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 9787502940669

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 978750294066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晓光,于沪宁 著
图书标签:
  • 气候资源
  • 农业气候
  • 中国气候
  • 农业生产
  • 气候变化
  • 作物气候
  • 气候与农业
  • 农业气象
  • 资源利用
  • 农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0669
商品编码:2964613751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

:38.00元

售价:27.7元,便宜10.3元,折扣72

作者:杨晓光,于沪宁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02940669

字数

页码:3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从气候资源角度密切联系中国农业实践,讨论了光和辐射、降水与农田水分、温度和二氧化碳的资源特征和区域分异及其有效用;兼及农作物气候生态的适应性分析,地形气候和小气候资源利用,农田SPAC过程水热传输和水分调控。既著重于有关经典理论的诠释,亦关注联系热点问题的求索,并力求提供实践应用中的成功范例,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助益。《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可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气象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及关心全球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广大读者研读。

目录

前言
n章 气候与农业有关理论概述
n节 气候环境论与地理气候论
n第二节 气候生态论与气候生态型
n第三节 气候生产力论与气候资源论
n第四节 气候的波动和异常与农业
n第五节 气候区域差异及农业气候相似

n

第二章 太阳辐射与农业
n节 太阳辐射资源
n第二节 日照资源
n第三节 辐射、光与农业

n

第三章 温度与农业
n节 热量与温度
n第二节 气温与土壤温度变化的基本规律
n第三节 气温变化特征
n第四节 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

n

第四章 降水和农田水分调控
n节 降水资源
n第二节 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n第三节 农田水分平衡和水分利用效率
n第四节 农田水分的水势驱动

n

第五章 二氧化碳与农业
n节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全球变暖
n第二节 农田CO2传输和作物生产力效应
n第三节 CO2浓度增加对农业的影响

n

第六章 气候与农林牧业
n节 粮食作物与气候
n第二节 油料、糖料作物与气候
n第三节 棉花与气候
n第四节 经济林木与气候
n第五节 畜牧业与气候
n第六节 气候资源合理利用实例——中国紫花苜蓿气候生态区划

