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
定价:56.00元
售价:30.8元,便宜25.2元,折扣55
作者:漆麟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0101538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漆麟所*的《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一书着 眼于中国当代艺术中有关抽象的作品群以及相关论说 领域,尝试从学理性范畴就其展开考察,从造形表现 和思想观念两方面对“抽象”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建 构情况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分析。首先 ,梳理了70年代末以来中国当代抽象性艺术的展开脉 络,并考察民国时期涌现出的早期现代主义思潮及其 艺术实践,铺陈出当代抽象性艺术的一段实践探索的 前史。其次,从造形表现的角度对两类代表主流倾向 的抽象性作品进行讨论,它们分别是与“抽象水墨” 具有重要关联度的类似于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群,以 及具有元素还原主义倾向的作品群。再次,围绕“传 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这一对贯穿中国近现代艺 术的核心情结来探讨有关“抽象”的各种观念的形成 及其变迁,通过与西方以及日本的相关比较来阐明抽 象艺术在观念建构上的推进模式。*后,将焦点聚集 到“笔墨”和“反复性”这两个和中国抽象性艺术息 息相关的类缘范畴中,通过一系列与海外艺术家作品 及其观念的案例比较来分析中国作品中所谓特质成立 的可能性。
目录
序言
导言
章 当代中国抽象性艺术的发生及其展开
节 背景
一、早期现代主义艺术的实践
二、西方艺术的再次受容
第二节 展开状况
一、1976-1989年的抽象性绘画
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抽象性艺术
第二章 作为表现的“抽象”
节 折中与限界:抽象水墨中的借用
一、笔墨的传统遭遇抽象表现主义
二、比较:抽象表现主义全盛期的亚裔艺术家
三、平面性与去中心性
第二节 解体与还原:现代主义形式的嵌套
一、近代以来的还原主义
二、“点”、“线”、“墨”
第三章 作为观念的“抽象”
节 接受与进步:从传统到现代的合流方式
一、围绕“传统和创造”的演进模式
二、艺术的“进步观”
第二节 置换与阐释:现代主义之前及之后
一、作为对接点的“抽象”
二、现代主义之后的阐释
第四章 围绕“抽象”类缘范畴的讨论
节 无法摆脱的“笔墨”
一、“笔触”与“笔墨”
二、“笔墨”与“反笔墨”
第二节 作为特质的“反复性”
一、与“具体”艺术的比较
二、与“物派”、“后物派”的比较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出典
作者介绍
漆麟,1981年生,重庆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本科毕业,日本筑波大学设计学硕士、艺术学博士,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招聘外国人学者。现任教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近现代艺术。主持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的现代派美术研究”。
文摘
序言
漆麟的《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是一本需要反复品味的著作。初翻阅时,我被书中对“抽象”一词的多重解读所吸引,它既是艺术语言的一种形式,更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作者在阐述“表现”的维度时,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描绘了抽象艺术如何超越具象的限制,直接触及人类情感的本质,将那些深藏于心底的感受以一种更为纯粹和强烈的方式传递出来。我仿佛能感受到颜料在画布上的碰撞,线条在空间中的舞动,这一切都指向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而在探讨“观念”的维度时,漆麟更是将抽象的概念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他论证了抽象思维是如何构建我们的认知框架,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曾以为抽象只存在于画廊和美术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抽象早已渗透在我们日常的语言、思考、甚至社会结构之中。它不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存在,反而是我们理解和塑造现实的基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它教会我如何去“看”——不仅是看表面的形式,更是看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评分《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对艺术的理解,它更像是对认知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漆麟以“抽象”为切入点,将艺术理论与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合,其论述的逻辑严谨,却又不失文采。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于“表现”层面的解读,他并没有将抽象艺术简单地视为形式的堆砌,而是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张力与精神诉求。那些看似无形的线条和色块,在他笔下仿佛获得了生命,诉说着艺术家内心深处的声音,触动着观者最隐秘的情感。而“观念”层面的探讨,则更是让我拍案叫绝。漆麟阐述了抽象如何渗透到我们的思维结构中,如何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和解读。他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许多概念,如“自由”、“正义”,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产物,它们并非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不断被我们诠释和构建的思想。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思维的拓展,它挑战了我过去固有的认知边界,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艺术、哲学乃至我们自身的存在。
评分我一直认为,对于“抽象”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和艺术。漆麟的《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恰恰提供了一个极其精妙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的概念。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过去对抽象艺术的一些刻板印象。我曾以为抽象就是形式的自由组合,是摆脱现实束缚的某种纯粹的视觉游戏。但漆麟的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抽象,往往蕴含着更深层的情感张力与思想深度。他通过梳理历史上的艺术流派和哲学思潮,展示了抽象是如何从一种对现实的简化、提炼,最终演变成一种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达方式。书中有不少关于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引述,漆麟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对抽象艺术的分析中,使得整本书的理论根基异常扎实,却又丝毫没有枯燥乏味之感。他论述的“表现”层面,让我看到了抽象艺术家如何利用线条、色彩、形状等基本元素,去构建一种超越具象描摹的情感世界,这种表现是内化的,是精神的。而“观念”层面,则揭示了抽象艺术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看习惯,甚至是颠覆我们对“真实”的定义。
评分漆麟的这本《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在我眼中,与其说是一本关于艺术理论的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哲学冥想。初读时,我被书名中“抽象”二字所吸引,以为会是一场关于具象与抽象艺术技法的探讨,然而,随着文字的深入,我逐渐发现作者漆麟所触及的远不止于此。他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抽象这一概念拓展到了哲学的边界,探讨其在人类认识世界、表达情感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书中的许多段落,我都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仿佛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漆麟并没有给“抽象”下一个僵化的定义,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让我们看到抽象是如何渗透在我们日常思维、语言建构甚至伦理判断中的。他描绘了抽象的“表现”属性,也就是它是如何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或思维语言,去捕捉和传达那些难以言喻的经验和感受;同时,他也深刻剖析了抽象的“观念”维度,即它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框架,影响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这种双重视角,使得对“抽象”的讨论不再局限于艺术史的范畴,而是上升到了认识论和存在论的高度。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漆麟充当了那个引路人,他并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巧妙地设置一个个线索,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
评分拿到《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这本书,我最先期待的是它能在艺术鉴赏方面给我带来新的启发。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漆麟先生的这本书,其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理论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认知和情感表达的哲学随笔。书中对于“抽象”的定义,既包含了它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独特性,也深入探讨了它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普遍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抽象作品如何“表现”时,那种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和对精神世界的描绘,让我觉得抽象艺术并非冰冷的形式游戏,而是充满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同时,他对抽象“观念”的阐述,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的语言、思维,甚至是我们对世界的判断,在多大程度上都离不开“抽象”的影子。漆麟的文字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将复杂的哲学和艺术概念,用一种清晰而又充满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在阅读时感到思维的活跃和愉悦。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真正理解过的“抽象”的世界,一个充满可能性和深邃意义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