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
定价:28.00元
作者:夏骏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3021411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回顾了中国电视的发展历史,透视了中国电视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背景原因,对强国电视的成功发展模式作了分析,对中国电视的发展方向,中国电视业如何面对国际竞争做了思考。本书引证资料丰富,语言流畅,可读性强,适合传播学界的业内人士,学生及对传播感兴趣的读者。
目录
序言
章 往事如烟
节 不太复杂的历史
第二节 电视改变了什么
第三节 电视观念的演进和更迭
第四节 电视台可以收钱了
第二章 蓦然回首
节 央视悖论
第二节 金字塔的其余部分
第三节 电视剧:供求怪圈
第四节 广告:一把胡椒面撒向大海
第三章 他山之石
节 综述
第二节 英国电视
第三节 美国电视
第四节 法国电视
第五节 日本电视
第六节 韩国电视
第四章 十字路口
节 集团化的死结
第二节 专业化的误区
第三节 电视湘军的革命意义
第四节 央视的眼泪与凤凰的口水
第五节 前倾还是后仰
结语 路在何方
作者介绍
夏俊,江苏省如皋市人。1986年研究生毕业入中央电视台。十余年间,主持编导百余部集电视片作品,主要有:《穷则思变——中国贫困地区全景考察》、《发现东方——一个文明的生物学解剖》、《中国农民》、《乡村中国》、《改革开放20年》、《解读上海》、《居住改变中国》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笔极具张力,时而如手术刀般精准剖析,时而又化为诗意的散文,在学术的骨架上披上了极富感染力的血肉。它最大的魅力在于,作者似乎完全没有被学科的边界所束缚。他信手拈来地引用社会学、传播学乃至哲学领域的概念,但所有引用都服务于他那核心的“阐释”任务,绝不故作高深。我最喜欢阅读作者描述特定历史瞬间时的笔触,那种场景再现的能力,仿佛能通过文字闻到旧时代录影棚里的尘土味,或者听到老式电视机发出的嗡鸣声。这种感官上的沉浸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此外,作者在表达个人观点时,那种恰到好处的幽默感和自嘲,也让这本书避免了陷入枯燥说教的泥潭。它使得那些严肃的议题变得可以被亲近,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知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理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逻辑推进得严丝合缝,每深入一章,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精心布局和深厚功力。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铺陈材料,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分析框架,将技术革新、政策导向和受众心理这三股力量放在一起进行立体化的交叉审视。最让我惊艳的是作者处理复杂信息流的方式,面对海量的历史资料和纷繁的案例,他总能提炼出最核心的论点,并用一种近乎建筑学的精确性将其搭建起来。阅读过程如同解谜,每当以为要触及真相时,作者又会抛出一个新的维度来拓宽视野,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之前的判断。这种阅读体验非常过瘾,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微走神就可能错过关键的转折点。对于那些对系统性研究和严谨论证有偏好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盛宴,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模型,比书中的具体结论本身可能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充满了那种老派知识分子的沉稳与犀利,读起来像是在跟一位对时代有着深刻洞察的长者促膝长谈。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捕捉极其敏锐,他没有停留在对表象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如何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比如,他对某个特定时期电视节目中服装风格和布景选择的细致描摹,简直是一部微观的社会史。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克制的批判力量,不煽情,不激进,而是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逻辑链条,将历史的重量一点点压到读者心头。这种写作手法,使得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肌理中的鲜活记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当下”的理解又多了一层厚度,仿佛穿透了时间的迷雾,看到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无形力量的运作轨迹。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媒介的梳理,更像是一部关于国民集体潜意识变迁的私人编年史,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未来的深沉忧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也值得单独称赞一番。它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质感的气息,纸张的选取和字体的搭配,都透露出对“阅读体验”本身的尊重。在许多内容都倾向于快速消费的今天,这本书的实体呈现,本身就在向读者发出一个邀请:慢下来,认真对待你所阅读的内容。内嵌的插图和图表,都不是那种花哨的装饰,而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与文本内容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互文关系,它们像是视觉的注释,为复杂的论述提供了必要的锚点。这种对细节的考究,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和作者对这项工作倾注的热情。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被阅读的文本,更像是一件可以被收藏和反复翻阅的知识载体。每次合上书,都会有一种完成了一次严肃而有益的“思想劳动”的满足感,这是很多当代出版物难以给予的体验。
评分我是在一个信息爆炸、注意力极度碎片化的时代接触到这本书的,起初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或晦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它展现出惊人的现代性。作者对“媒介即信息”的理解,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前瞻性。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信息茧房”问题,并从媒介权力结构演变的历史脉络中,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状的参照系。书中对早期“公共领域”的构建与瓦解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它迫使我们反思,我们今天所热衷的那些“互动”和“参与”,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权力转移的结果,又有多少只是技术包装下的新一轮的被动接收。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在面对每日的新闻推送时,能够后退一步,以更宏观、更审慎的视角去审视信息的来源和意图。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