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燕君 著
图书标签:
  • 自动控制
  • 控制理论
  • 控制系统
  • 经典控制
  • 现代控制
  • 线性系统
  • 反馈控制
  • 数学模型
  • 系统分析
  • 工程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43339
商品编码:2969206575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自动控制原理

定价:20.00元

售价:13.6元,便宜6.4元,折扣68

作者:蒋燕君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62443339

字数

页码:1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自动控制原理》主要介绍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经典理论及应用方法。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绪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控制系统的校正、MATLAB在控制理论中的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叙述清楚,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的物理背景和工程实用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影流转:摄影艺术的百年回眸》 一、 诞生与奠基:凝固瞬间的魔法 摄影,这项诞生于19世纪初的伟大发明,从一开始便承载着人类记录真实、捕捉永恒的强烈愿望。它并非横空出世,而是集光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智慧的结晶,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墨子暗箱”以及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透镜研究。1839年,法国人路易·达盖尔公布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法”,标志着摄影艺术的正式诞生。这种方法能够直接在金属板上形成清晰细腻的图像,尽管曝光时间长,且无法大量复制,但其惊人的写实效果,迅速征服了当时的社会。紧随其后,英国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发明了“卡罗铜版摄影法”,实现了底片的负像和正像的复制,为摄影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早期摄影师们,如同炼金术士般,在暗房中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感光材料,用有限的技术去捕捉转瞬即逝的现实。纪实摄影的先驱者们,如罗杰·芬顿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留下的影像,或是马修·布雷迪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拍摄的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勇气与苦难的生动写照。同时,一些艺术家也开始探索摄影的可能性,试图将其从单纯的记录工具提升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例如,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创作的“双重曝光”作品《两个生命》,便是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人类情感的寓言式表达,预示着摄影在艺术领域的光明前景。 二、 技术的飞跃与艺术的觉醒:从沙龙到街头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感光材料的进步、相机设计的优化以及冲洗技术的革新,摄影的门槛逐渐降低,技术也日趋成熟。湿版摄影时代走向终结,干版和胶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拍摄的便捷性和效率。1907年,柯达公司推出的“布朗尼”相机,以其易用性和低廉的价格,让摄影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催生了大量的业余摄影爱好者。 与此同时,摄影艺术也迎来了更为蓬勃的发展。在欧洲,皮克斯派(Pictorialism)的摄影师们,如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试图通过精湛的技法和富有表现力的构图,模仿绘画的风格,追求摄影作品的艺术美感。斯蒂格利茨更是创办了“摄影分离派”,积极推动摄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形式的地位,他拍摄的纽约街景,虽然带着一丝主观的情感,但已然流露出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独特观察。 然而,对摄影纯粹性的追求并未止步于此。一战后,摄影界开始出现新的思潮。“纯粹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运动兴起,代表人物如爱德华·韦斯顿和安塞尔·亚当斯。他们反对过度修饰和模仿绘画,强调摄影自身的特性,如精确的焦点、清晰的细节以及对光影的独特运用。韦斯顿对植物、人体等拍摄,展现出惊人的形式美;亚当斯则将美国的国家公园壮丽风光凝固在镜头下,其“区域曝光法”更是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 在城市中,街头摄影也开始崭露头角。尤金·阿杰特以其对巴黎街头巷尾的细致记录,捕捉了城市变迁的轨迹和普通人的生活剪影。他的作品,起初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后世看来,却是一笔宝贵的城市记忆。 三、 时代的印记与多元的表达:新闻、纪实与观念 20世纪是摄影艺术最为波澜壮阔的时代,每一次技术革新和社会变迁都深刻地影响着摄影的面貌。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让新闻摄影和战地纪实摄影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罗伯特·卡帕以其“西班牙人倒下”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照片,成为战争摄影的传奇;玛格丽特·伯克-怀特则用镜头记录了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以及二战时期的工业生产和战争场景。 二战后,社会民主化浪潮和人文关怀的兴起,催生了大量的纪实摄影项目。玛格南图片社等机构的成立,汇聚了一批优秀的纪实摄影师,他们深入社会肌理,用镜头揭示现实、记录历史、关怀弱势群体。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强调在复杂场景中捕捉决定性的一刹那,将纪实摄影提升到哲学高度。沃克·埃文斯对美国南方贫困农民的拍摄,直观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 同时,摄影的观念化和实验性也日益增强。杜塞尔多夫学派(Düsseldorf School)的伯恩·贝歇与希拉·贝歇夫妇,以其系统性的工业建筑拍摄,开创了“类型学”摄影,探讨了模式、系列和观看方式。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的作品,以宏大的视角和极高的像素,描绘了当代社会的景观,引发了对全球化、消费主义等议题的思考。 观念摄影的兴起,更是将摄影的边界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远方。摄影师不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思想的实践者。辛迪·舍曼通过“自拍肖像”系列,扮演不同的角色,挑战性别身份、媒体刻板印象等议题,引发了观众对观看与被观看的深度反思。杰夫·沃尔则以其电影般的布景和精心设计的场景,创作出具有绘画般质感的“当代绘画”,探讨了视觉叙事和现实的边界。 四、 数字浪潮与未来的探索:技术、媒介与无限可能 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摄影的面貌。数码相机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让摄影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摄影师。图像的处理、传播和分享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交媒体成为了重要的摄影展示平台。 数字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挑战和思考。图像的真实性、信息的可靠性,以及过度消费的视觉文化,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数字技术也为摄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3D摄影、VR摄影、AI辅助摄影等新兴技术,正在不断拓展摄影的表现形式。 今天的摄影艺术,已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记录与描绘。它融合了绘画、雕塑、电影、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一种高度多元化、跨界的艺术实践。从记录现实的纪实摄影,到探索内心世界的观念摄影,再到利用科技进行视觉实验的当代摄影,每一个领域都在不断地自我革新与突破。 《光影流转:摄影艺术的百年回眸》旨在梳理和呈现摄影艺术自诞生以来,在技术演进、艺术思潮、社会功能和表达方式上的重要脉络和里程碑。它记录了那些凝固瞬间的魔法,那些时代印记的留痕,以及那些不断拓展边界的艺术探索。无论是为历史作证,还是为情感抒发,亦或是为观念发声,摄影都以其独特的光影语言,持续地丰富着人类的视觉经验和精神世界,它的未来,仍然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处理核心概念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匠人精神”的细致与耐心。举例来说,当讲到系统的时域响应时,书中并没有直接抛出标准形式的解,而是通过大量的、精心设计的仿真案例的可视化描述来铺垫。那些曲线的形态——过阻尼的平缓、欠阻尼的振荡、临界阻尼的精准——都被赋予了生动的比喻。比如,过阻尼被形容为“一个过于谨慎的驾驶员,总是提前减速,错失了最佳超车时机”,而欠阻尼则像是“一个略显鲁莽的年轻人,带着不必要的激情冲过终点线,但却留下了不稳定的尾巴”。这种将抽象的数学行为与日常经验挂钩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讲解如何选择控制器参数时,从不满足于给出标准公式,而是会深入探讨不同工程背景下,参数优化背后的哲学权衡——是追求速度还是追求平稳?这种对工程决策本质的探讨,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思辨的乐趣。

