指示和动作说明,几乎可以消除所有的歧义。更绝妙的是,它并没有把所有的细节都塞进一张图里,而是通过前后图文的对比,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动作的起承转合。比如某个特定的插桥动作,书中不仅展示了手部的位置,还通过侧视图解释了肘部和肩部的承重关系,并用旁注强调了错误发力的后果。这种精细的视觉化处理,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地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关节变化,避免了因为姿势错误而养成难以纠正的习性。对于一个自学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位不眠不休的私教。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经历了一次深入的哲学探讨,远超我预期的技术指导范畴。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似乎并不急于展示招式的复杂性,而是更注重于“气”的流动和“意”的培养。我发现,许多传统武术书籍倾向于机械地罗列动作要领,但这本书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武学精髓的深刻理解。比如他对“松紧转换”的描述,不是简单地说“要放松再收紧”,而是引用了许多古代典籍中的比喻,将抽象的身体感受具象化,让我对如何调动内劲有了更直观的感悟。这种叙事风格,让学习过程从一种单纯的身体训练,提升到了对自我身体控制和精神集中的训练。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停下来,尝试着在脑海中模拟那个状态,而不是马上跑到木人桩前去比划。这种“先悟后行”的引导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对招式的理解深度,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一套拳法,更是在领悟一种生活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对“慢练”的推崇和深度挖掘上。在如今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很多武术练习都倾向于快速通过套路,追求表面上的流畅。然而,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了“慢练出功夫”的理念,并且详细阐述了慢速练习时身体内部的感受和肌肉群的激活过程。他提供了一些极具针对性的慢练方法,比如如何控制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如何在一个缓慢的转移中体会重心点的精确变化。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节奏去放慢速度,一开始非常不适应,感觉身体变得笨拙。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的桩功稳定性有了质的飞跃,很多原本感觉发力别扭的动作,在慢速的分解下,找到了最自然、最省力的路径。这种对基础的耐心打磨,是任何速成技巧都无法替代的。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教会我们如何真正地“听”懂自己的身体发出的信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古典韵味的气质,拿在手里就让人感觉内容非同一般。封面材质的质感很棒,摸上去有一种踏实的厚重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纸张,而是带着微微的纹理,仿佛能感受到制作者对内容的尊重。尤其是那个书名和作者的排版,字体选择得非常考究,既保留了传统武术书籍的庄重感,又不显得过于呆板。我一直很喜欢这种用心做出来的实体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翻开内页,纸张的白度适中,墨迹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也非常牢固,可以平摊,这对于学习武术动作来说至关重要,你不需要费力地去按住书页,可以完全专注于图解和文字的解析。这种细节上的用心,往往是区分一本好书和一本普通读物的重要标志。从这本书的整体观感来看,它明显投入了大量的心思去打磨每一个环节,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信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