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药用植物土壤与肥料(王新民)
定价:24.00元
作者:王新民,金红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1220306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当前药用植物栽培与应用的发展热点,详细介绍了土壤的特点和分类、药用植物的营养与肥料的基础知识、药用植物实用栽培管理技术以及教学实验,既可作为药用植物相关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农学、园艺、中医、中药学、植保、植物营养等专业师生及从事药用植物土壤肥料科研、生产、管理人员的参考书,同时对指导农民在种植药用植物时,能够科学合理施肥、提高管理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目录
篇 药用植物土壤基础理论
章 土壤的物质组成
节 土壤矿物质与岩石的风化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第三节 土壤水分
第四节 土壤空气
第五节 土壤热量
第六节 土壤养分
土壤农化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土壤质地的测定
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
节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第二节 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性、供肥性
第三节 土壤酸碱度
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及微团聚体分析
土壤容重的测定及土壤空隙度的计算
土壤pH的测定
第三章 主要土壤类型与利用改良
节 棕壤
第二节 黄棕壤和黄褐土
第三节 褐土与红黏土
第四节 潮土
第五节 沙姜黑土
第六节 盐土与碱土
第七节 风沙土
第二篇 药用植物营养与肥料基本原理
第四章 药用植物营养的基础知识
节 药用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第二节 药用植物获得养分的途径
第三节 药用植物吸收养分的主要特点
药用植物缺素症状的外形诊断
第五章 药用植物科学施肥的基本原理
节 科学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施肥的生产经济学原理
第三节 药用植物营养与施肥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施肥
第六章 常用肥料的特点
节 有机肥料
第二节 化学肥料
第三节 腐殖酸类肥料与微生物肥料
常用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
堆肥的积制技术
掺混肥料的配制技术
第七章 药用植物常用施肥技术
节 药用植物施肥特点
第二节 施肥技术的主要环节
第三节 施肥方式和方法
第四节 常用施肥技术
第三篇 常见药用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
第八章 根、根茎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人参
第二节 三七
第三节 大黄
第四节 贝母
第五节 丹参
第六节 甘草
第七节 白术
第八节 白芷
第九节 西洋参
第十节 地黄
第十一节 防风
第十二节 柴胡
第十三节 当归
第十四节 芍药
第十五节 麦冬
第十六节 远志
第十七节 附子(鸟头)
第十八节 板蓝根
第十九节 知母
第二十节 桔梗
第二十一节 党参
第二十二节 黄芪
第二十三节 黄芩
第二十四节 黄连
第九章 花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红花
第二节 金银花
第三节 菊花
第四节 款冬花
第十章 果实、种子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山茱萸
第二节 决明(钝叶决明)
第三节 栝楼
第四节 枸杞
第五节 砂仁
第六节 栀子
第七节 薏苡
第十一章 全草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香茅
第二节 绞股蓝
第三节 麻黄(草麻黄)
第四节 紫苏
第五节 薄荷
第十二章 皮类药用植物营养特点与施肥技术
节 杜仲
第二节 黄柏
第十三章 常见道地或地产药材的施肥技术
节 牛膝
第二节 白芍
第三节 何首乌
第四节 山药
第五节 半夏
第六节 天南星
第七节 白附子
第八节 辛夷
第九节 连翘
第十节 木瓜
第十一节 车前
第十二节 夏枯草
第十三节 酸枣仁
第十四节 丹皮
第十五节 荆芥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药用植物土壤与肥料》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大自然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一直认为,药用植物的功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生长环境,而土壤和肥料无疑是构成这个环境最核心的要素。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就是一本宝藏。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肥料的成分和作用,更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药用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比如说,对于幼苗期和营养生长期的植物,需要哪些元素;到了开花结果期,又需要侧重补充哪些养分。书中对氮、磷、钾这三大宏量元素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详细阐述,让我彻底理解了它们在植物生理代谢中的关键作用,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施肥就是多加点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有机肥和化肥的比较分析,书中不仅仅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更强调了如何科学地搭配使用,以达到最佳的增产和提质效果。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施肥过量”或者“缺肥”,可能都是由于对肥料的认识不够深入,使用不当造成的。这本书还提到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对药用植物品质的影响,这一点对于追求高品质药材的种植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关于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方法,比如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都非常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的实践中,希望能种出更高品质的药用植物。
评分《药用植物土壤与肥料》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药用植物园,与作者一起探究植物的奥秘。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药用植物的土壤适应性分析,让我对植物的“故乡”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某些药用植物在特定的地区才能生长得最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土壤和气候密码。书中详细介绍了土壤肥力等级的划分,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来提升土壤肥力,这让我对“培土”和“施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往土壤里添加东西,而是有目的地去“养护”土壤。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病虫害与土壤肥料的关系”的章节,它揭示了健康的土壤环境能够增强植物的自身抵抗力,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在种植过程中经常受到病虫害的困扰,如果能通过改善土壤环境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将是事半功倍。这本书让我明白,药用植物的栽培是一个系统工程,土壤、肥料、气候、病虫害等因素都相互关联,缺一不可。通过这本书,我获得了一种更加 holistic(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药用植物的种植,这对我未来的实践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名对药用植物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其生长环境的书籍,《药用植物土壤与肥料》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并且提供了远超我想象的丰富内容。书中对于药用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那些对特定药材功效有直接影响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之前对于铁、锰、锌、铜等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知之甚少,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它们如何参与植物的代谢过程,以及缺乏或过量时会对药用植物产生怎样的影响。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非常前沿的研究成果,比如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药用植物生长和药效物质合成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土壤不仅仅是提供养分的基质,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而这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药用植物的品质。书中关于如何通过优化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来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从而提高药用植物的生物活性,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深刻地认识到,想要种植出真正高品质的药用植物,必须从土壤生态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前瞻性,让我对药用植物的栽培充满了新的期待和动力。
评分读完《药用植物土壤与肥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种植药用植物并非仅仅是“种下去,等它长”,背后蕴含着如此精妙的科学原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语言中,让我读起来毫不费力,甚至会产生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尤其是在介绍不同土壤的理化性质时,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将土壤比作植物的“家”,将土壤的孔隙比作“呼吸系统”,这些形象化的描述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我还非常欣赏书中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思想。在过去,我总是凭经验施肥,效果时好时坏。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解土壤的“脾气”和药用植物的“胃口”才是关键。书中详细介绍了土壤检测的方法和意义,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来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这一点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明白,肥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对症下药”。书中还强调了土壤改良的重要性,比如如何改善土壤板结、土壤酸化等问题,这些都是实际种植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书中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对药用植物的栽培管理有了全新的认知,从“盲目种植”变成了“科学栽培”。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药用植物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在栽培方面缺少一些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土壤和肥料的知识。这本书的标题《药用植物土壤与肥料》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一开始,我对书中关于土壤微观结构的描述就充满了好奇。那些关于土壤团粒结构、孔隙度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药用植物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讲解,让我仿佛能看到土壤深处那些看不见的奇妙世界。我以前总以为土壤就是泥土,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土壤的质量和构成是如此复杂且重要。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土壤,比如砂质土、粘质土、壤土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还有如何通过改良来适应药用植物的生长需求。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宝贵,因为我居住的地方土壤类型比较单一,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质、调整pH值等方法来改善我的土壤,让我的药用植物能够茁壮成长。而且,书中不仅仅是理论,还穿插了很多实际的案例和图表,这让我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常见药用植物对土壤偏好的分析,让我能更有针对性地去选择和管理我的种植地。总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药用植物的栽培有了更科学、更深入的认识,非常值得细细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