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英租界寻旧/上海寻旧指南丛书

上海英租界寻旧/上海寻旧指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项慧芳 编
图书标签:
  • 上海
  • 英租界
  • 历史
  • 建筑
  • 文化
  • 老上海
  • 城市漫步
  • 怀旧
  • 寻迹
  • 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28747
商品编码:29630007771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上海英租界寻旧/上海寻旧指南丛书
  • 作者:项慧芳
  • 定价:108
  • 出版社:人民文学
  • ISBN号:978702012874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2-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51
  • 字数:220千字

内容提要

近代上海,景观怪异,结构独特,历史奇谲,实 在是***的异数,不可复制的特例。从整体上说 ,近代上海是个多元的城市,也是传统与现代交叉的 城市。作者项慧芳另辟蹊径,用五百余幅珍贵的老照 片及其他资料图片,配以生动而有趣的文字,将上海 英租界的前世今生阐释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捧着《上海英租界寻旧》走在摩登的上海 大街上,一起寻找老上海的踪影吧。
    

目录

代序/熊月之
自序
第一章 英租界综述
第二章 外滩寻旧
第一节 外滩概述
第二节 外滩寻旧
a 外滩气象塔
b 洋泾浜
c 欧战胜利纪念碑
1 麦边大楼
3 上海总会大楼
4 有利大楼
5 日清大楼
6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7 大北电报大楼
9 轮船招商局大楼
10—12 汇丰银行大楼
13 江海关大厦
d 赫德铜像
e 铜人码头上海轮渡
14 交通银行大楼
15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16 台湾银行大楼
17 新字林西报大楼
18 麦加利银行大楼
19 汇中饭店大楼
f 巴夏礼铜像
20 沙逊大厦
23 中国银行大楼
24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26 扬子保险公司大楼
27 怡和洋行大楼
28 怡泰大楼
g 伊尔底斯纪念碑
h 常胜军纪念碑
29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30 共济会堂
32 横滨正金银行老楼
第三章 外滩源
第一节 外滩源概述
第二节 外滩源寻旧
1 英国领事馆
2 黄浦公园
3 马加理纪念碑
4 划船俱乐部
5 新天安堂
6 真光大楼
7 兰心大楼
8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
9 通和洋行