评分

最后要提的是这本书的“人文关怀”。虽然内容是严谨的工程学,但作者在章节的过渡和总结部分,总会穿插一些对学科发展历程的思考,甚至是对未来挑战的展望。比如,在讨论到先进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时,作者并没有立刻给出复杂的算法,而是先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系统学会了自我学习和决策,人类在控制链条中的角色将如何演变?”这种带着哲学思辨的提问,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探索欲,让我明白这门学科远非终点,而是一个不断向前的动态前沿。整体阅读下来,感受就像是跟一位博学多识、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进行了一次深入而愉快的“下午茶”式交流,他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不失对知识传播的热忱与智慧。这真是一本能让人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提升对科学本质理解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光是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简洁中带着一丝深邃的几何图形,似乎就预示着内部内容的严谨与精妙。我一开始对这种听起来有些“硬核”的学科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帮我彻底理清那些错综复杂的反馈回路和系统稳定性分析。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我预想中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微分方程或拉普拉斯变换的公式海洋。相反,开篇似乎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勾勒出了人类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工程突破,像是蒸汽机的轰鸣、飞机的起飞,把“控制”这个概念从冰冷的数学模型中解放出来,赋予了它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工程的浪漫色彩。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让你在进入技术细节之前,先被深深地吸引,感受到这个领域不仅仅是关于“让系统听话”,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和塑造自然界运作规律的智慧结晶。这种叙事方式非常新颖,让我这个初学者感到亲切而非畏惧,仿佛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掌握自身命运的史诗序章。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对“鲁棒性”这个概念的深度挖掘,这绝对是我之前阅读其他资料时从未如此清晰感受到的。作者似乎非常执着于探讨“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他花费了大量篇幅来剖析模型不确定性、外部扰动以及元器件老化等实际工程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想化的环节模型上。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个关于传感器噪声的章节,他并没有用生硬的统计学公式硬塞过来,而是用了一个类比比喻:把信号比作平静的湖面,而噪声则是随机落下的石子。然后,他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滤波器,如同在水面设置不同的屏障和吸收体,以期最大限度地还原出原始的、纯净的“湖面”。这种从现象到本质,再到工程实现的层层递进,使得“鲁棒性设计”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一套切实可行的、富有智慧的防御策略。每次读到这些地方,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工程实践的敬畏之心。

评分

与市面上许多追求全面覆盖的教材不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显得异常精炼和聚焦。它似乎有意避开了某些过于偏门的、在当前工业界应用频率不高的理论分支,转而将笔墨集中在最能体现现代控制系统精髓的部分——比如状态空间法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应用。书中对矩阵运算的引入,处理得极其流畅自然,它没有把矩阵看作是纯粹的代数工具,而是赋予了其几何意义。例如,当讲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时,作者巧妙地将其与系统的固有模态联系起来,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某些系统会表现出特定的自然振荡模式。这种“用几何思想理解代数运算”的路径,对我理解更高级的现代控制理论体系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它提供的知识结构是如此的清晰和有条理,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清晰的、分层的系统框架,而不是一堆零散的公式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