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聆听音乐 |
| 作者/主编: | 余志刚 克雷格莱特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ISBN号: | 9787108037749 |
| 出版年份: | 2012年 |
| 版次: | 第5版 |
| 总页数: | 447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88.00元 |
| 实际重量: | 98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克雷格?莱特 (Craig Wright),1966年获伊斯曼音乐学校音乐学士,197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耶鲁大学音乐系教授,在该校任教已三十余年。他写有大量的学术专著和文章,内容涉及从雷奥南到巴赫的许多作曲家。他也是很多奖项的得主,包括古根海姆奖学金,美国音乐学协会的“爱因斯坦和金科迪奖”,以及音乐学协会的登特勋章。2004年,他被授予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名誉博士学位。他还与布莱因?希姆斯合著了《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汤姆森?希尔默出版公司,2006)。
第1章 聆听音乐
第2章 节奏
第3章 旋律 22
第4章 和声 39
第5章 力度和色彩 44
第6章 音乐的织体和形式 58
第7章 音乐风格 67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 476—1600
第8章 中世纪音乐,476—1475 76
第9章 文艺复兴音乐,1475—1600
巴洛克时期,1600—1750
第10章 巴洛克艺术和音乐导论
第11章 巴洛克早期的声乐
第12章 巴洛克中期的器乐
第13章 晚期巴洛克:巴赫
第14章晚期巴洛克:亨德尔
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
第15章古典主义风格
第16章古典主义作曲家:海顿与莫扎特
第17章 古典主义的曲式:三部曲式和奏鸣曲—快板
第18章 古典主义曲式:主题与变奏,回旋曲式
第19章古典主义体裁:器乐
第20章 古典主义体裁:声乐
第21章 贝多芬:通往浪漫主义的桥梁浪漫主义,1820—1900
第22章浪漫主义导论
第23章早期浪漫主义音乐:艺术歌曲
第24章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标题音乐
第2 5章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钢琴音乐
第26章浪漫主义歌剧:意大利
第27章浪漫主义歌剧:德国
第28章19世纪现实主义歌剧
第29章音乐和民族主义
第30章 晚期浪漫主义的管弦乐
现代和后现代艺术音乐,1880年至今
第31章 印象主义音乐
第32章异国情调
第33章 音乐和艺术中的现代主义
第34章 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
第35章 俄国和东欧的现代派
第36章 三个美国人的声音
第3 7章后现代主义音乐
美国流行音乐
第38章布鲁斯与早期爵士乐
第39章战后爵士乐
第40章 叮盘巷和百老汇音乐剧
第41章摇滚乐:叛逆的音乐
《聆听音乐(第5版)》主要结构分三部分,音乐元素、音乐史和美国通俗音乐。在讨论任何音乐概念的同时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并有一目了然的图表作必要辅助。存在于每一章节中的“聆听指南”和“聆听训练”两个部分是本书具有特色的精华。分成41个短小的章节,便于学生阅读、学习和消化。在这个过程中,爵士乐现在占了两章,摇滚和叮盘巷各占一章。此外,开始的新部分预习每个历史时期,并把各时期的音乐和历史事件为学生做成了插图丰富的年表。在每个部分的结尾,你可以看到一个“音乐风格列表”,回顾每个时期的风格内部的音乐要素,并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主要体裁。《聆听音乐(第5版)》所有的列表都在第七章的结尾给予预告,在那里风格的概念被引入了。
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人文关怀。作者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听”音乐,更是在引导我们“感受”生活。音乐中的悲欢离合、宏大叙事乃至微小的瞬间情绪,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用文字重构。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被那种强烈的共情体验所打动,仿佛跟随作曲家经历了一生的起伏。它成功地将艺术鉴赏从高冷的殿堂中拉回到日常的经验世界,让我们明白,伟大的音乐作品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财富。这种将学术性与普及性完美结合的能力,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成就,绝对值得所有热爱艺术和生活的人收藏和细品。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没想到一本关于音乐欣赏的书籍能写得如此深入浅出。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将复杂的音乐理论和历史背景娓娓道来,丝毫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不同音乐流派的解读,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心境。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对音乐的理解,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资深音乐家在耳边低语,引导我走入一个更为广阔和深邃的音乐世界。书中的案例选取也非常独到,涵盖了古典、浪漫乃至现代音乐的经典片段,每一个分析都充满了真知灼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严密却又不失亲切感。它像一位循序渐进的导师,从最基础的听觉训练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和声进行和曲式分析。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对音乐的敬畏之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搭建起知识的桥梁。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是一个可靠的入门指南;对于资深乐迷而言,它更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矫正过去形成的一些偏见或片面的理解。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新的体会,这大概就是一本经典著作的魅力所在吧,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反复研读的价值。
评分对于一个自认为对古典音乐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停留在学院派的刻板叙述上,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感悟和深刻的文化洞察。作者在阐述乐理知识时,总是能巧妙地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那些抽象的音符和结构变得鲜活起来,有了历史的温度。我发现,很多过去感到难以理解的乐章,在读完相应的章节后豁然开朗,原来它们的张力来自于那个时代的某种集体情绪。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音乐是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值得我们用更审慎、更热情的态度去对待。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沉稳而又充满活力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注重培养读者的主动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点。他总是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我们去探索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聆听的艺术”那一部分,它教会了我如何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这种转变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现在听音乐时,我能捕捉到更多以往忽略的层次和细节,音乐不再是背景噪音,而是一场有意义的对话。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和排版布局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尊重,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沉浸其中进行深度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