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西方声乐艺术史 |
| 丛书名: | 声乐艺术教育丛书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30196 |
| 出版年份: | 2005年8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59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元 |
| 实际重量: | 340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所教声乐学生多次在全国和省级歌唱比赛中获奖,多人在欧洲歌剧院中献艺。专著有《中国古代歌曲概论》、《欧洲音乐家评传》、《读谱歌唱艺术》,以及声乐教材《中国古代歌曲·戏曲曲艺唱腔选》等。1999年8月获香港科学院荣誉评选委员会授予的“20世纪成功人士”荣誉称号和“千年之交荣誉勋章”。
章 声乐的早期历史(即“单音音乐时期”(自古代至13世纪)
一、歌唱的起源和人类早期的发声功能
二、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声乐艺术
三、中世纪早期的宗教歌唱
1.世界上所歌唱学校
一、概况
1.严肃歌剧时代
2.歌唱的“黄金时代”
2.《格里高利圣咏》——早的声乐教本
3.圣咏演唱的发展和的圣咏歌唱家
4.圣咏歌唱的历史意义
四、中世纪的世俗演唱
1.流浪艺人
2.吟游歌手
3.恋诗歌手
4.名歌手
五、歌唱审美观和声乐教学见解
1.中世纪时期的歌唱审美观
2.中世纪时期的声乐教学见解
第二章 复调音乐时期的声乐艺术(13—16世纪)
一、复调音乐概况
二、童声和假声歌手
三、女声的出现和本时期的歌唱家
四、声部的划分和男低音的出现
五、装饰性与叙述性歌唱
六、本时期的声乐理论
1.焦塞弗·扎里诺的《和声原理》
2.扎科尼的《实用音乐》
第三章 歌剧和美声歌唱的诞生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概况
二、意大利歌剧的诞生
三、美声歌唱的诞生
1.美声歌唱的诞生
2.美声歌唱的含义
3.美声歌唱在历史上的争议
四、卡奇尼
五、美声歌唱早期的声乐教学
六、本时期的歌唱家
第四章 17、18世纪的歌唱艺术
第五章 19世纪的声乐艺术
第六章 20世纪声乐概况和印象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其次,“文库”的出版,也是弘扬民族文化,探索建立中国民族声乐理论体系的需要。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辣而富有文采,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令人昏昏欲睡的枯燥感。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常常用一些恰到好处的比喻和文学性的描述,将抽象的音乐理论具象化,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描述美声唱法的技术流变时,他没有使用生硬的术语清单,而是描绘出不同时期演唱家们对气息控制和音色塑造的追求差异,使人仿佛能“听”到声音的变化。这种将理论与艺术审美巧妙结合的叙事方式,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我发现自己不仅是在积累知识点,更是在培养一种深层次的鉴赏能力,这种能力是死记硬背无法获得的。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在严肃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从整体的教学体系构建来看,这本书的编排思路体现了极高的教育智慧。它显然是为系统的、长期的学习过程设计的,知识点的铺陈遵循了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它没有急于在开头就抛出所有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从最基础的声乐起源和早期发展开始,稳扎稳打地建立起对西方声乐艺术的整体认知。每一个章节的结尾,似乎都留有余韵,为下一阶段的内容做了完美的铺垫,形成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促使读者不断地探索下去。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课程大纲,它引导你一步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碎片信息。对于需要全面掌握该领域知识结构的考研学子而言,这种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结构设计,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确保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能得到充分保障。
评分作为一本严肃的考研参考书,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体现在其引证和资料的全面性上。作者在阐述每一个理论观点或历史事件时,似乎都进行了地毯式的文献检索和交叉验证,使得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站得住脚。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文献的引用和注释做得非常详尽,这为想要进一步深究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梯子。我注意到它在介绍一些争议性较大的历史观点时,并没有采取一言堂的方式,而是公正地呈现了学界不同的声音,并清晰地标明了主流倾向,这种开放和审慎的态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这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答案”的书,更是一本“教你如何思考和研究”的工具书。对于目标是攻读高阶学位的学生来说,这种对知识源头的追溯和批判性思维的引导,比单纯的知识点堆砌要宝贵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知道这是一部用心制作的学术著作。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庄重,青灰色的底色配上典雅的字体,很符合音乐史书籍的气质。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略带米白的哑光纸,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而且印刷的清晰度极高,无论是文字排版还是其中的乐谱示例,都处理得非常精细。要知道,在研究历史和理论时,细节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这套教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对读者的关怀,比如页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方便我在阅读时随时做批注和标记重点,这对于考研复习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籍的开本选择也很合理,既保证了内容信息量的完整呈现,又方便日常携带和翻阅,不像有些大部头书那样笨重得让人望而却步。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也反映了出版方对学术研究的尊重。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这本书能成为我最信赖的伙伴。
评分内容深度上,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得像一座精心构建的巴洛克式建筑,层次分明,过渡自然,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宏大的视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人名,而是将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置于其特定的历史、社会和哲学背景之下进行剖析。比如,它对早期宗教音乐向世俗音乐转变过程中的审美变迁,探讨得尤为透彻,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变化,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文化驱动力。我发现它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风格差异时,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微妙的、难以言喻的“神韵”——比如从文艺复兴的复调织体到巴洛克时期通奏低音的支撑,再到古典主义时期清晰的旋律线条,每一个转折点都被作者梳理得脉络清晰,避免了教科书常见的僵硬和干瘪。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穿梭于历史长河,领略了不同时代声乐家们如何用声音表达那个时代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前沿的思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