上海英租界寻旧:穿梭时光的街巷肌理 本书并非直接讲述上海英租界某一个特定时期的辉煌或衰落,也不是一本简单的导游手册,更非一篇枯燥的历史学术论文。它是一次沉浸式的探索,一次与历史对话的邀请,一次在今日上海肌体中发掘过往灵魂的尝试。它试图捕捉的,是那些在时光流转中沉淀下来的,关于上海英租界的“痕迹”,是那些隐藏在摩天大楼的阴影下,隐藏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却依然顽强存在的,历史的回响。 一部关于“寻”的叙事 “寻旧”,顾名思义,是一种主动的探寻,一种带着问题和好奇的跋涉。本书的“寻”字,包含了多重含义: 寻迹:在今日的上海街头,我们试图寻找那些曾经属于英租界的地理印记。它们可能是一栋尚存的建筑,一段被拆除又重建的围墙,一条依然保留着旧时风貌的马路,甚至是一棵古老的梧桐树,它们都曾是那个时代的一部分,承载着故事,见证着变迁。我们并非要还原一个完整的复制品,而是要发掘这些“遗珠”,理解它们在今日上海中的位置和意义。 寻魂:英租界不仅仅是一块被划分的土地,更是一种独特的气质,一种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的,略带传奇色彩的氛围。我们试图去“寻”那种曾经弥漫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神气质,那种殖民者带来的洋场风情,那种冒险家和商贾的逐利冲动,那种底层人民的挣扎与希望,以及在这些复杂交织中,上海这座城市所迸发出的独特生命力。这种“魂”,往往存在于那些细微之处,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联想。 寻人:历史是由人构成的,而英租界更是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本书并非要编写一本人物传记,但我们会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甚至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命运又与这片土地产生了怎样的联系?当我们站在某个熟悉的建筑前,或许可以想象出当年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想象出那些鲜活的面孔。 寻声:历史的“声音”是多样的,有洋行里传来的钱币碰撞声,有码头上装卸货物的号子声,有舞厅里传来的爵士乐声,也有街头巷尾的叫卖声,甚至是不为人知的低语声。本书试图通过文字,唤起读者对这些“声音”的想象,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鲜活的感官体验。 “指南”的深层维度 “上海寻旧指南丛书”的定位,并非提供简单的“到此一游”的路线,而是提供一种“寻旧”的思维方式和视角。它试图告诉读者,如何去看待一座城市,如何去解读历史的痕迹,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依然能够与过去建立联系。 不止于建筑:虽然建筑是历史最直观的载体,但本书的“指南”远不止于介绍几栋洋楼。它会引导读者去关注建筑背后的故事,关注建筑的风格演变,关注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功能和角色。同时,它也会将目光投向那些非物质的遗产,例如曾经的商业模式,社会风尚,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被遗忘的传说和轶事。 情境的重塑:通过文字的描绘,我们试图为读者重塑历史的情境。当读者读到某个街区,某个地点时,能够通过作者的引导,想象出当年的景象,感受到当年的氛围。这种情境的重塑,能够极大地增强阅读的沉浸感,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 视角的拓展:我们并非仅仅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出发,而是更注重从个体的视角,从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英租界。那些在历史大潮中被忽略的细节,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淡化的声音,都可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它们的位置。这种视角的拓展,能够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历史认知。 连接过去与现在:本书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过去如何塑造了现在。今天的上海,依然承载着英租界留下的印记,无论是城市规划,建筑风格,还是文化基因,都与那段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寻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上海的当下,以及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海英租界的多元肌理 上海英租界,这个曾经的“冒险家乐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本书不会将它简单地定义为某一种形态,而是会去触及它多元而复杂的肌理: 早期探索与开拓:从开埠之初,外国商人、传教士、冒险家们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根,他们是如何怀揣着梦想和野心,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和生活圈。 繁荣与喧嚣:在租界的鼎盛时期,这里是远东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奢华的俱乐部,热闹的舞厅,琳琅满目的商品,纸醉金迷的生活,以及背后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社会阶层与生活百态:英租界并非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它也承载着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除了西方的上流社会,还有大量的中国本地居民,以及来自印度、日本等地的移民。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融入与隔阂,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构成了这个区域的复杂图景。 政治风云与国际影响:租界作为外国势力在中国的触角,也卷入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漩涡。它既是各方势力博弈的场所,也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 城市形态的演变:从最初的零散洋房,到后来的规整街区,再到摩天大楼的崛起,英租界在城市形态上的演变,也映射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一本“活”的历史读物 本书试图超越传统的历史记录方式,将历史“活”过来。它不是堆砌史料,而是通过生动的描述,引人入胜的叙事,以及启发性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生命力。 细节的力量:我们相信,伟大的历史往往蕴藏在微小的细节之中。一块老门牌,一个旧招牌,一句流传下来的俗语,都可能成为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本书将注重捕捉这些细节,让它们在文字中焕发新的生命。 人文的关怀:历史最终是关于人的。本书将始终保持对人性的关怀,去理解不同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命运,去感受他们作为个体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开放性的探索:历史本身是不断被重新解读的,而“寻旧”更是一种开放性的探索。本书不会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视角和思考,去发现属于自己的历史痕迹。 穿越上海的肌理,触摸历史的脉搏 上海英租界,这片曾经的“异域风情区”,如今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今日上海的血脉之中。当你漫步在那些依然保留着旧时韵味的街道,当你驻足于那些历经沧桑的老建筑前,你是否会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正是为你搭建的这样一座桥梁。它不提供虚幻的幻灯片,也不输出冰冷的数字,而是引导你用一双能够发现的眼睛,一颗能够感受的心,去触摸上海英租界的肌理,去聆听它在今日上海中依然回响的脉搏。这是一次关于上海的,关于历史的,关于我们与过去的深刻连接的旅程。它邀请你,成为一名“寻旧者”,在上海这座充满故事的城市中,开启一段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寻迹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细节的考究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显然是花了大量心血在档案室里和那些尘封的记忆碎片中穿梭。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时期建筑风格演变的梳理,从早期的折衷主义到后来的装饰艺术风格,每一种风格的兴起和衰落,都与当时租界的政治经济格局紧密相连。书中的配图虽然不多,但张张都是点睛之笔,那些老照片的清晰度和角度选择都非常专业,能完美地印证文字描述的地点。例如,书中对福州路一带早期银行建筑群落的描述,不仅交代了它们的功能变迁,还深入挖掘了背后那些金融巨头的家族故事,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个案的结合,让阅读体验极其饱满和充实。对于任何一个对城市建筑史和殖民历史感兴趣的“老饕”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那种被知识的海洋充分浸润的满足感,是其他泛泛而谈的游记无法比拟的。

