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象棋棋王经典中局
定价:46.00元
作者:张弘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096292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张弘编著的《象棋棋王经典中局》是“象棋经典中局”的**辑,在这部书稿中作者精选了我国象棋特级大师杨官璘、李义庭的经典中局各三十局,进行讲解、点评;同时还对这两位特级象棋大师进行了介绍,具体包括主要成就、棋风特点、传记故事,以及棋路历程等,内容引人入胜;读者从中不仅能够学到象棋大师掌控象棋中局的精湛技艺,而且能够学到他们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此稿的公开出版,对于广大象棋爱好者学习领会技术要点,提高棋艺水平,具有重要的学习参考和收藏价值。
内容提要
目录
杨宫璘经典中局
部分 人物介绍
第二部分 传记故事
第三部分 棋路历程
第四部分 经典中局
局 朱剑秋负杨官磷
——1951年华东华南象棋名手对抗赛
第二局 董文渊负杨官磷
——1952年杨、董10局 大赛
第三局 陈松顺负杨官磷
——1953年次杨、陈10局 大赛
第四局 杨官磷胜侯玉山
——1954年杨、侯10局 大赛
第五局 杨官磷胜张增华
——1956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六局 晏宗晋负杨官磷
——1957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七局 刘剑青负杨官磷
一一1960年全国象棋团体锦标赛
第八局 杨官磷胜何顺安
——1962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九局 杨官磷胜李义庭
——:1962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十局 杨官磷胜赵明
——:1964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十一局 刘殿中负杨官磷
——1964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十二局 杨官磷胜李义庭
——1965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十三局 李义庭负杨官磷
——1966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十四局 徐乃基负杨官磷
——1974年全国象棋个人赛
第十五局 臧如意负杨官磷
——1974年全国象棋个人赛
第十六局 钱洪发负杨官磷
——1974年全国象棋个人赛
第十七局 胡荣华负杨官磷
——1977年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香港象棋赛
第十八局 刘殿中负杨官磷
——1977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十九局 杨官磷胜李来群
——1980年全国象棋团体锦标赛
第二十局 王嘉良负杨官璘
——1980年全国象棋团体锦标赛
第二十一局 陈孝垄负杨官磷
——1981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二十二局 胡远茂负杨官磷
——1981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二十三局 杨官磷胜赵国荣
——1981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二十四局 李来群负杨官磷
——1983年第3届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
第二十五局 刘殿中负杨官磷
——1983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二十六局 杨官磷胜柳大华
——1984年第4届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
第二十七局 杨官磷胜傅光明
——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象棋团体赛
第二十八局 杨官磷和许银川
——1995年第四届芙蓉度假村杯广东省棋王邀请赛
第二十九局 孟立国负杨官磷
——1999年届红牛杯象棋元老赛
第三十局 杨官璘胜李义庭
——2003年过宫炮布局 对抗赛
李义庭经典中局
部分 人物介绍
第二部分 传记故事
第三部分 棋路历程
第四部分 经典中局
局 李义庭胜杨官磷
——1954年大新游乐场攻擂赛
第二局 李义庭胜何顺安
——1954年同羽茶楼攻擂赛
第三局 李义庭胜董文渊
——1954年同羽茶楼攻擂赛
第四局 李义庭胜屠景明
——1955年民众乐园公开表演赛
第五局 李义庭胜马宽
——1956年民众乐园公开表演赛
第六局 李义庭胜沈志奕.-
——1956年擂台公开表演赛
第七局 李义庭胜杨官磷
——1957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八局 李义庭胜王嘉良
——1957年公开表演赛
第九局 刘剑青负李义庭
——1957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十局 徐天利负李义庭
——1957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十一局 庞凤元负李义庭
——1957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十二局 李义庭胜徐天利
——1958年公开表演赛
第十三局 李义庭胜陈松顺
——1958年广州市、沈阳市、武汉市名手友谊赛
第十四局 李义庭胜刘忆慈
——1958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十五局 陈新全负李义庭
——1958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十六局 李义庭胜陈选源
——1959年公开表演赛
第十七局 李义庭和王嘉良
——1959年届全运会象棋个人赛
第十八局 李义庭胜陈德元
——1960年公开表演赛
第十九局 胡荣华负李义庭
——1960年上海市、湖北省友谊赛
第二十局 李义庭胜孟立国
——.1960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二十一局 李义庭胜胡荣华
——1961年六省市象棋友谊赛
第二十二局 李义庭胜季本涵
——:1962年七省市象棋邀请赛
第二十三局 李义庭胜胡荣华
——1962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二十四局 李义庭胜杨官磷
——1963年公开表演赛
第二十五局 陈柏祥负李义庭
——1964年公开表演赛
第二十六局 李义庭胜臧如意
——1965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二十七局 朱永康负李义庭