n

第七章 地形气候和小气候与农业
n节 地形气候与农业
n第二节 农田小气候理论及应用
n第三节 农田防护林小气候和保护地小气候
n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 前言 中国,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悠久的农业文明。其地理跨度之大,地形地貌之复杂,气候类型之多样,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书《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旨在深入剖析中国独特的气候资源禀赋,并探讨这些资源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农业的生产、布局、技术发展乃至整体的粮食安全。我们将超越简单的地域划分,从气候要素的视角出发,勾勒出中国农业与气候资源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揭示其中蕴含的机遇与挑战,并展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第一章:中国气候资源概览 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季风气候是其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从北部的寒温带到南部的热带,再到西部的高原和干旱半干旱地区,中国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以及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温度:中国幅员辽阔,气温分布差异显著。冬季,寒冷的极地气团控制着大部分地区,而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则带来了高温和充沛的降水。从东北的严寒到海南的酷热,温度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这种温度分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季节、适宜种植的种类以及产量潜力。例如,北方地区适宜种植喜凉作物,而南方则可以进行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降水:中国的降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大致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是重要的农业产区;而西部内陆地区则普遍干旱,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降水的季节性也十分明显,集中在夏季,这既带来了灌溉的便利,也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光照:充足的光照是中国大部分农业地区的重要优势。尤其是华北、黄淮海平原等地区,夏季日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丰富,为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能量。然而,光照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受到云量、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合理利用。 风:风是中国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带来湿润空气的季风,也有可能带来干旱和寒潮的寒流。冬季的寒潮对北方越冬作物构成威胁,夏季的台风则可能带来严重的风灾和雨涝。合理利用风能,同时防范风灾,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其他气候要素:除了上述主要要素,气压、湿度、蒸发量、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冰雹、霜冻、高温等)也对农业生产产生着重要影响。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塑造了中国各地独特的农业气候环境。 第二章:气候资源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中国农业生产的格局、作物种类的选择、耕作制度的制定、生产力水平的发挥,都与气候资源息息相关。 农业生产布局: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分布,很大程度上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 “南稻北粟,东麦西薯”: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中国粮食作物的大致布局。南方地区水热条件优越,适宜水稻生长;北方地区气温相对较低,降水较少,玉米、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光照和降水条件适宜小麦和玉米的生长;西部地区干旱缺水,适合种植耐旱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 经济作物分布: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华北平原;油料作物如油菜、花生、大豆等则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地,但不同品种对气候条件有特定要求;茶叶、甘蔗、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则集中在南方地区。 畜牧业分布:北方草原地区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其气候条件适合放牧。南方地区则以舍饲、半舍饲为主。 耕作制度: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巨大,形成了多样化的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这是根据光热资源和降水条件确定的。例如,东北地区由于冬季严寒,只能实行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常年实行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水热条件优越,可以实现一年两熟或三熟。 轮作与间作: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提高产量和改善土壤肥力,中国农民发展了各种轮作和间作套种技术。例如,小麦与玉米的轮作,油菜与麦类的间作等,都是顺应气候资源特点的耕作方式。 作物生长与产量:作物生长发育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温度、降水、光照的充足与否、以及极端天气的出现,都直接影响着作物的出苗、生长、开花、结实等关键时期,最终决定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例如,生长季的温度变化会影响玉米的灌浆速度,降水不足会导致水稻抽穗困难。 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气候条件是病虫害发生和传播的重要驱动因素。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某些真菌性病害的发生,干旱则可能加剧某些虫害的危害。因此,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对于有效防治病虫害至关重要。 第三章:中国农业对气候资源的适应与利用 面对复杂多变的气候资源,中国农业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智慧的利用方式。 因地制宜的品种选择与培育:中国各地根据自身的气候特点,选育和引进了大量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培育耐旱、耐瘠薄的品种;在低温高寒地区,则选育耐寒、生育期短的品种。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更是为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水资源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为了应对降水分布不均和旱涝灾害,中国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如水库、渠道、堤坝等,以蓄水、调水、抗洪。同时,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也极大地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温室大棚、防风林、梯田等农田基础设施,都是为了改善小气候环境,减缓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温室大棚可以为作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防风林可以减少风沙危害,梯田则能有效保持水土,减少降雨流失。 耕作方式的调整: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耕作方式也需要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在降水充沛的地区,可以采用免耕或少耕技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在干旱地区,则需要采取覆盖保墒、深耕等措施。 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部门通过对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和评估,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做出科学的生产决策,规避风险。 第四章: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与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带来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 气温升高: 积极影响:部分地区生长季节延长,适宜种植区域北移,可能增加某些作物的产量,例如一些高纬度地区。 消极影响: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可能导致热害,影响作物授粉和灌浆,降低产量和品质;蒸发量增加,加剧干旱;改变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可能导致原有病虫害的加剧或新病虫害的出现。 降水格局改变: 不确定性增加: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降水季节性分布都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区域差异扩大:部分地区可能变得更加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洪涝威胁。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高温、干旱、洪涝、强风、冰雹、霜冻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对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 病虫害发生规律改变: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影响病虫害的生命周期、繁殖速度和传播范围,可能导致一些传统病虫害的暴发,以及新的病虫害的出现。 海平面上升与沿海农业:对于沿海地区的农业,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加剧,淹没低洼农田,影响作物生长。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一些适生区域的缩小,一些作物品种和地方品种的生存面临威胁,影响农业生物多样性。 第五章: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与展望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农业需要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构建韧性农业体系。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与预警: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网络,提高气候变化趋势预测的准确性,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气候变化趋势,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引导作物适宜区向北推移,或选择更具适应性的作物种类。 培育和推广耐逆品种:加大对耐旱、耐涝、耐高温、耐寒、抗病虫害等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提升作物的抗逆性。 发展节水农业与高效灌溉技术: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应对干旱挑战。 构建智能农业与精准管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农田环境的精细化监测和管理,优化水肥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发展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轮作、间作套种等生态友好型耕作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土壤健康,增强农业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研究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政策支持与风险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投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鼓励和支持农业的绿色转型。 结论 中国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塑造了中国农业的独特面貌,也带来了挑战。理解并充分利用这些气候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中国农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通过科技创新、制度保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构建一个更加具有韧性、更加可持续的中国农业体系,在变化的气候中,实现农业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这本书的编写,正是希望为这一宏伟目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偶然间发现了《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ISBN 9787502940669)这本书,它的标题立刻触动了我长期以来对中国这片土地的思考。气候,作为最基础也最深刻地影响着地表一切活动的要素,其与农业这一人类最古老、最根本的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例如,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比如季风气候的强弱变化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和降水分布,以及这些差异如何直接作用于当地的作物选择和耕作制度。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于“气候资源”的量化和评估,以及这些量化数据如何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实际指导。例如,如果书中能够介绍如何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来识别出某个区域最适合种植的作物类型,或者如何通过气候预测来指导农业生产,从而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另外,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性议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探讨中国农业如何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比如如何通过适应性措施来应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或者如何通过减排措施来降低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探中国农业背后那宏大而复杂的自然科学与人文智慧的交织。

