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线路
定价:29.80元
作者:秦斌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0302453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实用电子技术”丛书之一。本书首先介绍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如基本元件及其特性、半导体及其特性、电路分析方法、常用工具与仪器仪表等;然后介绍各种放大电路、振荡电路、调制解调电路、电源电路;接着通过对数字电路基础知识的介绍,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的产生与整形电路;后讲述数字集成电路的构成与使用、模拟量与数字量的转换。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消化所学知识,本书尽量把理论图解化,并结合丰富的举例来阐述相关的内容。
本书既可供工科院校电子、通信、机械电子、自动化等专业师生阅读,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关于这本书的“深度”,我必须持保留态度。它似乎将“深”等同于“复杂”。书中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介绍,含糊不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关于阻抗匹配,它可能花了一页纸来定义“能量传递的最大化条件”,但当我们真正需要了解史密斯圆图的应用技巧时,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抛出了一个似乎是从别处抄袭来的、未经充分解释的图表,然后就迅速转向了对电磁场边界条件的讨论。这感觉就像有人在教你开车,一开始就跟你讲发动机的量子隧穿效应,却在关键的换挡操作上支支吾吾。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是望而却步的深渊;对于有经验的工程师来说,它缺乏提供任何可操作的、能直接提高效率的“捷径”或“技巧”。它提供的知识是高度分解的、碎片化的,且极度依赖于读者自身的背景知识储备。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在Google上搜索那些书中声称“显然如此”的中间步骤,这让我深刻怀疑,这本书的真正读者,是不是作者本人和他少数的几个知音。它更像是一本知识的“个人日记”,而非一本面向大众的教材或参考手册。
评分这部号称“电子线路”的书,我得说,我真的是被它“电子”的表象给骗进来了。翻开第一页,我期待着晶体管、运算放大器、滤波器的清晰讲解,那种能让你从零开始理解电流如何被驯服成有用信号的启蒙。然而,我看到的更像是一本关于中世纪炼金术的晦涩手稿。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掌握了所有高级微积分和拉普拉斯变换的奥秘,上来就是一连串我从未在任何大学基础课程中见过的复杂矩阵运算,仿佛在向我证明,如果不先解决一个偏微分方程组,你根本不配讨论一个简单的RC振荡器。更别提那些图示了——它们与其说是电路图,不如说是某种抽象派艺术品的草稿,元件符号的摆放毫无逻辑可言,我甚至花了十分钟试图分辨哪个是电容,哪个是电感,最后放弃了,转而去翻阅我尘封已久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来寻找安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搭建一个电路,而是在展示作者能用多么高深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个电路的“存在性”,至于实际应用?抱歉,那不在作者的讨论范畴之内。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扔进了一个只有理论家的秘密会议,而我连门票都没买对。
评分这本书的“电子”气质,我实在难以认同。与其说它讲的是电子,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电磁理论的纯粹数学表达”的专著。我翻阅了它关于信号处理的部分,期待着傅里叶级数如何转化为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但里面充斥的更多是关于无穷级数收敛性的证明和复平面上的积分路径选择。这让人联想到,作者可能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误入了电子工程的领域,并试图用他最熟悉的语言来重新构建这个学科。我们知道,电子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将抽象的物理规律转化为可触摸、可测量的实际设备,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然而,这部作品几乎完全抛弃了后者。例如,讨论到高频PCB走线时,它更关注的是麦克斯韦方程组在特定几何结构下的解析解,而不是讨论具体的介电常数选择或铜箔厚度对串扰的影响。这种对实际操作的冷漠,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枯燥乏味,缺乏生命力。它不是关于如何制造电子产品,而是关于如何用复杂的数学来描述电子现象的“也许会存在”的完美模型。我最终合上了它,带着一种强烈的错位感——我想要的是电路板上的火花,得到的是方程式中的微积分符号。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简直是为那些习惯于阅读古老专利文件的人量身定做的。它没有使用现代技术文档中常见的清晰分点、项目符号或结构化的章节标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连绵不绝的叙述体,段落冗长得仿佛可以媲美十九世纪的长篇小说。当你试图查找某个特定参数的定义时,你不是去查索引,而是需要像寻宝一样,在一大堆复杂的同义词和从句中进行地毯式搜索。更让人抓狂的是,那些插图——如果能称之为插图的话——都是那种线条极其密集、标注极其微小的黑白图。我不得不戴上放大镜,才能分辨出那些用极细字体标注的变量是不是我前一页才刚刚见过的那个。阅读体验极其差,每深入一页都需要耗费巨大的认知资源来对抗文字本身的复杂性,而不是去理解内容本身。我感觉我不是在学习电子学,而是在接受一个古代哲学家关于“信息流动”的晦涩布道。读完一个章节,我需要的不是知识的充盈,而是去看眼科医生和做一次深度的头脑清理。
评分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帮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参考书,毕竟生活在21世纪,我们总需要对付一些电源纹波、噪声抑制或是信号完整性的挑战。带着这种期待,我匆匆翻阅了中间章节,希望能找到一些实用的设计指南或者至少是几个经过验证的PCB布局建议。结果呢?我发现更多的是对“理想导线”和“瞬时响应”的哲学探讨。作者似乎对现实世界中的寄生效应、元件容差以及温度漂移这些“低级趣味”不屑一顾。在讲解某个放大器配置时,他用了一整页篇幅来证明在零电阻、零电容的假设下,增益为什么是某个特定的值,然后就果断跳过了“好吧,现在我们加入一些实际的参数来看看会发生什么”这一关键步骤。这就像一个烹饪大师教你如何用完美的真空和零摩擦力搅拌鸡蛋,却从不告诉你锅子需要加热。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个公式套用到我最近设计的某个低噪声前置放大器上,结果得到的数值和实际测试值相差了至少三个数量级。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可能在某个高度抽象的理论领域有其价值,但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简直是灾难性的,因为它对“电子”这个词的理解,似乎停留在纯数学模型的阶段,完全脱离了物理实现的泥泞与光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