——1965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二十八局 李义庭胜钱洪发
——1965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二十九局 李义庭胜金启昌
——1966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第三十局 陈柏祥负李义庭
——1966年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
作者介绍
张弘,1983年生于哈尔滨市,1998年考入黑龙江省体校象棋专业队进行训练。曾多次获得黑龙江省象棋赛前三名,数次代表黑龙江队参加全国象棋团体锦标赛,其中2001年获得全国团体锦标赛第五名,现为国家一级运动员。2002年调入当代体育杂志社《棋艺》编辑部工作,现任首席编辑。十多年来,在杂志上先后担任多项棋艺研究专栏主笔,策划并撰写了大量各题材系列专辑稿,深受读者好评。与特级大师王嘉良合作出版的《中国象棋初级教程》、《中国象棋中级教程》、《中国象棋高级教程》系列丛书多次再版,成为畅销书籍。2006年始,兼任黑龙江省棋牌训练管理中心象棋业训教练,负责省内青少年培训教学工作,培养出了多名全省象棋少年锦标赛冠军。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大部分棋谱的讲解风格都有点审美疲劳了,总是那种标准化的、略显枯燥的分析模式。我更偏爱那种带着强烈个人色彩和鲜明教学理念的书籍。我希望这本关于中局的著作,能展现出作者独特的“棋风哲学”。是偏向于进攻性的猛攻,还是偏向于控制全局、徐图缓进的策略?这本书的作者在业余或者专业圈子里,是以什么样的风格著称的?如果作者能在讲解棋谱的同时,融入一些他本人的“独家秘笈”或者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窍门”,那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深信,每个顶尖棋手都有自己的一套处理中局的“心法”,如果能从这本书中窥见一斑,哪怕只是学到一招半式,也算值回票价了。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单纯的招法罗列永远无法给予的。所以,我非常期待它在讲解风格上的创新和深度。
评分关于象棋书籍的另一个重要考量是它的适用人群定位。这本书如果主要针对初学者,那么讲解的清晰度和基础概念的阐述就得非常到位;但如果它面向的是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突破瓶颈的进阶棋手,那么对局面理解的深刻性、对复杂计算的精确性要求就会非常高。根据书名和作者信息,我猜测它应该更偏向于后者。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能让人在研究后,感觉自己对棋盘的理解维度又拓宽了的内容。比如,对“行棋效率”的衡量标准,对“气势”和“主动权”的量化分析,以及如何在劣势局面下寻找反击机会的策略部署。如果能提供一些深度分析的“微观计算”实例,并且这些计算能够被我这样的非职业棋手所理解和吸收,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难以估量了。我希望它不是那种“看看就好”的书,而是需要我带上棋盘,反复推演、时常翻阅的工具书。
评分如今的象棋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很多精彩的对局和理论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片段式的讲解。因此,一本纸质棋谱的价值,必须体现在它对零散信息的系统化整合能力上。我关注这本书的中局理论体系是如何构建的。它是否遵循了传统的开局-中局-残局的递进逻辑,还是根据棋型特点进行了更科学的分类?特别是对于那些跨越了开局定式、进入到复杂变招的中局阶段,这本书是如何确保知识点的逻辑连贯性的?我非常反感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章节安排,读起来让人抓不住重点。一本好的教材,应该像修建一条高速公路,结构清晰,指引明确。如果作者能够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让我知道学完这一章后,我的中局能力会提升到哪个层次,那才算是一本负责任的教学著作。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坚实而全面的中局理论框架。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那种纸张的触感就让人觉得很舒服,装帧设计也挺讲究的,不是那种随便印印就了事的。我本来对棋谱类的书籍就比较挑剔,总觉得很多版本要么排版太密,要么讲解过于晦涩,读起来很费劲。但这一本,初翻之下,感觉作者在布局和信息呈现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那些重要的棋型变化,是不是用了不同的字体或者加粗来突出?走法之间的逻辑过渡是不是顺畅自然?我记得有一次看另一本棋书,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讲得云里雾里,害我反复琢磨半天,最后还是没太明白作者的意图。希望这本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更用心,毕竟中局是象棋最精妙的部分,讲不清楚,再好的招法也只是死知识。我更关注的是,它是否能教会我“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招法。如果能在每一步棋的后面,附带一句“为何如此走”的思考点拨,那就太棒了。整体而言,从初步印象来看,这本书在制作的诚意上是值得肯定的,这对于严肃的棋手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象棋爱好者,我对市面上各种不同流派的棋书都有涉猎,深知一本优秀的棋谱对于棋艺提升的重要性。很多专注于中局的教材,往往因为过于偏重理论深度,而忽略了实战中的应变性。我特别期待这本新出的书能在实战应用上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比如,当对手走出一些非主流的应对时,书里是否有给出相对稳健的“救急”思路?或者说,它是否侧重于构建一个动态的、可以根据局面灵活调整的“棋型框架”,而不是一套僵硬的“定式死招”?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他个人在实战中,是如何从复杂的残局前夜,一步步导向对自己有利的中局态势的心得体会。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作者自己“从失败中学习”的案例分析,那无疑会更有说服力。毕竟,理论是死的,实战是活的,如何将书本知识有效地转化为临场判断力,才是检验一本好棋书的关键标准。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棋艺进步的一个强力助推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