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藥用植物土壤與肥料(王新民)
定價:24.00元
作者:王新民,金紅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12203062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結閤當前藥用植物栽培與應用的發展熱點,詳細介紹瞭土壤的特點和分類、藥用植物的營養與肥料的基礎知識、藥用植物實用栽培管理技術以及教學實驗,既可作為藥用植物相關各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農學、園藝、中醫、中藥學、植保、植物營養等專業師生及從事藥用植物土壤肥料科研、生産、管理人員的參考書,同時對指導農民在種植藥用植物時,能夠科學閤理施肥、提高管理水平,起到積極作用。
目錄
篇 藥用植物土壤基礎理論
章 土壤的物質組成
節 土壤礦物質與岩石的風化
第二節 土壤有機質
第三節 土壤水分
第四節 土壤空氣
第五節 土壤熱量
第六節 土壤養分
土壤農化樣品的采集與製備
土壤含水量的測定
土壤質地的測定
土壤速效養分的測定
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測定(重鉻酸鉀容量法)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性質
節 土壤的孔性、結構性與耕性
第二節 土壤膠體與土壤保肥性、供肥性
第三節 土壤酸堿度
土壤結構形狀的觀察及微團聚體分析
土壤容重的測定及土壤空隙度的計算
土壤pH的測定
第三章 主要土壤類型與利用改良
節 棕壤
第二節 黃棕壤和黃褐土
第三節 褐土與紅黏土
第四節 潮土
第五節 沙薑黑土
第六節 鹽土與堿土
第七節 風沙土
第二篇 藥用植物營養與肥料基本原理
第四章 藥用植物營養的基礎知識
節 藥用植物所必需的營養元素
第二節 藥用植物獲得養分的途徑
第三節 藥用植物吸收養分的主要特點
藥用植物缺素癥狀的外形診斷
第五章 藥用植物科學施肥的基本原理
節 科學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 施肥的生産經濟學原理
第三節 藥用植物營養與施肥
第四節 環境保護與施肥
第六章 常用肥料的特點
節 有機肥料
第二節 化學肥料
第三節 腐殖酸類肥料與微生物肥料
常用化學肥料的定性鑒定
堆肥的積製技術
摻混肥料的配製技術
第七章 藥用植物常用施肥技術
節 藥用植物施肥特點
第二節 施肥技術的主要環節
第三節 施肥方式和方法
第四節 常用施肥技術
第三篇 常見藥用植物營養與施肥技術
第八章 根、根莖類藥用植物營養特點與施肥技術
節 人參
第二節 三七
第三節 大黃
第四節 貝母
第五節 丹參
第六節 甘草
第七節 白術
第八節 白芷
第九節 西洋參
第十節 地黃
第十一節 防風
第十二節 柴鬍
第十三節 當歸
第十四節 芍藥
第十五節 麥鼕
第十六節 遠誌
第十七節 附子(鳥頭)
第十八節 闆藍根
第十九節 知母
第二十節 桔梗
第二十一節 黨參
第二十二節 黃芪
第二十三節 黃芩
第二十四節 黃連
第九章 花類藥用植物營養特點與施肥技術
節 紅花
第二節 金銀花
第三節 菊花
第四節 款鼕花
第十章 果實、種子類藥用植物營養特點與施肥技術
節 山茱萸
第二節 決明(鈍葉決明)
第三節 栝樓
第四節 枸杞
第五節 砂仁
第六節 梔子
第七節 薏苡
第十一章 全草類藥用植物營養特點與施肥技術
節 香茅
第二節 絞股藍
第三節 麻黃(草麻黃)
第四節 紫蘇
第五節 薄荷
第十二章 皮類藥用植物營養特點與施肥技術
節 杜仲
第二節 黃柏
第十三章 常見道地或地産藥材的施肥技術
節 牛膝
第二節 白芍
第三節 何首烏
第四節 山藥
第五節 半夏
第六節 天南星
第七節 白附子
第八節 辛夷
第九節 連翹
第十節 木瓜
第十一節 車前
第十二節 夏枯草
第十三節 酸棗仁
第十四節 丹皮
第十五節 荊芥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藥用植物土壤與肥料》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思維方式的轉變。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生機勃勃的藥用植物園,與作者一起探究植物的奧秘。書中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下藥用植物的土壤適應性分析,讓我對植物的“故鄉”有瞭更深的理解。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某些藥用植物在特定的地區纔能生長得最好,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土壤和氣候密碼。書中詳細介紹瞭土壤肥力等級的劃分,以及如何通過一係列的管理措施來提升土壤肥力,這讓我對“培土”和“施肥”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簡單地往土壤裏添加東西,而是有目的地去“養護”土壤。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病蟲害與土壤肥料的關係”的章節,它揭示瞭健康的土壤環境能夠增強植物的自身抵抗力,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在種植過程中經常受到病蟲害的睏擾,如果能通過改善土壤環境來解決這個問題,那將是事半功倍。這本書讓我明白,藥用植物的栽培是一個係統工程,土壤、肥料、氣候、病蟲害等因素都相互關聯,缺一不可。通過這本書,我獲得瞭一種更加 holistic(整體性)的視角來看待藥用植物的種植,這對我未來的實踐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評分閱讀《藥用植物土壤與肥料》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大自然的對話,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一直認為,藥用植物的功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的生長環境,而土壤和肥料無疑是構成這個環境最核心的要素。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簡直就是一本寶藏。它不僅僅羅列瞭各種肥料的成分和作用,更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藥用植物在不同生長階段對養分的需求。比如說,對於幼苗期和營養生長期的植物,需要哪些元素;到瞭開花結果期,又需要側重補充哪些養分。書中對氮、磷、鉀這三大宏量元素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詳細闡述,讓我徹底理解瞭它們在植物生理代謝中的關鍵作用,而不是簡單地認為“施肥就是多加點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有機肥和化肥的比較分析,書中不僅僅指齣瞭它們的優缺點,更強調瞭如何科學地搭配使用,以達到最佳的增産和提質效果。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施肥過量”或者“缺肥”,可能都是由於對肥料的認識不夠深入,使用不當造成的。這本書還提到瞭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對藥用植物品質的影響,這一點對於追求高品質藥材的種植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書中關於如何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方法,比如秸稈還田、種植綠肥等,都非常具有實踐指導意義。我迫不及待地想將這些知識應用到我的實踐中,希望能種齣更高品質的藥用植物。
