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号与系统
定价:35.00元
售价:25.6元,便宜9.4元,折扣73
作者:王瑞兰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1113440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本书共分为8章:章信号与系统基础,第2章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第3章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第4章连续系统的s域分析,第5章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第6章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第7章系统函数,第8章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从信号到系统,从连续系统到离散系统,从输入、输出方程到状态方程,从时域到变换域,以统一的观点阐明信号与系统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本书主要特点是:以“实用”为原则,压缩繁琐的理论推导,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从易到难,难易结合;例题、习题紧扣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在学习经典理论基础的同时,本书还介绍了使用现代计算机仿真和辅助设计工具MATLAB来分析信号与系统问题的方法,以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本书由潍坊学院的王瑞兰担任主编。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着重强调了信号的分解特性和系统的线性时不变特性,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全书共分为8章,主要内容有:信号与系统基础,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系统的s域分析,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系统函数以及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我对这本书的编排和逻辑流畅度给予高度评价。很多技术性书籍在章节间的过渡常常显得生硬和突兀,前后的知识点像是被胶水勉强粘在一起。但在这里,每一次概念的引入都似乎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从最基础的线性时不变系统(LTI)的定义出发,到后面引入卷积、传递函数,每一步的逻辑推导都紧密相扣,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但每条岔路最终都会导向一个清晰的出口。特别是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记得关于Z变换的部分,原本是我学习生涯中的一大难点,总是在离散和连续之间感到混淆。但这本书用一个巧妙的“映射”关系,让我彻底理清了两者之间的血缘联系。这种严密而不失生动的叙述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痛苦指数。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偏向某个特定的工程领域,毕竟“系统”这个词可以指代太多东西了。然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足够普适的理论框架,让你在阅读时不断地在不同的场景间进行映射。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频域分析的那几章。过去,我总是习惯于在“时间轴”上思考问题,认为时间是衡量一切变化的基础。但这本书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频域的大门。通过傅里叶变换的视角,那些原本纠缠不清的时间序列数据,突然变得清晰有序,仿佛蒙在真相上的灰尘被轻轻拂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某些噪音如此恼人,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将其从信号中剥离出来。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它让我看世界的方式都变得更加多维和立体了。这种跨学科的洞察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新书的出现,无疑给那些在信息爆炸时代努力捕捉每一个微弱信号、试图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构建清晰认知的人们带来了一线曙光。我得说,作者在梳理那些看似抽象的、由时间和空间交织而成的网络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艺术家的敏感和工程师的严谨。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仿佛在刻意设置门槛,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潜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规律娓娓道来。比如,书中对瞬态响应和稳态分析的阐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过去总觉得,系统对输入变化的反应,要么是快得抓不住,要么是慢得像没反应,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中间那个“过渡期”的精妙所在。它教会我如何用更细腻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一个事物从“无”到“有”、从“静”到“动”的整个过程,这对于任何需要做决策和预测的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底层能力。这种对“过程”的深度挖掘,远超出了我原先对这类主题的预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知都变得更加敏锐了。这种变化是微妙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不再是机械地接收信息,而是下意识地去解构它——这个信息流是如何经过层层处理和过滤才到达我的感知的?那些看似随机的波动,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可预测的周期性?这本书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具体的电子元件参数或是编程语言的语法细节,它提供的是一套能够穿越技术更迭的“元知识”。它教会我如何识别一个系统的核心约束,如何优化信号的传输效率,以及如何处理延迟和失真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任何希望将自己的思维工具箱升级到更高级别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投资。它不是一本用来“快速通过”的书,而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能带来新领悟的案头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对“设计”而非仅仅是“分析”的强调。很多理工科教材侧重于分析已有的现象,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而这本书则更进一步,激发我们去思考“如何让它变成那样”。这在系统设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核心竞争力。书中关于反馈控制和稳定性分析的部分,讨论得极其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数学上证明一个系统是稳定的,而是探讨了在实际工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和误差的存在,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具有鲁棒性的系统。我感觉作者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高水平的对话,鼓励我们跳出书本上的理想模型,去面对真实世界的“脏数据”和“非理想组件”。这种务实的深度,让这本书摆脱了纯理论的束缚,具有了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学会了一个理论,而是获得了一套解决复杂工程难题的底层方法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