评分

作为一本“指南丛书”中的一册,它的实用性设计得非常人性化。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地址,而是贴心地设计了几条主题迥异的“漫步路线”,比如“名流故居之旅”、“教堂与教育机构巡礼”,甚至还有一条“隐秘的里弄生活体验道”。每条路线都标明了大致的步行时间和沿途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哪里可以找到最地道的点心铺,哪条街角保留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路灯样式。我尝试着跟着其中一条路线走了一次,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无与伦比。在寻找一处旧日剧院遗址时,正因为有了书中的提示,我才没有错过那扇藏在现代商铺背后的老式木门。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将过去与现在无缝对接起来,让你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中,依然能准确捕捉到历史的脉搏,让寻访不再是盲目的摸索,而是充满了指向性的文化探险。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严肃到让人敬而远之的历史著作,而是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略带疏离感的幽默和洞察力。作者似乎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冷静地审视着租界历史的兴衰,但字里行间又流露着对那段“半殖民地”独特氛围的复杂情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曾经生活在其中的中外人士,他们的生活形态、他们的社会阶层是如何被这块特殊的飞地塑造的。书中关于租界“法外之地”属性的探讨,比如巡捕房的运作、行规的制定等等,都非常引人深思,它揭示了光鲜亮丽的洋房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和灰色地带。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寻旧”,不如说是一场对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深层反思。这种兼具历史深度和哲学思辨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的层次感远超一般的旅游攻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也让我非常惊喜,这是一种对“旧物”应有的尊重。厚实的米黄色纸张,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气,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感,完全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感觉。书中的排版也极为讲究,留白适度,字体典雅,即便是大段的历史引文,也显得清晰易读。我感觉作者和出版社对“寻旧”这个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明白,对于热爱历史的人来说,阅读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体验的延伸。这种对实体书制作工艺的坚持,在如今这个数字化阅读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每一次触摸到书页,都能感受到一种匠人精神,它提醒着读者,我们正在接触和保护的,是那些需要被小心翼翼对待的、易逝的记忆。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老物件”。

评分

这本《上海英租界寻旧》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把我瞬间拉回到了那个被梧桐树和老洋房包裹着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旧上海。书里对那些蜿蜒曲折的小巷、曾经的领事馆旧址,甚至是街角那家老字号咖啡馆的历史娓娓道来,那种细腻的笔触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煤烟和玫瑰花的味道。我特别喜欢作者描述万国商团每年一度的赛马会场景,那种热闹非凡、绅士淑女云集的画面感,简直呼之欲出。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介绍,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重新认识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每次翻开,总能发现一些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某栋公寓楼上精美的巴洛克式雕花,或者某条马路上被历史冲刷得有些模糊的界碑。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那些冰冷的建筑,赋予了鲜活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灵魂。它不仅仅是一本寻访指南,更像是一本温柔的、充满怀旧情结的历史散文集,让人在寻访的过程中,与历史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