評分讀完《藥用植物土壤與肥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種植藥用植物並非僅僅是“種下去,等它長”,背後蘊含著如此精妙的科學原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沒有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將復雜的科學知識融入到生動有趣的語言中,讓我讀起來毫不費力,甚至會産生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衝動。尤其是在介紹不同土壤的理化性質時,書中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比如將土壤比作植物的“傢”,將土壤的孔隙比作“呼吸係統”,這些形象化的描述大大降低瞭理解的難度。我還非常欣賞書中關於“測土配方施肥”的思想。在過去,我總是憑經驗施肥,效果時好時壞。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瞭解土壤的“脾氣”和藥用植物的“胃口”纔是關鍵。書中詳細介紹瞭土壤檢測的方法和意義,以及如何根據檢測結果來製定科學的施肥方案。這一點對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讓我明白,肥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對癥下藥”。書中還強調瞭土壤改良的重要性,比如如何改善土壤闆結、土壤酸化等問題,這些都是實際種植中經常遇到的難題,書中都給齣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本書讓我對藥用植物的栽培管理有瞭全新的認知,從“盲目種植”變成瞭“科學栽培”。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作為一名對藥用植物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性地講解其生長環境的書籍,《藥用植物土壤與肥料》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並且提供瞭遠超我想象的豐富內容。書中對於藥用植物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特彆是那些對特定藥材功效有直接影響的微量元素,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之前對於鐵、錳、鋅、銅等元素在植物體內的作用知之甚少,這本書詳細闡述瞭它們如何參與植物的代謝過程,以及缺乏或過量時會對藥用植物産生怎樣的影響。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涉及瞭一些非常前沿的研究成果,比如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對藥用植物生長和藥效物質閤成的影響。這讓我意識到,土壤不僅僅是提供養分的基質,更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生態係統,而這個生態係統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藥用植物的品質。書中關於如何通過優化土壤結構、增加有機質來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生長,從而提高藥用植物的生物活性,這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我深刻地認識到,想要種植齣真正高品質的藥用植物,必須從土壤生態係統的角度去思考和實踐。這本書的專業性和前瞻性,讓我對藥用植物的栽培充滿瞭新的期待和動力。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藥用植物很感興趣,但總覺得在栽培方麵缺少一些深入的瞭解,特彆是土壤和肥料的知識。這本書的標題《藥用植物土壤與肥料》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興趣點。我拿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一開始,我對書中關於土壤微觀結構的描述就充滿瞭好奇。那些關於土壤團粒結構、孔隙度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藥用植物根係生長和養分吸收的講解,讓我仿佛能看到土壤深處那些看不見的奇妙世界。我以前總以為土壤就是泥土,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土壤的質量和構成是如此復雜且重要。書中還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土壤,比如砂質土、粘質土、壤土等,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還有如何通過改良來適應藥用植物的生長需求。這一點對我來說尤其寶貴,因為我居住的地方土壤類型比較單一,讀瞭這本書,我纔知道原來可以通過添加有機質、調整pH值等方法來改善我的土壤,讓我的藥用植物能夠茁壯成長。而且,書中不僅僅是理論,還穿插瞭很多實際的案例和圖錶,這讓我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我特彆喜歡它對一些常見藥用植物對土壤偏好的分析,讓我能更有針對性地去選擇和管理我的種植地。總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對藥用植物的栽培有瞭更科學、更深入的認識,非常值得細細品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