评分

这本《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稳大气,封面上泛黄的纸张质感和上面淡淡的地图纹路,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回了那个土地与汗水交织的年代。我一直对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多样性的气候环境很感兴趣,毕竟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吃到什么,以及这些食物是如何生长出来的。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非常吸引人,"气候资源"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阳光、雨水、温度这些最基础却又最关键的农业要素。而"农业"自然不必说,这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比如北方干燥少雨地区的耕作模式,南方水热充沛地区的水稻种植技巧,又或者是西北地区如何克服严酷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例如极端天气的频发,干旱、洪涝等等,以及中国科学家和农民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比如培育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或者改进灌溉技术,甚至是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来预测和规避气候风险。这本书的 ISBN 号是 9787502940669,我是在网上偶然看到它的推荐,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农学家,但作为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非常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孕育出我们餐桌上每一粒粮食的背后,是多么复杂的自然力量和人类智慧的结合。

评分

初次接触《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ISBN 9787502940669),其宏大的主题便吸引了我。在我个人的理解中,“气候资源”不仅是指太阳辐射、降水、温度这些基本要素,更包括风、湿度、日照时长、以及这些因素组合形成的各种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它们共同构成了农业生产的天然舞台。而“农业”,则是人类利用这些舞台,通过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这本书如果能像一个精密的分析仪,为我们剖析中国不同地理区域,例如东南沿海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而形成的温湿环境,对水稻、茶叶等作物的适宜性;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利用有限的降水和充足的光照,发展出适应性极强的经济作物;亦或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高寒气候,孕育出的独特牧草和特色农产品,那将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关于“气候资源”如何被“农业”所“选择”和“改造”的论述,例如,人类是如何通过修建水利设施来调控降水,如何通过温室大棚来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如何通过选育优良品种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这片土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的气候条件如何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景观,以及人类在这过程中扮演的积极角色。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关注农业科技发展的爱好者,偶然间看到了《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这本书(ISBN 9787502940669),书名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气候资源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它包含着更为复杂而精妙的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比如季风气候带来的充沛降水及其对不同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又或是高原地区独特的光照优势和低温限制,甚至沙漠边缘地区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滴灌农业,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将这些气候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是否会介绍一些基于气候预测的精细化种植方案,能够帮助农民在最佳时机播种、施肥、灌溉,从而最大化产量并减少资源浪费。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这本书若能对中国农业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提供科学的解读,比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覆盖作物等措施来应对干旱、洪涝、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那将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案例和方法,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

评分

收到《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ISBN 9787502940669)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扎实的内容所吸引。我是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土地和农作物有着天然的情感。小时候,我们家种地,全凭经验和“看天吃饭”,有时候风调雨顺,收成就能顶起一家人的生计;有时候遇到旱灾或者涝灾,那真是让人心焦。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这些过往的回忆,也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抽象的“气候资源”和我们实际的“农业”联系起来的。比如,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地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山区等,各自独特的气候优势,以及这些优势是如何被农业生产所利用的。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体现中国智慧的农业实践,例如南方梯田的精巧设计如何更好地蓄水保土,北方农谚中蕴含的对季节变化的精确把握,以及西北地区为了生存而发展出的独特抗旱作物。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那些看似随机的天气变化,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科学原理,而农民们祖祖辈辈积累的经验,正是对这些气候规律最生动的诠释。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乡愁,一次对土地深沉的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