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景观怪异,结构独特,历史奇谲,实 在是***的异数,不可复制的特例。从整体上说 ,近代上海是个多元的城市,也是传统与现代交叉的 城市。作者项慧芳另辟蹊径,用五百余幅珍贵的老照 片及其他资料图片,配以生动而有趣的文字,将上海 英租界的前世今生阐释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捧着《上海英租界寻旧》走在摩登的上海 大街上,一起寻找老上海的踪影吧。
代序/熊月之
自序
第一章 英租界综述
第二章 外滩寻旧
第一节 外滩概述
第二节 外滩寻旧
a 外滩气象塔
b 洋泾浜
c 欧战胜利纪念碑
1 麦边大楼
3 上海总会大楼
4 有利大楼
5 日清大楼
6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7 大北电报大楼
9 轮船招商局大楼
10—12 汇丰银行大楼
13 江海关大厦
d 赫德铜像
e 铜人码头上海轮渡
14 交通银行大楼
15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16 台湾银行大楼
17 新字林西报大楼
18 麦加利银行大楼
19 汇中饭店大楼
f 巴夏礼铜像
20 沙逊大厦
23 中国银行大楼
24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26 扬子保险公司大楼
27 怡和洋行大楼
28 怡泰大楼
g 伊尔底斯纪念碑
h 常胜军纪念碑
29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30 共济会堂
32 横滨正金银行老楼
第三章 外滩源
第一节 外滩源概述
第二节 外滩源寻旧
1 英国领事馆
2 黄浦公园
3 马加理纪念碑
4 划船俱乐部
5 新天安堂
6 真光大楼
7 兰心大楼
8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
9 通和洋行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细节的考究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显然是花了大量心血在档案室里和那些尘封的记忆碎片中穿梭。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时期建筑风格演变的梳理,从早期的折衷主义到后来的装饰艺术风格,每一种风格的兴起和衰落,都与当时租界的政治经济格局紧密相连。书中的配图虽然不多,但张张都是点睛之笔,那些老照片的清晰度和角度选择都非常专业,能完美地印证文字描述的地点。例如,书中对福州路一带早期银行建筑群落的描述,不仅交代了它们的功能变迁,还深入挖掘了背后那些金融巨头的家族故事,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个案的结合,让阅读体验极其饱满和充实。对于任何一个对城市建筑史和殖民历史感兴趣的“老饕”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那种被知识的海洋充分浸润的满足感,是其他泛泛而谈的游记无法比拟的。
评分作为一本“指南丛书”中的一册,它的实用性设计得非常人性化。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地址,而是贴心地设计了几条主题迥异的“漫步路线”,比如“名流故居之旅”、“教堂与教育机构巡礼”,甚至还有一条“隐秘的里弄生活体验道”。每条路线都标明了大致的步行时间和沿途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哪里可以找到最地道的点心铺,哪条街角保留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路灯样式。我尝试着跟着其中一条路线走了一次,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无与伦比。在寻找一处旧日剧院遗址时,正因为有了书中的提示,我才没有错过那扇藏在现代商铺背后的老式木门。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将过去与现在无缝对接起来,让你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中,依然能准确捕捉到历史的脉搏,让寻访不再是盲目的摸索,而是充满了指向性的文化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严肃到让人敬而远之的历史著作,而是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略带疏离感的幽默和洞察力。作者似乎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冷静地审视着租界历史的兴衰,但字里行间又流露着对那段“半殖民地”独特氛围的复杂情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曾经生活在其中的中外人士,他们的生活形态、他们的社会阶层是如何被这块特殊的飞地塑造的。书中关于租界“法外之地”属性的探讨,比如巡捕房的运作、行规的制定等等,都非常引人深思,它揭示了光鲜亮丽的洋房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和灰色地带。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寻旧”,不如说是一场对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深层反思。这种兼具历史深度和哲学思辨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的层次感远超一般的旅游攻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也让我非常惊喜,这是一种对“旧物”应有的尊重。厚实的米黄色纸张,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气,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感,完全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感觉。书中的排版也极为讲究,留白适度,字体典雅,即便是大段的历史引文,也显得清晰易读。我感觉作者和出版社对“寻旧”这个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明白,对于热爱历史的人来说,阅读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体验的延伸。这种对实体书制作工艺的坚持,在如今这个数字化阅读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每一次触摸到书页,都能感受到一种匠人精神,它提醒着读者,我们正在接触和保护的,是那些需要被小心翼翼对待的、易逝的记忆。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老物件”。
评分这本《上海英租界寻旧》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把我瞬间拉回到了那个被梧桐树和老洋房包裹着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旧上海。书里对那些蜿蜒曲折的小巷、曾经的领事馆旧址,甚至是街角那家老字号咖啡馆的历史娓娓道来,那种细腻的笔触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煤烟和玫瑰花的味道。我特别喜欢作者描述万国商团每年一度的赛马会场景,那种热闹非凡、绅士淑女云集的画面感,简直呼之欲出。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介绍,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重新认识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每次翻开,总能发现一些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某栋公寓楼上精美的巴洛克式雕花,或者某条马路上被历史冲刷得有些模糊的界碑。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那些冰冷的建筑,赋予了鲜活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灵魂。它不仅仅是一本寻访指南,更像是一本温柔的、充满怀旧情结的历史散文集,让人在寻访的过程中,与历史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